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型利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邓耀明

关键词:B型利钠肽, 超敏C反应蛋白, 高血压, 原发性
摘要: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高血压患者102例作为高血压组,将高血压分为Ⅰ、Ⅱ、Ⅲ级;Ⅰ级31例,Ⅱ级35例,Ⅲ级3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BNP和hs‐CRP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BNP水平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升高;Ⅲ级高血压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P<0.01),Ⅰ、Ⅱ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hs‐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可反映患者血压增高的严重程度,同时BNP和hs‐CRP水平对病情的估计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分布情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及标本分布。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201株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率及分布,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同时使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6.9%(34/201)、25.9%(52/201)、27.3%(55/201)、68.1%(137/201)、80.0%(161/201)、83.6%(168/201)、96.0%(193/201)、97.5%(196/201)、99.0%(199/201)、100.0%(201/201)、100.0%(201/20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73.1%(147/201),氨苄西林耐药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1.0%(2/201)。痰液标本占99.0%(199/201),脑脊液标本占1.0%(2/201)。呼吸内科病房标本占26.4%(53/201),儿内科病房标本占22.3%(45/201)。结论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较大,临床应了解其耐药性及特征,提高经验用药的准确率。

    作者:马云华;张志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肺腺癌亚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类型与肺腺癌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5年该院3028例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提取DNA后采用突变阻滞扩增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3028例NSCLC患者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9.7%,其中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543例,第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535例,共占89.8%;新分类中浸润前病变与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的EGFR基因突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肺腺癌有较高的EGFR突变率,不同分化程度的EGFR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分类表现出与分子诊断的相关性,不同亚型EGFR突变率有差异,EGFR基因突变与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歆;徐韫健;张承和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成人心脏围术期胶体渗透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 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 (T3)、术后2 h(T4)、4 h(T5)、8 h(T6)、24 h(T7)的COP ,以及术后3 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晓云;李沅敏;金相兰;刘银梅;臧旺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进展和预后分类

    巨细胞病毒(C M V )感染在我国流行广泛,易侵袭胎儿及免疫力低下的婴儿。儿童CM V 感染发生很早,1岁时CM V抗体阳性率高达80%[1‐2]。CM V 是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毒。90%的先天性C M V 感染患儿在出生时无症状,但部分可引起急性症状、病死及后遗中枢神经系统、听力障碍等[3]。陈平洋等[4]研究报道,先天性 C M V 感染儿占新生儿0.15%~2.00%,发达国家为0.30%~2.00%。孕期CM V感染者胎儿发生先天性CM V 的感染率国外为23.0%,国内为27.7%[5]。现就其诊断进展及症状分类作一综述。

    作者:嘎勒登玛(综述);董海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惠州地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与糖化清蛋白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价糖化清蛋白(GA)和空腹血糖(FPG)检测对糖尿病(DM )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9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94例DM患者(DM组),同时选择该院体检健康者116例(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GA和FPG并进行比较。结果 DM组与健康对照组 GA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 FP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男、女性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男、女性 G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GA和FPG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男、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GA结合 FPG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与短期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健;熊莉珊;邱海山;杨录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分别检测该院近期健康体检者末梢血和静脉血,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共采集100例末梢血液标本(末梢血组)和100例静脉血液标本(静脉血组),末梢血组标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大于静脉血组中,末梢血组标本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均小于静脉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静脉血各计数值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赵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新兴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根据新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癌症新发病例数及病死例数分别为429.2万例和281.4万例[1]。治疗癌症所花费的医疗支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中国人确诊癌症时,往往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预后均较差,生存期较短。因此,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及降低癌症病死率非常重要。目前实验室多用肿瘤标志物检测,以期能更早发现和诊断。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的研究及检测手段的提高,更多的新兴肿瘤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现对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申绯翡(综述);李姣锋;吕会茹;王玉霞;郜乐乐;马雷雷(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B型利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高血压患者102例作为高血压组,将高血压分为Ⅰ、Ⅱ、Ⅲ级;Ⅰ级31例,Ⅱ级35例,Ⅲ级3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BNP和hs‐CRP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BNP水平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升高;Ⅲ级高血压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P<0.01),Ⅰ、Ⅱ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hs‐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可反映患者血压增高的严重程度,同时BNP和hs‐CRP水平对病情的估计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耀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种检测胃蛋白酶原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蛋白酶原(PG)结果的一致性,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PG的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的胃部炎性患者40例和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60例,分别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ELISA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PG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为待评价方法,ELISA法为参考方法,对2组结果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分析。结果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5,说明相关性良好且不存在整体偏倚;2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75、0.85和0.782、0.823。结论2种方法均可作为胃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张莲英;肖虎;鲁旭;肖林林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某地区抗 Mur抗体分布频率的调查研究及输血策略

    目前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不规则抗体指除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在日常输血工作中是常见的干扰试验因素[1]。由于未输注完全相配合血型,可产生 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其抗体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抗M ur抗体属于M 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2]。国内外研究报道,东南亚部分地区稀有血型抗原的分布频率不相同[3]。现对广西少数民族人群分布较多地区的抗M ur抗体分布频率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建立和完善该地区稀有血型的信息档案。报道如下。

    作者:陆奉科;莫柱宁;黎海澜;韦海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迈瑞B 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文件(EP15‐A2、EP5‐A2、EP6‐A、C28‐A2)和其他相关文献试验方案,在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上对临床常用的14个检验项目[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等项目]进行检测,评估其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等性能,并验证各项目参考值范围,评估检测系统的携带污染水平。结果 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14个检测项目的5个实验室能力比对验证(PT)/实验室间质量评价(EQA)样品检测,相对偏差(SE%)小于1/2 CLIA′88允许总误差(TEa);总精密度中值范围为1.70~4.23,高值范围为0.37~2.03;携带污染率范围为-0.07~0.14;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95);参考区间验证符合率100%。结论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常规项目的分析性能符合质量目标要求。该生化检测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测试标本快速、测试结果准确、性能良好等特点,值得大中型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胡友明;张娟安;周必刚;张新卫;陈汉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方法参照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 )的推荐方法,结合分析系统建立微板速率法,通过方法学试验,评价其线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比较823例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微板速率法与常规生化分析仪法检测A L T的结果,并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在活性303 U/L以下具有良好的线性;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TEa ,其检测结果与常规生化分析仪的相关性良好。结论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为大批量标本同时检测 ALT和ELISA项目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朝贤;朱玉兰;陈钰婷;李丽梅;张文;刘征宇;杨学琴;惠长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012~2015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探讨院内感染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住院患者CR‐AB院内感染情况,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检出CR‐AB 130株,主要分布在ICU病房,占57.7%(75/130)。痰液是CR‐AB主要的标本来源,占63.08%。CR‐AB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0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27.69%)、丁胺卡那霉素(25.38%)、妥布霉素(16.15%)耐药率均低于30.00%,未发现耐多黏菌素的菌株。结论 CR‐AB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管理,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防止CR‐AB传播。

    作者:李金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抗凝血酶-Ⅲ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索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AFP‐LC)和肝癌(AFP‐HCC)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界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FP‐LC患者和46例AFP‐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酶联免疫法检测AT‐Ⅲ。结果 AFP‐LC组患者血清AT‐Ⅲ明显低于AFP‐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诊断AFP‐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大面积为0.808,当AT‐Ⅲ浓度大于677137.95 ng/mL ,诊断AFP‐HCC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98.3%。血清AT‐Ⅲ浓度与 AFP‐HCC患者 Child‐Pugh 分级、病理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及 HBsAg 是否阳性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AT‐Ⅲ浓度对鉴别诊断AFP‐LC和AFP‐HC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君荣;赵惠柳;舒宏;叶俭;陆一平;朱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1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

    脓肿分枝杆菌是一种不产色素的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与龟分枝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在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中,60%~80%的慢性肺病由该菌导致,该菌也是引起创伤后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在我国有脓肿分枝杆菌造成肺部病变和软组织损害的报道[1‐3]。

    作者:郭素芳;王俊瑞;范文兵;王艳艳;刘超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依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 PLT 和AT‐Ⅲ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IB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PLT、AT‐Ⅲ、PT等指标对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有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许洪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抗结核抗体与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抗结核抗体(38kD‐IgG)联合γ‐干扰素释放试验(QFT方法)检测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20例,分别给予患者38kD‐IgG、QFT、38kD‐IgG联合QFT 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结核菌阳性患者采用QFT检测的阳性率高于38kD‐I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Q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菌阴性患者使用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各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肺外结核患者应用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各单项检测(除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QFT联合38kD‐IgG检测结核病患者的准确性高于单项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可首先采用QFT检测。

    作者:万东勇;黄正谷;何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钙分析

    目的:分析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血清钙(Ca)浓度。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该院血培养阳性成年患者病例78例(患者组),并收集体检健康者103例(健康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a、磷(P)、碱性磷酸酶(ALP)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Ca浓度为(1.89±0.18)mmol/L ,健康对照组为(2.23±0.23)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P浓度为(1.23±0.24) mmol/L ,健康对照组为(1.25±0.28)mmol/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ALP为(78.00±42.00)U/L ,健康对照组为(76.00±40.00)U/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Ca与P、ALP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023、0.031(P>0.05),健康对照组Ca与P、ALP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125、0.132(P<0.05)。结论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血清Ca可能降低。

    作者:许媛;李治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尿血红蛋白对苄索氯铵法定量测定尿蛋白的干扰评价

    目的:评价尿血红蛋白对苄索氯铵法定量测定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7‐A2方案,配制不同浓度血红蛋白的尿液标本做剂量‐效应试验,同时收集50例不同隐血程度的尿液标本做临床标本的偏倚试验;尿蛋白定量在DPP罗氏生化工作站采用苄索氯铵法检测,与磺基水杨酸法进行比较。结果剂量‐效应试验显示,当尿血红蛋白浓度达0.2 g/L时即对苄索氯铵法测定尿蛋白产生显著性干扰(P<0.05);临床标本的偏倚试验显示,不同程度的隐血对苄索氯铵法测定尿蛋白产生明显的正干扰。结论重视尿隐血阳性和/或含有红细胞的尿液标本,在采用苄索氯铵法测定尿蛋白时应评价其准确性,必要时使用磺基水杨酸法进行确认。

    作者:孙宁娜;李洪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miR-200b与癌胚抗原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探讨miR‐200b与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60例大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结果,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CEA mRNA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的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及 TNM分期中,CEA呈现过表达状态,而miR‐200b呈现表达降低或缺失状态;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和CEA 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关系( r=-0.790, P<0.001)。结论 miR‐200b在大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或表达缺失,与CEA的表达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提示miR‐200b可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杜叶平;王海莲;尹莉莉;武春梅;苗晋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