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IL-2、IFN-γ、IL-10水平及血清LDH活性的研究

朱岚;申卫红;龚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干扰素-γ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γ(IFN-γ)、IL-10水平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 H )活性的变化。方法将6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未缓解组(35例)和缓解组(3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L-2、IFN-γ和IL-10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LDH的活性。结果未缓解组IL-2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而IL-10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未缓解组血清中L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IL-10水平及血清中LDH活性会发生明显变化,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IL-2、IFN-γ、IL-10水平及LDH活性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和血清铁蛋白(SF)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2例NSCLC患者(NSCLC组),3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部良性疾病组)及4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NSE、CYFRA21-1、CEA、CA125、CA19-9和SF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SCLC组血清中NSE、CY-FRA21-1、CEA、CA125、CA19-9和SF的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癌患者CEA水平明显高于鳞癌患者,鳞癌患者CYFRA21-1的水平明显高于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NSCLC的灵敏度为96.2%,特异性为87.3%,准确性为90.8%,均优于任何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NSCLC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可明显提高诊断灵敏度和准确性。

    作者:蒙飞;王恒;梁鑫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高膳食纤维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高膳食纤维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48例GDM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72例由患者自行控制饮食,治疗组76例由营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高膳食纤维干预。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各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的变化情况,并追踪其妊娠结局。结果:各组患者经饮食治疗12周后.FPG、2hPG、 HbA1c、TG和TC各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孕妇生产婴儿平均体质量为(3.82士0.72)kg.治疗组为(3.22士0.63)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治疗组出现母婴并发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l).结论:高膳食纤维干预对GDM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合理的饮食治疗能有效降低母婴并发征的发生率。

    作者:连炬飞;夏燕琼;王挺;曾文;郑冼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菌群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 U )多重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ICU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等不同标本2260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577株,阳性率25.5%。在分离的多重耐药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8.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8.0%,肺炎克雷伯菌占16.5%,大肠埃希菌占13.5%,鲍曼不动杆菌占10.2%;在分离的多重耐药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1.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4%。多重耐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呈不同程度耐药,治疗十分困难。结论多重耐药菌是IC U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多重耐药菌出现及传播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伟;莫芳贵;周美容;张肄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114例急性乳腺炎患者乳汁中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检测急性乳腺炎患者乳汁中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114例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乳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14例标本共分离细菌67株,检出率为58.8%。主要细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0.7%(34/67)]和表皮葡萄球菌[44.8%(30/67)],其他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1.49%(1/67)]、肺炎克雷伯菌[1.49%(1/67)]、醋酸不动杆菌[1.49%(1/6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8.8%与46.7%。3株MRSA对米诺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呋喃妥因的敏感率均为100.0%,31株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苯唑西林的敏感率均为100.0%,16株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对米诺环素、利福平、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苯唑西林的敏感率均为100.0%,14株M RC N 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米诺环素和呋喃妥因的敏感率均为100.0%。M RS A、MSSA、MSCNS、MRCNS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结论急性乳腺炎患者乳汁中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青霉素不应作为首选治疗的抗菌药物。

    作者:许健;王春远;唐建;杨淑哲;李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链球菌溶血素O抗原的原核表达及条件优化

    目的:构建链球菌溶血素O抗原(SLO)的重组表达质粒,并优化其在大肠杆菌中的佳表达条件。方法以 A群链球菌DNA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SLO基因,将扩增的基因连接pET-32a(+)表达载体构建pET-32a(+)-SLO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转化后的表达菌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和自诱导的方式分别诱导及纯化,终确定佳的表达条件。结果 PCR扩增的基因大小与SLO基因大小一致,测序完全正确。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均为包涵体表达,且表达量均较低;自诱导的方式,不仅表达量明显提高,且实现了部分可溶性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SLO的原核表达质粒,优化筛选出能高效可溶性表达的诱导条件,纯化获得了SLO重组融合蛋白质,为进一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胡锡林;花欢;邓群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浆膜腔积液中淋巴瘤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常规浆膜腔积液中淋巴瘤细胞形态学诊断效果。方法临床抽取浆膜腔积液立即送检,行瑞氏-姬姆萨染色,镜检。分析浆膜腔积液中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形态特征。结果1440例患者的浆膜腔积液中检测到淋巴瘤细胞62例,灵敏度89.55%,特异性99.85%,阳性预测值96.77%,阴性预测值99.49%,总有效率99.38%。淋巴瘤细胞多见于胸腔积液(46例),其次为腹腔积液(18例),心包腔积液少(3例)。细胞涂片镜检发现,淋巴瘤细胞形态可分为空泡形态、大细胞形态、小细胞形态、不规则形态。结论常规浆膜腔积液中淋巴瘤细胞形态特征性强,对于临床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晓华;刘斌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p16在宫颈病变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日前,2014年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赵昀博士在主题发言中,特别强调了生物标志物--p16INK4a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呼吁尽早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进行准确分级,只有合理管理CIN ,才能真正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神经外科患者围术期备血及输血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多种疾病患者围术期输血率,为术前制订合理备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472例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疾病患者输血率,以及术前交叉配血(cross-match)量与实际输血(transfused)量的比值(C/T值)。结果总输血率为18.0%(444/2472),不同疾病患者输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血管畸形组[55.6%(30/54)],颅底肿瘤组[48.4%(186/384)],脑挫裂伤组[42.2%(81/192)],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组[35.8%(19/53)],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组[25.6%(11/43)],破裂性脑动脉瘤组[10.6%(61/576)],脑凸面肿瘤组[8.3%(40/480)],高血压脑出血组[6.3%(6/96)],脊髓肿瘤组[4.2%(2/48)],颅骨缺损组[2.1%(6/288)],脑积水组[1.0%(2/192)],脑烟雾病组[0.0%(0/66)]。结论脑血管畸形、颅底肿瘤和脑挫裂伤患者有较高的围术期输血率。

    作者:魏晴;史娟娟;熊合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川东北地区健康成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研究

    目的:检测川东北地区健康成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制订该地区 HbA1c水平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无糖尿病史及其他重大疾病史的494例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静脉血 HbA1c水平,同时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测定。采用正态分布法的双侧95%可信区间确定参考区间。结果494例健康成人HbA1c水平呈正态分布,参考区间为4.482%~6.012%。不同性别人群HbA1c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5,P=0.336)。20~<35岁人群的 HbA1c水平为(5.109±0.150)%,35~<65岁人群的 HbA1c水平为(5.224±0.122)%,≥65岁人群的 HbA1c水平为(5.444±0.125)%,不同年龄段人群 HbA1c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338, P<0.01)。结论不同地区有必要建立各自的 HbA1c水平参考区间。

    作者:梁艳;唐中;蒋兴亮;刘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海口地区18~60岁健康人群血清甲状腺激素参考区间的调查

    目的:建立海口地区18~60岁健康人群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参考区间。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C28-A3文件,筛选出海口地区18~60岁健康人群401例(男性275例,女性126例,年龄18~60岁),按性别分组分析,建立甲状腺激素的参考区间。结果海口地区18~60岁健康人群的参考区间分别为,TSH :0.58~4.60 mIU/L ;T3:1.11~2.31 nmol/L (男性),0.97~2.13 nmol/L (女性);T4:72.24~152.22 nmol/L ;FT3:4.17~6.33 pmol/L (男性),3.95~5.47 pmol/L (女性);FT4:13.16~21.29 pmol/L (男性),12.13~19.61 pmol/L (女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海口地区18~60岁健康人群甲状腺激素的参考区间,可供临床参考。

    作者:潘在兴;李春芸;陈夏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及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检测的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较立即检测和小于6 h检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度的完善、操作的规范、标本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陈君;马海燕;齐寰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相继发生,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1],如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在动物实验中感染布鲁氏菌,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学生感染流行性出血热[2]。世界卫生组织于1983年出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美国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早提出4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概念,我国也于2004年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这些都表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笔者常年参加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深刻体会到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进行相关探讨。

    作者:范俊丽;常江;叶光明;郑芳;涂建成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酶联荧光分析法测定肌钙蛋白I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酶联荧光分析(ELFA)法测定肌钙蛋白I(cTnI)的临床应用。方法分别采用ELFA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测定血清样品中cTnI的浓度,对ELFA法进行精密度试验、线性试验、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并对 ELFA 法与CLIA法测定cTnI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LFA法测定cTnI浓度,高值(30.00μg/L cTnI)和低值(0.12μg/L cTnI)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2.81%和1.62%,批间CV分别为5.67%和3.52%。ELFA法检测cTnI的可信检测范围为0.00~30.00μg/L。当总胆红素浓度小于450μmol/L ,血红蛋白浓度小于1.5 g/L ,三酰甘油浓度小于7.0 mmol/L时,ELFA法测定cTnI无干扰。ELFA法与CLIA法测定cTnI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1)。结论 ELFA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范围,与CLIA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检测快速简便,适用于急诊检验,能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马小宏;陈爱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观察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性脑出血组),8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和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百分率4项指标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5±332)μg/L ,明显高于脑梗死组[(365±234)μg/L ]和对照组[(163±79)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切全血黏度( r=0.812,P<0.01),中切全血黏度( r=0.917, P<0.01),血浆黏度( r=0.893,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作为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诊断依据之一,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情况更加突出。

    作者:李辉腾;李亚东;贾伟;梁慧贤;钟结仪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与D-二聚体水平关系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随机挑选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间,惠东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心力衰竭患者80例,其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患者各2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入院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病情转归,并可以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作者:贺勇锋;刘建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不同时间及湿度对网织红细胞手工计数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及湿度对网织红细胞手工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门诊患者的静脉血样,分别采用日本Sysmex XT-4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下手工法进行知网红细胞计数,比较不同时间及湿度对网织红细胞手工计数结果的影响。结果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在同一放置时间,不同湿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湿度下,涂片放置10 min时网织红细胞百分率与放置60 min和12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片在湿度为30%,放置10 min后检测结果为(1.31±0.34)%,与Sysmex XT-4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1.31±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度在30%,染色后放置时间在30 min以内网织红细胞手工计数效果好。

    作者:侯会香;赵俊红;段雄波;赵英君;刘军敏;甄志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葛根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侵入和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葛根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侵入试验检测葛根素对细胞侵入能力的影响,细胞迁移试验检测葛根素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管道形成试验检测葛根素对细胞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一氧化氮合酶(p-eNOS)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葛根素明显促进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侵入和血管形成能力(P<0.05),并显著上调p-Akt和p-eNOS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葛根素能够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侵入和血管形成,上调p-Akt和p-eN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张杰;龚妙添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009~2012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2009~2012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临床分离病原菌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2012年版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导原则判读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采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到非重复粪肠球菌783株,屎肠球菌664株,二者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非常敏感(耐药率均低于2.0%),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分别为0.1%和1.4%。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5.7%、2.6%和2.2%;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32.9%。屎肠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在90.0%以上。结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球菌感染以粪肠球菌为主,监测其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七绮;牛司强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驱动蛋白6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驱动蛋白6是驱动蛋白超家族中一类参与胞内转运的特殊蛋白质。近年来,研究发现驱动蛋白6基因 rs20455位点(Trp719Arg)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可能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易感性密切相关,且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驱动蛋白6基因变异者显著获益。本文就驱动蛋白6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易感性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陈娟(综述);施建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316例MDS患者CD34抗原表达与骨髓形态学同步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CD34抗原检测应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 DS )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法对316例M DS患者检测骨髓形态学的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同步检测CD34抗原。结果在M DS各亚型中CD34阳性细胞与骨髓形态学原始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骨髓形态学检测结果为标准,CD34抗原检测结果与其相同者为符合,316例患者中, CD34抗原检测有244例与骨髓形态学检测结果符合,总符合率77.21%。结论 CD34抗原检测应用于M DS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是对骨髓形态学检测的补充,使M DS患者的诊断结果更准确可靠。

    作者:邢江涛;陶朝欣;张玉娜;周敬华;柳江超;朱芸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