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卫菊
目的:探讨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危急值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并召开临床协调会,共同商定适合不同科室的门急诊危急值标准。结果共报告危急值667例次,占总例数的1.92%(667/34675)。其中WBC危急值538例次,占80.59%;H b危急值9例次,占1.29%;PL T 计数危急值120例次,占18.11%。报告危急值前3位的科室为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分别占45.75%、16.84%、10.71%。结论按临床不同科室的需求调整WBC、H b、PL T 的危急值,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戴学庆;涂秀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指出“心血管病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2大病死原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持续性增长趋势”。这一现状使心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剩留风险问题”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控制达标情况下,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的临床实践问题。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减低心血管事件和病死风险,但仍未完全解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三酰甘油(TG)密切相关的剩留风险问题。“提高 HDL‐C水平”为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的防控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1]。然而,一项汇集117411例标本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背景下,提高 HDL‐C水平的药物,如烟酸、贝特类、CETP抑制剂等,未能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说明这类药物未能达到改善 HDL‐C功能的作用[2]。microR‐NAs介导的胆固醇代谢精细调控理论为“HDL‐C功能改善”的假说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对miRNA在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梦迪;李金容;吴冰;石璐(综述);周云涛;田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和糖类抗原125(CA125)在盆腔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6例卵巢癌、64例盆腔良性肿瘤、60例健康女性的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 HE4和CA125水平。结果卵巢癌组血清HE4(189.94 pmol/L)与CA125(89.39 U/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盆腔良性肿瘤组(HE4=56.74 pmol/L ,CA125=45.11 U/L)和健康对照组(HE4=46.36 pmol/L ,CA125=34.2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癌不同病理分期的Ⅲ、Ⅳ期表达水平(HE4=236.25 pmol/L ,CA125=206.35 U/L )明显高于Ⅰ、Ⅱ期(HE4=96.36 pmol/L ,CA125=67.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盆腔良性肿瘤组作为参照,HE4对卵巢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71.67%和73.84%、84.31%。 HE4的特异性明显高于 CA125(P<0.01);CA125对卵巢癌的敏感性(86.67%)高于 HE4(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4曲线下面积(0.87)高于CA125(0.81)(P<0.01)。HE4与CA125联合检测明显提高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5%和92.13%(P<0.01)。结论血清 HE4对卵巢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其鉴别诊断效能优于CA125,且与CA125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卵巢癌的临床意义。
作者:牟永平;崔宏伟;斯琴;苏日娜;梁俊青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检测 HBM 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和桥本甲状腺炎组织学标本的表达,探讨3种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85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标本,进行HBM E‐1、CK19和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不同病变的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M 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3%、98.2%和7.3%,三者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值分别为0.582、0.551和0.87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CD117检测优于 HBM E‐1和CK19,实际工作中适于联合使用。
作者:曾铮;李瑞平;赵敏;魏艳华;施中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不孕症女性免疫紊乱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7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99例非哺乳期已生育且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促黄体素(L H )、泌乳素(PRL )以及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92例,阴性278例,阳性率24.86%;健康对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16例,阴性283例,阳性率5.33%。观察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血清 LH、FSH、PRL 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身紊乱发生率高,且其与生殖激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刘星;沈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检测的差异。方法采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末梢血血糖,同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清血糖。结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值高于快速血糖仪,血清血糖值比末梢血高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相关性好。结论快速血糖仪监测血糖理想、有效,但应严格规范操作,提高准确性,控制病情。
作者:汤卫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 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 (T3)、术后2 h(T4)、4 h(T5)、8 h(T6)、24 h(T7)的COP ,以及术后3 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晓云;李沅敏;金相兰;刘银梅;臧旺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于该院治疗的150例丙型肝炎患者,空腹抽取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后,采用2种方法检测 HCV相关抗体的5种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对检出率及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阳性率(96.0%)高于 ELISA 法(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的总符合率达94.0%。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AMA‐M2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3.3%,3E抗体为81.9%,SP100抗体为43.8%,PML抗体为59.7%,GP210抗体为38.2%;ELISA法检测AMA‐M2抗体阳性率为64.2%,3E抗体为44.5%,SP100抗体为24.8%,PML抗体为35.0%,抗GP210抗体为26.3%。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能有效检出丙型肝炎患者,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出率更高,但仍存在漏检,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提高诊断率。
作者:辜彦;王裕圯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4~2015年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4~2015年共分离出266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192株,72.2%)、中段尿(36株,13.5%)、伤口分泌物(24株,9.0%);科室来源主要为 IC U (72株,27.1%)、呼吸内科(48株,18.0%)、神内内分泌科(39株,14.7%)。26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15.8%~19.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7.7%)、氨基糖苷类(12.7%~17.7%)具有较低的耐药率,对哌拉西林(23.7%)、喹诺酮类(23.1%~24.8%)、第3代头孢类(20.3%~26.3%)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建议加强耐药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龙彦;李彩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miR‐200b与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60例大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结果,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CEA mRNA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的miR‐200b mRNA和CEA mRNA表达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及 TNM分期中,CEA呈现过表达状态,而miR‐200b呈现表达降低或缺失状态;大肠癌组织中miR‐200b和CEA 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关系( r=-0.790, P<0.001)。结论 miR‐200b在大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或表达缺失,与CEA的表达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提示miR‐200b可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杜叶平;王海莲;尹莉莉;武春梅;苗晋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晚期无法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的变化,探讨CD4+ T细胞对患者放疗效果。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3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血清CEA、AFP、CA125、CA15‐3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 T 百分含量及CD4+/CD8+比值。结果 CD4+ T百分含量正常组放疗后CEA、AFP、CA125、CA15‐3水平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T百分含量异常组放疗后CEA、CA15‐3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正常组CD4+T百分含量放疗前后CEA、AFP、CA125、CA15‐3水平有显著差异,该类患者具有放疗临床效果。
作者:朱江;何津祥;何津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评价免疫比浊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 )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95例RA、105例骨关节炎、52例骨质疏松、42例结缔组织、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05例其他疾病患者,以及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Latex)、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CCP并比较结果。结果 Latex法检测RA阳性141例(72.30%),关节炎阳性54例(51.42%),骨质疏松阳性15例(28.84%),结缔组织阳性15例(35.71%),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18例(45.0%),其他疾病阳性11例(3.60%),90例健康对照者均为阴性。批内变异系数为1.9%~2.0%,总变异系数为2.0%~2.1%,Latex法试剂线性范围为0.8~100 U/mL。Latex法、CMIA法、ELISA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tex法检测C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线性范围宽,可用于临床。
作者:陈浩全;曾嫚妮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寄生虫感染肠道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萍乡与乐平某两个医院住院和门诊受检者32311例,采集当天新鲜粪便50 g及肛门擦拭棉签,使用生理盐水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受检者粪便中的虫卵。结果32311例受检者中成人感染11例,3例可见钩虫卵;儿童感染19例,其中蛲虫感染12例,蛔虫感染6例,钩虫感染1例。有3例蛲虫感染为阴道异位寄生,其中2例儿童,1例孕妇,同时在1例孕妇和1例儿童的异位寄生中还发现有肠道滴虫。结论寄生虫感染病原学以蛲虫、钩虫、蛔虫为主,有多例复合感染,有关部门和检验人员应重视寄生虫病的形态学检查,提高检出率,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王康;罗娜;杨寒微;巫文勋;王长奇;盛梅芳;汪丽霞;彭瑶瑶;胡乐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肾前性肾衰竭伴随低血压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肾前性肾衰竭伴低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手段的差异,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8 h后,研究组患者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碳酸根阴离子(HCO3-)、钾离子(K+)、血乳酸及血pH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肾前性肾衰竭伴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许洪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 G‐63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检测对骨肉瘤细胞中M A PK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初步明确姜黄素对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剂量姜黄素处理。MTT法检测5、10、15、20、25、30、35、40、50μmol/L姜黄素作用24、48、72 h对细胞的毒性作用;T ransw ell小室侵袭试验法检测5、10、15μmol/L姜黄素对细胞的侵袭能力,黏附试验法检测对细胞的黏附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5、10、15μmol/L姜黄素作用后MAP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RT‐PCR法检测对细胞中MAPK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姜黄素(浓度>15μmol/L ,作用时间>24 h)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浓度≤15μmol/L ,作用时间为24 h时,对骨肉瘤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侵袭能力和黏附能力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以15μmol/L姜黄素浓度处理效果明显(P<0.05);姜黄素可明显抑制MAPK基因 mRNA 转录水平,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呈高度依赖性(P<0.05)。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调控M A PK基因表达降低人骨肉瘤细胞株M G‐63的侵袭性。
作者:夏晓燕;吴亚;吴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 T )、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D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的变化情况及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PT、TT、APTT时间延长、D‐D水平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重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宝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常州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类型、主要亚型及年龄分布等情况。方法采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1718例该院门诊妇科患者宫颈上皮细胞标本,采用 PCR‐反向点杂交法对其进行28种基因分型的检测。结果(1)1718例女性患者,HPV阳性检出率为34.23%。(2)单一型感染率为23.57%(405/1718),包括高危型 HPV感染率为17.17%(295/1718),低危型 HPV 感染率为5.18%(89/1718),疑似高危型 HPV 感染为1.22%(21/1718);多重感染为10.94%(188/1718)。(3)常见高危型为 HPV52型,阳性率为16.16%(95/588);低危型感染以 HPV61型为主,阳性率为4.08%(24/588);各年龄组之间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70岁年龄组的多重感染率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州地区女性HPV阳性检出率较高,以单一型感染和高危型感染为主,常见的高危型为HPV52型,其次为16、58型。不同年龄组 HPV感染类型略有差异。
作者:史梅;张丽蓉;许小朋;孙靖;张晓磊;柳楠楠;史伟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通过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实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等教学理念,开设自主设计型及实用型实验课,精选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注重医德教育,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杨惠军;张冉;黄跃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及标本分布。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201株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率及分布,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同时使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6.9%(34/201)、25.9%(52/201)、27.3%(55/201)、68.1%(137/201)、80.0%(161/201)、83.6%(168/201)、96.0%(193/201)、97.5%(196/201)、99.0%(199/201)、100.0%(201/201)、100.0%(201/20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73.1%(147/201),氨苄西林耐药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1.0%(2/201)。痰液标本占99.0%(199/201),脑脊液标本占1.0%(2/201)。呼吸内科病房标本占26.4%(53/201),儿内科病房标本占22.3%(45/201)。结论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较大,临床应了解其耐药性及特征,提高经验用药的准确率。
作者:马云华;张志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 PO )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塞尔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巴塞尔指数分为好、中、差3个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国人卒中量表)标准分为轻度损伤组(0~15分)、中度损伤组(16~30分)、重度损伤组(31~45分);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M PO水平结果。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患者血清中MPO水平越高,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塞尔指数越好,患者血清MPO水平越低;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之间血清MPO水平不同,血清MP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巴塞尔指数级别具有相关性。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清M PO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巴塞尔指数,以及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M PO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任建兵;戴世荣;王兴山;邱谷;刘培龙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