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李少博;王明元
目的:评价免疫比浊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 )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95例RA、105例骨关节炎、52例骨质疏松、42例结缔组织、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05例其他疾病患者,以及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Latex)、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CCP并比较结果。结果 Latex法检测RA阳性141例(72.30%),关节炎阳性54例(51.42%),骨质疏松阳性15例(28.84%),结缔组织阳性15例(35.71%),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18例(45.0%),其他疾病阳性11例(3.60%),90例健康对照者均为阴性。批内变异系数为1.9%~2.0%,总变异系数为2.0%~2.1%,Latex法试剂线性范围为0.8~100 U/mL。Latex法、CMIA法、ELISA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tex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线性范围宽,可用于临床。
作者:陈浩全;曾嫚妮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危急值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并召开临床协调会,共同商定适合不同科室的门急诊危急值标准。结果共报告危急值667例次,占总例数的1.92%(667/34675)。其中WBC危急值538例次,占80.59%;H b危急值9例次,占1.29%;PL T 计数危急值120例次,占18.11%。报告危急值前3位的科室为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分别占45.75%、16.84%、10.71%。结论按临床不同科室的需求调整WBC、H b、PL T 的危急值,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戴学庆;涂秀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患者(实验1组)、30例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患者(实验2组)和3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有核细胞GSK‐3β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并分析其结果。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GSK‐3β蛋白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1组GSK‐3β活性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和实验2组升高(P<0.05);实验2组GSK‐3β蛋白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1组男性GSK‐3β活性水平比健康对照组男性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GSK‐3β蛋白高表达。经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者GSK‐3β蛋白仍高表达,但活性水平明显下降。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男性患者GSK‐3β活性水平明显增高。
作者:谭婕;吴建华;王江平;邹俊清;明安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同时检测多种性病病原体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方法对716例患者生殖道标本的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梅毒螺旋体(TP)、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及16/18型等6种微生物或亚型进行定量检测,并与定性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比较。结果2种PCR方法对6种病原体检测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4.83%、96.16%、95.29%、100%、94.37%、94.12%。阳性率差异分别为1.29%、1.45%、2.18%、0、7.04%、0.98%,HPV6/11‐DNA FQ‐PCR法阳性率高于PCR(P<0.01),其他5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标本定量平均拷贝数对数分别为(6.71±3.36)、(5.56±2.48)、(6.83±3.17)、(4.89±3.52)、(5.75±3.13)、(4.95±2.68)。结论 FQ‐PCR操作简便、快速,高效,并能准确定量,对性病的诊断、发展和预后监测、疗效评价、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东;王然;李凤焕;向鑫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该院8种血液病患者共27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血液或尿液进行 HCMV DNA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47%)、急性混合型白血病(A L ,28.5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26.15%)、再生障碍性贫血(A A ,20.3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14.2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13.64%)、三系血细胞减少(0.40%),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未检出 HCMV感染。274例患者总阳性率达13.87%,其中AL阳性率高(23.02%)。肿瘤患者 HCMV感染率高于非肿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4.85%和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9,P<0.05)。8种血液病患者HCMV DNA载量均值为5.00×103 IU/mL ,高达1.29×106 IU/mL。结论8种血液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HCMV感染,且肿瘤患者较非肿瘤患者感染率更高。
作者:徐爽;吕晓丽;邹菊贤;杨文青;李锐成;沈建军;张惠中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晚期无法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的变化,探讨CD4+ T细胞对患者放疗效果。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3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血清CEA、AFP、CA125、CA15‐3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 T 百分含量及CD4+/CD8+比值。结果 CD4+ T百分含量正常组放疗后CEA、AFP、CA125、CA15‐3水平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T百分含量异常组放疗后CEA、CA15‐3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正常组CD4+T百分含量放疗前后CEA、AFP、CA125、CA15‐3水平有显著差异,该类患者具有放疗临床效果。
作者:朱江;何津祥;何津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不孕症女性免疫紊乱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7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99例非哺乳期已生育且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促黄体素(L H )、泌乳素(PRL )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92例,阴性278例,阳性率24.86%;健康对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16例,阴性283例,阳性率5.33%。观察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血清 LH、FSH、PRL 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身紊乱发生率高,且其与生殖激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刘星;沈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类型与肺腺癌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5年该院3028例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提取DNA后采用突变阻滞扩增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3028例NSCLC患者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9.7%,其中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543例,第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535例,共占89.8%;新分类中浸润前病变与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的EGFR基因突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肺腺癌有较高的EGFR突变率,不同分化程度的EGFR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分类表现出与分子诊断的相关性,不同亚型EGFR突变率有差异,EGFR基因突变与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歆;徐韫健;张承和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应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5‐A2文件对 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淀粉酶(AMY)的精密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对高、低浓度AMY质控品进行检测,计算批内、批间、日间及室内精密度。结果 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高、低值AMY批内精密度CV为0.67%和2.50%,批间精密度 CV为0.15%和0.52%,日间精密度 CV均为0%,室内精密度 CV为0.67%和2.43%。结论 M 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AMY的精密度性能良好,重复性好,能满足临床实验的要求。
作者:张桂芝;李峰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性粒细胞特异性(HNA)抗体的分布和特异性,分析 HNA抗体引起的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收集女性标本156例,男性标本80例,采用 LABScreen Multi试剂盒对标本 HNA 抗体进行检测。结果236例无偿献血者中,女性HNA抗体检出阳性率为5.77%(9/156),男性为5.00%(4/80)。其中 HNA 1A者7例,HNA 4A者4例,同时检出HNA 1A和HNA 4A、HNA 1A和HNA 1C各1例。结论 HNA抗体分布无性别差异,研究HNA抗体的分布和特异性,可为指导临床用血安全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作者:刘铮;张伯伟;赵磊;康轶青;马茹;杜鹃;杨贺才;程四国;CHENGSiguo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检测的差异。方法采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末梢血血糖,同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清血糖。结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值高于快速血糖仪,血清血糖值比末梢血高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相关性好。结论快速血糖仪监测血糖理想、有效,但应严格规范操作,提高准确性,控制病情。
作者:汤卫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3132例临产妇宫颈分泌物培养鉴定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了解生殖道常见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132例临产妇,对其宫颈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132例标本中分离出634例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20.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8株,占16.8%;革兰阴性杆菌295株,占45.7%;真菌242株,占37.5%。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度高。结论临产妇宫颈分泌物菌群分布广,细菌耐药品种有差异。
作者:宦宇;蔡徐山;王东江;吴守乐;王晓青;乐江漫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前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不规则抗体指除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在日常输血工作中是常见的干扰试验因素[1]。由于未输注完全相配合血型,可产生 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其抗体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抗M ur抗体属于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2]。国内外研究报道,东南亚部分地区稀有血型抗原的分布频率不相同[3]。现对广西少数民族人群分布较多地区的抗M ur抗体分布频率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建立和完善该地区稀有血型的信息档案。报道如下。
作者:陆奉科;莫柱宁;黎海澜;韦海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抗结核抗体(38kD‐IgG)联合γ‐干扰素释放试验(QFT方法)检测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20例,分别给予患者38kD‐IgG、QFT、38kD‐IgG联合QFT 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结核菌阳性患者采用QFT检测的阳性率高于38kD‐I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Q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菌阴性患者使用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各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肺外结核患者应用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各单项检测(除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QFT联合38kD‐IgG检测结核病患者的准确性高于单项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可首先采用QFT检测。
作者:万东勇;黄正谷;何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指出“心血管病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2大病死原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持续性增长趋势”。这一现状使心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剩留风险问题”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控制达标情况下,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减低心血管事件和病死风险,但仍未完全解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三酰甘油(TG)密切相关的剩留风险问题。“提高 HDL‐C水平”为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的防控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1]。然而,一项汇集117411例标本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背景下,提高 HDL‐C水平的药物,如烟酸、贝特类、CETP抑制剂等,未能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说明这类药物未能达到改善 HDL‐C功能的作用[2]。microR‐NAs介导的胆固醇代谢精细调控理论为“HDL‐C功能改善”的假说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对miRNA在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梦迪;李金容;吴冰;石璐(综述);周云涛;田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昆山“8.2”事故发生后献血人群检测的淘汰原因,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献血者的组织动员及血液筛查应急检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事故发生后,2014年8月2~12日献血人员检测淘汰数据和前1年同期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检测淘汰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急时间献血男、女性比例与2013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7,P=0.00),女性献血者明显增加(由30.15%提高至40.16%);献血者年龄段构成与2013年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06),30岁以上献血者由56.36%提高至60.31%。结论应急献血时应更加重视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关注3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和自愿献血者,采取进一步筛查梅毒的策略,有效降低血液检测淘汰率,减少血液浪费。
作者:方敏;李少博;王明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 ),是因为产科多种致病因素如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等激活了机体内凝血系统,导致广泛性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体内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掉,并继发性地引起纤溶亢进,从而引起临床上广泛性出血的一组综合征[1]。而羊水栓塞引起的D IC病情为凶险,发展迅速,患者死亡率高,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科学、合理输注血液成分,为D IC的纠正提供有效的保障。现就本院成功抢救羊水栓塞致D IC患者1例的临床输血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作者:聂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生育前精液质量现状及解脲脲原体(U U )对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符合标准的5306例生育前男性行精液检查,按照年龄、U U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分析比较各组精液指标。结果精液p H值(7.27±0.14),精液量(3.15±1.42)mL ,精子浓度(57.51±40.22)×106/mL ,精子总数(172.83±134.90)×106,A级与B级精子总和(38.50±17.54)%,总活力(46.36±20.08)%,活动精子总数(89.86±92.82)×106。20~29岁年龄组男性精子总活动力为(49.60±20.70)%,活动精子总数为(93.40±95.83)×106,大于其余各组。2311例(43.55%)U U阳性,U U阳性组精子总数、活动精子总数、精子浓度、A级精子率、A+B级精子率、精子总活力、精浆酸性磷酸酶、精浆α‐糖苷酶及精浆果糖明显低于UU阴性组(P<0.01),UU阳性组精液酸碱度及精浆锌明显低于UU阴性组(P<0.05)。结论上海地区生育前男性精液质量不良, UU在生育前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翁一鸣;李海川;薛盛林;杨小二;龚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中凝血、D‐二聚体(D‐D )、血小板计数(PL T )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在海拔2260 m的西宁地区选择未接受任何治疗的老年宫颈癌患者67例,分为疾病组、Ⅰ~Ⅱ期组、Ⅲ~Ⅳ期组、未发生转移组、发生转移组,共5组,另筛选100例健康老年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纤维蛋白原(FIB)、PLT 检测。结果疾病组、Ⅲ~Ⅳ组、发生转移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Ⅰ~Ⅱ组、发生转移组比较,D‐D、FIB、PLT水平显著升高(P<0.05),APTT 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中存在止凝血指标的明显异常,且与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相关。
作者:朱燕;陈芳;邢艳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院内感染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住院患者CR‐AB院内感染情况,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检出CR‐AB 130株,主要分布在ICU病房,占57.7%(75/130)。痰液是CR‐AB主要的标本来源,占63.08%。CR‐AB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0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27.69%)、丁胺卡那霉素(25.38%)、妥布霉素(16.15%)耐药率均低于30.00%,未发现耐多黏菌素的菌株。结论 CR‐AB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管理,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防止CR‐AB传播。
作者:李金杰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