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医学科针对五年制检验专业学生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贾民;胡兰英;王学涵

关键词:重症医学, 学科建设, 五年制, 检验专业学生, 医学教学改革, 危重症抢救, 理论知识, 教学工作, 临床培训基地, 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 实际工作能力, 理论与实际, 改革与思考, 专业理论, 知识不足, 医学院校, 学习过程, 思维方式
摘要:重症医学科是医学院校急危重症抢救教学的临床培训基地,急危重症抢救的理论知识来自实验,对学生后续的相关临床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1]。医学检验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时设置中对临床专业理论与实验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检验专业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不足,实际工作能力较薄弱等问题。重症医学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检验专业学生充分掌握重症医学抢救的操作技能,巩固危重症急救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结合。重症医学教学工作随着国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引进,过去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急危重症抢救教学已显得明显落后,重症医学科为了能探索出将临床工作与教学更紧密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结合本科室近10年带教检验专业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经验,讨论对重症医学教学工作的改革与思考。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性粒细胞CD64在儿童获得性肺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儿童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儿科收治细菌感染患儿43例(细菌组)和支原体感染患儿42例(支原体组),采集患儿血液标本进行CD64和CRP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组患儿CD64指数及CRP水平均高于支原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25,P=0.018;t=9.097,P=0.019)。结论儿童细菌感染后,体内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小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同时CRP也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作者:张洪福;何洲;邱振华;黄之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神经外科病原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病原菌分布和抗菌药物敏感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神经外科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法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非重复病原菌13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2株(36.6%),革兰阴性菌797株(60.4%),真菌40株(3.0%)。病原菌主要分离自痰液、脑脊液、尿液和血液标本,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常见。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均呈不同程度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高于80.0%,肺炎克雷伯菌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尚未发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达到90.0%以上。结论神经外科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多重耐药菌与泛耐药菌日趋增多,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答嵘;王伟;雷金娥;马晨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两种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比较及偏倚评估

    目的:探讨在胃蛋白酶原(PG)定量检测方法中,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试剂和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试剂对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证实采用PETIA试剂检测PG的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的要求,以PETIA为待评方法,CMIA为参比方法,挑选出已经通过胃镜确诊的不同胃萎缩状态下的患者标本96份,分别用CMIA和PETIA试剂盒双向检测,并记录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Ⅰ与胃蛋白酶原Ⅱ(PGⅡ)比值(PGⅠ/PGⅡ)的检测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估计。结果 CMIA和PETIA试剂检测PGⅠ与PGⅠ/PGⅡ的预期相对偏倚在方法的线性范围内可以被接受。结论应用PETIA试剂检测标本PGⅠ、PGⅡ的结果可以被接受。

    作者:李萌;吴诗琴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某院2013年4个季度临床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2013年4个季度临床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12月微生物室血液、尿液、呼吸道、粪便和分泌物/脓等标本的病原菌检出结果及药敏结果,以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季度检出病原菌不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及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4种常见病原菌对其余大部分抗菌药物呈季节性耐药。结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均呈季节性,分析该地区病原菌构成与感染类型,制订相应的经验性治疗方案,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德春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机器视觉技术的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以机器视觉技术为基础的A V E‐766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以下简称A V E‐766)检测尿液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上皮细胞(EC)和管型(CAST )的性能。方法分析AVE‐766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批内变异系数(CV)、线性范围和携带污染率,并比较AVE‐766和Fast‐Read102尿沉渣定量计数板(以下简称Fast‐Read102)对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检测结果。结果 AVE‐766和Fast‐Read102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批内CV随尿液中有形成分浓度降低而增加;AVE‐766检测尿液RBC(浓度范围60~1255/μL)、WBC(浓度范围68~2718/μL)、EC(浓度范围28~296/μL)和CAST(浓度范围5~86/μL)的线性较好,回归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7(P<0.05);AVE‐766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携带污染率小于或等于0.90%;AVE‐766与Fast‐Read102检测尿液RBC、WBC和EC的相关性较好(0.67< r<0.75),检测CAST的相关性差(r=0.183),两种方法检测尿液RBC、WBC、EC和CAS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视觉技术为基础的A V E‐766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测,只能用作初筛试验。

    作者:袁松;唐中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1例转移癌胸腔积液的液基细胞学检测

    胸腔积液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测,其优点在于标本的收集为含抗凝剂的专用标本收集瓶,能及时固定标本,防止细胞退变,在处理制片过程中利用过滤技术祛除杂质成分,不丢失细胞,不破坏细胞形态,上机制片时利用重力自然沉淀原理,优先捕获病变细胞,保持某些腺细胞团特有的三维立体结构[1‐5]。

    作者:王海英;赵黎明;姜薇薇;杨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指导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 T )检测在指导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开展PC T检测前后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的差异。结果开展PC T检测前后,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PCT水平,可指导临床及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在达到疗效时及时停止用药,为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降低临床治疗费用提供帮助。

    作者:柴树红;陈丽;员静;唐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丝氨酸消旋酶及D构象氨基酸氧化酶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组成人类蛋白质的氨基酸为 L‐氨基酸,D‐氨基酸只在细菌和无脊椎动物内合成。2002年 Fujii[1]研究报道显示,研究者将质谱和气相色谱技术应用于手性氨基酸检测和分离,发现在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区域性的高浓度的内源性D‐丝氨酸(D‐Ser)。D‐Ser主要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前脑区,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内灰质区中突触旁边的Ⅱ型星形胶质细胞内,为胶质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 N‐甲基天‐D‐天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信号的传导[2‐3],在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合成与代谢依赖于丝氨酸消旋酶(SR )和 D‐型氨基酸氧化酶(DAO)。

    作者:平军娇;杜宝国;蒋廷云;吴勇;沈玉双(综述);高永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14年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

    目的: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医院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建议。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标准菌株,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通过Phoenix‐10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2014年该院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分离率及药敏结果。结果临床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40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共187株,占78.1%;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共41株,占17.1%;抗菌药物中氨曲南耐药率高,其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未发现对多黏菌素E耐药的菌株。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对不同抗菌药物存在耐药,应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细菌的药敏情况慎重给药。

    作者:周文虹;陈金连;官煜彬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同中药复方治疗豚鼠白癜风模型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两种中药复方对实验豚鼠白癜风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涂抹氢醌乳膏制备豚鼠白癜风模型,包括分别用白癜风颗粒1号、2号方剂和纯水进行灌胃的1号组、2号组和实验对照组;同时用涂抹生理盐水的豚鼠作为空白组。肉眼观察1、2号组治疗的效果,进行复色评分。选取白癜风豚鼠造模部位皮肤组织和正常部位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 E )染色、硫酸亚铁染色和脱氧染色,观察黑色素细胞变化情况。结果用氢醌能成功获得实验白癜风动物模型;白癜风颗粒1号和2号治疗后,与实验对照组比较造模部位的黑色素细胞计数增加(P<0.05),与自身未造模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癜风颗粒1号和2号两种中药复方均对白癜风治疗有效,并且对正常皮肤组织部位的黑色素细胞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江雪;钱思宇;郑文豪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双糖铁试验改良安瓿法试验研究

    目的:对鉴定细菌常用的克氏双糖铁琼脂(KIA)培养基试管法进行改良,为实验室鉴定肠杆菌科细菌提供方便、准确的鉴定方法。方法配制试剂,分装至安瓿管中,高压灭菌备用;对标准菌株、质控菌株、临床分离菌株共534株进行试验,与试管法进行对比,根据常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安瓿法与试管法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用安瓿法进行K IA试验,简单方便,结果准确,试剂用量小,且能室温长期保存,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刚;魏莲花;邹凤梅;杨永清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12~2014年某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为临床诊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2~2014年所有有微生物送检标本资料,对3年标本送检数、阳性率及不同种类标本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脓液、前列腺液标本以外,3年送检的其余各种标本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年标本总阳性率分别为35.54%、33.46%、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3年间痰液、尿液、咽拭子和分泌物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回顾性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与阳性标本检出情况,可为临床科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福刚;贾雪芝;刘鑫;李岩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18719例乙型肝炎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该地区人群乙型肝炎感染及免疫情况,为制订乙型肝炎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于该院18719例受检者,采集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共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2484例,占13.27%,HBsAg阴性者16235例,占86.73%。HBsAg阳性者中乙型肝炎“大三阳”633例,占25.48%,乙型肝炎“小三阳”1613例,占64.94%。结论该地区 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HBsAg阳性者中以乙型肝炎"小三阳"为主。

    作者:黄翠芳;曾庆洋;何思杰;王爱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12~2014年某院烧伤患者易感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常见种类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40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分离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9.2%,以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34.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真菌占6.6%。药敏结果显示,分离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呈多重耐药。结论对烧伤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相应的药敏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方小敏;宫娜娜;郭兆旺;陈红涛;李克学;曾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成都地区849例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与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地区849例过敏性疾病儿童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sIgE),分析吸入性与食物性过敏原的分布。结果共检出过敏原阳性483例,总阳性率为56.89%。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者261例,阳性率前3位依次为尘螨组合1(屋尘螨/粉尘螨)、屋尘和蟑螂;食物性过敏原阳性者76例,阳性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和黄豆。男女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童组和学龄前儿童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婴幼儿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中3组患儿均对尘螨组合1阳性率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就食物性过敏原,婴幼儿对鸡蛋白的阳性率高,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均对海鱼组合1的阳性率高。

    作者:王春远;刘成桂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6例ACI患者为ACI组,同期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CXCL16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 T )变化情况。结果 ACI组血清 CXCL16水平[3.58(1.06~12.83)ng/L]高于对照组[1.57(0.61~3.3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颈动脉IMT [(1.19±0.36) mm]高于对照组[(1.01±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患者CXCL16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16水平与颈动脉 IMT 和 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r=0.497,P<0.05;r=0.442,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XCL16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结论高血清CXCL16和hs‐CRP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CXCL1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

    作者:王锦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分析后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临床医生反馈到检验科的450份不合格检验报告单,分析不合格检验报告单产生的原因。结果450份不合格检验报告单中,测定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169份,占37.6%;漏检、错检项目149份,占33.1%;无送检者或未注明送检科室62份,占13.8%;达到危急值未复查或已复查未注明36份,占8.0%;标本有脂浊、黄疸等未注明18份,占4.0%;标本类别错误16份,占3.6%。结论报告单发出前需认真执行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制度,规范操作规程,认真核对每一份检验报告单,明确责任,提高责任意识,为临床提供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单。

    作者:蔡长争;陈爱平;匡文斌;舒少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两种核酸提取方法对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磁珠法和煮沸法两种核酸提取方法对血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磁珠法和煮沸法同步处理106例“小三阳”或“大三阳”乙型肝炎患者血浆,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定量检测结果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10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经磁珠法和煮沸法处理后的 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1.1%和71.7%,其中“小三阳”患者的 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6.9%、66.7%,“大三阳”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2.8%、85.7%;磁珠法中HBV DNA荧光定量 PCR测得其载量为(3.93±2.43)log10 copies/mL ,而煮沸法为(3.35±2.76) log10 copies/mL ,且“小三阳”和“大三阳”患者标本经磁珠法提取均明显高于煮沸法提取的PCR检测结果;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意义(P<0.05);此外,两种核酸提取方法处理条件下的HBV DNA载量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0.8693,P<0.05)。结论磁珠法提取核酸阳性率高,检测灵敏度高,值得实验室推广,可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孙嘉峰;王建伟;黄毅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血清Cys-C与尿mALB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型糖尿病(T2DM)患者80例纳入观察组,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32例、早期DN组27例、临床DN组21例。将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分析各研究组血清Cys‐C、尿mALB水平,以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结果 T2DM患者血清Cys‐C、尿mALB水平随着DN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早期DN组、临床DN组血清Cys‐C、尿mALB水平高于单纯DM组和对照组(P<0.05),早期DN组、单纯DM 组及对照组BUN、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DN组BUN、CR水平高于早期DN组、单纯DM组及对照组(P<0.05)。早期DN组血清Cys‐C和尿mALB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8(P<0.05)。随着T2DM患者病程的延长,血清Cys‐C、尿mALB阳性率逐渐升高,且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血清Cys‐C、尿mALB是反映T2DM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灵敏标志物,二者联合检测对DN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环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大肠埃希菌致新生儿感染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治疗效果,探索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新生儿20例,对分离的2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并依据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进行治疗。结果20株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占80.0%;对多数第3代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第4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达7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高度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60.0%;经治疗后16例痊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80.0%。结论医院内感染是新生儿期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且临床还应严格消毒灭菌,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婧;扈会整;任超杰;汪建军;吴斌艳;任伟娟;文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