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用于妊娠糖尿病诊断的meta分析

梁培松;王结珍

关键词:血红蛋白A, 糖基化, 糖尿病, 妊娠, Meta分析
摘要:目的 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然后提取纳入文献的反应诊断性能的特征信息.数据采用Meta-Dise1.4和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各研究结果的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综合评价诊断优势比、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和汇总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SROC)的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经异质性检验为同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作meta分析,得到合并诊断优势比、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59.02(95%CI:110.70~228.43)、0.83(95%CI:0.81~0.86)、0.97(95%CI:0.96~0.98)、26.20(95%CI:19.39~35.41)和0.17(95%CI:0.15~0.20),SROC AUC=0.974 0,Q*=0.926 5.结论 HbA1c检测是一种可以用于妊娠糖尿病诊断的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的方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液复合室内质控物的研制与评价

    目的 研制出包含(NAG)和尿微量清蛋白(UMA)两项的复合室内质控物,并初步评价其质量.方法 收集临床肾病患者新鲜尿液,经过处理,制成包含尿NAG和尿UMA两个项目的 复合室内质控物;并依据CNAS-GLO3及ISO Guide 35的要求,对研制的质控物均匀性、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均一性检测NAG和UMA计算的F值分别为2.32和1.54,均小于F0.05(9.10);稳定性检测NAG和UMA所得t值均小于t0.05(29).结论 本次研制的尿NAG和UMA 2项复合室内质控物在合适的保存条件下,具备较好的均一性与稳定性,符合临床使用要求.

    作者:袁咏梅;刘和录;何亚;杨鸿雅;於艳霞;林洁;杨庆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头孢美唑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观察

    目的 了解头孢美唑(CMZ)对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作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临床各类标本中所分离出的503株ECO和489株KPN进行CMZ耐药性监测,并与其他几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比较.结果 ECO ESBLs的检出率为62.6%,KPN ESBLs 的检出率为39.9%;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对ECO和KPN ESBLs阴性菌株的耐药率均在10%以下;CMZ对产ESBLs的ECO和KPN的耐药率分别为4.4%和19.0%,这高于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ZP),但低于二、三、四代头孢菌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UL).结论 CMZ对ECO和KPN产ESBLs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80%以上),对于产ESBLs的ECO和KPN引起的感染仍可根据病情选用CMZ.

    作者:谢松生;李文郎;刘卫东;何大保;唐恒锋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皮肤病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皮肤病患者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诊的765例皮肤病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33.3%~58.3%(平均47.8%)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59.8%的红皮病患者,9.4%的银屑病患者和1.1%感染性皮肤病患者.结论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发生率及增多程度在不同类型的皮肤病患者间有较大差别,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对于不同类型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深入研究皮肤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制对于皮肤病发病原因和机制的探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涛;杨军霞;刘贵建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IgGκ、IgGλ水平及其比值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gGκ、IgGλ水平及IgGκ/IgGλ比值测定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HevyliteTM法测定1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30例健康者血清IgGκ、IgGλ水平,并进行随访,计算不同IgGκ、IgGλ水平和IgGκ/IgGλ比值患者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上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gGκ、IgGλ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25.90、24.35 g/L,高于健康者.上述患者1年和3年的总体生存率的比较,IgGκ/IgGλ在0.4~13范围的患者高于IgGκ/IgGλ<0.40或大于13的患者(P<0.05);IgGκ<23.70 g/L或IgGλ<22.15 g/L的患者高于IgGκ≥23.70 g/L或IgGλ≥22.15 g/L的患者(P<0.05).结论 血清IgGκ、IgGλ水平及其比值测定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判断.

    作者:曾丽英;赵可伟;罗旋;景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AFU和AFP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以及α-L-岩藻糖苷酶( AFU),甲胎蛋白( AFP)水平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慢性肝病患者和66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HA、LN、Ⅳ-C、AFU和AFP等五项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 在慢性迁延性肝炎(CPH)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组和肝硬化(LC)组,血清HA、LN、和Ⅳ-C的水平呈相似的逐渐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肝病患者血清AFU和AFP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特别是在肝硬化组,两项指标分别是健康人的2.0倍和8.8倍,与健康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HA、LN、Ⅳ-C和AFU、AFP五项指标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转变过程中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的指标,可以为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参考.

    作者:顾春瑜;石新慧;王海滨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未致敏颗粒假阳性1例

    梅毒的血清学检查在梅毒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被卫生部列为输血前、术前等常规必查项目.梅毒感染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检测结果的正确与否显得非常重要.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梅毒血清学确证试验之一.由于个体与方法学差异,部分患者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据报道TPPA存在1%~2%生物学假阳性率[1].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TPPA未致敏颗粒假阳性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龙;曾佩琼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生化危急值结果复检的符合率及其必要性探讨

    目的 探讨生化危急值结果复检的符合性及必要性.方法 对330份生化危急值标本的K、Na、Ca、葡萄糖(GLU)等危急值结果进行复检,并计算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的偏倚及复检符合率,以偏倚小于或等于1/2 CLIA′88或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大允许误差,作为判断危急值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是否一致的标准.结果 330份危急值标本中满足判断标准,即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一致的标本为303份,整体复检符合率为91.8%,复检不一致标本为27份,均为低于危急值下限的极低值结果.结论 生化危急值不符合结果主要集中在一些项目的 极低值结果上,而极低值复检结果的存在的偏倚并不影响临床决策和治疗效果,因此复检并不能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危急值结果复检并不都是必要的.

    作者:牛爱军;王开森;孙晓;闫先侠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方程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健康成人为125 mL/min左右.GFR常用的参考方法是90mTc-二乙三胺五乙酸(90Tcm-DTPA)放射性核素作标记检测,其受到费用高、仪器昂贵、需静脉内注射同位素可能造成照影剂性肾损害、实时尿液采集等操作繁杂、放射性污染等限制.

    作者:李冬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不同添加剂对自制尿液室内质控物质量的影响

    目的 为自制尿液复合型室内质控物选择佳添加剂.方法 分析一种包含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尿微量清蛋白(UMA)两个项目的 自制复合室内质控物的酶稳定剂、蛋白稳定剂及叠氮钠等添加剂对其稳定性及均一性的影响.结果 在-20 ℃保存温度下,尿NAG项目的 稳定天数:无添加,72 d;叠氮钠,169 d;酶稳定剂,大于365 d.同样条件下,尿UMA项目的 稳定天数:无添加,99 d;叠氮钠,207 d;蛋白稳剂定,大于365 d.质控物各个保存阶段稳定的同时测得的瓶间均一性良好.结论 在制备尿NAG和UMA两项复合室内质控物的同时添加酶稳定剂、蛋白稳定剂和叠氮钠能延长质控物的稳定时间,提高质控物的质量.

    作者:袁咏梅;何亚;王利军;余素燕;许瑞娜;陈宝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酵母样菌对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检测的影响

    目的 探讨酵母样菌对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血尿、菌尿、血-菌混合尿分别进行UF-1000i检测.结果 UF-1000i对红细的分辨力较高,单纯血尿不误认为酵母样菌,但单纯酵母样菌尿易误认为红细胞,特别是当混合尿中酵母样菌含量较高时误认更明显.在发生误认时红细胞荧光强度以及镜检对结果判断的指导意义较大.结论 UF-1000i对混合尿中的酵母样菌鉴别能力不强,仍然是影响尿中红细胞计数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陈洪丽;王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278株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奇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78株淋球菌中检出阿奇霉素敏感株174株占62.6%,中敏株58株占20.9%,耐药株46株占16.5%.结论 临床应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的连续性监测.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毕超;梁艳华;宋卫忠;张锡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肿瘤标志物联检在诊断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消化道肿瘤目前在肿瘤发病中占首位,由于肿瘤的演变是较为复杂的病理过程,给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消化道的诊断影像学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10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了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及铁蛋白(FERRIN)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贺望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膝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引起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其病理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关节软骨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极低的组织特性,膝骨性关节炎难于治疗.近几年,具有安全、无创、方便、经济等特点的物理疗法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将其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上.

    作者:李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5′端非翻译区和NS5B区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中意义的再评价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5′端非翻译区(5′-UTR)和NS5B区对中国人群感染的HCV基因分型的确切意义.方法 选择NCBI核苷酸数据库中来源于中国人的HCV全基因组,利用NCBI基因分型工具,对同一条HCV序列中5′-UTR区、NS5B区和全长基因组进行基因分型,确定5′-UTR区和NS5B区在HCV基因分型中的全基因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NS5B区对125例临床HCV-RNA大于1.0E3的标本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 与全长基因组的分型结果相比,5′-UTR区基因分型在基因型判断上存在差异,仅有45%的符合率,特别是其无法精确判断基因亚型;而NS5B区基因分型结果与全长基因组的分型结果无论在基因型还是在基因亚型的判断上都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符合率可达95%;利用NS5B区对临床125例标本成功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以1b和2a两种亚型为主.结论 NS5B区在HCV基因分型中具有良好的全基因组序列的代表性,能够有效用于临床常规的HCV基因分型检测.

    作者:俞杨;邬兰;焦杰;杜同信;王自正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vWF-cp)的活性与血栓形成及出血、微血管病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肿瘤浸润与转移、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检测ADAMTS-13活性水平对诊治这些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ADAMTS-13活性的检测方法繁多,而且检测技术不断改进.

    作者:姚拾秀;江淼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日常室内质控品在干片式生化分析仪上的基质效应分析

    目的 评估BIO-RAD公司LOT14191、LOT14192两批号质控物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急诊生化项目基质效应.方法 以Olympus AU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对比系统,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为待评估系统,参照NCCLS EP14A文件对K、NA、CL、CA、MG、P、BUN、CR、UA、GLU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结果 K、NA、CL、BUN、CR项目不存在基质效;MG、P、UA存在基质效应.LOT14191中的CA、GLU存在基质效应,而Ca、GLU在LOT14192中的基质效应则不明显.结论 在常规检测和室间质评比中应重视质控品在这两个检测系统间的基体效应.进行比对时,应合理分析及评价,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性.

    作者:叶桂样;黄瑞勋;黄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一种鉴定阴道加特纳菌的简便方法

    目的 通过与仪器法相比较,提供一种简便又经济的鉴定阴道加特纳菌的方法.方法 收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共112份宫颈分泌物标本,分别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两种方法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用药敏纸片扩散法与仪器法的结果完全一致,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均做出了相同标本的相同结果,42例阴道加特纳菌,70例非阴道加特纳菌.结论 药敏纸片扩散法是一种简便又经济的鉴定阴道加特纳菌的方法,可以用药敏纸片法代替仪器法进行阴道加特纳菌的鉴定.

    作者:周林涛;周小曼;刘晓云;刘志勇;黄汉莲;黄宛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ARCHITECT i2000SR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性能评价

    目的 评价ARCHITECT i2000SR化学发光仪检测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分析性能.方法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方法学评价系列文件,对ARCHITECT i2000SR化学发光仪检测ProGRP的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分析测量线性范围和分析抗干扰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并与厂商声明的性能和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ARCHITECT i2000SR化学发光仪检测ProGRP的批内CV和总CV分别为2.83%~3.26%和4.1%~5.16%,ProGRP回收率为97.44%~102.41%,功能灵敏度在1.025 pg/mL左右,分析测量线性范围22.3~4 815.8 pg/mL,血红蛋白(2 g/L)、胆红素(400 mg/L)、乳糜(1670 FIU)对ProGRP检测无干扰.结论 ARCHITECT i2000SR化学发光仪检测ProGRP的主要分析性能指标达到了厂商声明要求,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朱安友;王凤超;葛鑫;张伦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几种炎症标志物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白细胞计数(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该院儿科收治的186例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出院时的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感染组,包括细菌、病毒及支原体(n=113)、非感染组(n=63),同时,将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n=30).2组受试儿童的血清PCT、CRP、ESR和WBC检测水平,与对照组健康儿童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感染组患儿PCT、CRP、ESR、WB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非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PCT、CRP、ESR、WBC在小儿发热疾病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慧慧;廖剑;杨湘越;兰小鹏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临床分析

    急性白血病在血常规检查中多以全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但是也有一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首发只表现为单纯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单纯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多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因此往往会因为不镜检或没有进一步做检查而导致漏诊或误诊.现将本院35例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陆作洁;农少云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