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定位显色培养基在细菌快速初步鉴定中的应用

杨自副;陈默蕊

关键词:定位显色培养基, 显色, 导航, 快速, 细菌鉴定
摘要:目的 评价定位显色培养基在细菌快速初步鉴定中的作用.方法 将3 313株临床菌株和145株室间质评菌株点种于定位显色培养基上,观察显色特点,总结细菌显色规律.结果 不同种属的细菌在定位显色培养基上具有一定的显色规律.结论 定位显色培养基对细菌的快速初步推测和鉴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成本低廉、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介素-18、腺苷脱氨酶、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在鉴别诊断胸水性质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胸水中白介素-18(IL-18)、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胸水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检测127例不同病因引起胸水的患者IL-18、ADA和CEA浓度.结果 结核组IL-18和ADA平均含量分别为(619.7±186.8)ng/L和(53.1±23.4)U/L,显著高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CEA平均水平为(38.63±18.55)U/L,显著高于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水中IL-18、ADA和CEA的联合检测对鉴别结核性与恶性胸水有重要价值.

    作者:熊军;龙聪;郭辉;周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广谱人乳头瘤病毒的方法建立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PCR方法以检测广谱人乳头瘤病毒.方法 该实时荧光PCR方法利用了degenerate PCR引物与非特异性的SYBR Green染料替代通常使用的PCR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并与市售高危13型、低危6型试剂盒以及degenerate 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对于用高危13型试剂盒及低危6型试剂盒检测的100例黏膜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标本,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检出的阳性数为69例,敏感性为69%,相反,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出的40例皮肤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标本,用高危13型试剂盒以及低危6型试剂盒检测均为阴性;对于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及degenerate PCR方法检测的90例黏膜型、60例皮肤型标本,其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有高度一致性(Kappa=0.907).结论 与市售试剂盒相比,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覆盖广谱的HPV型别(皮肤型与黏膜型),并且比degenerate PCR方法高效、快速和简便,不失为一个可用于临床与科研的良好检测手段.

    作者:徐平;章晓鹰;张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两种方法对1139例不同性别研究生尿液检测结果的分析

    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常规已被普及使用,运用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简便、快捷,但干化学法永远不能代替镜检法,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液有形成份检测的金标准[1],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干化学法和显微镜检查的符合率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现对尿常规干化学分析仪检测潜血、白细胞与尿沉渣镜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符合程度,在高校学生健康人群男、女性间进行检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酸脱氢酶参考方法起始液的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乳酸脱氢酶参考测量程序溶液配制过程中起始液加β-NAD锂盐或氢氧化锂两种方法的性能差异.方法 用RELA 2009样本和有证参考物质对两种方法进行测量正确度验证;将两种起始液置于37 ℃中水浴孵育,观察在指定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分析两者间可能存在的特性差异;参照CLSI的EP9-A2文件,对两种方法及迈克检测方法进行一系列相关性分析.结果 上述两种方法测定RELA 2009样本和有证参考物质的相对偏倚均小于1.00%;37 ℃水浴条件下,加β-NAD锂盐的起始液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测定结果逐渐降低,而加氢氧化锂的起始液测定结果则与之相反;两种方法相关性分析结果为:Y=0.997 4X-2.651 2(r2=0.999 9).结论 乳酸脱氢酶参考测量程序溶液配制过程中起始液加β-NAD锂盐或氢氧化锂,两种方法性能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初步验证了迈克试剂量值溯源的有效性.

    作者:孙可其;杨涛;吕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细胞形态学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探讨

    目的 探讨胸腹水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胸腹水细胞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01例胸腹水患者进行常规有核细胞计数时见到体积较大细胞的76例胸腹水,离心涂片后,用瑞氏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镜检.结果 76例胸腹水中,53例可检出恶性细胞,后经病理、临床和其他方法证实58例胸腹水为恶性肿瘤性积液,诊断符合率为91%(53/58).结论 胸腹水有核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学检查十分重要,对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较好的灵敏度.

    作者:王莹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病原菌结构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近5年北京地区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2005~2009年患者各类标本分离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5年间该院分离出的病原菌数目逐年增加,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47.6%~50.0%),革兰阳性球菌(19.7%~20.9%)和真菌(18.1%~19.7%)次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均有下降趋势,真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有上升趋势.药敏结果显示MRSA对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仅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第3代头孢耐药率上升,2009年的耐药率达到高.结论 该院临床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中革兰阳性球菌比例5年间明显下降,院内感染控制较好,但应注意真菌及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作者:朱静;蒋伟;常东;于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恶性肿瘤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抑制剂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抑制剂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156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活性变化,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t-PA及PAI-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底物发光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纤溶活性变化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的优点.结论 检测t-PA及PAI-1活性变化,从而可判断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增殖、转移及出血﹑血栓形成的原因.

    作者:闫海润;陈宏娟;金春明;仝连信;黄永存;姜蕾;金大伟;鞠传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范围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建立排除血压、血脂高于正常参考值和胰岛素抵抗以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用矾酸盐法在日本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本地区8 728例健康人血清TBIL和DBIL,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BIL和 DBIL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分别为:7.92~23.11、1.98~7.12 μmol/L;男女不同性别组的TBIL和DBIL检测值分别为:8.01~23.51、7.71~21.90,2.07~7.35、1.54~6.70 μmol/L范围.结论 胆红素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胆红素处于低水平状态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各地区建立健康人群的胆红素参考范围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明辉;孙浩;周新民;邢桂英;李晓梅;崔征;杨志娜;田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ICU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2009年该院ICU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现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对ICU送检的538例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538例标本中,以痰和引流管为主,共分离3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4.7%,革兰阳性球菌占18.5%,真菌占16.7%;分离率居前4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0.4%)、铜绿假单胞菌(16.7%)、金黄色葡萄球菌(14.0%)和鲍曼不动杆菌(8.8%).药敏试验表明,在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大于80.0%的有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和替卡西林,碳青霉稀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产酶率分别是77.6%和61.5%;多粘酶素E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低(0.0%和9.0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和夫西地酸的耐药率均为0.0%,MRSA和MRSE分别占82.6%和100.0%;真菌对5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小于10.0%.结论 该院ICU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较高,真菌感染比例上升,多种感染菌呈现多重性耐药,ESBL和MRS比例升高.

    作者:周运恒;马红霞;石晓星;于军一;刘风华;曹广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因素研究

    目的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流行特征、相关感染因素的研究,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ICU患者送检标本和环境学标本的病原菌监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标本分离出的672株病原菌,主要是醋酸不动杆菌(5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鲍曼不动杆菌(43株)、肺炎克雷伯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672株菌株来源于痰液(554株)、血液(74株)、脓液及分泌物(22株)、尿液(12株)和其他(10株).与以上相关的病原菌多次从ICU环境内的负压吸引器、呼吸机检出.结论 醋酸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ICU的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全身感染(血源感染).吸引器、负压呼吸机是ICU病原菌感染、传播的主要因素.

    作者:徐进;马淑慧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1例从脑脊液中检出泡囊短波单胞菌的分析

    泡囊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BV)又名泡囊假单胞菌,通常存在于土壤、河流等自然界中,极少引起人类感染[1].脑脊液中检出该菌的文献报道很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传宇;马兵兵;汪春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封闭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在反复自然流产中的应用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育龄女性连续3次或3次以上都是妊娠在28周以前、胎儿体重在1 000 g以下,胚胎自动停止发育而流产.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常见的遗传、免疫、感染、生殖系统和内分泌异常等多种因素.其中30%~70%与免疫因素有关, 国内外临床文献有相关报道[1-10].

    作者:陈秀莲;何明娟;吴春红;杨生宙;林丽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定位显色培养基在细菌快速初步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定位显色培养基在细菌快速初步鉴定中的作用.方法 将3 313株临床菌株和145株室间质评菌株点种于定位显色培养基上,观察显色特点,总结细菌显色规律.结果 不同种属的细菌在定位显色培养基上具有一定的显色规律.结论 定位显色培养基对细菌的快速初步推测和鉴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成本低廉、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自副;陈默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前C区变异、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HBV)感染者前S1抗原阳性与前C区变异发生频率、HBV DNA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13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载量,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测序分析HBV前C区nt1 762~nt1 764位和 nt1 896位点基因突变.结果 313例血清HBV DNA阳性175例(55.6%),阴性138(44.1%);175例HBV DNA阳性的标本中有155例(88.6%)前S1抗原阳性,138例HBV DNA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33例(23.9%).HBV DNA与前S1抗原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前S1抗原阳性188例,发生nt1 896位变异为160例,nt1 762~nt1 764位变异为117例.前S1抗原阴性的125例中,发生nt1 896位变异为67例,nt1 762~nt1 764位变异为69例.前S1抗原阳性与阴性患者nt 1 896位点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中,前S1抗原不受前C区变异影响,可更客观地反映HBV复制状态.

    作者:刘成忠;肖传宇;侯文华;谢强;Xie Qiang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LAP和β2-MG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2-微球蛋白(β2-MG)在酒精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30例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和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LC)患者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2-微球蛋白(β2-MG),计算AST/ALT比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C患者血清中的LAP、r-GT活性和AST/ALT比值均高于HLC患者,β2-MG的含量低于H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r-GT、AST/ALT比值、β2-MG在ALC患者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7、0.702、0.698和0.685;阳性率分别为75.0%、70.1%、67.8%和68.9%,ALC患者的各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高于HLC患者(P<0.01).结论 LAP和β2-MG在酒精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DENND1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DENND1B基因多态性在儿童哮喘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血清IgE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哮喘儿童296例(哮喘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25例(健康对照组),同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通过高温连接酶检测法(PCR-LDR)检测DENND1B基因rs1747815 、rs1775444、rs1775456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样本血清总IgE水平.结果 rs1747815位点3组基因型(GG/GA/AA)及rs1775456位点3组基因型(AA/GA/GG)在健康对照组与哮喘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775444位点3组基因型(CC/TC/TT)在健康对照组与哮喘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哮喘组3种基因型患者中血清Ig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NND1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有一定相关性,但与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李佳;周娟;王娟;蔺丽慧;彭霞;刘亚楠;李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汁前处理对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 使用新的乳汁前处理方法对乳汁中的HBV DNA含量进行检测,提高乳汁中HBV DNA的检出率,以期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方法 应用Microcon YM 100超滤柱法与传统的提取方法提取乳汁中的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HBV DNA,比较两种方法对乳汁中HBV DNA的检出率.结果 在50例乳汁样本中,使用超滤柱法检出HBV DNA阳性的样本共40例,阳性率达到80%,而使用传统方法共检出30例,阳性率只有60%;比较两种方法检出HBV DNA的拷贝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超滤柱法提取乳汁中的HBV DNA能提高乳汁中的HBV检出率,对于指导临床科学的母乳喂养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李国玉;陈勇;陈金弟;李静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新型抗狂犬病病毒核蛋白抗体进行RFFIT检测效果评估

    目的 评价自主研发的荧光标记抗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用于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的效果.方法 将狂犬病病毒核蛋白的一段线性表位肽与KLH耦联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的高效价单克隆抗体抗-RVNP-Mcl,经浓缩、纯化、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用于RFFIT检测,以Millipore公司DFA5100为对照试剂,对200例人血清进行平行RFFIT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抗体检测结果的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r)=0.980;两种抗体检测定性结果一致率为96.83%,卡方检验显示两种抗体检测定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98,P>0.05),发生定性结果不一致的6例(3.00%)血清两种抗体检测结果均小于1 IU/mL;68例两种抗体检测结果均小于或等于1 IU/mL的血清样品中有6例(8.82%)发生结果定性不一致,其余样品均未发生不一致的情况.结论 使用荧光标记抗-RVNP-Mcl与DFA5100进行RFFIT检测时结果高度一致,荧光标记抗-RVNP-Mc1可供RFFIT检测使用.

    作者:吕新军;马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几种心肌标志物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心肌标志物的结果.方法 用定性、定量方法检测胸痛患者心肌标志物及确诊心肌梗死(AMI )患者胸痛后1、3、7 d心肌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0例AMI患者首次检测结果定性、定量差异不显著,第1、3、7天定量结果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出现明显降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cTnI)结果也呈一定下降,但不明显,定性结果变化无显著意义;150例胸痛患者其中被确诊为AMI的患者31例,定量结果较定性结果更敏感,特异性较差,但对诊断的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 对可疑胸痛患者入院筛查宜选取用定量法检测,定性方法可协助进行确诊,但对已确诊患者作疗效及愈后观察应选用定量检测.

    作者:李祥坤;赵芬;陈小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对可疑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139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6.8%.其中解脲脲原体(Uu)检出率高,为52.5%;人型支原体(Mh)检出率较低,为1.4%;Uu合并Mh感染检出率为2.9%.阳性标本中,21~40岁年龄段百分率高,占97.5%.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6.2%;对多西环素耐药率低,为3.8%、交沙霉素、普那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1%、5.1%、10.1%、17.7%、31.5%、29.1%.结论 Uu对喹诺酮类药物已产生严重耐药,临床应限制使用,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红;叶嗣颖;刘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