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对照探究

王丽萍

关键词: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摘要:目的:对照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肝胆专科门诊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98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统计检测数据,评价不同检测方法对于诊断乙肝的有效性。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6.17%,乙肝e抗原的阳性率为7.38%,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52.01%,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的阳性率为29.17%,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为35.23%,诊断符合率达到97.98%;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4.49%,乙肝e抗原的阳性率为6.37%,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46.31%,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的阳性率为23.82%,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为28.18%,诊断符合率为78.52%,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相较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更加敏感准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对照探究

    目的:对照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肝胆专科门诊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98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统计检测数据,评价不同检测方法对于诊断乙肝的有效性。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6.17%,乙肝e抗原的阳性率为7.38%,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52.01%,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的阳性率为29.17%,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为35.23%,诊断符合率达到97.98%;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4.49%,乙肝e抗原的阳性率为6.37%,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46.31%,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的阳性率为23.82%,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为28.18%,诊断符合率为78.52%,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相较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更加敏感准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方法在检验科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国家新的医改政策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方向和任务,一是医院加强管理,切实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即强调完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职能;二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医院人事制度,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检验科作为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如何结合医院发展战略,挖掘内部管理潜力,调整科室内部管理模式,尽快适应新医改要求,构建一套可操作、合理、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显得尤为得要。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成功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日益被各领域、各行业所认同和接纳[1],它是指为达成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过程,实现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及成员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过程。

    作者:杨楷;马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实时荧光定量 PC R检测75例疑似甲型流感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75例疑似甲型流感检测结果,了解本市流感患者分布情况,为疾病早期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75疑似甲型流感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中病毒感染情况。结果75例疑似患者标本中,共检出甲型流感病毒13例,其中 H1N1亚型9例,平均年龄大于50岁。时间分布为2013年3月份3例、4月份1例,2014年1月份7例、2月份2例;未检测出 H7N9亚型。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准确率高的特点,冬季为流感高发季节,老年患者为流感病毒易感人群,应及时加强监测,早期治疗。

    作者:吴敏;张立;王冰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基因型的分析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谱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8010份徐州地区宫颈细胞标本中提取23种HPV DNA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基因芯片技术对宫颈细胞23种 HPV型别进行测定,同时分析受检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8010例女性中有1852例HPV感染者,总的HPV感染率为23.12%,其阳性检出率一重型别为17.17%,一重中主要感染型别是 HPV16型为4.35%,其次为 HPV58型2.12%、52型1.82%。阳性检出率多重H PV感染为5.96%;其中16+58型、16+52型、11+16型,分别占多重感染的4.40%、2.94%和2.52%,是多重感染的主要型别。结论一重 HPV16、58和52型及多重16+58、16+52和11+16型是感染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的主要基因型,此基因芯片检测技术适用于宫颈细胞标本,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我国女性宫颈H PV感染基因型分布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夏林;龚培尧;耿建祥;王宏景;谭进;肖蔚;马文元;龙秀荣;赵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处置

    目的:该院2010~2013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类型及处置情况。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和措施,并对临床处置方式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及病历,对反应类型及处置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235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77%,其中过敏反应42例,占66.7%,发热反应18例占28.5%,其他反应3例,占4.8%。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大于相关资料,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血液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输血科、临床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能加快病情的治愈和好转。

    作者:张代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79例血液病患者EBV和HCMV核酸检测阳性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髓系白血病患者EB病毒(EBV )和人巨细胞病毒(HCM V )核酸检测阳性率与其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髓穿刺后临床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达安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对 EBV和 HCM V核酸进行检测,分析EBV和 HCM V感染阳性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 EBV和 HCM V在3种血液病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不同,HCM V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15.8%)低于EBV (43.7%)。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不同年龄患者EBV核酸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和髓系白血病患者应更加重视 EBV和HCMV核酸的监测。

    作者:陈昌国;郭建巍;杜晴;李文军;刘敏;赵强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血清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铁蛋白(SF)、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冠心病(CH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该院随机抽取的100例CHD患者和90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SF、LDL、CRP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D组中的SF、LDL、CRP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的SF、LDL、CRP单一检测以及3项联检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D组中,SF、LDL、CRP 3项联检的阳性率均大于单一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F、LDL、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CHD的诊断率。

    作者:薛金方;王小波;邓海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酮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孕酮(P)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异位妊娠者8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中 HCG和P的水平,并与正常妊娠者(80例)血清中 HCG和P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异位妊娠者血清中HCG和P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联合检测HCG和P的水平,对于早期诊断异位妊娠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HDN )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本院临床疑似HDN 212例患儿血液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放散试验。结果疑似 HDN 患儿血液样本212例,确诊为HDN 50例(23.6%),其中ABO‐HDN 45例(21.2%)、Rh‐HDN 5例(2.4%)。45例ABO‐HDN的患儿中,A型23例,阳性率为36.5%(23/63);B型22例,阳性率为28.2%(22/78)。3项试验的检出敏感性:50例HDN确诊患儿中放散试验阳性率为100%, DT A阳性率为28%,游离试验阳性率为92%。结论微柱凝胶法能快速准确检测出 HDN ,具有操作简便、标本用量少、方法学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为HDN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晶晶;袁万博;谢思思;肖秀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皮质醇测定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皮质醇是由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神经轴系(H PA )的调节控制下分泌,受到生物节律性、体液性及神经的调控。尽管当前大多实验室运用全自动生化仪器已能较为准确地测定出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但由于检测的标本在进入实验室前的所有工作环节是不受检验科所监控,标本的采集质量,检验人员是无从得知,检验质量更是无法保障。为了使广大医务人员能对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引起重视,了解皮质醇在检测前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效提高皮质醇测定的检验质量。本文在此重点阐述皮质醇分析前的各类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尽量控制和避免这些因素对皮质醇测定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皮质醇分析测定前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外界因素和人为影响四类。以下将对这些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黎宇;兰周燕;玉韦勇(综述);戴盛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烧伤患者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在烧伤患者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69例烧伤患者经血培养、分泌物和穿刺液培养等病原学检查确认细菌性感染96例,非细菌性感染73例,2组患者同时进行PCT、WB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查,比较这3项指标在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并进一步研究PCT浓度水平与烧伤程度的关系。结果细菌性感染组烧伤患者血清PCT、WBC和hs‐CRP浓度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P<0.05)。PCT诊断细菌性感染敏感性为90.63%,特异性为89.04%,阳性预测值为91.58%,阴性预测值为87.84%,PC T 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其他两项炎症指标, PCT的浓度水平与烧伤患者的烧伤程度成正相关。结论细菌性感染的烧伤患者血清 PCT、WBC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PCT作为诊断细菌性感染标志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WBC和hs‐CRP两项炎症指标。

    作者:张立营;陈朴;沈伟;何灵波;高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 12水平的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 Hcy、FA及VitB12水平,并与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23.16±8.1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8.09±2.45μmol/L ,P<0.01),血清FA水平(6.12±2.19 ng/mL)和VitB12水平(323.92±133.79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0.57±5.70 ng/mL ,530.85±168.56μmol/L ,P<0.01)。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均呈负相关(r1=-0.444,r2=-0.53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FA和VitB12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李顺君;吴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31 I治疗G raves甲亢前后血清IL-17A/IL-23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Graves病(GD)患者131 I治疗前后血清IL‐23/Th17轴相关因子水平,探讨IL‐17A、IL‐23的动态变化在131 I治疗Graves甲亢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未接受治疗的GD住院患者30例作为T0组,经131 I治疗后1、3、6月分别作为T1组、T3组、T6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ELISA法检测GD各组和对照组血清IL‐17A和IL‐23水平,并结合临床检查FT3、FT4、TSH的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30例Graves甲亢患者在131 I治疗前血清IL‐17A、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1、3、6月血清IL‐17A、IL‐23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患者131 I治疗6个月后,T6组患者IL‐17A、IL‐23双阴性的疗效好于单阴性,双阴性和单阴性的疗效好于双阳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isher值为13.273,P<0.05)。结论动态观察Graves甲亢患者131 I治疗前后IL‐23/Th17轴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具有指导治疗、判断疗效、预测复发等临床意义。

    作者:钟海蓉;丁翠爽;邱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重编程的机制研究进展

    旧的观点认为发育是不可逆的过程,而从分化的供者细胞克隆出哺乳动物驳斥了这个观点。现已证明卵母细胞能重编程供者核到胚胎状态,并发育成一个新的生物。未来将研究替代核移植的重编程方法,不使用卵母细胞,在培养皿中重编程。本文综述了重编程的几种方法,包括核移植、细胞融合、细胞提取物、培养诱导和分子介导重编程的方法,对重编程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作者:阮光萍;姚翔;刘菊芬;何洁;王金祥;杨建勇;庞荣清(综述);潘兴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 HBV DNA 和 HBV-M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Pre‐S1Ag)与 HBV DNA、HBV‐M 及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05例 HBV 感染者(HBV 感染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 Pre‐S1Ag、HBV‐M、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905例标本中,Pre‐S1Ag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8.51%(620/905)和67.96%(615/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064,P>0.05);570例 HBeAg阳性组中,HBV Pre‐S1阳性率为85.08%(485/570),显著高于 HBeAg阴性组的 Pre‐SAg1阳性率40.30%(135/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81,P<0.01)。Pre‐S1 Ag阳性组与阴性组ALT、AST异常率分别为53.22%、25.96%和51.29%、3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LT =53.148,P< 0.001,χ2AST =66.635,P<0.001)。结论 Pre‐S1Ag是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与HBV‐DNA阳性相关度高,是对 HBeAg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李彩东;吴斌;陈锡莲;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分析仪 M onitor-100测定结果的评价

    目的:评价全自动血沉仪Monitor‐100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住院和门诊患者146例,采用自动ESR分析仪Monitor‐100的30 min和1 h及魏氏法测定 ESR ,并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进行重复性检测。结果(1)仪器法30 min、仪器法1 h、魏氏法检测ESR值分别为37.8±34.1、38.1±33.7和36.4±32.9,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仪器法30 min、仪器法1 h、魏氏法的阳性结果检出率依次为43.2%、44.5%和45.2%,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3)仪器法30 min、仪器法1 h、仪器法30 min与魏氏法、仪器法1 h与魏氏法之间比较,Kapper值依次为0.944、0.875、0.903。(4)重复性检测 CV值均较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全自动ESR分析仪Monitor‐100与魏氏法相比,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较低,且一致性、重复性极好,方便快速且安全,应在临床上大量推广。

    作者:田鹏鹏;魏运梅;周名;田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儿童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及药敏分析

    目的:调查本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患病儿童送检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以及亚胺培南耐药株的药敏分析。掌握广州地区儿童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及耐亚胺培南菌株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儿童送检感染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 EK 2 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检测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 IC )。结果从36600例标本中共检出161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4株占14.9%;阳性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高达50.3%,分离高的是IC U和N IC U ,分别占27.4%和21.8%。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比较高,分别是91.7%、29.0%、29.0%、29.0%和25.0%。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在本地区儿童中检出率较高,常对其他抗菌药物多重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映红;谢永强;钟华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06例肾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106例肾性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变化来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肾性贫血的患者使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分别以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和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确认铁缺乏指标指导补铁,2组间的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在补铁治疗前后CHr、MCH、MCV、RDW、MCHC检测结果的变化。结果(1)2组CHr与SF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使用的铁剂剂量小于后者(527.34±37.67比583.54±30.84,P<0.05);(2)CHr在补铁治疗第7天后出现显著治疗效果(P<0.01)。结论CHr作为铁缺乏指标,在肾性贫血患者的补铁剂量具有更安全、稳定、简便的优点。

    作者:陈寿云;曹金如;蒲育栋;袁博华;杨嘉兴;肖永杰;邓汉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检出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开展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在提升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丙肝感染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测定相关参数:ELISA法检测 HCV核心抗原、化学发光法检测抗 HCV 抗体、RT‐PCR法检测HCV‐RNA ,统计各检测项目在同一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单测抗原、抗体与联合检测3个检测方案对于RNA阳性标本的检出率;同时对抗原阳性标本的抗原水平与其RN A拷贝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抗体阳性标本中其RN A阳性与阴性组组间抗体水平的区别。结果单测抗原或抗体均会造成血透患者丙肝感染的漏检,对于RN A阳性标本的检测中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检出率高(P<0.05),抗原阳性标本的抗原水平与其对应标本的RNA拷贝数呈正相关关系(r=0.85,P<0.05),而抗体阳性标本中其RNA阳性与阴性组的组间抗体水平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丙肝感染的检出率,同时 HCV核心抗原检测也可作为抗体阳性患者 HCV再次感染的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徐炜新;李峰;孙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鲍曼不动杆菌替加环素不同药敏检测方法敏感性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药敏检测方法检测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的差异。方法2013年临床分离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6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 TS测试条法、Vitek2仪器检测法、纸片扩散法分别检测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结果微量肉汤稀释法替加环素敏感性为100.00%,未检测到中介和耐药菌株;M T S测试条法敏感性为81.67%,中介率为18.33%,未检测到耐药菌株;Vitek2仪器法敏感性为50.00%,中介率为43.33%,耐药率为6.67%;纸片扩散法敏感性为45.00%,中介率为45.00%,耐药率为10.00%。结论替加环素对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对结果的报告影响较大,以微量肉汤法为标准,M TS测试条法的符合率高,Vitek2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作者:邹自英;雷启丽;刘媛;朱冰;方小珍;王琴;谭积善;刘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