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建立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的研究

杨永长;喻华;刘华;肖代雯;黄文芳

关键词:念珠菌, 白色, 肽谱, 光谱法, 质量,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摘要: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的建立,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快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收集96株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提取DNA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ITS1-5.8S-ITS2基因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其进行鉴定。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仪检测念珠菌蛋白指纹,Ciphergen ProteinChip软件自动采集数据,筛选稳定表达蛋白峰建立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运用经准确鉴定的念珠菌对建立的蛋白指纹库进行验证。结果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证实临床分离的所有菌株均为白色念珠菌。SELDI-TOF-MS芯片能捕获15个蛋白峰,其中5个蛋白峰在所有白色念珠菌中均稳定表达,利用相似性分析软件建立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与建立数据库的相似性大于95%,而其他种类念珠菌蛋白指纹与数据库的相似性均小于50%。结论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的建立为快速诊断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条形码技术在病房采血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已经日趋成熟,并被医疗机构广泛采用[1]。通过条形码技术[2],实现了检验科L IS系统与 H IS系统很好地对接,使患者信息、标本信息、检验结果等数据能多方共享,本院自2012年6月升级了L IS系统,实现了住院标本采集和检验的条码化,现将应用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东;潘长虹;田丽丽;范久波;董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建立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的研究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的建立,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快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收集96株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提取DNA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ITS1-5.8S-ITS2基因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其进行鉴定。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仪检测念珠菌蛋白指纹,Ciphergen ProteinChip软件自动采集数据,筛选稳定表达蛋白峰建立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运用经准确鉴定的念珠菌对建立的蛋白指纹库进行验证。结果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证实临床分离的所有菌株均为白色念珠菌。SELDI-TOF-MS芯片能捕获15个蛋白峰,其中5个蛋白峰在所有白色念珠菌中均稳定表达,利用相似性分析软件建立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与建立数据库的相似性大于95%,而其他种类念珠菌蛋白指纹与数据库的相似性均小于50%。结论白色念珠菌蛋白指纹库的建立为快速诊断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杨永长;喻华;刘华;肖代雯;黄文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抗凝血酶Ⅲ和纤维蛋白原测定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 T-Ⅲ)和纤维蛋白原(Fib-C )测定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23例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中的AT-Ⅲ活性与Fib-C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STEMI组与NSTEMI组的AT-Ⅲ活性及Fib-C浓度分别为(75.909±16.865)%与(3.784±0.527)g/L及(83.690±15.048)%与(3.488±0.933)g/L。经SPSS v17.0统计软件处理后,STEMI组与 NSTEMI组的AT-Ⅲ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STEMI组与 NSTEMI组的Fib-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的 AT-Ⅲ活性低于 NSTEMI组(P<0.05);STEMI组的Fib-C浓度高于NSTEMI组(P<0.05)。结论 AT-Ⅲ活性降低及Fib-C浓度升高与心肌梗死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并通过测定有助于了解二者在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协助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蔡惠兴;苏荣;钟幸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B型利钠肽、全血乳酸检测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及全血乳酸检测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213例,将其中138例心源性呼吸困难作为心源组,72例肺源性呼吸困难作为肺源组,另选择同期健康的体格者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直接免疫化学发光法(全自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BNP浓度,采用电极法检测全血乳酸浓度。结果心源组患者血浆BNP浓度[(415.3±93.7) pg/mL]显著高于肺源组[(58.4±37.5) pg/mL]和对照组[(37.1±20.4) pg/mL](P<0.05);心源组与肺源组患者全血乳酸浓度[分别为(1.8±1.3)、(2.7±1.9)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0.3±0.2)mmol/L](P<0.05)。以血浆BNP 98 pg/mL为鉴别呼吸困难原因的临界值,BNP诊断急性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7.7%。结论血浆BN P及全血乳酸联合检测,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治疗以及患者预后的正确评估。

    作者:刘燕婕;谢玲;杜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杜氏肌营养不良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致死性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占男性活婴的1/3500。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萎缩,进行性无力和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走路呈鸭形步态,3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一般3~5岁隐袭发病,9~12岁丧失站立和行走能力,多于20岁左右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1]。现阶段对DM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DMD的发生主要在于防止患儿的出生,阻断缺陷基因的传递。因此,产前诊断及母体携带者筛查是预防DMD发生的有效手段[2]。目前,DMD 的分子诊断方法多样且各有优、缺点,本文就DMD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晶(综述);贺勇(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先天性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

    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 ,M M A )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由于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或其辅酶钴胺素代谢缺陷所致。钴胺素代谢缺陷可同时导致辅酶脱氧腺苷钴胺素、甲基钴胺素合成障碍,引起体内甲基丙二酸及同型半胱氨酸蓄积,故称为MMA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酸碱失衡及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呈进行性加重趋势,重型患者病死率高[1]。本科于2012年5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佳;管利荣;魏丽蓉;余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学检验专业学员的心理问题浅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项目、新技术、新仪器应用于临床检验,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医疗决策上发挥的作用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科室的信任和依赖。培养更具综合实力的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1],了解检验专业学员心理需求,关注学员的心理健康是检验医学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作者:向莉;李淑慧;张阳;李鹏;陈安;胡川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机采血小板检测前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检测前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留取机采单份血小板、机采双份血小板样本各100份,以1∶1、1∶3及1∶7稀释度进行稀释,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另采集机采血小板样本100份,室温下静置0、30、60、90、120 min ,以1∶3稀释后,检测其血小板计数。结果机采单份或双份血小板样本以1∶1与1∶3稀释后检测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及1∶3与1∶7稀释后检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置0、30 min检测的血小板计数与静置60、90、120 min的检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检测前过程的质量控制对采集后的血小板计数十分重要。

    作者:杨图深;朱业华;陈亦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联合检测在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9种呼吸道病原体Ig M抗体联合检测在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呼吸道感染2062例患者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同时检测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甲型流感病毒(IAV )、乙型流感病毒(IBV )和副流感病毒(PIV )9种呼吸道病原体的 IgM 抗体。结果2062例样本中共检测出IgM抗体阳性809例(39.23%),其中,M p IgM 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为452例(21.92%);IBV IgM 抗体阳性109例(5.28%),PIV 1~3型IgM抗体阳性64例(3.11%),IAV IgM 抗体阳性58例(2.81%),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共167例(8.09%);RSV、QFR、Lp及腺病毒 IgM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0%、1.41%、1.21%及1.12%;Cp感染较少见,为0.87%。2062例样本中单一感染569例(70.33%),混合感染240例(29.67%)。<18岁,18~<50岁,≥50岁阳性病例年龄组患者M p Ig M 抗体的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5.4%、20.9%、21.6%,<18岁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 p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的病原体,采用IFA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IgM 抗体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冰洁;周迎春;李翠;何惠;梁淑慧;朱海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育龄女性临床常见感染性阴道炎及病原体分析

    目的:了解育龄女性外阴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淋菌性阴道炎(G V )的感染率及流行情况。方法选择接受阴道涂片检查的阴道分泌物异常的女性患者2175例,按年龄将其分为A组(19~<30岁组)、B组(30~<40岁组)、C组(40~<50岁组)。用无菌棉拭子采集阴道后穹窿处分泌物,分别用悬滴法和革兰染色法对阴道清洁度、滴虫、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进行显微镜检查;对革兰阴性双球菌疑诊标本立即送微生物室进行淋球菌培养鉴定;对所有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检测和胺试验。结果 BV、VVC、TV及GV的阳性率分别为28.09%、27.49%、1.75%、0.09%及57.43%。BV和VV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V和G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清洁度单纯升高1023例,A组患者VV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P<0.05);C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P<0.05);各年龄组患者BV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女性为感染性阴道炎的好发人群,BV、VVC发病率较高;BV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VVC、TV与机体雌激素水平相关。

    作者:江立千;陈恒;李荣顺;练润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院人群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分布特征的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人群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征,为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HBV血清学检测的医院人员11210例,将其按年龄分为:>0~25岁组(n=3553)、>25~50岁组(n=765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及Roche Cobas E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 HBV表面抗原(HBsAg )、抗HBV表面抗体(HBsAb)、HBV e抗原(HBeAg)、抗 HBV e抗体(HBeAb)及抗 HBV核心抗体(HBcAb)。结果>0~25岁组、>25~50岁组受检者 HBsAg 阳性率分别为16.16%、21.19%。总体 HBsAg、HBsAb阳性率及全阴性率为19.59%(2195/11204)、37.02%(4148/11204)及11.84%(1327/11204)。结论医院人群血清 HBV标志物分布特征可为采取有效的乙型肝炎防控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吴子安;李曼;徐宁;彭先丽;刘振杰;曹永坚;何文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分析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喹诺酮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5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其对常规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 gyrA和 parC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方法验证;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25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仅对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48.0%和32.0%,对多黏菌素B全部敏感[低抑菌浓度(MIC)≤2μg/mL];所有菌株检出 gyrA和 parC基因,25株菌株均存在 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TCA→TTA突变(Ser→Leu),23株菌株存在 parC基因第80位密码子TCG→TTG突变(Ser→Leu),2株菌株存在 parC基因第84位GAA→GGA突变(Glu→Gly );REP-PCR显示,所测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耐喹诺酮类鲍氏不动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存在gy rA和 p arC基因突变位点。

    作者:曾慧;周万青;张之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肾损害与血清Cys C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肾损害与血清胱抑素C(Cys C)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该中心顺产单胎的产妇,选择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 T )检测确诊为GDM 的400例产妇,将孕30~40周检测的24 h尿蛋白量大于0.15 g的200例产妇作为GDM组,而将24 h尿蛋白量不高于0.15 g的200例产妇作为GDM 对照组。将排除GDM的200例健康产妇作为正常组。于孕30~40周检测血清尿酸、肌酐、尿素、Cys C ,并检测24 h尿蛋白量。结果GDM组患者血清尿酸、Cys C水平高于GDM对照组(P<0.05),而2组血清尿素、肌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尿蛋白量与血清尿酸、Cys C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5、0.863,P<0.05),与尿素、肌酐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Cys C可作为GDM患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及监测指标。

    作者:邱先桃;丘媛媛;代玉梅;顾晓琼;张素娟;蔡敏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产K PC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 PC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方法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来自2例痰液标本。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菌株的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法鉴定K PC酶基因型,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的低抑菌浓度(M IC )测定。结果2例菌株均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左氧氟沙星耐药,对环丙沙星中介,对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黏菌素及多黏菌素B敏感;其中1株还对替加环素敏感。2例菌株所产碳青霉烯酶不是金属β-内酰胺酶,其亚型为 KPC-2。接合实验未能证明 bla K PC 基因能接合转移到大肠埃希菌 J53中。结论产K PC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作者:赵树龙;刘仁坤;梁慧;张薇;刘佳;胡红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糖尿病足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36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为感染组(n=12)与对照组(n=124)。记录糖尿病足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合并症;检测其血红蛋白、空腹血浆葡萄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血清清蛋白(SAL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足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生率为8.8%,其中,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2.7%;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高龄、BM I、糖尿病病程、心脏病史、糖尿病肾病、FPG、2hPBG、GHbA1c、低血红蛋白及低SALB是铜绿假单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校正男性、BMI、心脏病史、2hPBG及低红血蛋白后,高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GHbA1c及低SALB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GHbA1c及低SALB是糖尿病足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罗婉莹;邹原方;荣秀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D64指数在儿童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儿童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8例患儿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n=133)及非感染组(n=35)。分别采用Beckman公司和BD公司的CD64试剂检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CD6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并计算CD64指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分析CD64指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采用Beckman公司及BD公司的CD64试剂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6.16±29.21、28.11±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种试剂检测的CD64指数分别为4.98±3.09、4.89±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患儿CD64指数(7.06±4.20)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93±0.79)( P<0.01)。当CD64指数截点为3.37时,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2%、82.9%。结论 CD64指数可作为儿童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作者:苏晓霁;卓佳佳;程邦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骨钙素及多项生化指标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骨钙素及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NAFLD患者作为NAFLD组,另选择本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检查的64例体检者作为对照,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 ,检测血清骨钙素、三酰甘油(TG)、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血糖、胰岛素浓度。结果 NAFLD患者血清骨钙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而TG、胆固醇、ALT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受检者血糖、胰岛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钙素、TG、胆固醇、ALT检测有助于NAFLD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王碧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 P )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A P患者作为A P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健康者及A P组患者入院时、缓解期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AP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T、INR、FIB、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PT、PT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MPV与缓解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潘玉玲;唐红卫;李绵洋;王成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8~2012年某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趋势的分析

    目的:探讨2008~2012年该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2012年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临床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采用VIT 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微生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 )。结果鲍氏不动杆菌、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构成比低于2010年。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2012年该院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分别为12.4%、17.2%和41.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2.4%和60.7%,对其他监测抗菌药的耐药率均达50.0%以上。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结合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及临床实际,合理选用抗菌药。

    作者:宫丽;卢振;柯俊;汪宏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PT-der法和Von-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的分析

    目的:评价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PT-der法和Von-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PT-der法和Von-Clauss法分别测定755例血液标本的血浆Fib浓度;高Fib浓度标本的稀释比例为1∶8、2∶7、3∶6、4∶5、5∶4、6∶3,以稀释比例为横坐标,以2种方法测得的Fib浓度为纵坐标,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Fib:2.0~<6.0 g/L时,Von-Clauss法检测Fib值高于PT-der法(P<0.01);Fib:<2.0 g/L ,>6.0 g/L时, PT-der法检测Fib值高于Von-Clauss法(P<0.01)。PT-der法和Von-Clauss法检测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 =4.5377 X+1.5513(R2=0.8973),Y=7.7922X+0.2900(R2=0.9805)。结论 Von-Clauss法能较好地反映人体内具有凝血功能的Fib水平。

    作者:刘振杰;何燕香;徐宁;何文军;吴子安;黄丽英;李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