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炅子;张术华;全艳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依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 PLT 和AT‐Ⅲ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IB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PLT、AT‐Ⅲ、PT等指标对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有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许洪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通过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实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等教学理念,开设自主设计型及实用型实验课,精选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注重医德教育,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杨惠军;张冉;黄跃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分别检测该院近期健康体检者末梢血和静脉血,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共采集100例末梢血液标本(末梢血组)和100例静脉血液标本(静脉血组),末梢血组标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大于静脉血组中,末梢血组标本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均小于静脉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静脉血各计数值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赵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指出“心血管病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2大病死原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持续性增长趋势”。这一现状使心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剩留风险问题”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控制达标情况下,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减低心血管事件和病死风险,但仍未完全解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三酰甘油(TG)密切相关的剩留风险问题。“提高 HDL‐C水平”为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的防控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1]。然而,一项汇集117411例标本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背景下,提高 HDL‐C水平的药物,如烟酸、贝特类、CETP抑制剂等,未能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说明这类药物未能达到改善 HDL‐C功能的作用[2]。microR‐NAs介导的胆固醇代谢精细调控理论为“HDL‐C功能改善”的假说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对miRNA在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梦迪;李金容;吴冰;石璐(综述);周云涛;田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危急值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并召开临床协调会,共同商定适合不同科室的门急诊危急值标准。结果共报告危急值667例次,占总例数的1.92%(667/34675)。其中WBC危急值538例次,占80.59%;H b危急值9例次,占1.29%;PL T 计数危急值120例次,占18.11%。报告危急值前3位的科室为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分别占45.75%、16.84%、10.71%。结论按临床不同科室的需求调整WBC、H b、PL T 的危急值,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戴学庆;涂秀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初诊A S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A S患者作为治疗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 Hcy、Cys C和hs‐CRP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ys C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 Hcy、Cys C和 hs‐CRP水平对 AS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功和;吴节荣;周猛;吴松华;杨进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和糖类抗原125(CA125)在盆腔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6例卵巢癌、64例盆腔良性肿瘤、60例健康女性的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 HE4和CA125水平。结果卵巢癌组血清HE4(189.94 pmol/L)与CA125(89.39 U/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盆腔良性肿瘤组(HE4=56.74 pmol/L ,CA125=45.11 U/L)和健康对照组(HE4=46.36 pmol/L ,CA125=34.2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癌不同病理分期的Ⅲ、Ⅳ期表达水平(HE4=236.25 pmol/L ,CA125=206.35 U/L )明显高于Ⅰ、Ⅱ期(HE4=96.36 pmol/L ,CA125=67.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盆腔良性肿瘤组作为参照,HE4对卵巢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71.67%和73.84%、84.31%。 HE4的特异性明显高于 CA125(P<0.01);CA125对卵巢癌的敏感性(86.67%)高于 HE4(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4曲线下面积(0.87)高于CA125(0.81)(P<0.01)。HE4与CA125联合检测明显提高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5%和92.13%(P<0.01)。结论血清 HE4对卵巢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其鉴别诊断效能优于CA125,且与CA125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卵巢癌的临床意义。
作者:牟永平;崔宏伟;斯琴;苏日娜;梁俊青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快速检测系统进行肿瘤早期筛查及诊断的实用性。方法应用C12检侧系统,对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奉城医院健康体检人群和临床检验标本中涉及高危人群的血清10736例,进行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5‐3、CA19‐9、CA242、NSE、fPSA、PSA、β‐HCG、HGH、Ferritin)定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736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967例,其中男496例,阳性检出率4.62%(496/10736);女471例,阳性检出率4.39%(471/10736);967例阳性标本经临床病理学确诊为肿瘤患者473例,阳性诊断率48.91%(473/967)。结论 C12检测系统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减少了多项目分别单一检测的繁琐流程,达到快速检测多项指标的目的,对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快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杜金龙;吴卫华;武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血清钙(Ca)浓度。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该院血培养阳性成年患者病例78例(患者组),并收集体检健康者103例(健康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a、磷(P)、碱性磷酸酶(ALP)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Ca浓度为(1.89±0.18)mmol/L ,健康对照组为(2.23±0.23)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P浓度为(1.23±0.24) mmol/L ,健康对照组为(1.25±0.28)mmol/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ALP为(78.00±42.00)U/L ,健康对照组为(76.00±40.00)U/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Ca与P、ALP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023、0.031(P>0.05),健康对照组Ca与P、ALP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125、0.132(P<0.05)。结论血培养阳性的成年患者血清Ca可能降低。
作者:许媛;李治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于该院治疗的150例丙型肝炎患者,空腹抽取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后,采用2种方法检测 HCV相关抗体的5种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对检出率及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阳性率(96.0%)高于 ELISA 法(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的总符合率达94.0%。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AMA‐M2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3.3%,3E抗体为81.9%,SP100抗体为43.8%,PML抗体为59.7%,GP210抗体为38.2%;ELISA法检测AMA‐M2抗体阳性率为64.2%,3E抗体为44.5%,SP100抗体为24.8%,PML抗体为35.0%,抗GP210抗体为26.3%。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能有效检出丙型肝炎患者,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率更高,但仍存在漏检,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提高诊断率。
作者:辜彦;王裕圯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方法参照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 )的推荐方法,结合分析系统建立微板速率法,通过方法学试验,评价其线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比较823例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微板速率法与常规生化分析仪法检测A L T的结果,并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在活性303 U/L以下具有良好的线性;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TEa ,其检测结果与常规生化分析仪的相关性良好。结论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微板速率法检测ALT ,为大批量标本同时检测 ALT和ELISA项目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朝贤;朱玉兰;陈钰婷;李丽梅;张文;刘征宇;杨学琴;惠长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不孕症女性免疫紊乱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7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99例非哺乳期已生育且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促黄体素(L H )、泌乳素(PRL )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92例,阴性278例,阳性率24.86%;健康对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16例,阴性283例,阳性率5.33%。观察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血清 LH、FSH、PRL 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身紊乱发生率高,且其与生殖激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刘星;沈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和D‐二聚体(D‐D )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69例影像学确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PC T ,使用全自动凝血仪进行D‐D检测。结果试验组患者PC T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D‐D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PCT和D‐D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 T和D‐D联合检出率(100%)明显高于 PC T (82.6%)和D‐D (88.4%)的单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 T与D‐D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
作者:贾治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巨细胞病毒(C M V )感染在我国流行广泛,易侵袭胎儿及免疫力低下的婴儿。儿童CM V 感染发生很早,1岁时CM V抗体阳性率高达80%[1‐2]。CM V 是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毒。90%的先天性C M V 感染患儿在出生时无症状,但部分可引起急性症状、病死及后遗中枢神经系统、听力障碍等[3]。陈平洋等[4]研究报道,先天性 C M V 感染儿占新生儿0.15%~2.00%,发达国家为0.30%~2.00%。孕期CM V感染者胎儿发生先天性CM V 的感染率国外为23.0%,国内为27.7%[5]。现就其诊断进展及症状分类作一综述。
作者:嘎勒登玛(综述);董海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模式血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不同菌属细菌阳性报警时间的差异,以明确双套血培养法和阳性报警时间在鉴别血流感染和控制采血污染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849例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阳性标本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以Excel对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阳性标本333例289株病原菌,总阳性率为11.7%,其中双套采血法的阳性率为21.4%,显著高于单瓶和单套。不同采血模式下病原菌分布有显著区别,双套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单瓶和单套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95.5%的病原菌在72 h内阳性报警,阳性报警中位数时间短为肠杆菌科细菌,长为布鲁菌属。12 h内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要检出菌,12~48 h以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增加血培养采血套数可提高阳性率,降低漏检率,有助于污染菌的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阳性报警时间差别可用于判断病原菌的类型并辅助判断污染菌,能为临床快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凌云映;张竞;刘晓一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文件(EP15‐A2、EP5‐A2、EP6‐A、C28‐A2)和其他相关文献试验方案,在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上对临床常用的14个检验项目[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等项目]进行检测,评估其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等性能,并验证各项目参考值范围,评估检测系统的携带污染水平。结果 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14个检测项目的5个实验室能力比对验证(PT)/实验室间质量评价(EQA)样品检测,相对偏差(SE%)小于1/2 CLIA′88允许总误差(TEa);总精密度中值范围为1.70~4.23,高值范围为0.37~2.03;携带污染率范围为-0.07~0.14;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95);参考区间验证符合率100%。结论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检测系统常规项目的分析性能符合质量目标要求。该生化检测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测试标本快速、测试结果准确、性能良好等特点,值得大中型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胡友明;张娟安;周必刚;张新卫;陈汉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地区健康体检者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 p )的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40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65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患者组)采用14 C 呼气试验(14 C‐UBT )法检测 Hp感染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阳性率(53.83%)明显低于患者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汉族阳性率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克拉玛依地区 Hp感染率较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冯琴;左强强;袁新荣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索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AFP‐LC)和肝癌(AFP‐HCC)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界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FP‐LC患者和46例AFP‐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酶联免疫法检测AT‐Ⅲ。结果 AFP‐LC组患者血清AT‐Ⅲ明显低于AFP‐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诊断AFP‐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大面积为0.808,当AT‐Ⅲ浓度大于677137.95 ng/mL ,诊断AFP‐HCC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98.3%。血清AT‐Ⅲ浓度与 AFP‐HCC患者 Child‐Pugh 分级、病理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及 HBsAg 是否阳性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AT‐Ⅲ浓度对鉴别诊断AFP‐LC和AFP‐HC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君荣;赵惠柳;舒宏;叶俭;陆一平;朱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评价糖化清蛋白(GA)和空腹血糖(FPG)检测对糖尿病(DM )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9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94例DM患者(DM组),同时选择该院体检健康者116例(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GA和FPG并进行比较。结果 DM组与健康对照组 GA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 FP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男、女性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男、女性 G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GA和FPG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男、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GA结合 FPG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与短期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健;熊莉珊;邱海山;杨录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生育前精液质量现状及解脲脲原体(U U )对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符合标准的5306例生育前男性行精液检查,按照年龄、U U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分析比较各组精液指标。结果精液p H值(7.27±0.14),精液量(3.15±1.42)mL ,精子浓度(57.51±40.22)×106/mL ,精子总数(172.83±134.90)×106,A级与B级精子总和(38.50±17.54)%,总活力(46.36±20.08)%,活动精子总数(89.86±92.82)×106。20~29岁年龄组男性精子总活动力为(49.60±20.70)%,活动精子总数为(93.40±95.83)×106,大于其余各组。2311例(43.55%)U U阳性,U U阳性组精子总数、活动精子总数、精子浓度、A级精子率、A+B级精子率、精子总活力、精浆酸性磷酸酶、精浆α‐糖苷酶及精浆果糖明显低于UU阴性组(P<0.01),UU阳性组精液酸碱度及精浆锌明显低于UU阴性组(P<0.05)。结论上海地区生育前男性精液质量不良, UU在生育前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翁一鸣;李海川;薛盛林;杨小二;龚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