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种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徐爽;吕晓丽;邹菊贤;杨文青;李锐成;沈建军;张惠中

关键词:血液病, 人巨细胞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该院8种血液病患者共27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血液或尿液进行 HCMV DNA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47%)、急性混合型白血病(A L ,28.5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26.15%)、再生障碍性贫血(A A ,20.3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14.2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13.64%)、三系血细胞减少(0.40%),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未检出 HCMV感染。274例患者总阳性率达13.87%,其中AL阳性率高(23.02%)。肿瘤患者 HCMV感染率高于非肿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4.85%和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9,P<0.05)。8种血液病患者HCMV DNA载量均值为5.00×103 IU/mL ,高达1.29×106 IU/mL。结论8种血液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HCMV感染,且肿瘤患者较非肿瘤患者感染率更高。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P1干式生化分析仪淀粉酶检测的精密度性能评价

    目的:应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5‐A2文件对 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淀粉酶(AMY)的精密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对高、低浓度AMY质控品进行检测,计算批内、批间、日间及室内精密度。结果 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高、低值AMY批内精密度CV为0.67%和2.50%,批间精密度 CV为0.15%和0.52%,日间精密度 CV均为0%,室内精密度 CV为0.67%和2.43%。结论 M 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AMY的精密度性能良好,重复性好,能满足临床实验的要求。

    作者:张桂芝;李峰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检测333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利福平(RFP)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Xpert M TB/RIF)检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该所就诊的肺结核患者痰标本333例,分别进行抗酸染色涂片镜检、Xpert M TB/RIF、传统罗氏培养法检测,使用Xpert M TB/RIF检测痰标本的结核分枝杆菌(M TB)和RFP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与传统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Xpert M TB/RIF检测M TB的敏感度为93.6%,特异度为92.0%,2种方法进行Kappa检验,Kappa=0.82,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FP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93.4%,2种方法的Kappa=0.78,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应用Xpert M TB/RIF检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快速获得患者是否耐药的结果,可指导临床准确用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林日文;李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表达及活性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患者(实验1组)、30例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患者(实验2组)和3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有核细胞GSK‐3β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并分析其结果。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GSK‐3β蛋白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1组GSK‐3β活性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和实验2组升高(P<0.05);实验2组GSK‐3β蛋白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1组男性GSK‐3β活性水平比健康对照组男性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GSK‐3β蛋白高表达。经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者GSK‐3β蛋白仍高表达,但活性水平明显下降。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男性患者GSK‐3β活性水平明显增高。

    作者:谭婕;吴建华;王江平;邹俊清;明安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于该院治疗的150例丙型肝炎患者,空腹抽取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后,采用2种方法检测 HCV相关抗体的5种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对检出率及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阳性率(96.0%)高于 ELISA 法(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的总符合率达94.0%。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AMA‐M2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3.3%,3E抗体为81.9%,SP100抗体为43.8%,PML抗体为59.7%,GP210抗体为38.2%;ELISA法检测AMA‐M2抗体阳性率为64.2%,3E抗体为44.5%,SP100抗体为24.8%,PML抗体为35.0%,抗GP210抗体为26.3%。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能有效检出丙型肝炎患者,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率更高,但仍存在漏检,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提高诊断率。

    作者:辜彦;王裕圯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免疫比浊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免疫比浊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 )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95例RA、105例骨关节炎、52例骨质疏松、42例结缔组织、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05例其他疾病患者,以及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Latex)、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CCP并比较结果。结果 Latex法检测RA阳性141例(72.30%),关节炎阳性54例(51.42%),骨质疏松阳性15例(28.84%),结缔组织阳性15例(35.71%),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18例(45.0%),其他疾病阳性11例(3.60%),90例健康对照者均为阴性。批内变异系数为1.9%~2.0%,总变异系数为2.0%~2.1%,Latex法试剂线性范围为0.8~100 U/mL。Latex法、CMIA法、ELISA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tex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线性范围宽,可用于临床。

    作者:陈浩全;曾嫚妮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及尿微量清蛋白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型DN患者132例,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68例)与早期DN组(64例),同时选择69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者。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Cys C、β2‐MG及mALB。结果早期DN组、单纯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CysC浓度分别为(7.9±1.3)、(2.3±1.1)、(0.8±0.3)mg/L ;β2‐MG浓度分别为(13.1±1.9)、(1.8±1.1)、(1.2±0.2)mg/L ;mALB浓度分别为(38.1±4.7)、(17.2±2.6)、(11.4±2.7)mg/L。早期DN组Cys C、β2‐MG、mAL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糖尿病组血清Cys C、β2‐MG、mALB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 C、β2‐MG、mALB诊断早期 DN 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是90.5%、96.7%、92.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ys C、β2‐MG、mALB对早期2型DN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名南;吴少麟;区永光;夏汝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 T )、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D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的变化情况及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PT、TT、APTT时间延长、D‐D水平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重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宝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孕症患者自身抗体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不孕症女性免疫紊乱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7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99例非哺乳期已生育且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促黄体素(L H )、泌乳素(PRL )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92例,阴性278例,阳性率24.86%;健康对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16例,阴性283例,阳性率5.33%。观察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血清 LH、FSH、PRL 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身紊乱发生率高,且其与生殖激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刘星;沈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初诊A S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A S患者作为治疗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 Hcy、Cys C和hs‐CRP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ys C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对 AS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功和;吴节荣;周猛;吴松华;杨进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检测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检测的差异。方法采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末梢血血糖,同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清血糖。结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值高于快速血糖仪,血清血糖值比末梢血高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相关性好。结论快速血糖仪监测血糖理想、有效,但应严格规范操作,提高准确性,控制病情。

    作者:汤卫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8种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该院8种血液病患者共27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血液或尿液进行 HCMV DNA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47%)、急性混合型白血病(A L ,28.5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26.15%)、再生障碍性贫血(A A ,20.3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14.2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13.64%)、三系血细胞减少(0.40%),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未检出 HCMV感染。274例患者总阳性率达13.87%,其中AL阳性率高(23.02%)。肿瘤患者 HCMV感染率高于非肿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4.85%和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9,P<0.05)。8种血液病患者HCMV DNA载量均值为5.00×103 IU/mL ,高达1.29×106 IU/mL。结论8种血液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HCMV感染,且肿瘤患者较非肿瘤患者感染率更高。

    作者:徐爽;吕晓丽;邹菊贤;杨文青;李锐成;沈建军;张惠中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克拉玛依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地区健康体检者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 p )的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40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65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患者组)采用14 C 呼气试验(14 C‐UBT )法检测 Hp感染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阳性率(53.83%)明显低于患者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汉族阳性率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克拉玛依地区 Hp感染率较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冯琴;左强强;袁新荣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14~2015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4~2015年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4~2015年共分离出266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192株,72.2%)、中段尿(36株,13.5%)、伤口分泌物(24株,9.0%);科室来源主要为 IC U (72株,27.1%)、呼吸内科(48株,18.0%)、神内内分泌科(39株,14.7%)。26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15.8%~19.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7.7%)、氨基糖苷类(12.7%~17.7%)具有较低的耐药率,对哌拉西林(23.7%)、喹诺酮类(23.1%~24.8%)、第3代头孢类(20.3%~26.3%)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建议加强耐药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龙彦;李彩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和D‐二聚体(D‐D )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69例影像学确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PC T ,使用全自动凝血仪进行D‐D检测。结果试验组患者PC T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D‐D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PCT和D‐D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 T和D‐D联合检出率(100%)明显高于 PC T (82.6%)和D‐D (88.4%)的单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 T与D‐D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

    作者:贾治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种药物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分别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及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93.33%(84/90)]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7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3.33%(3/90)]显著低于对照组[12.22%(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常规抗血小板方案。

    作者:彭道勇;王晓东;王茂湘;范铁平;邓勇;赵旭生;王苏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成人心脏围术期胶体渗透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 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 (T3)、术后2 h(T4)、4 h(T5)、8 h(T6)、24 h(T7)的COP ,以及术后3 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晓云;李沅敏;金相兰;刘银梅;臧旺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方法参照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 )的推荐方法,结合分析系统建立微板速率法,通过方法学试验,评价其线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比较823例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微板速率法与常规生化分析仪法检测A L T的结果,并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在活性303 U/L以下具有良好的线性;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TEa ,其检测结果与常规生化分析仪的相关性良好。结论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为大批量标本同时检测 ALT和ELISA项目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朝贤;朱玉兰;陈钰婷;李丽梅;张文;刘征宇;杨学琴;惠长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3132例临产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3132例临产妇宫颈分泌物培养鉴定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了解生殖道常见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132例临产妇,对其宫颈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132例标本中分离出634例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20.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8株,占16.8%;革兰阴性杆菌295株,占45.7%;真菌242株,占37.5%。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度高。结论临产妇宫颈分泌物菌群分布广,细菌耐药品种有差异。

    作者:宦宇;蔡徐山;王东江;吴守乐;王晓青;乐江漫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32311例受检者肠道寄生虫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寄生虫感染肠道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萍乡与乐平某两个医院住院和门诊受检者32311例,采集当天新鲜粪便50 g及肛门擦拭棉签,使用生理盐水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受检者粪便中的虫卵。结果32311例受检者中成人感染11例,3例可见钩虫卵;儿童感染19例,其中蛲虫感染12例,蛔虫感染6例,钩虫感染1例。有3例蛲虫感染为阴道异位寄生,其中2例儿童,1例孕妇,同时在1例孕妇和1例儿童的异位寄生中还发现有肠道滴虫。结论寄生虫感染病原学以蛲虫、钩虫、蛔虫为主,有多例复合感染,有关部门和检验人员应重视寄生虫病的形态学检查,提高检出率,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王康;罗娜;杨寒微;巫文勋;王长奇;盛梅芳;汪丽霞;彭瑶瑶;胡乐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探讨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中凝血、D‐二聚体(D‐D )、血小板计数(PL T )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在海拔2260 m的西宁地区选择未接受任何治疗的老年宫颈癌患者67例,分为疾病组、Ⅰ~Ⅱ期组、Ⅲ~Ⅳ期组、未发生转移组、发生转移组,共5组,另筛选100例健康老年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纤维蛋白原(FIB)、PLT 检测。结果疾病组、Ⅲ~Ⅳ组、发生转移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Ⅰ~Ⅱ组、发生转移组比较,D‐D、FIB、PLT水平显著升高(P<0.05),APTT 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中存在止凝血指标的明显异常,且与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相关。

    作者:朱燕;陈芳;邢艳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