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CMY型AmpC酶费劳地枸橼酸杆菌的分子学特性研究

张晓坤;徐韫健;廖伟娇;张东梅;张丽梅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 费劳地枸橼酸杆菌, 分子学特性, CMY型
摘要:目的 对产CMY型AmpC酶费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耐药表型及分子学特性进行研究,探讨研制新的酶抑制剂.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两株费劳地枸橼酸杆菌所产CMY型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三相水解试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以该菌总基因组DNA和质粒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序列分析、质粒接合试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及AmpC酶检测.结果 两株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表现为耐药,对呋喃类和碳青霉烯类表现为敏感;三相水解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水解头孢西丁;PCR扩增出大小为1 146 bp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多种CMY亚型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7%;质粒接合试验证实质粒上含CMY基因,为可转移质粒.结论 两株菌株所产CMY型AmpC酶为新的CMY型头孢菌素酶,它介导了该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其耐药性能水平传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流变仪检测系统过程能力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过程能力研究在临床血流变检测系统方法评价和质控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按照<临床定量指标过程能力研究进展>介绍的方法,应用恰当的过程能力评价方法,评定临床血流变8项直接检测项目的过程能力,并根据血流变检测项目的方法性能特征参数应用质控方案,设计工具软件理性化地设计出基于其过程能力的、合适的、个性化的质控方案.结果 检测出ZL6000血流变检测系统8项直接检测项目在自配血流变质控物3个水平上的多项过程能力参数,评定其过程能力在A+级~D级之间,其中A+级33.33%,A级20.83%,B级25.00%,C级16.67%,D级4.17%.根据血流变项目检测方法性能特征参数绘制出各项目的过程能力图、6σ水平方法决定图、功效函数图和OPSpecs图,终制定出各血流变项目的合适的、个性化的质控方案,同时提出各项目过程能力和质控方案的维持和改进措施.结论 血流变检测项目过程能力研究是其质控方案设计、选择和改进的前提基础,对临床血流变项目的质控方案设计与选择和血流变检测系统的过程改进与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永富;许文荣;陈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检验科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构建

    目的 探讨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用水的构建方法.方法 依次采用机械过滤、活性碳过滤、水质软化、脱气、反渗透(RO)、电去离子(EDI)、紫外杀菌、超滤等水处理技术,结合自动监控系统和回流设计,构建超纯水制备系统.结果 水质监测电阻率达17.0~17.5 MΩ/cm,微生物数达0~6 CFU/mL,后期投入少,保养简单.结论 合理利用各种水处理技术,充分考虑实验需求,能够构建成理想的实验室用水系统.

    作者:程涌江;李丽;陈海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肺炎支原体四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 通过不同实验室对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了解各种方法的临床诊断意义,探讨MP的快速、准确和特异的检测手段.方法 对89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血清标本,分别进行核酸PCR扩增检测DNA、ELISA法、金标渗透法检测血清抗MP-IgM和冷凝集试验(CAT).结果 894例标本有327例经临床证实为MP感染者,阳性率结果分别为27.5%、26.4%、26.3%、11.9%.MP符合率分别为74.6%、71.9%、71.6%、31.8%.假阳性数分别为2、1、1、3例.4种方法总MP符合率为81.6%.结论 CAT法阳性率太低,可以被另外3种方法代替.另外3种方法能达到临床要求,特别是金标法,操作简单,不需要任何特殊仪器,在所有的医院都能开展.PCR法和金标法检测的标本不同,检测对象不同,两种方法可以组合检测,提高检出率.

    作者:朱传新;周玉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红细胞参数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红细胞参数改变,有助于提高IDA的诊断水平.方法 联合使用铁染色及血清铁蛋白确诊IDA患者70例,并以健康无贫血人员4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IDA组MCV、MCH及MCHC中位数分别为58.0 fL、16.40 pg、288.5 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RDW中位数为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8例(97.1%)IDA患者MCV<82 fL,67例MCH<27 pg,52例MCHC<320 g/L,62例RDW≥16.0%.Hb与MCV、MCH、MCHC均呈正相关(校正rs=0.4747、0.5983、0.5313);Hb与RDW负相关(校正rs=-0.3903).52例(74.3%)患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结论 MCV、MCH、RDW及MCHC诊断IDA的灵敏度依次降低.贫血越严重,IDA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越显著,红细胞大小不等也越显著.近3/4的IDA患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作者:周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因素研究

    目的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流行特征、相关感染因素的研究,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ICU患者送检标本和环境学标本的病原菌监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标本分离出的672株病原菌,主要是醋酸不动杆菌(5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鲍曼不动杆菌(43株)、肺炎克雷伯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672株菌株来源于痰液(554株)、血液(74株)、脓液及分泌物(22株)、尿液(12株)和其他(10株).与以上相关的病原菌多次从ICU环境内的负压吸引器、呼吸机检出.结论 醋酸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ICU的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全身感染(血源感染).吸引器、负压呼吸机是ICU病原菌感染、传播的主要因素.

    作者:徐进;马淑慧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范围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建立排除血压、血脂高于正常参考值和胰岛素抵抗以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健康人群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用矾酸盐法在日本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本地区8 728例健康人血清TBIL和DBIL,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BIL和 DBIL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分别为:7.92~23.11、1.98~7.12 μmol/L;男女不同性别组的TBIL和DBIL检测值分别为:8.01~23.51、7.71~21.90,2.07~7.35、1.54~6.70 μmol/L范围.结论 胆红素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胆红素处于低水平状态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各地区建立健康人群的胆红素参考范围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明辉;孙浩;周新民;邢桂英;李晓梅;崔征;杨志娜;田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基层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与分析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分离率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头孢西林纸片法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结果 本组233株SA在呼吸道标本检出率高,在脓液中第2.MRS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结论 应加强对患者医院感染好发部位的监测与护理,即使在二级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室也务必常规开展MRSA的检测工作.

    作者:吕卫东;张平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慢性HBV感染者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HBV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及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HBV)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36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66例无症状HBV携带者组(ASC组)、1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CH组)、112例肝硬化患者组(LC组)和65例对照组]的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和HBV基因分型进行检测.结果 ASC组和轻、中型CH组均以B基因型占优势,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CH组、代偿期LC组、失代偿期LC组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失代偿期LC组突变率高(37.7%).结论 该地区乙型肝炎人群以B和C基因型为主;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突变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无明显关系,而与HBV C基因型及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病进展有关.

    作者:高建平;郑瑞丹;朱青川;林震群;洪伍华;李庆端;陈哲;蔡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玉树地震伤员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的意义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为了解伤员的总体机体状态,进行了血常规、生化指标的检测及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三系统、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实验,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梁勤;乔登嫣;柳渊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LAP和β2-MG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2-微球蛋白(β2-MG)在酒精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30例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和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LC)患者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2-微球蛋白(β2-MG),计算AST/ALT比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C患者血清中的LAP、r-GT活性和AST/ALT比值均高于HLC患者,β2-MG的含量低于H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r-GT、AST/ALT比值、β2-MG在ALC患者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7、0.702、0.698和0.685;阳性率分别为75.0%、70.1%、67.8%和68.9%,ALC患者的各项指标的阳性率分别高于HLC患者(P<0.01).结论 LAP和β2-MG在酒精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149例抗-HCV和HCV核酸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目的 对该地区149例抗-HCV和HCV核酸定量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血清标本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HCV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 RNA.结果 在149例标本中,抗-HCV阳性率为70.47%(105/149),HCV RNA的阳性率为59.73%(89/149).结论 荧光PCR检测HCV RNA可以直接反映体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活动性和复制情况,优于抗-HCV对HCV感染检测的准确性,有利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党民芳;邢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EB病毒(EBV)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3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CMV DNA和EBV DNA载量.结果 334例患者中EBV检测阳性率为13.2%,CMV检测阳性率为19.2%,DNA拷贝数介于(102~107)copy/mL之间.治疗有效者EBV DNA 和CMV DNA载量迅速下降,2~3周后转阴.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动态监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CMV DNA和EBV DNA水平对于CMV感染和E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欣;陈建魁;于农;宋世平;左向华;许晓跃;佟利威;杨倩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纳米载银凹凸棒的制备和表征及其抗菌性能

    目的 制备具有较强抗菌性的抗菌剂.方法 通过对凹凸棒黏土进行酸化、热及钠化处理后,在室温下采用原位还原的方法制备纳米载银凹凸棒.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征.结果 纳米载银凹凸棒的红外吸收谱与纯凹凸棒基本相同,凹凸棒晶面结构没有变化.样品的元素分析说明纳米载银凹凸棒中银含量为4.13%.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菌实验表明,纳米载银凹凸棒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结论 应用原位还原法可制得纳米载银凹凸棒抗菌剂.

    作者:王临艳;宫雪;王建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对可疑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139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6.8%.其中解脲脲原体(Uu)检出率高,为52.5%;人型支原体(Mh)检出率较低,为1.4%;Uu合并Mh感染检出率为2.9%.阳性标本中,21~40岁年龄段百分率高,占97.5%.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6.2%;对多西环素耐药率低,为3.8%、交沙霉素、普那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1%、5.1%、10.1%、17.7%、31.5%、29.1%.结论 Uu对喹诺酮类药物已产生严重耐药,临床应限制使用,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红;叶嗣颖;刘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酸脱氢酶参考方法起始液的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乳酸脱氢酶参考测量程序溶液配制过程中起始液加β-NAD锂盐或氢氧化锂两种方法的性能差异.方法 用RELA 2009样本和有证参考物质对两种方法进行测量正确度验证;将两种起始液置于37 ℃中水浴孵育,观察在指定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分析两者间可能存在的特性差异;参照CLSI的EP9-A2文件,对两种方法及迈克检测方法进行一系列相关性分析.结果 上述两种方法测定RELA 2009样本和有证参考物质的相对偏倚均小于1.00%;37 ℃水浴条件下,加β-NAD锂盐的起始液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测定结果逐渐降低,而加氢氧化锂的起始液测定结果则与之相反;两种方法相关性分析结果为:Y=0.997 4X-2.651 2(r2=0.999 9).结论 乳酸脱氢酶参考测量程序溶液配制过程中起始液加β-NAD锂盐或氢氧化锂,两种方法性能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初步验证了迈克试剂量值溯源的有效性.

    作者:孙可其;杨涛;吕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输血科的实习生带教体会

    目前,中国还没有输血医学教育的高等专业学科,输血科的实习学生主要来自于医学检验系、临床医学系两部分.输血科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从实践工作中获得,输血科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较为专一,在实际输血医学工作中,大部分从业人员从事的是简单、机械、重复性工作.

    作者:滕本秀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ICU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2009年该院ICU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现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对ICU送检的538例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538例标本中,以痰和引流管为主,共分离3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4.7%,革兰阳性球菌占18.5%,真菌占16.7%;分离率居前4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0.4%)、铜绿假单胞菌(16.7%)、金黄色葡萄球菌(14.0%)和鲍曼不动杆菌(8.8%).药敏试验表明,在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大于80.0%的有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和替卡西林,碳青霉稀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产酶率分别是77.6%和61.5%;多粘酶素E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低(0.0%和9.0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和夫西地酸的耐药率均为0.0%,MRSA和MRSE分别占82.6%和100.0%;真菌对5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小于10.0%.结论 该院ICU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较高,真菌感染比例上升,多种感染菌呈现多重性耐药,ESBL和MRS比例升高.

    作者:周运恒;马红霞;石晓星;于军一;刘风华;曹广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检测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DEACMP患者53例为DEACMP组,经历一氧化碳中毒(ACMP)但未出现DEACMP的患者30例为ACMP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CysC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 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生时,血清CysC水平在DEACMP、ACMP组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DEACMP组与ACM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DEACMP组在假愈期后血清CysC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而ACMP组基本恢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并且DEACMP组治疗后痊愈的患者血清CysC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0.85±0.11)mg/L.治疗后疗效为好转的患者血清CysC为(1.33±0.16)mg/L,仍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无效的患者血清CysC仍保持较高的水平(1.89±0.21)mg/L,血清CysC水平与DEACMP的疗效呈正相关,(r=0.306,P<0.01).结论 血清CysC检测有助于预测DEACMP的发生,并且与DEACMP的预后有关,经治疗后患者血清CysC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者预后较好.

    作者:姜梅;魏金凤;李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DENND1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DENND1B基因多态性在儿童哮喘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血清IgE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哮喘儿童296例(哮喘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25例(健康对照组),同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通过高温连接酶检测法(PCR-LDR)检测DENND1B基因rs1747815 、rs1775444、rs1775456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样本血清总IgE水平.结果 rs1747815位点3组基因型(GG/GA/AA)及rs1775456位点3组基因型(AA/GA/GG)在健康对照组与哮喘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775444位点3组基因型(CC/TC/TT)在健康对照组与哮喘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哮喘组3种基因型患者中血清Ig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NND1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有一定相关性,但与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李佳;周娟;王娟;蔺丽慧;彭霞;刘亚楠;李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前C区变异、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HBV)感染者前S1抗原阳性与前C区变异发生频率、HBV DNA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13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载量,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测序分析HBV前C区nt1 762~nt1 764位和 nt1 896位点基因突变.结果 313例血清HBV DNA阳性175例(55.6%),阴性138(44.1%);175例HBV DNA阳性的标本中有155例(88.6%)前S1抗原阳性,138例HBV DNA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33例(23.9%).HBV DNA与前S1抗原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前S1抗原阳性188例,发生nt1 896位变异为160例,nt1 762~nt1 764位变异为117例.前S1抗原阴性的125例中,发生nt1 896位变异为67例,nt1 762~nt1 764位变异为69例.前S1抗原阳性与阴性患者nt 1 896位点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中,前S1抗原不受前C区变异影响,可更客观地反映HBV复制状态.

    作者:刘成忠;肖传宇;侯文华;谢强;Xie Qiang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