学术投稿

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梁渊;林春菊;黄小虎

关键词:支原体, 感染, 敏感度,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临床药物耐药性。方法选取儋州地区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解脲脲原体(U u )和人型支原体(M h )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支原体培养总阳性率为35.01%(640/1828),其中男、女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94%、42.04%,2014、2015年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30.98%、38.87%。儋州地区分离的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交沙霉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已多见,并逐渐产生耐药性,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棘白菌素对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产生“矛盾现象”的分析

    目的:观察棘白菌素对念珠菌的“矛盾现象”。方法体外药敏试验中,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观察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对180株念珠菌的低抑菌浓度(M IC )和“矛盾现象”。结果卡泊芬净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均产生“矛盾现象”,发生率分别为66.0%、77.5%、55.0%和35.0%,各菌矛盾现象的起点/终点中位数浓度分别为8/32、16/32、8/32、4/16μg/m L ;米卡芬净只对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产生“矛盾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5%和67.5%,各菌矛盾现象的起点/终点中位数浓度分别为4/16、8/32μg/m L。结论“矛盾现象”的产生存在念珠菌种间差异性和棘白菌素类药物特异性。卡泊芬净出现“矛盾现象”的发生率高于米卡芬净。各菌株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产生“矛盾现象”的发生率与M IC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曾吉;金策;黄舟莹;李辰;王瑞琦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利用 ROC曲线分析 PCT 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C T )在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价值。方法按照是否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将肝硬化患者分为非SBP组和并发SBP组,普通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比较各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并发SBP组患者血清 PCT、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和普通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PCT在佳临界值为0.51 ng/mL时对肝硬化SBP的诊断价值优于CRP和IL‐6,PCT在并发SBP组、非SBP组与普通肝炎组中诊断肝硬化SBP的敏感性为62.68%,特异性为76.59%,准确性为80.01%。结论血清PCT对肝硬化并发SB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学朕;王永良;罗浩元;刘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尿干化学中白细胞酯酶(LEU )、亚硝酸盐(NIT ),尿有形成分计数中白细胞计数(WBC )、细菌计数(BACT )与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尿培养阳性为金标准,对200例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测,同时取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分析尿常规检查中LEU、NIT、WBC、BACT 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尿常规LEU、NIT、尿 WBC、BACT 的敏感性分别为58.8%、47.0%、82.4%、94.1%,特异性分别为66.7%、96.9%、27.4%、3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7.6%、88.9%、36.8%、43.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9%、78.0%、75.0%、92.3%。结论在临床中,应用尿常规NIT测定,其特异性较高,且阳性预测值高,阳性结果较为可靠。应用尿沉渣BACT 测试时,其阴性结果较为可靠,将这2种手段综合使用,能有效辅助临床对尿路感染的筛查。

    作者:刘婧;王芳;吕文涛;关武荣;李少红;郗宁;魏莲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数据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HbA1c检测结果分成两个不同水平组:A组(69例,控制良好)、B组(73例,控制不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C组),对3组 HbA1c、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相关指标除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各指标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HbA1c水平如何,其血液流变指标、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均高于健康人,当患者HbA1c水平控制不佳时,其各指标升高程度更加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建议临床针对糖尿病患者长期监测 HbA1c水平,严格观察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以指导临床治疗达到早期血管保护,以及起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效果。

    作者:罗敏;卿克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与 HLA-B27基因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基因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方法采集骨科、针灸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静脉全血,应用基因分析法定性检测HLA‐B27,其中HLA‐B27阳性的AS确诊患者380例,并选取HLA‐B27阳性健康对照组50例,同时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检测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 HLA‐B27基因亚型。结果380例A S患者中,检出 HLA‐B2704亚型217例(57.1%),HLA‐B2705亚型143例(37.6%),HLA‐B2707亚型11例(2.9%),HLA‐B2711亚型9例(2.4%);50例 HLA‐B27阳性健康对照组中,检出 HLA‐B2706亚型23例(46.0%),HLA‐B2709亚型21例(42.0%),HLA‐B2704亚型4例(8.0%),HLA‐B2705亚型2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结论宝鸡地区AS患者HLA‐B27基因亚型以B2704和B2705为主,与宝鸡地区汉族人群AS的发病呈强相关;B2706及B2709为该地区保护亚型。

    作者:王华;甄拴平;党丽君;张树琪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抗MCV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RA患者(RA组)、56例非RA患者(非RA组)和8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MCV抗体,同时检测87例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ESR、CCP抗体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抗MCV抗体的诊断价值。结果抗MCV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69%,阳性预测值为73%,阴性预测值为76%。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依次为(459±441)U/mL(RA组)、(42±136)U/mL(非RA组)、(46±152)U/mL(对照组),RA组的平均抗体浓度较高。RA组活动期[(600±420)U/mL]比慢性期[(70±202)U/mL]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显著增高。抗MCV抗体与抗CCP抗体(r=0.602,P=0.000)的相关性较与RF (r=0.237,P<0.05)的相关性强,与ESR无相关性(P=0.53)。结论抗MCV抗体在RA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抗CCP抗体、RF有正相关性,联合抗CCP抗体、RF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效率。动态监测抗MCV抗体的浓度可用于判断RA的病情活动程度。

    作者:夏秋风;张慧;邹晓月;张龙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应用CLSI EP9-A2文件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对

    目的:通过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方法学比对,探讨不同检测系统各参数测定结果间的可比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9‐A2文件,以SYSM 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参比仪器,2台迈瑞BC‐5380仪器为待评仪器,用临床新鲜抗凝全血对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进行检测,计算相关系数(r)和回归方程,以及各项目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Xc)处的偏差,以1/2CLIA′88相对允许误差(TEa%)作为标准判断偏差是否可接受。结果2台BC‐5380分别与XE‐2100仪器间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 r>0.975。在不同的 Xc处,其中WBC 为2.0×109/L和4.0×109/L ;RBC为3.5×1012/L、5.5×1012/L、6.0×1012/L ;Hb为160 g/L ,偏差均大于1/2CLIA′88 TEa%;但这些项目1/2CLIA′88绝对允许误差(TEa)均落在偏差的95%可信区间内,说明是由抽样误差所引起,表明待评方法的偏差可接受;其余项目偏差均可接受。结论2台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与XE‐2100在WBC、RBC、Hb、PLT等4个项目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磊;任晓艳;何超;李琳;李燕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某品牌国产化学发光仪检测降钙素原的性能评价

    目的:对某品牌国产化学发光仪检测降钙素原(PCT)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在新产业MAGLUMI4000化学发光仪上检测PCT ,对其精密度、线性、携带污染率进行评价,并与梅里埃(mini‐VIDAS )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PCT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PCT的低、中浓度样本的CV批内分别为1.56%、2.23%;CV批间分别为2.30%、3.05%。PCT在0.5~98.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Y =0.99722 X+0.17377,r2=0.99812)。携带污染率为0.89%,样本间交叉污染小。新产业MAGLUMI4000化学发光仪检测系统与梅里埃 mini VIDAS 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系统测定 PCT 的结果呈明显相关(Y =1.004X+0.00559,r2=0.99958)。结论新产业MAGLUMI4000化学发光仪检测系统测定PCT的性能良好,可供临床使用。

    作者:龙琴;肖亚雄;唐灵通;卢灵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2例乙肝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取102例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实施乙肝病毒五项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例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乙肝大三阳者56例,占54.90%,乙肝小三阳者33例,占32.25%。结论对于乙肝患者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病毒学检测,能够提升其疾病诊断准确性,可为乙肝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BestSeqTM技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BestSeqTM新一代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基因检测,验证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方法应用BestSeqTM新一代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对2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6例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对发现的点突变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研究完成了上述8例患者的基因检测,共检测出大片段缺失变异2个,微小突变10个,其中8个微小突变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经Sanger测序验证。结论 BestSeqTM新一代致病基因检测利用高密度叠瓦式探针及多重标签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宗杰;宫璀璀;金星星;代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湖北省首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病原学诊断分析

    目的:应用巢式PCR技术对1例罕见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进行诊断和鉴定。方法采集初诊为输入性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显微镜镜检和巢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阴性;镜检查见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环状体和滋养体;采用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特异性引物(rOVA1v/rOVA2v)进行巢式PCR ,在760 bp处有特异性扩增条带,测序后经Blast比对,与GenBank数据库中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部分序列的一致性为99%。结论该患者经巢式PCR和序列分析确诊为湖北省首例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

    作者:孙凌聪;张华勋;裴速建;夏菁;吴冬妮;林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检测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方法选取BD患者72例(BD组)、单相情感障碍患者65例(单相组)及健康体检者65例(健康体检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D患者病情,将BD组分为BD缓解组和BD发作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β、BDNF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D缓解组、BD发作组、单相组、健康体检组的IL‐1β水平分别为(45.85±1.65)、(36.52±1.26)、(38.74±1.48)、(55.25±2.87)ng/mL ;BDNF水平分别为(41.52±2.54)、(29.87±1.62)、(32.14±1.46)、(44.85±2.49)ng/mL。BD发作组、单相组的IL‐1β和BDNF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D发作组和单相组之间IL‐1β、BDN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缓解组IL‐1β和BDNF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疾病发作与IL‐1β、BDNF间存在紧密关系,提示可将IL‐1β、BDNF作为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作者:谢筱颖;陈家强;罗星星;陈凯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每例体检者抽血5 mL ,并分装于2个试管中,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内的正常血液标本按照常规流程进行;观察组内的血液标本先进行人工溶血,而后进行相关的检验。比较两组标本的检验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检验指标结果中,除尿素(UREA)和尿酸(UA)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检测值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检测值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检测值准确性下降,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避免血液标本溶血所造成的干扰。

    作者:郭昀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趋势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和糖尿病肾病(DN)患者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检测167例 T2DM 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糖和肾功能等指标,再将其按尿M‐Alb排泄率分为3组(单纯DM组、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单纯DM组患者的年龄小于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P<0.05)。尿M‐Alb和尿蛋白阳性率以临床DN组高,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DM 组和早期DN组之间血糖指标差异不显著,临床DN组显著高于单纯DM组和早期DN组(P<0.05)。单纯DM组尿素(Urea)和肌酐(Cr)水平明显低于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N越重,患者尿M‐Alb、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就越高,尿蛋白和尿糖阳性率也越高,肾功能受损的趋势也越明显。

    作者:阮国梅;唐荣德;区洪炎;陈文娟;李志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U 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CD138阴性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从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离CD138阴性细胞,对其进行培养,观察分离到的CD138阴性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的CD138阴性细胞,用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从 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离CD138阴性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内呈球体生长。结论 CD138阴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生长的相关特征。

    作者:张霞;胡大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回顾性分析抗核抗体单一荧光核型与抗核抗体谱分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A)单一荧光模型阳性的样本免疫印迹法检测的结果,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并研究是否能通过荧光模型初步判断其特异性抗体。方法回顾性分析347例A N A单一荧光模型阳性标本,对比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的符合率。结果347例间接荧光法A N A阳性标本,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137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210例,免疫印迹法检测ANA阳性例数分别为100、60例,符合率分别为73.0%、28.6%。核型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多出现抗SSA、抗SSB、抗Ro52抗体,高尔基体型、肌动蛋白型核型等核型少见。仅有3例标本的核仁型在分型中出现条带。着丝点型多会出现抗着丝点抗体,特异性高。结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因其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报告荧光核型。

    作者:黄琳淋;张松照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Gilbert 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Gilbert综合征(GS )也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早由Gilbert和Lereboullet在1901年就提出,是一种肝脏无器质性的病变。因为肝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IBil)障碍,导致肝细胞微粒体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又或是与IBil结合的清蛋白障碍,导致血液里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以这些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临床症状多较轻微,许多病例是由体检或其他疾病求诊时,偶尔被发现的。GS起病隐匿,症状又轻微,黄疸表现为间歇性、波动性,并可自行消退,临床并无特异性表现,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某些治疗的副作用,造成常被误诊。因非结合胆红素是脂溶性的,故会慢慢累积,易和神经细胞结合,出现相关的神经症状,如:健忘、记忆力下降等。现将本科室化验时发现的1例GS报道如下。

    作者:周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人BRIT 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和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中的BRIT1表达情况,比较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分别应用实时荧光PCR(RT‐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及其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中BR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BRIT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RT‐PCR结果揭示宫颈癌组织中BRIT1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技术结果揭示63例标本中的44例(69.8%)宫颈癌组织BRIT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级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BRIT1蛋白的表达减少更为明显。结论 BRIT1在宫颈癌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提示BRIT1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麦力;王玎;胡琴;聂红;赵清;陈维贤;邓淋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油田作业人员4项免疫学相关指标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油田不同工种作业人员免疫功能量化指标,为职业病健康体检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采油、炼油、勘探、电气焊4种工种作业人员及健康对照组免疫功能量化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补体C3、C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液分析指标,调查分析4种不同工种作业人员的免疫状况。结果4组作业人员总体免疫功能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作业人员传统检测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功能指标(尤其是CD细胞)可作为油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建议纳入职业病体检范围。

    作者:杨桂英;张学平;冯琴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临床药物耐药性。方法选取儋州地区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解脲脲原体(U u )和人型支原体(M h )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支原体培养总阳性率为35.01%(640/1828),其中男、女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94%、42.04%,2014、2015年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30.98%、38.87%。儋州地区分离的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交沙霉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已多见,并逐渐产生耐药性,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梁渊;林春菊;黄小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