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673-4130
  • 国内刊号:50-1176/R
  • 影响因子:1.01
  • 创刊:198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26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2005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卫生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20期文献
  • 产前B族链球菌筛查对新生儿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进行B族链球菌(GBS )筛查并进行治疗对新生儿GBS发病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选取孕晚期经过常规筛查GBS阳性结果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分娩时诊断为胎膜早破的47例孕妇作为实验组;选取孕晚期未经过常规GBS筛查和治疗,分娩时诊断为胎膜早破的73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并收集咽拭子标本,采用PCR方法检测GBS。结果实验组无新生儿发生GBS感染、呼吸困难、青紫、发热,对照组有7例GBS感染,2例呼吸困难,2例青紫,4例发热。2组新生儿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期行GBS筛查与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GBS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唐敏儿;邓志声;黄冬梅;江新湄;覃丽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用于肿瘤筛查的实用性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快速检测系统进行肿瘤早期筛查及诊断的实用性。方法应用C12检侧系统,对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奉城医院健康体检人群和临床检验标本中涉及高危人群的血清10736例,进行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5‐3、CA19‐9、CA242、NSE、fPSA、PSA、β‐HCG、HGH、Ferritin)定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736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967例,其中男496例,阳性检出率4.62%(496/10736);女471例,阳性检出率4.39%(471/10736);967例阳性标本经临床病理学确诊为肿瘤患者473例,阳性诊断率48.91%(473/967)。结论 C12检测系统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减少了多项目分别单一检测的繁琐流程,达到快速检测多项指标的目的,对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快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杜金龙;吴卫华;武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尿血红蛋白对苄索氯铵法定量测定尿蛋白的干扰评价

    目的:评价尿血红蛋白对苄索氯铵法定量测定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7‐A2方案,配制不同浓度血红蛋白的尿液标本做剂量‐效应试验,同时收集50例不同隐血程度的尿液标本做临床标本的偏倚试验;尿蛋白定量在DPP罗氏生化工作站采用苄索氯铵法检测,与磺基水杨酸法进行比较。结果剂量‐效应试验显示,当尿血红蛋白浓度达0.2 g/L时即对苄索氯铵法测定尿蛋白产生显著性干扰(P<0.05);临床标本的偏倚试验显示,不同程度的隐血对苄索氯铵法测定尿蛋白产生明显的正干扰。结论重视尿隐血阳性和/或含有红细胞的尿液标本,在采用苄索氯铵法测定尿蛋白时应评价其准确性,必要时使用磺基水杨酸法进行确认。

    作者:孙宁娜;李洪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钙分析

    目的:分析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血清钙(Ca)浓度。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该院血培养阳性成年患者病例78例(患者组),并收集体检健康者103例(健康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a、磷(P)、碱性磷酸酶(ALP)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Ca浓度为(1.89±0.18)mmol/L ,健康对照组为(2.23±0.23)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P浓度为(1.23±0.24) mmol/L ,健康对照组为(1.25±0.28)mmol/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ALP为(78.00±42.00)U/L ,健康对照组为(76.00±40.00)U/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Ca与P、ALP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023、0.031(P>0.05),健康对照组Ca与P、ALP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125、0.132(P<0.05)。结论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血清Ca可能降低。

    作者:许媛;李治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CD4+T 细胞与放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

    目的:探讨晚期无法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的变化,探讨CD4+ T细胞对患者放疗效果。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3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血清CEA、AFP、CA125、CA15‐3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 T 百分含量及CD4+/CD8+比值。结果 CD4+ T百分含量正常组放疗后CEA、AFP、CA125、CA15‐3水平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T百分含量异常组放疗后CEA、CA15‐3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正常组CD4+T百分含量放疗前后CEA、AFP、CA125、CA15‐3水平有显著差异,该类患者具有放疗临床效果。

    作者:朱江;何津祥;何津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某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筛查分析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性粒细胞特异性(HNA)抗体的分布和特异性,分析 HNA抗体引起的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收集女性标本156例,男性标本80例,采用 LABScreen Multi试剂盒对标本 HNA 抗体进行检测。结果236例无偿献血者中,女性HNA抗体检出阳性率为5.77%(9/156),男性为5.00%(4/80)。其中 HNA 1A者7例,HNA 4A者4例,同时检出HNA 1A和HNA 4A、HNA 1A和HNA 1C各1例。结论 HNA抗体分布无性别差异,研究HNA抗体的分布和特异性,可为指导临床用血安全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作者:刘铮;张伯伟;赵磊;康轶青;马茹;杜鹃;杨贺才;程四国;CHENGSiguo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人附睾分泌蛋白4和糖类抗原125对卵巢癌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和糖类抗原125(CA125)在盆腔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6例卵巢癌、64例盆腔良性肿瘤、60例健康女性的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 HE4和CA125水平。结果卵巢癌组血清HE4(189.94 pmol/L)与CA125(89.39 U/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盆腔良性肿瘤组(HE4=56.74 pmol/L ,CA125=45.11 U/L)和健康对照组(HE4=46.36 pmol/L ,CA125=34.2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癌不同病理分期的Ⅲ、Ⅳ期表达水平(HE4=236.25 pmol/L ,CA125=206.35 U/L )明显高于Ⅰ、Ⅱ期(HE4=96.36 pmol/L ,CA125=67.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盆腔良性肿瘤组作为参照,HE4对卵巢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71.67%和73.84%、84.31%。 HE4的特异性明显高于 CA125(P<0.01);CA125对卵巢癌的敏感性(86.67%)高于 HE4(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4曲线下面积(0.87)高于CA125(0.81)(P<0.01)。HE4与CA125联合检测明显提高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5%和92.13%(P<0.01)。结论血清 HE4对卵巢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其鉴别诊断效能优于CA125,且与CA125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卵巢癌的临床意义。

    作者:牟永平;崔宏伟;斯琴;苏日娜;梁俊青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临床的关系

    目的:探讨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RMS‐PCR法检测10例正常肺组织及49例肺腺癌组织的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HER‐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肺腺癌组织标本EGFR基因突变率及HER‐2、VEGF蛋白表达率均比正常肺组织高(χ2=10.8756,P=0.001;χ2=12.4560,P=0.000;χ2=6.7752,P=0.009)。(2) EGFR突变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是否吸烟有关(P<0.05),与年龄、肿块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有无胸膜浸润无关(P>0.05)。HER‐2与VEGF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块大小、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胸膜浸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无关(P>0.05)。(3)肺腺癌中 HER‐2与 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64, P=0.0077)。结论 EGFR突变与肺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在女性、非吸烟者的高表达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ER‐2和 VEGF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协同作用,有助于临床评估预后,并为肺腺癌的新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邵伟伟;兰建云;宋曙;郝兰香;邹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某地区5306例生育前精液质量与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探讨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生育前精液质量现状及解脲脲原体(U U )对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符合标准的5306例生育前男性行精液检查,按照年龄、U U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分析比较各组精液指标。结果精液p H值(7.27±0.14),精液量(3.15±1.42)mL ,精子浓度(57.51±40.22)×106/mL ,精子总数(172.83±134.90)×106,A级与B级精子总和(38.50±17.54)%,总活力(46.36±20.08)%,活动精子总数(89.86±92.82)×106。20~29岁年龄组男性精子总活动力为(49.60±20.70)%,活动精子总数为(93.40±95.83)×106,大于其余各组。2311例(43.55%)U U阳性,U U阳性组精子总数、活动精子总数、精子浓度、A级精子率、A+B级精子率、精子总活力、精浆酸性磷酸酶、精浆α‐糖苷酶及精浆果糖明显低于UU阴性组(P<0.01),UU阳性组精液酸碱度及精浆锌明显低于UU阴性组(P<0.05)。结论上海地区生育前男性精液质量不良, UU在生育前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翁一鸣;李海川;薛盛林;杨小二;龚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免疫比浊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免疫比浊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 )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95例RA、105例骨关节炎、52例骨质疏松、42例结缔组织、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05例其他疾病患者,以及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Latex)、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CCP并比较结果。结果 Latex法检测RA阳性141例(72.30%),关节炎阳性54例(51.42%),骨质疏松阳性15例(28.84%),结缔组织阳性15例(35.71%),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18例(45.0%),其他疾病阳性11例(3.60%),90例健康对照者均为阴性。批内变异系数为1.9%~2.0%,总变异系数为2.0%~2.1%,Latex法试剂线性范围为0.8~100 U/mL。Latex法、CMIA法、ELISA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tex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线性范围宽,可用于临床。

    作者:陈浩全;曾嫚妮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miR-200b与癌胚抗原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探讨miR‐200b与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60例大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结果,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CEA mRNA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的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及 TNM分期中,CEA呈现过表达状态,而miR‐200b呈现表达降低或缺失状态;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和CEA 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关系( r=-0.790, P<0.001)。结论 miR‐200b在大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或表达缺失,与CEA的表达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提示miR‐200b可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杜叶平;王海莲;尹莉莉;武春梅;苗晋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3132例临产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3132例临产妇宫颈分泌物培养鉴定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了解生殖道常见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132例临产妇,对其宫颈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132例标本中分离出634例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20.2%;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8株,占16.8%;革兰阴性杆菌295株,占45.7%;真菌242株,占37.5%。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度高。结论临产妇宫颈分泌物菌群分布广,细菌耐药品种有差异。

    作者:宦宇;蔡徐山;王东江;吴守乐;王晓青;乐江漫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HBM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 HBM 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和桥本甲状腺炎组织学标本的表达,探讨3种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85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标本,进行HBM E‐1、CK19和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不同病变的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M 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3%、98.2%和7.3%,三者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值分别为0.582、0.551和0.87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CD117检测优于 HBM E‐1和CK19,实际工作中适于联合使用。

    作者:曾铮;李瑞平;赵敏;魏艳华;施中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某地区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肺炎链球菌(S P )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分离的SP ,对年龄、科室分布、标本类型、检出季节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P主要在春冬2个季节流行;婴幼儿感染为主,其次是老年人;儿科检出标本多,检出率高于59%;痰标本检出菌株量多,血液其次;S P对青霉素G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未出现耐药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均高于95%,氯霉素敏感率也在87%以上。结论该地区S P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但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仍然较高,临床可合理使用。

    作者:谢兴凤;张旭;蒋久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133例儿童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和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该地区儿童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与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33例儿童化脓性中耳炎的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33例耳脓液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110株,检出率为98.23%。其中肺炎链球菌5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M RSA 3株),化脓链球菌11株,流感嗜血杆菌4株,其他13株。肺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对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红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 RS A总检出率11.54%,产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84.61%,化脓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万古霉素均高度敏感,对红霉素耐药。结论该地区儿童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化脓链球菌,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庞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生物检材中苯巴比妥的测定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方法检测生物检材中的苯巴比妥。方法丙酮∶水(8∶2)对生物检材进行浸泡,然后在pH值为3~4条件下,采用乙酸乙酯进行提取分离,气相‐质谱联用(GC‐MS)对样品进行检测,使用总离子流图(TIC图)中苯巴比妥保留时间及质谱图中苯巴比妥的特征离子碎片定性,应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该方法简单易操作,背景干扰小,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用于苯巴比妥定性的保留时间为8.385 min ,苯巴比妥的特征离子碎片为m/z 204和m/z 232;以m/z 204为定量离子碎片,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回收率为87.3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43%,低检出限(LLOD)为0.005 mg/mL。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法医毒物分析生物检材中苯巴比妥的检验,效果良好。

    作者:解润芳;张秀峰;李慧方洁;王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初诊A S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A S患者作为治疗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 Hcy、Cys C和hs‐CRP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ys C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对 AS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功和;吴节荣;周猛;吴松华;杨进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表达及活性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患者(实验1组)、30例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患者(实验2组)和3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有核细胞GSK‐3β蛋白表达及活性水平,并分析其结果。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GSK‐3β蛋白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1组GSK‐3β活性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和实验2组升高(P<0.05);实验2组GSK‐3β蛋白水平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1组男性GSK‐3β活性水平比健康对照组男性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GSK‐3β蛋白高表达。经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者GSK‐3β蛋白仍高表达,但活性水平明显下降。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男性患者GSK‐3β活性水平明显增高。

    作者:谭婕;吴建华;王江平;邹俊清;明安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肺腺癌亚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类型与肺腺癌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5年该院3028例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提取DNA后采用突变阻滞扩增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3028例NSCLC患者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9.7%,其中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543例,第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535例,共占89.8%;新分类中浸润前病变与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的EGFR基因突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肺腺癌有较高的EGFR突变率,不同分化程度的EGFR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分类表现出与分子诊断的相关性,不同亚型EGFR突变率有差异,EGFR基因突变与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歆;徐韫健;张承和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成人心脏围术期胶体渗透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 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 (T3)、术后2 h(T4)、4 h(T5)、8 h(T6)、24 h(T7)的COP ,以及术后3 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晓云;李沅敏;金相兰;刘银梅;臧旺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方法参照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 )的推荐方法,结合分析系统建立微板速率法,通过方法学试验,评价其线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比较823例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微板速率法与常规生化分析仪法检测A L T的结果,并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在活性303 U/L以下具有良好的线性;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TEa ,其检测结果与常规生化分析仪的相关性良好。结论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为大批量标本同时检测 ALT和ELISA项目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朝贤;朱玉兰;陈钰婷;李丽梅;张文;刘征宇;杨学琴;惠长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1817例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探讨常州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类型、主要亚型及年龄分布等情况。方法采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1718例该院门诊妇科患者宫颈上皮细胞标本,采用 PCR‐反向点杂交法对其进行28种基因分型的检测。结果(1)1718例女性患者,HPV阳性检出率为34.23%。(2)单一型感染率为23.57%(405/1718),包括高危型 HPV感染率为17.17%(295/1718),低危型 HPV 感染率为5.18%(89/1718),疑似高危型 HPV 感染为1.22%(21/1718);多重感染为10.94%(188/1718)。(3)常见高危型为 HPV52型,阳性率为16.16%(95/588);低危型感染以 HPV61型为主,阳性率为4.08%(24/588);各年龄组之间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70岁年龄组的多重感染率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州地区女性HPV阳性检出率较高,以单一型感染和高危型感染为主,常见的高危型为HPV52型,其次为16、58型。不同年龄组 HPV感染类型略有差异。

    作者:史梅;张丽蓉;许小朋;孙靖;张晓磊;柳楠楠;史伟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种检测胃蛋白酶原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蛋白酶原(PG)结果的一致性,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PG的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的胃部炎性患者40例和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60例,分别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ELISA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PG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为待评价方法,ELISA法为参考方法,对2组结果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分析。结果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5,说明相关性良好且不存在整体偏倚;2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75、0.85和0.782、0.823。结论2种方法均可作为胃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张莲英;肖虎;鲁旭;肖林林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髓过氧化物酶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 PO )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塞尔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巴塞尔指数分为好、中、差3个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国人卒中量表)标准分为轻度损伤组(0~15分)、中度损伤组(16~30分)、重度损伤组(31~45分);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M PO水平结果。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患者血清中MPO水平越高,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塞尔指数越好,患者血清MPO水平越低;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之间血清MPO水平不同,血清MP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巴塞尔指数级别具有相关性。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清M PO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巴塞尔指数,以及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M PO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任建兵;戴世荣;王兴山;邱谷;刘培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种方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唾液酸酶法(仪器法)和 Amsel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BV )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总符合率。方法采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611例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疑似BV患者。结果611例患者采用唾液酸酶法检出阳性252例,使用Amsel法检出阳性258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检测BV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总符合率均较高,可以作为检测该病的有效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杨惠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分别检测该院近期健康体检者末梢血和静脉血,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共采集100例末梢血液标本(末梢血组)和100例静脉血液标本(静脉血组),末梢血组标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大于静脉血组中,末梢血组标本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均小于静脉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静脉血各计数值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赵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检测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检测的差异。方法采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末梢血血糖,同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清血糖。结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值高于快速血糖仪,血清血糖值比末梢血高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相关性好。结论快速血糖仪监测血糖理想、有效,但应严格规范操作,提高准确性,控制病情。

    作者:汤卫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新兴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根据新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癌症新发病例数及病死例数分别为429.2万例和281.4万例[1]。治疗癌症所花费的医疗支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中国人确诊癌症时,往往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预后均较差,生存期较短。因此,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及降低癌症病死率非常重要。目前实验室多用肿瘤标志物检测,以期能更早发现和诊断。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的研究及检测手段的提高,更多的新兴肿瘤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现对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申绯翡(综述);李姣锋;吕会茹;王玉霞;郜乐乐;马雷雷(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进展和预后分类

    巨细胞病毒(C M V )感染在我国流行广泛,易侵袭胎儿及免疫力低下的婴儿。儿童CM V 感染发生很早,1岁时CM V抗体阳性率高达80%[1‐2]。CM V 是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毒。90%的先天性C M V 感染患儿在出生时无症状,但部分可引起急性症状、病死及后遗中枢神经系统、听力障碍等[3]。陈平洋等[4]研究报道,先天性 C M V 感染儿占新生儿0.15%~2.00%,发达国家为0.30%~2.00%。孕期CM V感染者胎儿发生先天性CM V 的感染率国外为23.0%,国内为27.7%[5]。现就其诊断进展及症状分类作一综述。

    作者:嘎勒登玛(综述);董海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microRNA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干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指出“心血管病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2大病死原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持续性增长趋势”。这一现状使心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剩留风险问题”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控制达标情况下,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减低心血管事件和病死风险,但仍未完全解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三酰甘油(TG)密切相关的剩留风险问题。“提高 HDL‐C水平”为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的防控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1]。然而,一项汇集117411例标本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背景下,提高 HDL‐C水平的药物,如烟酸、贝特类、CETP抑制剂等,未能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说明这类药物未能达到改善 HDL‐C功能的作用[2]。microR‐NAs介导的胆固醇代谢精细调控理论为“HDL‐C功能改善”的假说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对miRNA在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梦迪;李金容;吴冰;石璐(综述);周云涛;田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14~2015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4~2015年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4~2015年共分离出266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192株,72.2%)、中段尿(36株,13.5%)、伤口分泌物(24株,9.0%);科室来源主要为 IC U (72株,27.1%)、呼吸内科(48株,18.0%)、神内内分泌科(39株,14.7%)。26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15.8%~19.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7.7%)、氨基糖苷类(12.7%~17.7%)具有较低的耐药率,对哌拉西林(23.7%)、喹诺酮类(23.1%~24.8%)、第3代头孢类(20.3%~26.3%)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建议加强耐药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龙彦;李彩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社区获得性小儿支气管肺炎肺炎链球菌药物敏感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支气管肺炎肺炎链球菌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4208例确诊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经鼻插入无菌吸痰管8~15 cm ,采用负压吸引器吸取呼吸道深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培养肺炎链球菌157株;喹诺酮类敏感率大于95.0%;注射青霉素敏感率为92.4%;碳青霉烯类敏感率90.4%;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大于75.0%;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达60.9%;脑膜炎、非脑膜炎型肺炎链球菌耐青霉素达30.1%以上。结论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小儿肺炎链球菌的耐药菌株增多,治疗难度增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简国江;潘庭荣;艾莉莉;陈祥瑞;黄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12~2015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探讨院内感染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住院患者CR‐AB院内感染情况,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检出CR‐AB 130株,主要分布在ICU病房,占57.7%(75/130)。痰液是CR‐AB主要的标本来源,占63.08%。CR‐AB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0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27.69%)、丁胺卡那霉素(25.38%)、妥布霉素(16.15%)耐药率均低于30.00%,未发现耐多黏菌素的菌株。结论 CR‐AB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管理,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防止CR‐AB传播。

    作者:李金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种药物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分别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及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93.33%(84/90)]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7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3.33%(3/90)]显著低于对照组[12.22%(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常规抗血小板方案。

    作者:彭道勇;王晓东;王茂湘;范铁平;邓勇;赵旭生;王苏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探讨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中凝血、D‐二聚体(D‐D )、血小板计数(PL T )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在海拔2260 m的西宁地区选择未接受任何治疗的老年宫颈癌患者67例,分为疾病组、Ⅰ~Ⅱ期组、Ⅲ~Ⅳ期组、未发生转移组、发生转移组,共5组,另筛选100例健康老年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纤维蛋白原(FIB)、PLT 检测。结果疾病组、Ⅲ~Ⅳ组、发生转移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Ⅰ~Ⅱ组、发生转移组比较,D‐D、FIB、PLT水平显著升高(P<0.05),APTT 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高原地区老年宫颈癌患者血液中存在止凝血指标的明显异常,且与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相关。

    作者:朱燕;陈芳;邢艳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抗结核抗体与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抗结核抗体(38kD‐IgG)联合γ‐干扰素释放试验(QFT方法)检测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20例,分别给予患者38kD‐IgG、QFT、38kD‐IgG联合QFT 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结核菌阳性患者采用QFT检测的阳性率高于38kD‐I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Q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菌阴性患者使用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各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肺外结核患者应用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各单项检测(除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QFT联合38kD‐IgG检测结核病患者的准确性高于单项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可首先采用QFT检测。

    作者:万东勇;黄正谷;何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MP1干式生化分析仪淀粉酶检测的精密度性能评价

    目的:应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5‐A2文件对 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淀粉酶(AMY)的精密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对高、低浓度AMY质控品进行检测,计算批内、批间、日间及室内精密度。结果 M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高、低值AMY批内精密度CV为0.67%和2.50%,批间精密度 CV为0.15%和0.52%,日间精密度 CV均为0%,室内精密度 CV为0.67%和2.43%。结论 M P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定量测定AMY的精密度性能良好,重复性好,能满足临床实验的要求。

    作者:张桂芝;李峰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探讨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危急值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并召开临床协调会,共同商定适合不同科室的门急诊危急值标准。结果共报告危急值667例次,占总例数的1.92%(667/34675)。其中WBC危急值538例次,占80.59%;H b危急值9例次,占1.29%;PL T 计数危急值120例次,占18.11%。报告危急值前3位的科室为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分别占45.75%、16.84%、10.71%。结论按临床不同科室的需求调整WBC、H b、PL T 的危急值,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戴学庆;涂秀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诊断脓毒症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2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2组患者的PCT和CRP水平。结果脓毒症组患者CRP和PCT水平(4.38)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PCT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95% CI 0.657~0.873),CRP的AUC为0.687(95% CI 0.574~0.806),在各自的临界点(PCT=1.8 ng/mL ,CRP=2.75 mg/L),PCT和CRP诊断尿脓毒症的敏感性分别是0.684和0.256,特异性是0.818和0.952。感染性脓毒症患者PCT浓度在第1、7、20天呈趋势性降低。结论 PCT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高于CRP ,且能预测感染性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炅子;张术华;全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惠州地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与糖化清蛋白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价糖化清蛋白(GA)和空腹血糖(FPG)检测对糖尿病(DM )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9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94例DM患者(DM组),同时选择该院体检健康者116例(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GA和FPG并进行比较。结果 DM组与健康对照组 GA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 FP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男、女性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男、女性 G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GA和FPG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男、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GA结合 FPG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与短期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健;熊莉珊;邱海山;杨录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联合检测6种性病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同时检测多种性病病原体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方法对716例患者生殖道标本的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梅毒螺旋体(TP)、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及16/18型等6种微生物或亚型进行定量检测,并与定性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比较。结果2种PCR方法对6种病原体检测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4.83%、96.16%、95.29%、100%、94.37%、94.12%。阳性率差异分别为1.29%、1.45%、2.18%、0、7.04%、0.98%,HPV6/11‐DNA FQ‐PCR法阳性率高于PCR(P<0.01),其他5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标本定量平均拷贝数对数分别为(6.71±3.36)、(5.56±2.48)、(6.83±3.17)、(4.89±3.52)、(5.75±3.13)、(4.95±2.68)。结论 FQ‐PCR操作简便、快速,高效,并能准确定量,对性病的诊断、发展和预后监测、疗效评价、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东;王然;李凤焕;向鑫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依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 PLT 和AT‐Ⅲ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IB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PLT、AT‐Ⅲ、PT等指标对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有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许洪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Rh(D)阴性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通过对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Rh (D )阴性血液成分制备及献血招募的应急演练,持续改进并加强对Rh (D)阴性血液临床供应的时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某医院1例产妇大出血,急需较大量Rh(D)阴性血液为模拟事件背景,根据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急采供血预案》《Rh(D)阴性血应急采血及成分制备演练方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急预案》实施冻存的Rh(D)阴性冰冻加甘油红细胞制备,以血液制备时间,血液制备质量,Rh(D)阴性血献血员招募能力及异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团队协作能力及应变能力为考核标准。结果应急制备组人员在接到任务后能20 min内到位,在规定4 h内应急制备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4U,血液制备过程均符合质量体系文件及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并能在模拟计算机管理系统瘫痪的情况下,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急预案》的要求,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手工打签、贴签、包装和放行等工作。采血科招募组在6 h内组织16例在册登记的Rh(D)阴性血献血员至血站参加应急献血,经初步检测符合条件者10例,合计献血量3300 mL。结论通过建立Rh(D)阴性稀有血型红细胞冰冻库,创建符合条件的Rh(D)阴性献血员“流动血库”,成立应急预案,构建经培训及多次应急演练实践的Rh (D )阴性血液应急制备工作小组,通过加强血站成分制备科物料管理,仪器设备维护,能保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Rh(D)阴性血液。

    作者:梁义安;苏相耿;李彬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和D‐二聚体(D‐D )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69例影像学确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PC T ,使用全自动凝血仪进行D‐D检测。结果试验组患者PC T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D‐D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PCT和D‐D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 T和D‐D联合检出率(100%)明显高于 PC T (82.6%)和D‐D (88.4%)的单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 T与D‐D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

    作者:贾治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同采血模式下血培养结果的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模式血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不同菌属细菌阳性报警时间的差异,以明确双套血培养法和阳性报警时间在鉴别血流感染和控制采血污染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849例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阳性标本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以Excel对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阳性标本333例289株病原菌,总阳性率为11.7%,其中双套采血法的阳性率为21.4%,显著高于单瓶和单套。不同采血模式下病原菌分布有显著区别,双套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单瓶和单套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95.5%的病原菌在72 h内阳性报警,阳性报警中位数时间短为肠杆菌科细菌,长为布鲁菌属。12 h内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要检出菌,12~48 h以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增加血培养采血套数可提高阳性率,降低漏检率,有助于污染菌的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阳性报警时间差别可用于判断病原菌的类型并辅助判断污染菌,能为临床快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凌云映;张竞;刘晓一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同妊娠期孕妇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验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孕妇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690例不同妊娠期女性,早期妊娠组(≤12孕周)230例,中期妊娠组(孕12~27周)230例,晚期妊娠组(≥28周)230例。选取同期健康非妊娠女性2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静脉血,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游离甲状腺素(FT4)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妊娠期3个组比较,健康对照组TT3和TT4水平低,而血清TSH、FT3、FT4则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和FT4随妊娠周期延长而水平下降越明显,而TT3、TT4、TSH则随妊娠周期延长其水平逐渐升高;健康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病率为6.52%,比妊娠期3个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对照组A‐TG和TPOAb阳性率分别为3.91%和3.04%,显著低于妊娠期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甲状腺激素水平随妊娠期不同而发生改变,应采用不同妊娠期甲状腺激素参考值对甲状腺功能筛查进行判断。

    作者:孔德华;孙颖;黄玮;程文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肾前性肾衰竭伴低血压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肾前性肾衰竭伴随低血压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肾前性肾衰竭伴低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手段的差异,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8 h后,研究组患者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碳酸根阴离子(HCO3-)、钾离子(K+)、血乳酸及血pH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肾前性肾衰竭伴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许洪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姜黄素对人骨肉瘤M G-63细胞生长抑制及对MAPK 基因调控作用的探讨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 G‐63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检测对骨肉瘤细胞中M A PK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初步明确姜黄素对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剂量姜黄素处理。MTT法检测5、10、15、20、25、30、35、40、50μmol/L姜黄素作用24、48、72 h对细胞的毒性作用;T ransw ell小室侵袭试验法检测5、10、15μmol/L姜黄素对细胞的侵袭能力,黏附试验法检测对细胞的黏附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5、10、15μmol/L姜黄素作用后MAP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RT‐PCR法检测对细胞中MAPK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姜黄素(浓度>15μmol/L ,作用时间>24 h)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浓度≤15μmol/L ,作用时间为24 h时,对骨肉瘤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侵袭能力和黏附能力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以15μmol/L姜黄素浓度处理效果明显(P<0.05);姜黄素可明显抑制MAPK基因 mRNA 转录水平,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呈高度依赖性(P<0.05)。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调控M A PK基因表达降低人骨肉瘤细胞株M G‐63的侵袭性。

    作者:夏晓燕;吴亚;吴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抗凝血酶-Ⅲ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索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AFP‐LC)和肝癌(AFP‐HCC)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界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FP‐LC患者和46例AFP‐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酶联免疫法检测AT‐Ⅲ。结果 AFP‐LC组患者血清AT‐Ⅲ明显低于AFP‐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诊断AFP‐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大面积为0.808,当AT‐Ⅲ浓度大于677137.95 ng/mL ,诊断AFP‐HCC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98.3%。血清AT‐Ⅲ浓度与 AFP‐HCC患者 Child‐Pugh 分级、病理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及 HBsAg 是否阳性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AT‐Ⅲ浓度对鉴别诊断AFP‐LC和AFP‐HC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君荣;赵惠柳;舒宏;叶俭;陆一平;朱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迈瑞B 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文件(EP15‐A2、EP5‐A2、EP6‐A、C28‐A2)和其他相关文献试验方案,在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上对临床常用的14个检验项目[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等项目]进行检测,评估其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等性能,并验证各项目参考值范围,评估检测系统的携带污染水平。结果 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14个检测项目的5个实验室能力比对验证(PT)/实验室间质量评价(EQA)样品检测,相对偏差(SE%)小于1/2 CLIA′88允许总误差(TEa);总精密度中值范围为1.70~4.23,高值范围为0.37~2.03;携带污染率范围为-0.07~0.14;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95);参考区间验证符合率100%。结论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常规项目的分析性能符合质量目标要求。该生化检测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测试标本快速、测试结果准确、性能良好等特点,值得大中型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胡友明;张娟安;周必刚;张新卫;陈汉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32311例受检者肠道寄生虫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寄生虫感染肠道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萍乡与乐平某两个医院住院和门诊受检者32311例,采集当天新鲜粪便50 g及肛门擦拭棉签,使用生理盐水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受检者粪便中的虫卵。结果32311例受检者中成人感染11例,3例可见钩虫卵;儿童感染19例,其中蛲虫感染12例,蛔虫感染6例,钩虫感染1例。有3例蛲虫感染为阴道异位寄生,其中2例儿童,1例孕妇,同时在1例孕妇和1例儿童的异位寄生中还发现有肠道滴虫。结论寄生虫感染病原学以蛲虫、钩虫、蛔虫为主,有多例复合感染,有关部门和检验人员应重视寄生虫病的形态学检查,提高检出率,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王康;罗娜;杨寒微;巫文勋;王长奇;盛梅芳;汪丽霞;彭瑶瑶;胡乐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IFN-γ释放实验和结核抗体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IFN‐γ释放实验(IGRA)和结核抗体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该院确诊的158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及162例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IGRA实验和结核抗体检测,比较2种方法检测2组患者的阳性率结果。结果 IGRA实验和结核抗体检测在肺结核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38%(127/158)和50.63%(80/15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008和132.662,P<0.05)。IGRA实验与结核抗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44.94%,IGRA检测阳性率高于结核抗体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5)。IGRA实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0.38%、83.95%、83.01%、81.44%、82.19%,结核抗体检测分别为50.63%、62.96%、57.14%、56.67%和56.88%。结论2种检测方法为肺结核诊断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IGRA实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费用较高,尚不能大规模应用于临床。

    作者:范慧洁;张新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B型利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高血压患者102例作为高血压组,将高血压分为Ⅰ、Ⅱ、Ⅲ级;Ⅰ级31例,Ⅱ级35例,Ⅲ级3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BNP和hs‐CRP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BNP水平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升高;Ⅲ级高血压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P<0.01),Ⅰ、Ⅱ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hs‐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可反映患者血压增高的严重程度,同时BNP和hs‐CRP水平对病情的估计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耀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男性不育患者解脲脲原体感染与精子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 U )感染与精子质量的相关性。方法580例男性不育患者根据精液解脲脲原体(U U )培养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2组,比较2组精液参数,包括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精子活力、精子形态等。结果阳性组患者精液量、存活率、前向运动精子(PR)、不活动精子(IM )、精子中段形态计数和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精液浓度、非前向运动(NP)、正常精子形态计数、精子头部及尾部形态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感染可对精液常规主要参数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进行UU检测,可提高疗效。

    作者:冯玲;乔静;周秀琴;冼英杰;颜秋霞;陈润强;陈彩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 T )、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D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的变化情况及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PT、TT、APTT时间延长、D‐D水平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重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宝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于该院治疗的150例丙型肝炎患者,空腹抽取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后,采用2种方法检测 HCV相关抗体的5种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对检出率及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阳性率(96.0%)高于 ELISA 法(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的总符合率达94.0%。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AMA‐M2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3.3%,3E抗体为81.9%,SP100抗体为43.8%,PML抗体为59.7%,GP210抗体为38.2%;ELISA法检测AMA‐M2抗体阳性率为64.2%,3E抗体为44.5%,SP100抗体为24.8%,PML抗体为35.0%,抗GP210抗体为26.3%。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能有效检出丙型肝炎患者,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率更高,但仍存在漏检,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提高诊断率。

    作者:辜彦;王裕圯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及尿微量清蛋白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型DN患者132例,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68例)与早期DN组(64例),同时选择69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者。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Cys C、β2‐MG及mALB。结果早期DN组、单纯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CysC浓度分别为(7.9±1.3)、(2.3±1.1)、(0.8±0.3)mg/L ;β2‐MG浓度分别为(13.1±1.9)、(1.8±1.1)、(1.2±0.2)mg/L ;mALB浓度分别为(38.1±4.7)、(17.2±2.6)、(11.4±2.7)mg/L。早期DN组Cys C、β2‐MG、mAL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糖尿病组血清Cys C、β2‐MG、mALB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 C、β2‐MG、mALB诊断早期 DN 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是90.5%、96.7%、92.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ys C、β2‐MG、mALB对早期2型DN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名南;吴少麟;区永光;夏汝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分布情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及标本分布。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201株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率及分布,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同时使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6.9%(34/201)、25.9%(52/201)、27.3%(55/201)、68.1%(137/201)、80.0%(161/201)、83.6%(168/201)、96.0%(193/201)、97.5%(196/201)、99.0%(199/201)、100.0%(201/201)、100.0%(201/20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73.1%(147/201),氨苄西林耐药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1.0%(2/201)。痰液标本占99.0%(199/201),脑脊液标本占1.0%(2/201)。呼吸内科病房标本占26.4%(53/201),儿内科病房标本占22.3%(45/201)。结论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较大,临床应了解其耐药性及特征,提高经验用药的准确率。

    作者:马云华;张志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克拉玛依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地区健康体检者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 p )的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40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65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患者组)采用14 C 呼气试验(14 C‐UBT )法检测 Hp感染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阳性率(53.83%)明显低于患者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汉族阳性率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克拉玛依地区 Hp感染率较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冯琴;左强强;袁新荣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8种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该院8种血液病患者共27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血液或尿液进行 HCMV DNA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47%)、急性混合型白血病(A L ,28.5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26.15%)、再生障碍性贫血(A A ,20.3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 ,14.2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13.64%)、三系血细胞减少(0.40%),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未检出 HCMV感染。274例患者总阳性率达13.87%,其中AL阳性率高(23.02%)。肿瘤患者 HCMV感染率高于非肿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4.85%和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9,P<0.05)。8种血液病患者HCMV DNA载量均值为5.00×103 IU/mL ,高达1.29×106 IU/mL。结论8种血液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HCMV感染,且肿瘤患者较非肿瘤患者感染率更高。

    作者:徐爽;吕晓丽;邹菊贤;杨文青;李锐成;沈建军;张惠中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应急献血的筛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目的:探讨昆山“8.2”事故发生后献血人群检测的淘汰原因,为重大突发事件中献血者的组织动员及血液筛查应急检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事故发生后,2014年8月2~12日献血人员检测淘汰数据和前1年同期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检测淘汰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急时间献血男、女性比例与2013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7,P=0.00),女性献血者明显增加(由30.15%提高至40.16%);献血者年龄段构成与2013年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06),30岁以上献血者由56.36%提高至60.31%。结论应急献血时应更加重视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关注3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和自愿献血者,采取进一步筛查梅毒的策略,有效降低血液检测淘汰率,减少血液浪费。

    作者:方敏;李少博;王明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检测333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利福平(RFP)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Xpert M TB/RIF)检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该所就诊的肺结核患者痰标本333例,分别进行抗酸染色涂片镜检、Xpert M TB/RIF、传统罗氏培养法检测,使用Xpert M TB/RIF检测痰标本的结核分枝杆菌(M TB)和RFP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与传统罗氏培养法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Xpert M TB/RIF检测M TB的敏感度为93.6%,特异度为92.0%,2种方法进行Kappa检验,Kappa=0.82,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FP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93.4%,2种方法的Kappa=0.78,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应用Xpert M TB/RIF检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快速获得患者是否耐药的结果,可指导临床准确用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林日文;李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孕症患者自身抗体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不孕症女性免疫紊乱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7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99例非哺乳期已生育且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促黄体素(L H )、泌乳素(PRL )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92例,阴性278例,阳性率24.86%;健康对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16例,阴性283例,阳性率5.33%。观察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血清 LH、FSH、PRL 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身紊乱发生率高,且其与生殖激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刘星;沈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羊水栓塞致D IC患者的输血分析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 ),是因为产科多种致病因素如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等激活了机体内凝血系统,导致广泛性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体内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掉,并继发性地引起纤溶亢进,从而引起临床上广泛性出血的一组综合征[1]。而羊水栓塞引起的D IC病情为凶险,发展迅速,患者死亡率高,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科学、合理输注血液成分,为D IC的纠正提供有效的保障。现就本院成功抢救羊水栓塞致D IC患者1例的临床输血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作者:聂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肝癌患者血中分离侵蚀艾肯菌1例的报道

    2015年10月10日,本科从1例肝癌患者血培养中分离出侵蚀艾肯菌1株,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沈菊英;尧荣凤;吴亚洲;方慧;夏嵘;李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某地区抗 Mur抗体分布频率的调查研究及输血策略

    目前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不规则抗体指除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在日常输血工作中是常见的干扰试验因素[1]。由于未输注完全相配合血型,可产生 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其抗体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抗M ur抗体属于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2]。国内外研究报道,东南亚部分地区稀有血型抗原的分布频率不相同[3]。现对广西少数民族人群分布较多地区的抗M ur抗体分布频率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建立和完善该地区稀有血型的信息档案。报道如下。

    作者:陆奉科;莫柱宁;黎海澜;韦海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1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

    脓肿分枝杆菌是一种不产色素的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与龟分枝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在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中,60%~80%的慢性肺病由该菌导致,该菌也是引起创伤后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在我国有脓肿分枝杆菌造成肺部病变和软组织损害的报道[1‐3]。

    作者:郭素芳;王俊瑞;范文兵;王艳艳;刘超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

    通过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实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等教学理念,开设自主设计型及实用型实验课,精选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注重医德教育,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杨惠军;张冉;黄跃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抗体工程基础与应用”选修课的教学探索

    在学制变革背景下,医学检验教育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选修课作为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教研室在3、4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抗体工程基础与应用”课程。该门课程在增强学生对抗体工程和体外诊断技术(IVD )行业的认识,培养学生检验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教学体系和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有益的效果。

    作者:杨明珍;陈安;李淑慧;胡川闽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