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都地区849例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与结果分析

王春远;刘成桂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 儿童, 吸入性过敏原, 食物性过敏原
摘要:目的:探讨成都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地区849例过敏性疾病儿童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sIgE),分析吸入性与食物性过敏原的分布。结果共检出过敏原阳性483例,总阳性率为56.89%。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者261例,阳性率前3位依次为尘螨组合1(屋尘螨/粉尘螨)、屋尘和蟑螂;食物性过敏原阳性者76例,阳性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和黄豆。男女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童组和学龄前儿童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婴幼儿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中3组患儿均对尘螨组合1阳性率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就食物性过敏原,婴幼儿对鸡蛋白的阳性率高,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均对海鱼组合1的阳性率高。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性粒细胞CD64在儿童获得性肺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儿童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儿科收治细菌感染患儿43例(细菌组)和支原体感染患儿42例(支原体组),采集患儿血液标本进行CD64和CRP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组患儿CD64指数及CRP水平均高于支原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25,P=0.018;t=9.097,P=0.019)。结论儿童细菌感染后,体内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小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同时CRP也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作者:张洪福;何洲;邱振华;黄之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肺炎支原体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 P )在该院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M P感染者的咽拭子标本160份,用M P快速培养板条进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且以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为首,其耐药率在成人达54.1%、儿童达60.0%。结论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抗菌药物,尤其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医护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庾彩霞;邓蔼霖;李筱慧;李凯华;刘干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指导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 T )检测在指导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开展PC T检测前后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的差异。结果开展PC T检测前后,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PCT水平,可指导临床及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在达到疗效时及时停止用药,为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降低临床治疗费用提供帮助。

    作者:柴树红;陈丽;员静;唐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慢性精神分裂症与氧化应激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初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氧化应激的过程,并分析年龄对MDA和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分别检测精神分裂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DA和SOD水平,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患者血清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同年龄段两组MDA、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别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血清MDA、SOD水平发现,精神分裂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大于或等于50岁者与小于50岁者血清MDA、SO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存在着氧化应激过程,且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年龄与精神分裂症并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丹;徐阿红;易正辉;汪作为;薛志强;林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作为早期感染指标对于血流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12月同时进行血培养与PC T检测的530份血标本,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全自动酶联荧光免疫系统进行PCT 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的诊断效能。结果血培养阴性77份,阳性453份,其中革兰阳性菌114株,革兰阴性菌306株,真菌33株。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 T 检测全部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778、0.741、0.686;约登指数大时的临界值分别为0.4530、0.6835、0.4570、0.3995 ng/mL ,对血流感染诊断的临界值可选择0.4530 ng/mL。结论 PCT 检测是较好的血流感染早期诊断指标,较血培养具有更好的时效性与灵敏度,且对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优于革兰阳性菌与真菌。

    作者:答嵘;王伟;雷金娥;俱西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009~2014年珠海市腹泻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了解2009~2014年珠海市腹泻儿童感染沙门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9~2014年珠海市妇幼保健院4395例门诊和住院感染性腹泻患儿送检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30种血清型沙门菌546株,分离率为12.42%,小于3岁的婴幼儿沙门菌阳性病例占93.22%,男女患儿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2,P>0.05)。6、7月是沙门菌感染的高峰时期,分离率分别为16.40%和16.09%。鼠伤寒沙门菌(50.92%)、肠炎沙门菌(13.55%)和斯坦利沙门菌(10.26%)为沙门菌优势血清型。结论沙门菌是珠海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其感染与年龄和气候密切相关。

    作者:李桦;汪伟山;周玉球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甘肃省2010~2012年无偿献血人群 HIV 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甘肃省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的感染情况,探究血液的安全隐患,寻找保证血液安全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收集2010~2012年甘肃省采供血机构的449438例无偿献血者资料,回顾性分析 HIV感染者的检出情况。结果共检出72例感染者,感染率为16.02/10万,以男性为主,共68例(占94.44%);年龄以29~<39岁者为主,共28例(占38.89%);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共40例(占55.56%);21例为男男同性传播,其中6例为新近感染。检出 HIV抗体不确定者31例,追踪随访4例,其中2例发生阳转。结论甘肃省血液安全存在一定风险,应继续加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固定无偿献血员,并采用更为准确有效的检测技术,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作者:石林;张纯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14 C尿素呼气试验结合中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的胃炎患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210例胃炎患者,均为H P感染阳性,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观察组根据各辩证分型分为各观察亚组,对照组给予三联西药,观察组给予中药联合三联西药。再用呼气试验方法收集治疗1、2、3周后各组 HP根除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不同药物治疗下,各组HP感染有明显下降。治疗3周后总的HP根除率为85.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3周 HP根除率为53.0%,2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 HP根除失败。观察组治疗3周后总根除率为95.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根除率的变化与选用的不同药物、使用方法及时间相关,中药在HP的根除治疗中可以发挥独特的药性,提高HP根除率。

    作者:杨彦民;王得文;安小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间接免疫荧光与实时荧光 PC R检测小儿支原体肺炎

    目的:对比间接免疫荧光(IFA)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137例临床诊断的肺炎支原体(M P )感染患儿,按年龄划分为<1岁(35例)、1~<5岁(69例)、5~15岁(33例),采集血液标本和咽拭子,分别采用IFA和实时荧光PCR进行检测。同时对纳入的所有患儿行支原体肺炎的常规治疗,以治疗有效为判断M P感染的标准,按年龄段统计分析两种方式检测的阳性符合率。结果<1岁和1~<5岁患儿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符合率高于IFA ,5~15岁患儿IFA检测阳性率高于实时荧光PCR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方式检测总阳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A与实时荧光PCR都可作为检测MP的有效方式,但检测效果在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对5岁以下患儿采用实时荧光PCR进行检测,5岁及以上患儿则可选择IFA检测,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作者:王健容;何旭;饶福光;朱春婵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临床检验前阶段风险管理

    近几十年有很多医疗人员既不承认医疗差错的发生也不承认其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这受到了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1]。虽然这些事件通常是因为医务人员的疏忽,但事实上大多数的结果都是由于设计者过多的注重用户的期望而设计了有缺陷的系统。忽视真正的原因,医疗错误、差错可能对患者健康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甚至死亡。对不良事件的可靠调查依赖于医疗记录的回顾研究,有研究表明超过2%的患者可能因为医疗差错造成损伤[1]。普遍认为大多数医疗差错出现在不当或延迟的临床管理中。

    作者:章晓燕;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利用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提高医学实验室检验质量

    室间质量评价(EQA )是判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实际上是指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效能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1]。在EQA中出现EQA成绩小于80%时,要求实验室尽快寻找和分析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原因,开展有效的整改活动,并将整改活动的材料保存[2]。但实验室对EQA结果的分析与利用并不理想[3],为分析而分析,只停留在对EQ A成绩不满意的分析上,后续的整改措施并没有跟进。对成绩大于或等于80%,但整体偏离靶值一侧的结果,实验室往往不进行分析,查找偏离的原因。本文通过对EQA成绩小于80%、成绩大于或等于80%,但整体偏离靶值一侧的结果(以下称 EQA成绩不满意)进行分析,查找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制定了合适的改进措施,达到提高临床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

    作者:董家书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重症医学科针对五年制检验专业学生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重症医学科是医学院校急危重症抢救教学的临床培训基地,急危重症抢救的理论知识来自实验,对学生后续的相关临床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1]。医学检验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时设置中对临床专业理论与实验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检验专业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不足,实际工作能力较薄弱等问题。重症医学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检验专业学生充分掌握重症医学抢救的操作技能,巩固危重症急救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结合。重症医学教学工作随着国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引进,过去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急危重症抢救教学已显得明显落后,重症医学科为了能探索出将临床工作与教学更紧密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结合本科室近10年带教检验专业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经验,讨论对重症医学教学工作的改革与思考。

    作者:贾民;胡兰英;王学涵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恶性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对100例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进行FIB、D‐D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FIB与D‐D水平均高于体检健康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观察和及时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的部分凝血指标,对及早发现和预防患者血栓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红;赵花;张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以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78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手术服药前及术后4、24 h的凝血酶时间(T T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AT)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56例,双支病变19例、三支病变3例,病变支数共115支;病变支分别植入支架101、35、8个,共植入144个支架。PCI术前TT、APTT分别为(14.1±0.4)、(38.4±1.5)s ,术后4 h分别为(64.1±5.8)、(73.5±15.7)s ,较术前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所测TT、APTT、PT、Fg及A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恢复正常。结论可在PCI术后4、24 h常规监测患者TT及APTT以反应抗凝情况,AT水平正常的患者在PCI术后4 h已恢复正常,无需常规监测。

    作者:樊明鹤;林广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妊娠晚期孕妇肝功能检测指标参考区间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正常参考区间,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妊娠晚期孕妇4659例,健康非孕女性3089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与健康非孕女性比较,妊娠晚期孕妇血清ALT、AST、TP、Alb、PA、TBIL、DBIL、IBIL、GGT水平均降低,而血清ALP、m‐AST、TBA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肝功能指标明显不同于非妊娠女性,各临床实验室应建立妊娠各期肝功能指标参考区间,有助于评价产妇营养及肝功能状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作者:冯强;李德明;陈淑琴;张月香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抗P1抗体致 ABO 血型正反定型不符1例及分析

    不规则血型抗体是除抗‐A、抗‐B之外的其他抗红细胞抗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流产等。抗P1抗体为不规则血型抗体的一种,P2型人血清中通常含有抗P1抗体,但其效价低,适反应温度为4℃,一般无临床意义。近期笔者在工作中收治1例由于抗P1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珂;王民强;龚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868例β2-微球蛋白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β2‐微球蛋白(β2‐MG)在心脑血管等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收治的127例明确诊断的患者标本,按标本来源患者的年龄、病种比较分析β2‐M G水平,同时分析β2‐MG与 Hcy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β2‐MG水平逐渐增高,各年龄段患者β2‐MG水平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9,P=0.0001)。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β2‐MG水平均有高表达,不同疾病患者β2‐MG水平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0.33,P=0.8946)。β2‐M G 升高患者 Hcy 也明显升高,112例β2‐M G 升高患者血清β2‐M G 水平为(3264.2±1278.8)ng/mL ,其Hcy水平为(18.63±13.42)μmol/L ,但β2‐MG与Hcy无明显相关性,r=0.0848(t=0.8936,P=0.37)。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β2‐MG水平明显升高,可与Hcy等指标联合应用,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率。

    作者:李冬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按工作性质及其先后顺序,可将医学统计工作分为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实验设计是开展某项医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包括医学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医学专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获取样本的方法、分组原则、观察(检测)指标、统计方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各种试验、检测或调查,要求资料完整、准确、及时、有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等。整理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检查与核对、对资料进行分组与汇总等。分析资料即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抗CCP抗体和RF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评价

    目的:评价单项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或类风湿因子(RF)及两者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 )的作用。方法选取56例RA患者纳入RA组,34例非RA患者纳入非RA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测定RF与抗CCP抗体水平,比较两组RA及抗CCP抗体水平,并评价RA与抗CCP抗体单项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RA组患者抗CCP抗体和RF水平均高于非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 RA诊断中,抗CCP抗体和R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和0.822,抗CCP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RF。与抗CCP抗体单项检测相比,抗CCP抗体/RF不能明显提高诊断灵敏度,而特异度明显下降;抗CCP抗体+ RF特异度无明显变化,但灵敏度明显下降。结论 RA诊断中,抗CCP抗体检测优于RF ,两者联合检测不能明显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建议采用单项检测抗CCP抗体诊断RA。

    作者:朱继文;章小军;朱华;戴宝平;王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新生儿溶血病相关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HDN)早期诊断指标的特征及临床价值,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疑似HDN住院患儿411例,对患儿血标本进行 HDN溶血3项及胆红素水平检测,检测母婴血型,并分析母亲孕期血型抗体,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确诊HDN阳性患儿188例,其中A型血占59.0%,B型血占40.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5.3%、100.0%、88.8%。确诊 HDN患儿胆红素峰值水平高于非HDN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儿胆红素峰值水平高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N患儿的母亲孕期血型抗体滴度大于或等于1∶64者占66.7%。结论 HDN患儿以A型血为主,胆红素峰值水平与HDN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关,母亲孕期血型抗体与HDN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作者:贾惠芳;曹亚坡;闪全忠 刊期: 2015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