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唐中;蒋兴亮;刘素兰
目的:建立一种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反应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的方法。方法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上大肠埃希菌的lacZ(登录号:M74750)基因序列,设计4条特异引物(2条内引物,2条外引物),对lacZ基因进行扩增,对扩增反应进行优化,采用琼脂糖电泳及肉眼观察结果。结果将提取的13株细菌DNA进行LAMP反应,仅大肠埃希菌得到阳性结果,LAMP检测下限为15 cfu/mL。结论 LAMP检测大肠埃希菌是快速、低成本、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适合临床开展。
作者:任春阳;田甜;田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方法对该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6615例健康体检者及287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清TSGF检测。结果>40~50岁女性健康体检者TSGF水平及阳性率较高;男性健康体检者随着年龄增长,TSGF水平及阳性率都有升高趋势。肺癌、肝癌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TS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TSGF水平和阳性率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TSGF作为健康体检的筛查指标,对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TSGF检测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制订相应的参考范围。
作者:石文;尚陈宇;陈林;林莉;徐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在脊柱关节炎(Sp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8例SpA患者(SpA组)和195例非SpA患者(非SpA组)HLA-B27的表达水平。结果493例患者中,HLA-B27阳性227例。SpA组中强直性脊柱炎(AS)、幼年脊柱关节炎(JSpA)、反应性关节炎(ReA)、未分化型脊柱关节炎(USpA)和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的HLA-B27阳性率,分别为87.66%、59.09%、58.33%、37.18%、25.00%;非SpA组中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或腰椎疾病、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HLA-B27阳性率,分别为18.18%、17.86%、16.67%、11.76%、0.00%。SpA组与非SpA组HLA-B27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LA-B27与SpA密切相关,可为临床诊断SpA,尤其是AS提供参考。
作者:姚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和C反应蛋白(CRP)在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中的价值。方法将218例发热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肿瘤发热组,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PCT、CRP阳性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PCT 、CRP 阳性率明显升高,与病毒感染组和肿瘤发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发热组PCT 阳性率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T 诊断发热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7.83%,特异性为83.33%,均高于其他指。结论 PCT 和CRP 检测有助于鉴别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且PCT 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敏感度,为抗感染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叶倩;陈燕;罗玲清;李筱莉;余小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33例,糖尿病并发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20例,糖尿病并发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组)17例。同期选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 E-selectin、sICAM-1水平,并将各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DR组、NPDR组、NDR组血清中E-selectin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R组血清中E-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高于NPDR组和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DR组血清中E-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高于 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electin水平与 sICAM-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56,P<0.01)。结论 E-selectin、sICAM-1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检测血清中E-selectin、sICAM-1水平有助于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和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作者:王绪山;徐桂玲;王敏;宋凤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相继发生,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1],如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在动物实验中感染布鲁氏菌,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学生感染流行性出血热[2]。世界卫生组织于1983年出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美国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早提出4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概念,我国也于2004年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这些都表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笔者常年参加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深刻体会到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进行相关探讨。
作者:范俊丽;常江;叶光明;郑芳;涂建成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酶联荧光分析(ELFA)法测定肌钙蛋白I(cTnI)的临床应用。方法分别采用ELFA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测定血清样品中cTnI的浓度,对ELFA法进行精密度试验、线性试验、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并对 ELFA 法与CLIA法测定cTnI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LFA法测定cTnI浓度,高值(30.00μg/L cTnI)和低值(0.12μg/L cTnI)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2.81%和1.62%,批间CV分别为5.67%和3.52%。ELFA法检测cTnI的可信检测范围为0.00~30.00μg/L。当总胆红素浓度小于450μmol/L ,血红蛋白浓度小于1.5 g/L ,三酰甘油浓度小于7.0 mmol/L时,ELFA法测定cTnI无干扰。ELFA法与CLIA法测定cTnI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1)。结论 ELFA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范围,与CLIA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检测快速简便,适用于急诊检验,能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马小宏;陈爱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症(TS)与微量元素水平的关系,分析TS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102例T S患儿(T S组)与同期96例健康体检的儿童(对照组)血液中铜、锌、铁、镁、钙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 S组血液中锌、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铜、镁、钙水平在2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锌、铁水平是TS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可能是TS的危险因素。
作者:阮洋;莫丽亚;张聪;胡琼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RTA)对肿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A T RA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等机制参与肿瘤的治疗[2]。在研究A T RA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发现了其在抗纤维化、治疗神经疾病、修复免疫损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非肿瘤疾病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1-2]。
作者:奚凌云(综述);华川(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65例HIE患儿(HIE组),采用日立7602生化仪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水平,并以68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心肌酶谱及cTn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HIE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水平,分别为(98.9±9.6)U/L、(385.4±15.5)U/L、(89.3±9.6)U/L、(300.8±19.8)U/L 、(399.1±17.9)U/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HIE组cTnI水平为(1.4±0.4)ng/mL ,高于对照组(P<0.05)。CK-MB检测新生儿HIE的灵敏度为88.6%,cTnI检测新生儿 HIE的特异性为86.3%。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cTnI检测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付明军;邱振华;许军生;陈泽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 )的实验室筛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来该院检查的605例妊娠期女性,排除妊娠前基础性疾病,同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 T ),按照OGTT结果分为正常妊娠组和GDM组,对2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5例孕妇OGTT阳性率为8.7%,HbA1c阳性率为66.2%;GDM组 HbA1c水平明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 HbA1c与OGTT联合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GDM ,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优生优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γ(IFN-γ)、IL-10水平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 H )活性的变化。方法将6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未缓解组(35例)和缓解组(3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L-2、IFN-γ和IL-10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LDH的活性。结果未缓解组IL-2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而IL-10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未缓解组血清中L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IL-10水平及血清中LDH活性会发生明显变化,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IL-2、IFN-γ、IL-10水平及LDH活性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作者:朱岚;申卫红;龚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及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检测的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较立即检测和小于6 h检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度的完善、操作的规范、标本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陈君;马海燕;齐寰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治疗及转归,为COPD合并IP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COPD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COPD合并IPA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啰音、胸痛、咳嗽、咳痰、发热。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性渗出、实变、结节、空洞等。治疗有效16例,无效32例。结论 COPD合并IPA早期诊断、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雪梅;熊曙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大良医院收取的血液、尿液和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血液标本检出病原菌27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8.67%,肺炎克雷伯菌占12.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3.6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68%,粪肠球菌占8.60%;尿液标本检出病原菌5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38.68%,念珠菌占18.64%,铜绿假单胞菌占7.84%,肺炎克雷伯菌占7.49%,粪肠球菌占3.66%;伤口分泌物标本检出病原菌292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7.12%,大肠埃希菌占14.3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0.27%,铜绿假单胞菌占7.53%,粪肠球菌占5.48%。不同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不同。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时,应加强耐药性监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作者:江立千;陈恒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β-葡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细胞模型。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粉防己碱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 E2(PGE2)、IL-10的水平。结果 MTT 法检测结果提示粉防己碱对RAW264.7细胞增殖表现为双相性作用;ELISA结果提示适当浓度的粉防己碱可抑制IL-6、TNF-α、PGE2的表达,同时促进IL-10的表达。结论粉防己碱影响β-葡聚糖诱导的 RAW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抑制IL-6、TNF-α、PGE2的表达,同时促进IL-10的表达有关。
作者:郭兰芳;成晓青;倪慧艳;许晓芬;闻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侵入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葛根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侵入试验检测葛根素对细胞侵入能力的影响,细胞迁移试验检测葛根素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管道形成试验检测葛根素对细胞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p-eNOS)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葛根素明显促进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侵入和血管形成能力(P<0.05),并显著上调p-Akt和p-eNOS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葛根素能够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侵入和血管形成,上调p-Akt和p-eN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张杰;龚妙添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和血清铁蛋白(SF)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2例NSCLC患者(NSCLC组),3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部良性疾病组)及4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NSE、CYFRA21-1、CEA、CA125、CA19-9和SF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SCLC组血清中NSE、CY-FRA21-1、CEA、CA125、CA19-9和SF的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癌患者CEA水平明显高于鳞癌患者,鳞癌患者CYFRA21-1的水平明显高于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NSCLC的灵敏度为96.2%,特异性为87.3%,准确性为90.8%,均优于任何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NSCLC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可明显提高诊断灵敏度和准确性。
作者:蒙飞;王恒;梁鑫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数字化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趋势,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功能的发挥,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1-5]。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数字化建设基本停留在连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 IS )进行报告单生成和发送阶段,基本缺失对微生物检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医院数字化网络信息共享也非常有限[6-9]。个别公司开发了商品化的操作和管理系统,只能被动使用其现有的功能,软件的开放性不够,软件的升级、数据库的完善均受制于公司产品研发和商品化进程[10]。
作者:邹自英;刘媛;朱冰;谭积善;胡宗海;曾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驱动蛋白6是驱动蛋白超家族中一类参与胞内转运的特殊蛋白质。近年来,研究发现驱动蛋白6基因 rs20455位点(Trp719Arg)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可能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易感性密切相关,且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驱动蛋白6基因变异者显著获益。本文就驱动蛋白6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易感性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陈娟(综述);施建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