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机器视觉技术的性能评价

袁松;唐中

关键词:机器视觉技术, 尿沉渣分析仪, 尿沉渣定量计数板, 尿液有形成分
摘要:目的:评价以机器视觉技术为基础的A V E‐766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以下简称A V E‐766)检测尿液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上皮细胞(EC)和管型(CAST )的性能。方法分析AVE‐766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批内变异系数(CV)、线性范围和携带污染率,并比较AVE‐766和Fast‐Read102尿沉渣定量计数板(以下简称Fast‐Read102)对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检测结果。结果 AVE‐766和Fast‐Read102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批内CV随尿液中有形成分浓度降低而增加;AVE‐766检测尿液RBC(浓度范围60~1255/μL)、WBC(浓度范围68~2718/μL)、EC(浓度范围28~296/μL)和CAST(浓度范围5~86/μL)的线性较好,回归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7(P<0.05);AVE‐766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携带污染率小于或等于0.90%;AVE‐766与Fast‐Read102检测尿液RBC、WBC和EC的相关性较好(0.67< r<0.75),检测CAST的相关性差(r=0.183),两种方法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视觉技术为基础的A V E‐766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测,只能用作初筛试验。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检测 HE4、CA125和CA199在卵巢癌和良性卵巢囊肿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在卵巢癌和良性卵巢囊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45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60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良性疾病组)和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卵巢癌组患者血清 HE4、CA125和CA199水平均高于良性疾病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疾病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HE4、CA19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卵巢癌患者的灵敏度提高到82.2%,而特异度也保持在90.0%。结论联合检测HE4、CA125和CA199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欧燕兰;黄丽英;黄千峰;樊少仪;张秀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浅析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原因

    XS‐1000i是一台由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5分类血球细胞分析仪,具有全血和稀释两个测试通道。本科室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在某些条件的影响下,血小板(PL T )计数会出现较大偏差,在进行血细胞分析时应注意排除影响因素,提高检测准确率。本文在查阅有关文献和仪器使用说明书的基础上,将影响PL T计数的因素总结如下。

    作者:夏丽芹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产妇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产妇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100例产妇作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Ⅰ组(1000~<3000mL )49例,Ⅱ组(3000~5000mL )32例,Ⅲ组(>5000mL )19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体质量、初产/经产妇比例和原发病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失血量、失血速度、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血前2 h内的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HCT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Hb水平及 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不同时刻的PLT计数和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明显的暂时性下降,临床应给予重视。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1226例入托幼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调查了解入托前幼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水平。方法对1226例入托幼儿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HBsAb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1226例幼儿中有25.04%血清 HBsAb阴性(<10 IU/L );47.88%的幼儿血清 HBsAb水平为10~<100 IU/L ,27.08%的幼儿血清 HBsAb水平大于或等于100 IU/L ,血清 HBsAb阳性率为74.96%。结论该地区幼儿在入托时大部分抗体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接种或加强注射疫苗,以有效提高幼儿血清 HBsAb水平,降低乙型肝炎在幼儿群体中的发病率。

    作者:黄勤洲;陈克荣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安阳地区首次无偿献血志愿者与互助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安阳地区首次无偿献血志愿者与互助献血者的血液检验结果,以提高临床对不同类型献血者特点的认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安阳地区31363例首次无偿献血志愿者(首次献血组)及1046例互助献血者(对照组),比较血液检测情况,并分析影响献血者血液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首次献血组不合格1160例,不合格率为3.70%;对照组不合格17例,不合格率为1.62%;两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合格血液检验结果比较显示,首次献血组中不合格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梅毒阳性的构成比分别为37.67%、12.59%、8.79%、31.38%、9.57%,而在互助组中分别为29.41%、17.65%、5.88%、35.30%、11.76%,且两组ALT 阳性献血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合格献血者性别、年龄、工种分布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无偿献血志愿者血液检验不合格发生率较高,需要加强输血前的筛查和管理,以保证输血安全。

    作者:陈艳萍;武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甲胎蛋白变异体L2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变异体 L2(AFP‐L2)在孕妇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意义,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50例健康孕妇及22例唐氏综合征孕妇采集血清标本,采用功能磁球分离捕获AFP‐L2,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AFP及AFP‐L2水平并计算AFP‐L2百分率(AFP‐L2%)。结果唐氏综合征孕妇血清AFP水平[(20.2±4.2)ng/mL]低于健康孕妇血清AFP水平[(46.7±19.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唐氏综合征孕妇血清AFP‐L2%高于健康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孕妇血清AFP水平及AFP‐L2%的变化可作为唐氏综合征筛查的一项指标。

    作者:俞菁;何丽梅;胡荷宇;章莉;陈复华;龚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血清Cys-C与尿mALB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型糖尿病(T2DM)患者80例纳入观察组,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32例、早期DN组27例、临床DN组21例。将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分析各研究组血清Cys‐C、尿mALB水平,以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结果 T2DM患者血清Cys‐C、尿mALB水平随着DN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早期DN组、临床DN组血清Cys‐C、尿mALB水平高于单纯DM组和对照组(P<0.05),早期DN组、单纯DM 组及对照组BUN、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DN组BUN、CR水平高于早期DN组、单纯DM组及对照组(P<0.05)。早期DN组血清Cys‐C和尿mALB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8(P<0.05)。随着T2DM患者病程的延长,血清Cys‐C、尿mALB阳性率逐渐升高,且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血清Cys‐C、尿mALB是反映T2DM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灵敏标志物,二者联合检测对DN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环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军团菌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中军团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方法利用军团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对嗜肺军团菌、非嗜肺军团菌及其他病原菌标准菌株进行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并对557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进行检测,同时采用PCR酶切法作比较,阳性者对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做验证试验。结果该方法检测军团菌属所有标准菌株均出现阳性信号,其他非军团菌属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为102 CFU/mL ;577例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军团菌检出阳性率为23.1%, PCR酶切法检出阳性率为19.9%,经16S rRNA基因测序验证军团菌阳性率为17.2%,3种方法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痰液标本中军团菌,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可作为临床军团菌感染患者的一种辅助诊断试验。

    作者:朱镭;祁春茹;周向红;张振兴;朱庆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丝氨酸消旋酶及D构象氨基酸氧化酶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组成人类蛋白质的氨基酸为 L‐氨基酸,D‐氨基酸只在细菌和无脊椎动物内合成。2002年 Fujii[1]研究报道显示,研究者将质谱和气相色谱技术应用于手性氨基酸检测和分离,发现在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区域性的高浓度的内源性D‐丝氨酸(D‐Ser)。D‐Ser主要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前脑区,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内灰质区中突触旁边的Ⅱ型星形胶质细胞内,为胶质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 N‐甲基天‐D‐天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信号的传导[2‐3],在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合成与代谢依赖于丝氨酸消旋酶(SR )和 D‐型氨基酸氧化酶(DAO)。

    作者:平军娇;杜宝国;蒋廷云;吴勇;沈玉双(综述);高永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不明确患者的输血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评估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不明确患者的输血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分析19例产生无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贫血患者的输血疗效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随机选取的与患者ABO同型的献血员进行交叉配血,评价在微柱凝胶法与盐水法配血均相合的情况下进行输注的输血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9例患者产生的无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均为Ig G 类不规则抗体;均进行红细胞输注,其中输注有效率为73.7%,部分有效率为26.3%,无效率为0.0%。所有输血病例均无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对于血清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不明确的患者,在微柱凝胶法与盐水法配血均相合的情况下进行输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杨璐;陈麟凤;于洋;王彦;关晓珍;孙晓琳;张晓娟;马春娅;封彦楠;王金慧;汪德清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59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 3)及甲状腺素(T 4)水平。结果血清T 3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0.69 g/L )者占11.01%,其中男性占6.27%,女性占4.74%;血清T 3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2.15 g/L )者占11.02%,其中男性占4.58%,女性占6.44%水平;血清T 4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52.0 g/L )者占3.05%,其中男性占1.86%,女性占1.19%;血清 T 4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127.0 g/L )者占27.97%,其中男性占11.53%,女性占16.44%。结论 T 3、T 4水平异常与精神分裂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兴高;成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大肠埃希菌致新生儿感染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治疗效果,探索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新生儿20例,对分离的2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并依据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进行治疗。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占80.0%;对多数第3代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第4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达7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高度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60.0%;经治疗后16例痊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80.0%。结论医院内感染是新生儿期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且临床还应严格消毒灭菌,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婧;扈会整;任超杰;汪建军;吴斌艳;任伟娟;文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中性粒细胞CD64在儿童获得性肺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儿童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儿科收治细菌感染患儿43例(细菌组)和支原体感染患儿42例(支原体组),采集患儿血液标本进行CD64和CRP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组患儿CD64指数及CRP水平均高于支原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25,P=0.018;t=9.097,P=0.019)。结论儿童细菌感染后,体内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小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同时CRP也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作者:张洪福;何洲;邱振华;黄之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抗P1抗体致 ABO 血型正反定型不符1例及分析

    不规则血型抗体是除抗‐A、抗‐B之外的其他抗红细胞抗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流产等。抗P1抗体为不规则血型抗体的一种,P2型人血清中通常含有抗P1抗体,但其效价低,适反应温度为4℃,一般无临床意义。近期笔者在工作中收治1例由于抗P1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珂;王民强;龚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重症医学科针对五年制检验专业学生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重症医学科是医学院校急危重症抢救教学的临床培训基地,急危重症抢救的理论知识来自实验,对学生后续的相关临床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1]。医学检验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时设置中对临床专业理论与实验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检验专业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不足,实际工作能力较薄弱等问题。重症医学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检验专业学生充分掌握重症医学抢救的操作技能,巩固危重症急救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结合。重症医学教学工作随着国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引进,过去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急危重症抢救教学已显得明显落后,重症医学科为了能探索出将临床工作与教学更紧密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结合本科室近10年带教检验专业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经验,讨论对重症医学教学工作的改革与思考。

    作者:贾民;胡兰英;王学涵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14年某综合性医院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现状及临床分布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现状及临床分布特征,为临床成功治疗MDRAB感染,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某院275例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所在病区、感染标本类型、感染发生时间、性别、年龄等有关因素,并分析MDRAB耐药率。结果共检出MDRAB菌株123株,占检出AB菌株的44.73%;123株MDRAB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中的12种耐药率达90%以上,仅对米诺环素耐药率(19.23%)较低;AB及MDRAB呈现病区集中分布趋势,重症监护室(ICU )、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为主要感染病区;痰液标本来源的 AB及 MDRAB分别占84.00%、93.50%;MDRAB感染率在全年12个月无明显变化;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感染非MDRAB与MDRAB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AB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米诺环素仍可作为临床治疗MDRAB的重要抗菌药物,加强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等重点病区,以及呼吸道、创口等MDRAB重点感染部位的感控管理,对降低MDRAB感染风险有重要意义。

    作者:池细俤;高世华;陈梦云;陈家龙;林蓉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利用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提高医学实验室检验质量

    室间质量评价(EQA )是判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实际上是指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效能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1]。在EQA中出现EQA成绩小于80%时,要求实验室尽快寻找和分析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原因,开展有效的整改活动,并将整改活动的材料保存[2]。但实验室对EQA结果的分析与利用并不理想[3],为分析而分析,只停留在对EQ A成绩不满意的分析上,后续的整改措施并没有跟进。对成绩大于或等于80%,但整体偏离靶值一侧的结果,实验室往往不进行分析,查找偏离的原因。本文通过对EQA成绩小于80%、成绩大于或等于80%,但整体偏离靶值一侧的结果(以下称 EQA成绩不满意)进行分析,查找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制定了合适的改进措施,达到提高临床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

    作者:董家书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12~2014年某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及多重耐药菌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要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4年该院所有微生物标本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资料,对前10位的主要感染病原菌及多重耐药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的构成比3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构成比3年呈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多重耐药菌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结论回顾性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分离菌及多重耐药菌的构成,可为临床科室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对抗感染治疗及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贾雪芝;王福刚;刘鑫;李岩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贵港地区13156例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型别分析

    目的:分析贵港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亚型的分布情况,确定该地区的优势型别。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分型技术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贵港地区妇产科门诊就诊的13156例女性进行生殖道21种HPV基因型的筛查,并进行高危 HPV检测及分型来筛查宫颈癌。结果共检出HPV阳性4682例,感染率35.59%;21种基因型全部检出,以单一型感染为主,HPV基因型检出由高到低依次为:HPV‐52(16.28%)、HPV‐16(14.01%)、HPV‐58(8.48%)、HPV8304(7.58%)、HPV‐6(6.79%)、HPV‐11(5.72%)。结论该地区女性感染 HPV的主要型别为 HPV‐52。

    作者:程卫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两种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比较及偏倚评估

    目的:探讨在胃蛋白酶原(PG)定量检测方法中,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试剂和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试剂对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证实采用PETIA试剂检测PG的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的要求,以PETIA为待评方法,CMIA为参比方法,挑选出已经通过胃镜确诊的不同胃萎缩状态下的患者标本96份,分别用CMIA和PETIA试剂盒双向检测,并记录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Ⅰ与胃蛋白酶原Ⅱ(PGⅡ)比值(PGⅠ/PGⅡ)的检测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估计。结果 CMIA和PETIA试剂检测PGⅠ与PGⅠ/PGⅡ的预期相对偏倚在方法的线性范围内可以被接受。结论应用PETIA试剂检测标本PGⅠ、PGⅡ的结果可以被接受。

    作者:李萌;吴诗琴 刊期: 2015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