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书
目的:了解该地区人群乙型肝炎感染及免疫情况,为制订乙型肝炎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于该院18719例受检者,采集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共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2484例,占13.27%,HBsAg阴性者16235例,占86.73%。HBsAg阳性者中乙型肝炎“大三阳”633例,占25.48%,乙型肝炎“小三阳”1613例,占64.94%。结论该地区 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HBsAg阳性者中以乙型肝炎"小三阳"为主。
作者:黄翠芳;曾庆洋;何思杰;王爱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胃蛋白酶原(PG)定量检测方法中,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试剂和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试剂对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证实采用PETIA试剂检测PG的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的要求,以PETIA为待评方法,CMIA为参比方法,挑选出已经通过胃镜确诊的不同胃萎缩状态下的患者标本96份,分别用CMIA和PETIA试剂盒双向检测,并记录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Ⅰ与胃蛋白酶原Ⅱ(PGⅡ)比值(PGⅠ/PGⅡ)的检测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估计。结果 CMIA和PETIA试剂检测PGⅠ与PGⅠ/PGⅡ的预期相对偏倚在方法的线性范围内可以被接受。结论应用PETIA试剂检测标本PGⅠ、PGⅡ的结果可以被接受。
作者:李萌;吴诗琴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避免发生因危急值漏报所致临床患者诊疗的延误,维护患者安全。方法依照该院不同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规定,对照该科室急诊检验组2013年危急值报告记录,对该科室在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后的危急值漏报率、漏报项目及科室进行分析。结果该科室急诊检验组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的漏报率从前期的32.17%下降到0.26%。该科室改进前后危急值漏报项目从14项减少为10项。改进后危急值漏报前3位的项目为血红蛋白(Hb)、肌钙蛋白T (cT nT )、血钾(K+)。漏报科室前3位的依次为消化科(49%)、呼吸科一科(9%)、肿瘤科和干部疗养科(均占8%)。结论本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有效,能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维护患者安全;另外,漏报率前3位的项目及科室也需要提醒工作人员提高警惕,避免漏报。
作者:张鸿伟;李海勤;熊林怡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 )患者ABO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确诊为PLC并行血型鉴定的5570例患者纳入PLC组,另选取同期体检行血型鉴定的健康者856例纳入健康对照组,对血型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LC患者ABO血型分布中男性和女性均以A型为主,分别占31.93%、32.54%;男女ABO血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7,P>0.05);健康对照组与 PLC组 ABO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3,P<0.05)。结论 PLC患者的血型分布主要以A型为主。
作者:杨孝亮;张晓峰;王坤;童林;周小琴;王爱华;高春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评估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 )快速检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MTB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确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标本和52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标本,分别采用罗氏培养法、SAT和DNA荧光定量扩增法检测MTB ,并通过与罗氏培养法比较,分析SAT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以罗氏培养法为标准,则SA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0.9%、72.1%、0.630。在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罗氏培养法和SAT检测胸腔积液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4%、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63,P=0.0014)。结论 SAT检测胸腔积液标本中的MTB ,具有快速、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优点,可提高胸腔积液标本中MTB的检出率并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作者:成松;刘成永;周冬青;侯远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 P )在该院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M P感染者的咽拭子标本160份,用M P快速培养板条进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且以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为首,其耐药率在成人达54.1%、儿童达60.0%。结论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抗菌药物,尤其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医护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庾彩霞;邓蔼霖;李筱慧;李凯华;刘干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医院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建议。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标准菌株,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通过Phoenix‐10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2014年该院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分离率及药敏结果。结果临床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40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共187株,占78.1%;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共41株,占17.1%;抗菌药物中氨曲南耐药率高,其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未发现对多黏菌素E耐药的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对不同抗菌药物存在耐药,应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细菌的药敏情况慎重给药。
作者:周文虹;陈金连;官煜彬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评价单项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或类风湿因子(RF)及两者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 )的作用。方法选取56例RA患者纳入RA组,34例非RA患者纳入非RA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测定RF与抗CCP抗体水平,比较两组RA及抗CCP抗体水平,并评价RA与抗CCP抗体单项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RA组患者抗CCP抗体和RF水平均高于非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 RA诊断中,抗CCP抗体和R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和0.822,抗CCP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RF。与抗CCP抗体单项检测相比,抗CCP抗体/RF不能明显提高诊断灵敏度,而特异度明显下降;抗CCP抗体+ RF特异度无明显变化,但灵敏度明显下降。结论 RA诊断中,抗CCP抗体检测优于RF ,两者联合检测不能明显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建议采用单项检测抗CCP抗体诊断RA。
作者:朱继文;章小军;朱华;戴宝平;王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59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 3)及甲状腺素(T 4)水平。结果血清T 3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0.69 g/L )者占11.01%,其中男性占6.27%,女性占4.74%;血清T 3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2.15 g/L )者占11.02%,其中男性占4.58%,女性占6.44%水平;血清T 4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52.0 g/L )者占3.05%,其中男性占1.86%,女性占1.19%;血清 T 4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127.0 g/L )者占27.97%,其中男性占11.53%,女性占16.44%。结论 T 3、T 4水平异常与精神分裂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兴高;成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评价IQ200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以下简称IQ200)、Mejer700尿干化学分析仪(以下简称Mejer700)检测尿液中红细胞(RBC )和白细胞(WBC )的效能。方法分别采用IQ200、M ejer700及尿沉渣离心镜检3种方法检测1000例患者尿液标本中的RBC和WBC ,以尿沉渣离心镜检法为金标准,分析IQ200与M ejer700对尿液中RBC和WBC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3种方法检测尿液中 RBC和WBC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Q200与 M ejer700结合使用,能大大提高对RBC和WBC检测的灵敏度。结论 IQ200、M ejer700两种方法灵敏度度较高,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建议3种方法联用以减少检验误差,提高尿液分析质量。
作者:刘欣;赵曙光;白雪;王毅 刊期: 2015年第18期
XS‐1000i是一台由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5分类血球细胞分析仪,具有全血和稀释两个测试通道。本科室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在某些条件的影响下,血小板(PL T )计数会出现较大偏差,在进行血细胞分析时应注意排除影响因素,提高检测准确率。本文在查阅有关文献和仪器使用说明书的基础上,将影响PL T计数的因素总结如下。
作者:夏丽芹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 )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62例,根据病原体分离培养和血清学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92例),病毒感染组(7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层析法和免疫荧光分析法分别检测血清PCT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PCT 和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血清PCT和hs‐CRP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仅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患者PCT和hs‐CRP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PCT与hs‐CRP可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隆甜香;陈金星;黄孝冬;林富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地区849例过敏性疾病儿童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sIgE),分析吸入性与食物性过敏原的分布。结果共检出过敏原阳性483例,总阳性率为56.89%。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者261例,阳性率前3位依次为尘螨组合1(屋尘螨/粉尘螨)、屋尘和蟑螂;食物性过敏原阳性者76例,阳性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和黄豆。男女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童组和学龄前儿童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婴幼儿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中3组患儿均对尘螨组合1阳性率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就食物性过敏原,婴幼儿对鸡蛋白的阳性率高,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均对海鱼组合1的阳性率高。
作者:王春远;刘成桂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评价X E‐50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 RBC )的主要性能特点,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XE‐50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性能进行检测,并选取137份经分析仪DIFF通道检测提示NRBC阳性的患者血液标本,采用分析仪NRBC通道检测NRBC计数和百分比,采用显微镜分类检测NRBC百分比,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中和低值标本的N RBC计数及N RBC百分比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2.10%、3.26%、11.62%和3.79%、5.80%、13.33%,携带污染率NRBC计数为0.51%,NRBC百分比为0.26%,在(0~18)×109/L范围内XE‐50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NRBC的检测结果呈良好的线性:Y=1.0486X+0.1896(r=0.9991)。XE‐50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分类计数法的 N RBC百分比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6),呈良好的相关性:Y =1.1502 X+0.6261( r=0.9670)。结论 XE‐50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可替代传统的显微镜分类计数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郑恬;郑善銮;胡恩亮;程翔 刊期: 2015年第18期
胸腔积液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测,其优点在于标本的收集为含抗凝剂的专用标本收集瓶,能及时固定标本,防止细胞退变,在处理制片过程中利用过滤技术祛除杂质成分,不丢失细胞,不破坏细胞形态,上机制片时利用重力自然沉淀原理,优先捕获病变细胞,保持某些腺细胞团特有的三维立体结构[1‐5]。
作者:王海英;赵黎明;姜薇薇;杨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治疗感染性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分离自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状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MicroScan WorkAway 4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运用WHONET5.5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4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3.8%,革兰阳性菌占28.1%,其他病原菌占1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1.6%、57.4%;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率为8.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7.2%、12.2%;葡萄球菌、肠球菌属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莫西沙星较敏感,耐药率低于10.0%;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奎诺酮类、四环素、头孢类均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大于30.0%;大多革兰阴性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低于10.0%。结论应加强医院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监测,为指导临床各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蒋开龙;代作林;秦冬梅;张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型糖尿病(T2DM)患者80例纳入观察组,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32例、早期DN组27例、临床DN组21例。将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分析各研究组血清Cys‐C、尿mALB水平,以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结果 T2DM患者血清Cys‐C、尿mALB水平随着DN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早期DN组、临床DN组血清Cys‐C、尿mALB水平高于单纯DM组和对照组(P<0.05),早期DN组、单纯DM 组及对照组BUN、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DN组BUN、CR水平高于早期DN组、单纯DM组及对照组(P<0.05)。早期DN组血清Cys‐C和尿mALB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8(P<0.05)。随着T2DM患者病程的延长,血清Cys‐C、尿mALB阳性率逐渐升高,且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血清Cys‐C、尿mALB是反映T2DM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灵敏标志物,二者联合检测对DN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环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为临床诊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2~2014年所有有微生物送检标本资料,对3年标本送检数、阳性率及不同种类标本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脓液、前列腺液标本以外,3年送检的其余各种标本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年标本总阳性率分别为35.54%、33.46%、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3年间痰液、尿液、咽拭子和分泌物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回顾性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与阳性标本检出情况,可为临床科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福刚;贾雪芝;刘鑫;李岩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建立快捷、方便、低成本、行之有效的实验室血液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仪器经校准之后,每天在工作之前严格执行日保养和周保养,以20例患者为一组,建立浮动均值法(X‐B )质控图,以靶均值的±3%为控制限,与每天的室内质控联合,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X‐B质控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在控,室间质评活动成绩为100%,质控效果显著。结论 X‐B质控图可以很好地监测仪器的稳定性,其影响应素比L‐J质控图少,可长期使用,两者结合更能很好地进行实验室血液质量控制。
作者:杨娜;杨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近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猛增至2010年的11.6%,且流行特点以2型糖尿病(T2DM )为主(超过90%)[1],因此 T2DM已经成为中国面对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T2DM 高危人群中,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可以阻止或延缓T2DM 的发生[1‐2]。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识别高危人群是控制 T2DM 患病率的首要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报道多种方法来筛查 T2DM 高危人群,包括目前广泛使用的空腹血浆葡萄糖(FPG )检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 T )[1,3],以及结合公认危险因素和血液生物标志物而构建的T 2D M风险预测模型或风险评分工具等[4‐6]。本文将对识别T 2D M高危人群的方法的发展、应用及评价作一综述。
作者:文江平(综述);田亚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