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孕症患者自身抗体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刘星;沈敏

关键词:生殖激素, 不孕症, 自身免疫抗体
摘要:目的:探究不孕症女性免疫紊乱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7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99例非哺乳期已生育且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促黄体素(L H )、泌乳素(PRL )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92例,阴性278例,阳性率24.86%;健康对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16例,阴性283例,阳性率5.33%。观察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血清 LH、FSH、PRL 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身紊乱发生率高,且其与生殖激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孕症患者自身抗体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不孕症女性免疫紊乱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7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99例非哺乳期已生育且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促黄体素(L H )、泌乳素(PRL )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92例,阴性278例,阳性率24.86%;健康对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16例,阴性283例,阳性率5.33%。观察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血清 LH、FSH、PRL 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身紊乱发生率高,且其与生殖激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刘星;沈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初诊A S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A S患者作为治疗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 Hcy、Cys C和hs‐CRP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ys C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对 AS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功和;吴节荣;周猛;吴松华;杨进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用于肿瘤筛查的实用性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快速检测系统进行肿瘤早期筛查及诊断的实用性。方法应用C12检侧系统,对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奉城医院健康体检人群和临床检验标本中涉及高危人群的血清10736例,进行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5‐3、CA19‐9、CA242、NSE、fPSA、PSA、β‐HCG、HGH、Ferritin)定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736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967例,其中男496例,阳性检出率4.62%(496/10736);女471例,阳性检出率4.39%(471/10736);967例阳性标本经临床病理学确诊为肿瘤患者473例,阳性诊断率48.91%(473/967)。结论 C12检测系统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减少了多项目分别单一检测的繁琐流程,达到快速检测多项指标的目的,对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快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杜金龙;吴卫华;武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成人心脏围术期胶体渗透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 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 (T3)、术后2 h(T4)、4 h(T5)、8 h(T6)、24 h(T7)的COP ,以及术后3 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晓云;李沅敏;金相兰;刘银梅;臧旺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某地区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肺炎链球菌(S P )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分离的SP ,对年龄、科室分布、标本类型、检出季节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P主要在春冬2个季节流行;婴幼儿感染为主,其次是老年人;儿科检出标本多,检出率高于59%;痰标本检出菌株量多,血液其次;S P对青霉素G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未出现耐药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均高于95%,氯霉素敏感率也在87%以上。结论该地区S P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但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仍然较高,临床可合理使用。

    作者:谢兴凤;张旭;蒋久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种药物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分别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及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93.33%(84/90)]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7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3.33%(3/90)]显著低于对照组[12.22%(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常规抗血小板方案。

    作者:彭道勇;王晓东;王茂湘;范铁平;邓勇;赵旭生;王苏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分布情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及标本分布。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201株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率及分布,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同时使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6.9%(34/201)、25.9%(52/201)、27.3%(55/201)、68.1%(137/201)、80.0%(161/201)、83.6%(168/201)、96.0%(193/201)、97.5%(196/201)、99.0%(199/201)、100.0%(201/201)、100.0%(201/20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73.1%(147/201),氨苄西林耐药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1.0%(2/201)。痰液标本占99.0%(199/201),脑脊液标本占1.0%(2/201)。呼吸内科病房标本占26.4%(53/201),儿内科病房标本占22.3%(45/201)。结论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较大,临床应了解其耐药性及特征,提高经验用药的准确率。

    作者:马云华;张志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及尿微量清蛋白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型DN患者132例,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68例)与早期DN组(64例),同时选择69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者。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Cys C、β2‐MG及mALB。结果早期DN组、单纯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CysC浓度分别为(7.9±1.3)、(2.3±1.1)、(0.8±0.3)mg/L ;β2‐MG浓度分别为(13.1±1.9)、(1.8±1.1)、(1.2±0.2)mg/L ;mALB浓度分别为(38.1±4.7)、(17.2±2.6)、(11.4±2.7)mg/L。早期DN组Cys C、β2‐MG、mAL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糖尿病组血清Cys C、β2‐MG、mALB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 C、β2‐MG、mALB诊断早期 DN 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是90.5%、96.7%、92.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ys C、β2‐MG、mALB对早期2型DN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名南;吴少麟;区永光;夏汝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HBM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 HBM 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和桥本甲状腺炎组织学标本的表达,探讨3种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85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标本,进行HBM E‐1、CK19和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不同病变的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M 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3%、98.2%和7.3%,三者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值分别为0.582、0.551和0.87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CD117检测优于 HBM E‐1和CK19,实际工作中适于联合使用。

    作者:曾铮;李瑞平;赵敏;魏艳华;施中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诊断脓毒症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2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2组患者的PCT和CRP水平。结果脓毒症组患者CRP和PCT水平(4.38)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PCT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95% CI 0.657~0.873),CRP的AUC为0.687(95% CI 0.574~0.806),在各自的临界点(PCT=1.8 ng/mL ,CRP=2.75 mg/L),PCT和CRP诊断尿脓毒症的敏感性分别是0.684和0.256,特异性是0.818和0.952。感染性脓毒症患者PCT浓度在第1、7、20天呈趋势性降低。结论 PCT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高于CRP ,且能预测感染性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炅子;张术华;全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克拉玛依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地区健康体检者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 p )的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40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65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患者组)采用14 C 呼气试验(14 C‐UBT )法检测 Hp感染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阳性率(53.83%)明显低于患者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汉族阳性率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克拉玛依地区 Hp感染率较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冯琴;左强强;袁新荣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B型利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高血压患者102例作为高血压组,将高血压分为Ⅰ、Ⅱ、Ⅲ级;Ⅰ级31例,Ⅱ级35例,Ⅲ级3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BNP和hs‐CRP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BNP水平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升高;Ⅲ级高血压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P<0.01),Ⅰ、Ⅱ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hs‐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可反映患者血压增高的严重程度,同时BNP和hs‐CRP水平对病情的估计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耀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同采血模式下血培养结果的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模式血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不同菌属细菌阳性报警时间的差异,以明确双套血培养法和阳性报警时间在鉴别血流感染和控制采血污染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849例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阳性标本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以Excel对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阳性标本333例289株病原菌,总阳性率为11.7%,其中双套采血法的阳性率为21.4%,显著高于单瓶和单套。不同采血模式下病原菌分布有显著区别,双套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单瓶和单套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95.5%的病原菌在72 h内阳性报警,阳性报警中位数时间短为肠杆菌科细菌,长为布鲁菌属。12 h内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要检出菌,12~48 h以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增加血培养采血套数可提高阳性率,降低漏检率,有助于污染菌的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阳性报警时间差别可用于判断病原菌的类型并辅助判断污染菌,能为临床快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凌云映;张竞;刘晓一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应急献血的筛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目的:探讨昆山“8.2”事故发生后献血人群检测的淘汰原因,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献血者的组织动员及血液筛查应急检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事故发生后,2014年8月2~12日献血人员检测淘汰数据和前1年同期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检测淘汰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急时间献血男、女性比例与2013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7,P=0.00),女性献血者明显增加(由30.15%提高至40.16%);献血者年龄段构成与2013年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06),30岁以上献血者由56.36%提高至60.31%。结论应急献血时应更加重视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关注3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和自愿献血者,采取进一步筛查梅毒的策略,有效降低血液检测淘汰率,减少血液浪费。

    作者:方敏;李少博;王明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产前B族链球菌筛查对新生儿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进行B族链球菌(GBS )筛查并进行治疗对新生儿GBS发病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选取孕晚期经过常规筛查GBS阳性结果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娩时诊断为胎膜早破的47例孕妇作为实验组;选取孕晚期未经过常规GBS筛查和治疗,分娩时诊断为胎膜早破的73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并收集咽拭子标本,采用PCR方法检测GBS。结果实验组无新生儿发生GBS感染、呼吸困难、青紫、发热,对照组有7例GBS感染,2例呼吸困难,2例青紫,4例发热。2组新生儿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期行GBS筛查与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GBS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唐敏儿;邓志声;黄冬梅;江新湄;覃丽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男性不育患者解脲脲原体感染与精子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 U )感染与精子质量的相关性。方法580例男性不育患者根据精液解脲脲原体(U U )培养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2组,比较2组精液参数,包括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精子活力、精子形态等。结果阳性组患者精液量、存活率、前向运动精子(PR)、不活动精子(IM )、精子中段形态计数和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精液浓度、非前向运动(NP)、正常精子形态计数、精子头部及尾部形态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感染可对精液常规主要参数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进行UU检测,可提高疗效。

    作者:冯玲;乔静;周秀琴;冼英杰;颜秋霞;陈润强;陈彩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抗凝血酶-Ⅲ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索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AFP‐LC)和肝癌(AFP‐HCC)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界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FP‐LC患者和46例AFP‐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酶联免疫法检测AT‐Ⅲ。结果 AFP‐LC组患者血清AT‐Ⅲ明显低于AFP‐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诊断AFP‐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大面积为0.808,当AT‐Ⅲ浓度大于677137.95 ng/mL ,诊断AFP‐HCC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98.3%。血清AT‐Ⅲ浓度与 AFP‐HCC患者 Child‐Pugh 分级、病理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及 HBsAg 是否阳性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AT‐Ⅲ浓度对鉴别诊断AFP‐LC和AFP‐HC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君荣;赵惠柳;舒宏;叶俭;陆一平;朱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32311例受检者肠道寄生虫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寄生虫感染肠道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萍乡与乐平某两个医院住院和门诊受检者32311例,采集当天新鲜粪便50 g及肛门擦拭棉签,使用生理盐水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受检者粪便中的虫卵。结果32311例受检者中成人感染11例,3例可见钩虫卵;儿童感染19例,其中蛲虫感染12例,蛔虫感染6例,钩虫感染1例。有3例蛲虫感染为阴道异位寄生,其中2例儿童,1例孕妇,同时在1例孕妇和1例儿童的异位寄生中还发现有肠道滴虫。结论寄生虫感染病原学以蛲虫、钩虫、蛔虫为主,有多例复合感染,有关部门和检验人员应重视寄生虫病的形态学检查,提高检出率,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王康;罗娜;杨寒微;巫文勋;王长奇;盛梅芳;汪丽霞;彭瑶瑶;胡乐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某地区抗 Mur抗体分布频率的调查研究及输血策略

    目前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不规则抗体指除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在日常输血工作中是常见的干扰试验因素[1]。由于未输注完全相配合血型,可产生 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其抗体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抗M ur抗体属于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2]。国内外研究报道,东南亚部分地区稀有血型抗原的分布频率不相同[3]。现对广西少数民族人群分布较多地区的抗M ur抗体分布频率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建立和完善该地区稀有血型的信息档案。报道如下。

    作者:陆奉科;莫柱宁;黎海澜;韦海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依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 PLT 和AT‐Ⅲ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IB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PLT、AT‐Ⅲ、PT等指标对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有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许洪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