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4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

周文虹;陈金连;官煜彬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分布, 耐药率
摘要:目的: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医院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建议。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标准菌株,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通过Phoenix‐10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2014年该院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分离率及药敏结果。结果临床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40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共187株,占78.1%;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共41株,占17.1%;抗菌药物中氨曲南耐药率高,其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未发现对多黏菌素E耐药的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对不同抗菌药物存在耐药,应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细菌的药敏情况慎重给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226例入托幼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调查了解入托前幼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水平。方法对1226例入托幼儿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HBsAb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1226例幼儿中有25.04%血清 HBsAb阴性(<10 IU/L );47.88%的幼儿血清 HBsAb水平为10~<100 IU/L ,27.08%的幼儿血清 HBsAb水平大于或等于100 IU/L ,血清 HBsAb阳性率为74.96%。结论该地区幼儿在入托时大部分抗体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接种或加强注射疫苗,以有效提高幼儿血清 HBsAb水平,降低乙型肝炎在幼儿群体中的发病率。

    作者:黄勤洲;陈克荣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西安市健康成人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调查西安市健康成人乙型肝炎病毒(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感染状况,为乙、丙型肝炎防治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在西安市10个社区抽取1052例健康成人,检测 HBV 6项血清学标志物和抗‐HCV抗体,分析HBV及HCV感染的分布特征。结果共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阳性37例,总阳性率为3.52%,男性阳性率为4.08%,女性阳性率为3.07%,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30~<40岁与40~<50岁年龄段男性,其余各年龄段及各年龄段性别间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 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31例,阳性率为2.95%,单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为54.18%,各相同血清学模式男、女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抗‐HCV抗体阳性9例(0.86%),男性阳性率为0.64%,女性阳性率为1.02%,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市健康成人HBV、HCV感染率较低,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常规传染病的监测与疫苗接种,以控制乙、丙型肝炎。

    作者:张涛;王菁;吴永昌;邹海;金亚莉;邢瑞青;刘杨;彭道荣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慢性精神分裂症与氧化应激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初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氧化应激的过程,并分析年龄对MDA和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分别检测精神分裂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DA和SOD水平,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患者血清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同年龄段两组MDA、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别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血清MDA、SOD水平发现,精神分裂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大于或等于50岁者与小于50岁者血清MDA、SO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存在着氧化应激过程,且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年龄与精神分裂症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丹;徐阿红;易正辉;汪作为;薛志强;林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07~2013年苏州地区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特点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2007~2013年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M P )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2007~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医院34332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液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痰标本中M P。结果2007~2013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 M P总感染率为19.01%,年检出率分别为5.45%、6.95%、14.06%、18.51%、4.85%、25.94%、28.68%,其中2012、2013年M P感染率高于其他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患儿M P感染率(21.01%)高于男性患儿(1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岁、1~<4岁、4~<7岁、7~14岁患儿M P感染率分别为8.88%、18.05%、35.28%、5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春季、夏季、秋季、冬季M P感染率分别为15.96%、28.38%、21.71%、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 P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感染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差异。夏、秋季节,尤其在7、8月,7~14岁儿童为M P感染高危人群,应着重做好M P感染的预防工作。

    作者:花盛浩;邵雪君;何萍;金莹;季健;徐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临床检验前阶段风险管理

    近几十年有很多医疗人员既不承认医疗差错的发生也不承认其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这受到了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1]。虽然这些事件通常是因为医务人员的疏忽,但事实上大多数的结果都是由于设计者过多的注重用户的期望而设计了有缺陷的系统。忽视真正的原因,医疗错误、差错可能对患者健康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甚至死亡。对不良事件的可靠调查依赖于医疗记录的回顾研究,有研究表明超过2%的患者可能因为医疗差错造成损伤[1]。普遍认为大多数医疗差错出现在不当或延迟的临床管理中。

    作者:章晓燕;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重症医学科针对五年制检验专业学生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重症医学科是医学院校急危重症抢救教学的临床培训基地,急危重症抢救的理论知识来自实验,对学生后续的相关临床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1]。医学检验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时设置中对临床专业理论与实验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检验专业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不足,实际工作能力较薄弱等问题。重症医学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检验专业学生充分掌握重症医学抢救的操作技能,巩固危重症急救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结合。重症医学教学工作随着国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引进,过去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急危重症抢救教学已显得明显落后,重症医学科为了能探索出将临床工作与教学更紧密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结合本科室近10年带教检验专业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经验,讨论对重症医学教学工作的改革与思考。

    作者:贾民;胡兰英;王学涵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甘肃省2010~2012年无偿献血人群 HIV 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甘肃省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的感染情况,探究血液的安全隐患,寻找保证血液安全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收集2010~2012年甘肃省采供血机构的449438例无偿献血者资料,回顾性分析 HIV感染者的检出情况。结果共检出72例感染者,感染率为16.02/10万,以男性为主,共68例(占94.44%);年龄以29~<39岁者为主,共28例(占38.89%);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共40例(占55.56%);21例为男男同性传播,其中6例为新近感染。检出 HIV抗体不确定者31例,追踪随访4例,其中2例发生阳转。结论甘肃省血液安全存在一定风险,应继续加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固定无偿献血员,并采用更为准确有效的检测技术,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作者:石林;张纯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丝氨酸消旋酶及D构象氨基酸氧化酶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组成人类蛋白质的氨基酸为 L‐氨基酸,D‐氨基酸只在细菌和无脊椎动物内合成。2002年 Fujii[1]研究报道显示,研究者将质谱和气相色谱技术应用于手性氨基酸检测和分离,发现在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区域性的高浓度的内源性D‐丝氨酸(D‐Ser)。D‐Ser主要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前脑区,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内灰质区中突触旁边的Ⅱ型星形胶质细胞内,为胶质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 N‐甲基天‐D‐天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信号的传导[2‐3],在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合成与代谢依赖于丝氨酸消旋酶(SR )和 D‐型氨基酸氧化酶(DAO)。

    作者:平军娇;杜宝国;蒋廷云;吴勇;沈玉双(综述);高永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利用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提高医学实验室检验质量

    室间质量评价(EQA )是判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实际上是指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效能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1]。在EQA中出现EQA成绩小于80%时,要求实验室尽快寻找和分析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原因,开展有效的整改活动,并将整改活动的材料保存[2]。但实验室对EQA结果的分析与利用并不理想[3],为分析而分析,只停留在对EQ A成绩不满意的分析上,后续的整改措施并没有跟进。对成绩大于或等于80%,但整体偏离靶值一侧的结果,实验室往往不进行分析,查找偏离的原因。本文通过对EQA成绩小于80%、成绩大于或等于80%,但整体偏离靶值一侧的结果(以下称 EQA成绩不满意)进行分析,查找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制定了合适的改进措施,达到提高临床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

    作者:董家书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产妇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产妇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100例产妇作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Ⅰ组(1000~<3000mL )49例,Ⅱ组(3000~5000mL )32例,Ⅲ组(>5000mL )19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体质量、初产/经产妇比例和原发病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失血量、失血速度、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血前2 h内的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HCT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Hb水平及 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不同时刻的PLT计数和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明显的暂时性下降,临床应给予重视。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妊娠晚期孕妇肝功能检测指标参考区间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正常参考区间,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妊娠晚期孕妇4659例,健康非孕女性3089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与健康非孕女性比较,妊娠晚期孕妇血清ALT、AST、TP、Alb、PA、TBIL、DBIL、IBIL、GGT水平均降低,而血清ALP、m‐AST、TBA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肝功能指标明显不同于非妊娠女性,各临床实验室应建立妊娠各期肝功能指标参考区间,有助于评价产妇营养及肝功能状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作者:冯强;李德明;陈淑琴;张月香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 ABO血型分布相关性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 )患者ABO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确诊为PLC并行血型鉴定的5570例患者纳入PLC组,另选取同期体检行血型鉴定的健康者856例纳入健康对照组,对血型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LC患者ABO血型分布中男性和女性均以A型为主,分别占31.93%、32.54%;男女ABO血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7,P>0.05);健康对照组与 PLC组 ABO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3,P<0.05)。结论 PLC患者的血型分布主要以A型为主。

    作者:杨孝亮;张晓峰;王坤;童林;周小琴;王爱华;高春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12~2014年某院烧伤患者易感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常见种类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40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分离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9.2%,以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34.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真菌占6.6%。药敏结果显示,分离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呈多重耐药。结论对烧伤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相应的药敏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方小敏;宫娜娜;郭兆旺;陈红涛;李克学;曾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临床检验专业形态学教学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临床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临床检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现有的各种实验室检测手段,包括各种先进仪器都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下人工观察,且血液病等疾病实验室形态学诊断结果直接影响医生的诊疗方案及患者的预后,使形态学检验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及高风险性,从而对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形态学教学内容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级临床检验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形态学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形态学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涉及《临床基础检验》《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多门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学习内容枯燥,多是对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学生难以记忆。而见习、实习阶段学生不易遇到全面而典型的病例,同时教师也不易收集和保存适合教学用的标本,学生实践技能难以在短期内提高。本研究课题针对在临床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利用人体大脑的记忆特点和形态学教学内容容易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表达的特点,设计完成一套供检验专业学生、教师使用的形态学教学软件系统。

    作者:姚立琼;陈留宝;李琳;何超;张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868例β2-微球蛋白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β2‐微球蛋白(β2‐MG)在心脑血管等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收治的127例明确诊断的患者标本,按标本来源患者的年龄、病种比较分析β2‐M G水平,同时分析β2‐MG与 Hcy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β2‐MG水平逐渐增高,各年龄段患者β2‐MG水平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9,P=0.0001)。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β2‐MG水平均有高表达,不同疾病患者β2‐MG水平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0.33,P=0.8946)。β2‐M G 升高患者 Hcy 也明显升高,112例β2‐M G 升高患者血清β2‐M G 水平为(3264.2±1278.8)ng/mL ,其Hcy水平为(18.63±13.42)μmol/L ,但β2‐MG与Hcy无明显相关性,r=0.0848(t=0.8936,P=0.37)。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β2‐MG水平明显升高,可与Hcy等指标联合应用,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率。

    作者:李冬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12~2014年某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及多重耐药菌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要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4年该院所有微生物标本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资料,对前10位的主要感染病原菌及多重耐药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的构成比3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构成比3年呈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多重耐药菌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结论回顾性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分离菌及多重耐药菌的构成,可为临床科室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对抗感染治疗及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贾雪芝;王福刚;刘鑫;李岩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59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 3)及甲状腺素(T 4)水平。结果血清T 3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0.69 g/L )者占11.01%,其中男性占6.27%,女性占4.74%;血清T 3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2.15 g/L )者占11.02%,其中男性占4.58%,女性占6.44%水平;血清T 4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52.0 g/L )者占3.05%,其中男性占1.86%,女性占1.19%;血清 T 4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127.0 g/L )者占27.97%,其中男性占11.53%,女性占16.44%。结论 T 3、T 4水平异常与精神分裂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兴高;成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大肠埃希菌致新生儿感染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治疗效果,探索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新生儿20例,对分离的2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并依据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进行治疗。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占80.0%;对多数第3代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第4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达7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高度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60.0%;经治疗后16例痊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80.0%。结论医院内感染是新生儿期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且临床还应严格消毒灭菌,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婧;扈会整;任超杰;汪建军;吴斌艳;任伟娟;文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颅脑外伤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203例,用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水平,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bA1c水平,根据血糖检测水平将其分为高血糖组(136例)与血糖正常组(67例),再根据 HbA1c检测水平将高血糖组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105例)与糖尿病高血糖组(31例),分别对3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组患者HbA1c水平高于血糖正常组与应激性高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 HbA1c水平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A1c检测能提高临床对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率,可作为颅脑外伤患者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

    作者:徐志明;祁慧;王亚武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以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78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手术服药前及术后4、24 h的凝血酶时间(T T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AT)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56例,双支病变19例、三支病变3例,病变支数共115支;病变支分别植入支架101、35、8个,共植入144个支架。PCI术前TT、APTT分别为(14.1±0.4)、(38.4±1.5)s ,术后4 h分别为(64.1±5.8)、(73.5±15.7)s ,较术前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所测TT、APTT、PT、Fg及A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恢复正常。结论可在PCI术后4、24 h常规监测患者TT及APTT以反应抗凝情况,AT水平正常的患者在PCI术后4 h已恢复正常,无需常规监测。

    作者:樊明鹤;林广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