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霞;凌芸;马蔡昀
目的:了解通信部队战士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从而提出有应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利于保持和提高军人体能素质及军事水平,减少因慢性疼痛而出现的非战斗减员。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通信团的499名战士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评分法(NRS),结合自行设计的疼痛问卷,从疼痛的发生率,慢性疼痛与军龄的关系,疼痛的治疗率与军龄的关系来分析。结果调查中发现慢性疼痛发生率50.7%,急性疼痛发生率10.2%。以NRS评分进行慢性疼痛程度分级:重度疼痛占5.53%,中度疼痛占50.59%,轻度疼痛占43.88。军龄的长短和发生慢性疼痛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军龄的长短和发生慢性疼痛的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军龄长短和疼痛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狉<0.5)。不同程度慢性疼痛战士曾经接受治疗情况比较,慢性疼痛的疼痛程度和战士的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信部队战士慢性疼痛的发生较普遍,军龄越长的战士慢性疼痛程度越高,基层部队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亟待规范。
作者:李丽萍;赵敬胜;卢燕非;聂发传;陈尧华;李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己糖激酶法(HK法)与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AP法)测定血糖的稳定性、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为临床实验室方法的选择和检验结果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的有关文件对 HK法与GOD-PAP法测定血糖精密度、正确度及线性进行评价,对两种测定方法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的总不精密度(犆犞)均小于2.5%;GOD-PAP法和 HK法正确度偏倚符合要求,GOD-PAP法的均值与定值比较,狋=1.5,P=0.155;HK法的均值与定值比较,狋=1.7,P=0.115。两种方法的均值与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K法与GOD-PAP法方法学比较:以 HK法为比较方法,GOD-PAP法为实验方法,血糖的回归方程,犢=0.988犡+0.053,相关系数(狉)=0.999,相对偏倚(0.31%)小于实验室的质量要求(2%),狋=1.754,P=0.087。因此认为总体上2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GOD-PAP 法与 HK 法线性范围较宽,线性回归方程分别 GOD-PAP 法:犢=1.011犡-0.066,相关系数(狉)=0.999,P=0.000。HK法:犢=1.002犡-0.007,相关系数(狉)=1.000,P=0.000,说明2种方法的实测值与预期值呈显著相关,实验范围内2种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HK法与GOD-PAP法测定血糖的精密度、正确度、相关性、线性均较好,均适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各实验室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
作者:张凤霞;张立群;孟宇;孙艳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使用四分位极差和中位数计算标准比值(稳健Z-分数),提高Z-分数图识别质控离群值的能力。方法基于四分位极差对参数σ进行估计具有稳健性的特点,结合实例和模拟数据,使用四分位极差和中位数计算稳健标准比值(稳健Z-分数),同时使用标准差和均值计算标准比值(Z-分数),并比较两种分数图识别质控离群值的能力。结果4组质控数据的离群值,稳健Z-分数图检出离群值的例数与探索性统计一致,Z-分数图则仅能检出1例。结论应用四分位极差和中位数指标构成的稳健Z-分数图在非正态分布的质控数据中,对离群值的检出能力优于应用标准差和均值指标构成的Z-分数图。
作者:苏武锦;钟周琳;邱昌文;姜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6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抗核抗体(ANA)的相关性,评估其在结肠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结肠癌组织及42例结肠腺瘤组织 P62、PCNA的表达情况;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患者血清P62抗体水平;血清ANA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结果结肠癌患者血清P62抗体阳性率为23.4%,血清ANA的阳性率为82.8%,均高于结肠腺瘤患者(P<0.05);64例患者的结肠癌组织标本中有48例出现P62阳性表达,而PCNA在所有结肠癌患者的组织中均可见阳性表达。结论 P62、PCNA和ANA三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对鉴别结肠癌的良、恶性鉴别,结肠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乔维洲;刘卫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CA199)表达水平评估胃癌病情的价值。方法选择在该院就诊的胃癌患者78例、胃良性疾病组(胃溃疡和胃炎)39例、健康对照组4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 CEA和CA199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胃癌组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为(39.87±25.98)μg/L和(98.87±46.65)U/L,较胃两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CEA和CA199水平分别(0.05±26.27)μg/L和(111.34±47.94)U/L,无淋巴结转移者为(25.61±20.89)μg/L 和(80.87±43.56)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Ⅰ期和Ⅱ期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均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与未复发组相比,胃癌术后复发患者其CEA和CA199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CEA和CA199的水平能辅助胃癌的早期诊断、提示有无淋巴结转移、辅助判断临床病理分期及监测复发,对胃癌病情的评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焦淑成;王恒;杜彦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该室两台生化分析仪间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指标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取罗氏正常值和病理值质控血清分别在日立7600和日立7170两种生化分析系统进行批内及日间精密度检测,并分别以小于1/4CLIA′88TEa和小于1/3 CLIA′88TEa 为评价标准。然后参照NCCLS批准的EP9-A2规程,用2个检测系统每天测定TG、TC、HDL-C和LDL-C低中高浓度的新鲜血清样本8份,连续5 d,共40份,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和相对偏差,并评价两检测系统对同一项目检测的可比性。结果两生化检测系统血脂4项检测项目的日间精密度和批内精密度均符合临床要求,说明比对实验数据可靠。日立7170的TG、TC、HDL-C和LDL-C在两个医学决定水平的SE%均低于可接受限,两种生化分析系统对血脂四项测定结果的偏差临床可以接受。结论当同一实验室的同一检验项目存在2种及以上不同的分析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王红彦;王培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孕中期产前生化筛查中三联筛查与二联筛查的筛查效率,评估非结合雌三醇(uE3)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对同意接受产前筛查的孕14+0d~20+6d 周单胎妊娠孕妇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测定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CG)、uE3浓度。使用 Multical软件分别计算三联筛查(AFP+freeβ-HCG+uE3)和二联筛查(AFP+freeβ-HCG)的风险值,通过比较两种联合筛查风险模型(两联筛查、三联筛查)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筛查阳性率)的差异,以及uE3单项指标水平(升高或降低)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探讨 uE3在产前筛查中的价值。结果在1839例随访到妊娠结局的孕妇中,共发现唐氏综合征7例,当风险截断值为1/270时,二联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筛查阳性率分别是57.1%、91.7%、5.3%、42.9%、5.7%;三联筛查的依次是85.7%、93.8%、6.2%、14.3%、6.5%。uE3单项指标异常176例,筛查阳性率为9.57%,检出率为26.1%。结论临床应用上,联合uE3的三联筛查的效率高于二联筛查;uE3单一指标对产前筛查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联合筛查对疾病预示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龚文胜;吴劲松;郭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新生儿败血症组,17例无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取受试对象血清进行检测。用免疫比浊法测CRP ,电化学发光法测IL-6、PCT并进行比较;将其病程分为早期、中期、恢复期,统计各期各指标的阳性率。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期各指标的阳性率不同,3项指标联合检测也使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血清CRP、IL-6、PCT的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文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与ROCH E601检验结果比对,探讨迈克IS1200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用迈克 IS 1200和 ROCH E601同时检测88份新鲜血清标本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5项指标,比较两台仪器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迈克IS 1200与ROCH Cobas E601对TSH、T3、T4、FT3和FT4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狉)分别为0.997、0.981、0.982、0.977和0.984。以ROCH E601作为参比仪器, TSH、T3、T4、FT3、FT4检测结果偏差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迈克IS 1200与ROCH Cobas E601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迈克IS 1200化学发光分析仪可应用于临床实验室。
作者:殷明刚;刘伟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XE-2100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报警系统(Q-flags)的阈值进行评估和验证。方法在Sysmex XE-AlphaN工作站随机检测样本中,对Q-flags的6项白细胞分类报警信息大于80的各取200份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ROC曲线对其进行分析,建立佳报警阈值,并用237例标本进行验证。结果经ROC曲线分析,原幼细胞、未成熟粒细胞、核左移、异型淋巴细胞、异常淋巴/原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的阈值分别为130、120、150、100、130、230。新阈值对显微镜分类正常和异常标本的判别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6、0.84、0.90,明显优于仪器原设置阈值。结论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Q-flags报警阈值,在不降低准确性的情况下以提高镜检协同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沈丹;鲁家才;钟万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对1例肝小静脉闭塞病(HOVD)进行报道,探讨其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停经1年半,腹胀半年余加重半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年半出现停经,自服中药治疗了一段时间,8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水肿,未予重视;半年前出现腹胀,进食后加重;2月前肌注黄体酮后月经来潮1次,但腹胀仍不缓解;1月前腹胀进行性加重,妇科 B 超未见明显异常。半月前外院全腹CT增强扫描示:肝脏各叶比例失调,密度不均,各期强化不均匀;肝脾外缘、肠系膜间隙及盆底见水样密度影,考虑肝硬化、腹水,见图1(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诊断为“腹水性质待查”,给予保肝、利尿等治疗后,腹水消退。出院后2d再次出现腹胀,于本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腹膨隆,腹软,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就诊时体质量增加6 kg。初步诊断为“腹水原因待查,疑似肝硬化”。
作者:王莉;赖瑞敏;赵越;周永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两种国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实时荧光PCR试剂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2例乙肝病毒DNA阳性标本和20份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HBV DNA荧光定量PCR试剂和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V DNA荧光定量PCR试剂进行平行定量检测。结果两试剂对72例标本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狉2=0.866、P<0.01),科华试剂检测标本中 HBV DNA含量[(4.97±1.68)(对数值)],低于达安试剂检测值[(5.62±1.64)(对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2.337,P<0.05)。结论两种试剂的相关性好,乙肝病毒基因定量结果可以比对。
作者:王希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PDCA循环[1]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包涵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分别取英文字头表示,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2]。为防止本院检验科PCR室操作过程中发生污染现象,两年来对PCR实验室的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机制,使实验室防止污染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秀娟;张大军;张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时一项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手段,操作严格遵循《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但因为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对历史的回顾分析有助于避免严重不良情况的发生。以下是对本院近两年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例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是来自本院2011~2012年的临床输血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25~92岁。
作者:李彦锋;周翼;蒋志敏;李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和50例对照组进行了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清蛋白(mALB)、尿转铁蛋白(TRF)、尿免疫球蛋白(IgG)等项目检测。结果40例高血压Ⅰ期患者尿α1-MG、mALB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高血压Ⅱ期患者尿α1-MG、mALB、TRF高于对照组(P<0.05);40例高血压Ⅲ期患者尿α1-MG、mALB、TRF、IgG、血清肌酐(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检测在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伤中有明显价值。尿α1-MG、尿mALB含量能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小管与肾小球功能性损伤,较其他肾功能检测指标更灵敏。
作者:黄波;万小涛;张有辉;张春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血常规标本报告血小板分布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电阻抗法和核酸荧光染色法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Sysmex-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电阻抗法和核酸荧光染色法对340例血常规标本参数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非配对狋检验比较血小板分布异常和血小板分布正常分组红细胞平均容量(MC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PLT-I)和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4项参数之间的差异,发现血小板分布异常标本血常规参数的一般特征;采用配对狋检验比较血常规分布异常标本PLT-I和核酸荧光染色法血小板计数(PLT-O)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与以上4项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小板分布异常与正常组比较 MCV、RDW、IPF%和 PLT-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 MCV≤65.0 fL、RDW≥25.9、PLT-I≤50×109/L或IPF%≥7.0%作为临界值,预测血小板分布情况与仪器报告实际报告情况的符合关系,敏感度为83.1%,特异度为87.2%。血小板分布异常组PLT-I 与PLT-O 法血小板计数结果有极显著差异,以PLT-I 减低、IPF%升高为主,PLT-I一般小于PLT-O,以 MCV减低、RDW升高为主,则 PLT-I 大于 PLT-O。结论以上数据说明血小板分布异常与样本本身存在红细胞体积明显减小、红细胞大小显著不均或破碎、血小板减少和未成熟血小板比例升高有关,而这些因素又会干扰PLT-I法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血小板计数减低、未成熟血小板比率升高易造成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小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一、红细胞碎片易造成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临床上为提高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对血小板分布异常标本应使用核酸荧光染色法报告结果,电阻抗法易受以上因素干扰。
作者:刘非;梁绮华;姜志勇;刘丽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该院400例溶血病患儿的 HDN 血型检测结果及血清三项试验阳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 ABO HDN 血型检测结果显示 A 型240例(56.25%),B 型135例(33.75%),Rh HDN型25例(6.25%)。血清三项试验呈阳性例数为游离抗体试验27例(25.71%),放散试验69例(65.72%),直接抗人球试验9例(8.57%)。HDN患儿A型、B型和Rh型血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4.58%、11.85%和12.00%。结论 A型血患儿发生 HDN的概率明显高于B型血患儿,新生儿血清三项检测对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直抗试验阳性结果是区别ABO 和Rh 溶血病的重要标志。
作者:辛荣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 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AT-Ⅲ活性和D-二聚水平。结果肝硬化组患者 PT、APTT、TT 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D-二聚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可以客观地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秀继;唐爱国;邓碧兰;陈上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丙肝患者肝炎自身抗体联合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丙肝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丙肝患者152例,其中92例为肝硬化。统计分析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肝炎自身抗体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86.7%、准确度为77.6%;免疫球蛋白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77.2%、特异度为71.6%、准确度为78.7%。肝病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诊断丙肝后肝硬化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95.3%、准确度为91.6%。结论肝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预防性诊断。
作者:李东明;杜卫杰;刘树业;丁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Kasumi-1 mTOR/p70S6K 通路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检测雷帕霉素处理前后Kasumi-1细胞中mTOR 和p70S6K的光密度变化,再逆转录-PCR、Western blot分别从RNA和蛋白水平研究雷帕霉素对该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经雷帕霉素处理后mTO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调,而其下游靶点p70S6K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结论雷帕霉素对细胞增殖和凋亡产生的影响可能是通过mTOR/p70S6K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作者:柳光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