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检测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谢筱颖;陈家强;罗星星;陈凯婷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IL-1β,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清
摘要: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方法选取BD患者72例(BD组)、单相情感障碍患者65例(单相组)及健康体检者65例(健康体检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D患者病情,将BD组分为BD缓解组和BD发作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β、BDNF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D缓解组、BD发作组、单相组、健康体检组的IL‐1β水平分别为(45.85±1.65)、(36.52±1.26)、(38.74±1.48)、(55.25±2.87)ng/mL ;BDNF水平分别为(41.52±2.54)、(29.87±1.62)、(32.14±1.46)、(44.85±2.49)ng/mL。BD发作组、单相组的IL‐1β和BDNF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D发作组和单相组之间IL‐1β、BDN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缓解组IL‐1β和BDNF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疾病发作与IL‐1β、BDNF间存在紧密关系,提示可将IL‐1β、BDNF作为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分布及药敏情况,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308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08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发现,细菌性阴道炎810例,占15.3%,念珠菌阳性1110例,占20.9%,滴虫阳性60例,占1.1%。其中3526例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共检出病原体2615株,包括支原体1948株,占74.5%;衣原体136株,占5.2%;淋病奈瑟菌17株,占0.7%;念珠菌276株,占10.6%;革兰阳性球菌140株,占5.4%;革兰阴性杆菌98株,占3.7%。解脲脲原体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8%、18.2%、26.3%、27.2%,对克拉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9.4%、99.8%、99.9%。人型支原体耐药性较强,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仅有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敏感率分别为75.3%、96.2%、97.3%,其余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小于7.0%。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24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全部敏感。未发现对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结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种类复杂,治疗女性阴道炎时,应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爽;林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 在早期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8例同期同病区的非感染性新生儿为对照组。2组患儿均检测PC T、S A 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并比对结果。结果观察组PCT、SAA、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及ES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SAA、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8.9%、63.2%、52.6%,特异度分别为86.8%、73.7%、68.4%。结论 PC T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舒铭;王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两种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 P)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方法采集61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和138例非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M P DNA和M P‐IgM ,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1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荧光定量PCR检出M P阳性59例,ELISA 法检出M P阳性53例,检出率分别为96.7%和86.9%;138例非支原体肺炎患者中,荧光定量PCR检出M P阳性4例,特异性为97.1%;ELISA法检出M P阳性30例,特异性为78.3%。结论 PCR法的检出率和特异性均高于ELISA法,其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意义大于ELISA法。

    作者:杜昆;李海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不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在皮质醇检测中的性能评价与比较

    目的:比较贝克曼Access 2 Immunoassay System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及罗氏COBAS E 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对皮质醇的分析性能与检测结果相关性。方法按照ISO15189中方法评估贝克曼及罗氏分析系统对皮质醇检测的精密度、功能灵敏度、参考范围、方法学、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结果贝克曼与罗氏分析系统在皮质醇检测中精密度良好,功能灵敏度符合各自厂商设定的临床检测的下限,实验室自建参考范围后,将两分析系统对皮质醇的测定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二者间相关性良好,线性回归系数 r2=0.977,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均为100%。结论两分析系统对于皮质醇的分析性能优异,均可满足临床检验需求。经过方法学比对,二者相关性良好,能够通过回归方程对二者间测定值进行引证。

    作者:陈翊;李颖能;陈焕辉;林涛;汤勇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蜂螫伤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目的:探讨蜂螫伤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值(NEU%)的变化。方法根据螫伤针数及就诊时间不同,分析315例蜂螫伤患者WBC及NEU%,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蜂螫伤患者WBC及NEU%的变化较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螫伤针数在20针以上与3针以下的患者,其WBC及NE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螫伤后3 h内就诊的患者WBC与其他时间就诊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螫伤后WBC及NEU%会明显升高,且与螫伤针数及就医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闫铭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在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在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妊娠合并IT P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依据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将试验组分为4组(1~4组),再用 FCM 检测各组 PAIg 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 PLT <70×109/L 时, PAIgA、PAIgG和PAIgM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PAIgA、PAIgG和PAIgM的阳性率呈负相关性(r<0,P<0.05)。结论 FCM检测PAIg具有快速、灵敏、简便、可靠等特点,可用于妊娠合并ITP的辅助诊断。

    作者:田笑;李明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应用于颅脑损伤检测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颅脑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有创监测,观察组给予无创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5.71%、14.29%,对照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2.86%、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有1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6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8.5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有创监测比较,无创监测也同样能够取得确切的监测效果,且无创监测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特征,能够代替有创监测。

    作者:李凤玲;刘燕秀;栾宏权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尿干化学中白细胞酯酶(LEU )、亚硝酸盐(NIT ),尿有形成分计数中白细胞计数(WBC )、细菌计数(BACT )与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尿培养阳性为金标准,对200例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测,同时取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分析尿常规检查中LEU、NIT、WBC、BACT 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尿常规LEU、NIT、尿 WBC、BACT 的敏感性分别为58.8%、47.0%、82.4%、94.1%,特异性分别为66.7%、96.9%、27.4%、3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7.6%、88.9%、36.8%、43.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9%、78.0%、75.0%、92.3%。结论在临床中,应用尿常规NIT测定,其特异性较高,且阳性预测值高,阳性结果较为可靠。应用尿沉渣BACT 测试时,其阴性结果较为可靠,将这2种手段综合使用,能有效辅助临床对尿路感染的筛查。

    作者:刘婧;王芳;吕文涛;关武荣;李少红;郗宁;魏莲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每例体检者抽血5 mL ,并分装于2个试管中,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内的正常血液标本按照常规流程进行;观察组内的血液标本先进行人工溶血,而后进行相关的检验。比较两组标本的检验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检验指标结果中,除尿素(UREA)和尿酸(UA)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检测值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检测值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检测值准确性下降,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避免血液标本溶血所造成的干扰。

    作者:郭昀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目的:评估同型半胱氨酸(HCY)及D‐二聚体(D‐D)与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探讨检测HCY、D‐D这2项指标在RS A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30例,RS A组85例,对照组45例,分别进行HCY、D‐D检测,分析数据。结果 RSA组HCY阳性者占49.4%(42/85),与对照组[6.67%(3/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S A组D‐D阳性者占41.1%(35/85),与对照组[4.45%(2/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CY、D‐D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RSA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小杰;任红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显微相衬技术分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上清液不同存储期内细胞碎片及微粒的图像变化

    目的:探索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破损或溶血而产生的细胞碎片及微粒变化,为输血安全提供启示性实验基础。方法取不同保存天数(3、7、14、21 d )的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上清液制备,通过显微静态图像分析技术对上清液中的微粒进行观察和形态分析。结果保存3d和7d的样品上清液中可见少量微粒,微粒大小和细胞相仿;从14 d开始微粒的数量显著增加,微粒粒径更小,到21 d微粒铺满了整个视场,呈现碎片化。结论保存期超过14 d的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其上清液的细胞碎片及微粒显著增多,较保存期不到14 d的细胞均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外源细胞碎片或微粒可能会成为抗原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建议临床上给患者输注保存期在14 d以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作者:邓智豪;官亚妹;伍伟健;陀伟为;黄耀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儿科呼吸道感染产ESBL 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某院儿科呼吸道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方法采用DL96‐Ⅱ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采用K‐B法进行 ESBLs确证试验。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共分离出1227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占18.3%(224/1227),非产ESBLs菌株占81.7%(1003/1227)。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100.00%),其次为美罗培南(99.7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6.98%和95.03%。结论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药物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作者:刘玉线;刘冬霞;陈瑞琼;葛晶晶;罗彦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高原地区干燥环境下血液标本离心后室温放置时间对血糖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使用带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采集的血液标本,离心后室温放置时间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新鲜血液标本,即刻离心(0 h),采用Roche Modular 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分别于室温下放置1、2、4、6、8 h后,再次检测血糖水平,比较不同放置时间后血糖检测结果与0h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标本在室温下放置1、2h后,血糖检测结果与0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室温下放置4、6、8h后,血糖检测结果较0h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采集血糖检测标本,促凝效果良好,有效阻止了血液离体后红细胞的糖酵解过程;另一方面,高原地区的干燥环境引起的水分蒸发对血糖检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作者:李德琴;刘兰民;卫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水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 )水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 T2DM 患者212例(其中并发大血管病变75例,微血管病变72例,无血管病变6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研究对象中ADA、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T2DM 组中AD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T2DM 并发血管病变者 ADA 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者,且与病变血管数量有关(P<0.05)。ADA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bA1c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07、0.679,P<0.05)。结论 T2DM 患者中ADA水平显著升高,与 HOMA‐IR和HbA1c密切相关,对T2DM 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孟宪霜;李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分子生物实验室带教体会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成为高等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检验也已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因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建立规范化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开展更多的有临床意义的基因检测项目,培养更多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人才已然成了各医院及医学院工作的核心部分。现根据近年来对该院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实习生及见习生的带教工作,总结了几点带教体会。

    作者:范超;陈鸣;邓少丽;唱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某院2014年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使用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的M/W‐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鉴定仪进行药敏试验,细菌药敏结果根据2013版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3文件判读。结果8486例送检标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249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54株。不同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株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呼吸道标本与非呼吸道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株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0);不同标本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不同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比、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临床和院感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作者:孙敏;徐永成;权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数据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HbA1c检测结果分成两个不同水平组:A组(69例,控制良好)、B组(73例,控制不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C组),对3组 HbA1c、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相关指标除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各指标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HbA1c水平如何,其血液流变指标、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均高于健康人,当患者HbA1c水平控制不佳时,其各指标升高程度更加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建议临床针对糖尿病患者长期监测 HbA1c水平,严格观察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以指导临床治疗达到早期血管保护,以及起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效果。

    作者:罗敏;卿克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新型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及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这一传统医学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因此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如评价的目的不明确、评价内容比较片面、评价方式比较单调和评价过程比较松散等。本文针对目前简单、粗糙、片面的考核方式,构建以考核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课堂作业、综述论文、小测验和期中及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同时也可以获取相关的教学反馈信息,以此指导各门专业课程更好地开展教学。通过这一新型考核体系去评价学生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取精神等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工作者,为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张海方;杜鸿;朱雪明;冯萍;张萍;王敏;何春燕;秦陈浩;温会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9例骨髓坏死临床分析

    骨髓坏死(BM N )是某些疾病导致的骨髓造血组织和基质细胞发生大面积原位坏死,细胞溶解破坏并出现大量脂肪组织缺失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多发于各种实体性肿瘤、恶性血液病等,也可见于重症感染、败血症等,BM N常提示预后不良。现将本院收治的9例BM 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贺望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Gilbert 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Gilbert综合征(GS )也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早由Gilbert和Lereboullet在1901年就提出,是一种肝脏无器质性的病变。因为肝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IBil)障碍,导致肝细胞微粒体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又或是与IBil结合的清蛋白障碍,导致血液里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以这些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临床症状多较轻微,许多病例是由体检或其他疾病求诊时,偶尔被发现的。GS起病隐匿,症状又轻微,黄疸表现为间歇性、波动性,并可自行消退,临床并无特异性表现,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某些治疗的副作用,造成常被误诊。因非结合胆红素是脂溶性的,故会慢慢累积,易和神经细胞结合,出现相关的神经症状,如:健忘、记忆力下降等。现将本科室化验时发现的1例GS报道如下。

    作者:周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