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检测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效果

梁健伟;周玮;李万莎;闪全忠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心肌损伤, 肝损伤, 肾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HBN)患儿检测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该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2 325例,依据血清总胆红素(TSB)结果分为3组:中重度黄疸组、轻度黄疸组和对照组,分别收集并比较血清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酐(Cr)、尿素(U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的测量结果.结果 中重度黄疸组的TnT、AST和GGT结果均高于轻度黄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黄疸组的 MYO、Cr和Ur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N能够造成心肌损伤,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临床上对HBN患儿应尽早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其对心肌、肝脏及肾脏损伤的风险.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方案的研究

    目的 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要从实验室安全、培养全面质量控制意识、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临床综合能力、加强多元化带教方式等方面进行,以增强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作者:陈中举;黄敏;孙自镛;管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英语授课常见问题及对策

    分析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别从留学生特点、教师、教材、教学模式、课程安排、考试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英语授课提供借鉴,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沛;程惠玲;钱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鼻内镜手术配合术后氟康唑冲洗对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疗效及其生命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配合术后氟康唑冲洗对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疗效及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15年9月间该院诊治的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独鼻内镜手术组(单独组)和鼻内镜手术联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治疗组(联合组),每组各33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SF-36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变化.结果 单独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91%(30/33),略著低于联合组的96.97%(32/3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组比较,联合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配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治疗效果,并显著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陆小虎;李星玉;王平;江华;张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标本类型和离心时间对临床常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素锂抗凝血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血浆、血清等3类标本和缩短离心时间对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使用VITROS 5600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28例3类标本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并进一步行cTnI的EDTA-K2干扰试验;将21例肝素锂抗凝标本在4 000 r/min分别离心2和10 min后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采用SigmaPlot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EDTA-K2抗凝组cTnI比肝素锂抗凝组低约15%,血清组CK-MB比肝素锂抗凝组高出大概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试验证实EDTA-K2对检测cTnI存在负干扰.将肝素锂抗凝标本离心2 min与10 min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素锂抗凝血浆、EDTA-K2抗凝血浆和血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间存在不一致性;缩短离心时间既不影响检测结果,又能缩短标本周转时间,使临床和患者获益.

    作者:崔明;鞠少卿;景蓉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支气管结核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特点.方法 选择该院经临床证实的支气管结核患者85例,全部先进行常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然后在AW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后在PACS工作站上分析总结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特点.结果 共发现支气管病变153处:右主支气管15处,右肺上叶24处,右肺中间段支气管14处,右肺中叶21处,右肺下叶8处;左主支气管18处,左肺上叶43处(其中舌叶13处),左肺下叶10处.单发27例,多发58例.管壁不规则增厚113处(占73.9%),均匀性增厚40处(占26.1%).结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显示支气管结核病变优势显著,可为临床诊治支气管结核提供重要影像依据.

    作者:舒伟强;吕圣秀;李春华;杨长萍;戴欣;王惠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SATB1和E-ca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究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和E-钙黏蛋白(E-ca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5例乳腺癌组织和47例癌旁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SATB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3.6%,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6%,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与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2,P<0.05).结论 SATB1和E-cad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联合检测对临床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病情发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瞿丛新;吴莹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不同方式房角分离术后昼夜眼压变化

    目的 比较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采用不同方式的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PEGS)前、后24 h眼压的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治疗的APACG患者80例(80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2组:观察组40例(40眼)采用超声乳化后房角分离术的PEGS,对照组40例(40眼)采用超声乳化前房角分离术的PEGS.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昼夜眼压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眼压(16.40±1.20)mm Hg、峰值眼压(18.95±2.89)mm Hg、眼压波动值(2.85±2.60)mm Hg;对照组平均眼压(17.86±1.28)mm Hg、峰值眼压(19.65±2.88)mm Hg、眼压波动值(3.26±2.61)mm Hg.2组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峰值眼压、眼压波动值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峰值眼压、眼压波动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白内障的APACG患者,2种方式行房角分离手术均能显著降低患者平均眼压,减少昼夜眼压波动.但超声乳化后房角分离术效果优于超声乳化前房角分离术.

    作者:张宏光;沙爱娟;关文雯;叶丹;王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4项指标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联

    目的 对血浆血尿酸(UA)、白细胞介素(IL)-2、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认知功能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PD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将同期参与体检的健康者82例作为健康组,均进行分血浆UA、IL-2、IL-6及TNF-α测定, 并比较分析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表达及其和认知功能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的UA水平、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2、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成治疗后,观察组的UA、IL-2、IL-6、TNF-α水平及MoCA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IL-6、TNF-α和MoCA评分存在关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与MoCA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低表达和IL-6、TNF-α高表达与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关联性,可基于有关指标测定基础上进行预测.

    作者:罗旺胜;朱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快速康复理念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后疼痛、炎性反应和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理念的应用对腹腔镜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136例,按照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观察组以快速康复护理理念为基础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及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炎性反应、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术后3 d,观察组患者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分别为(43.18±29.32)mg/L、(17.18±6.13)ng/L,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6.32±32.09)mg/L、(40.37±9.2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7、4.762,P<0.05);术后7 d,观察组CRP(18.29±12.16)mg/L显著低于对照组(28.04±11.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5,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普食时间及第1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9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有效改善其炎性反应发生的情况,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黄花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鼠阑尾切除术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一种适用于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且经济的动物手术.方法 比较多种动物阑尾切除术手术模型,反复摸索总结经验,探索大鼠阑尾切除术动物手术模型用于外科实习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方式.结果 经临床教学证实,大鼠阑尾切除术模型是一种经济适用的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动物手术模型,可在临床教学中推广使用.结论 本实验适用于外科实习基本技能教学,但更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实习生行技能提高训练或用于临床技能考核.

    作者:王洪波;郭轶;王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性收录肥胖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n=30)和二甲双胍组(n=30).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后3月检测血清vaspin水平、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结果 经过3个月治疗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稳态模型IR指数(HOMA-IR)、血糖曲线下面积(PGAUC)和vaspin水平显著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I30/△G30水平显著上升.组间比较可见,西格列汀组患者HOMA-IR和vaspin水平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而HOMA-β水平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西格列汀干预与△HOMA-IR和△vaspin呈负相关,与△HOMA-β呈正相关.结论 西格列汀干预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血清vaspin水平进而改善肥胖T2DM患者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刘春燕;白宁;张晓乐;李小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诊断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ProGRP诊断SCLC的相关文献.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合并诊断效应量并对ProGRP诊断SCLC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文献24篇;合并敏感性(SEN)为0.77,95%CI为0.72~0.82;特异性(SPE)为0.95,95%CI为0.93~0.97;诊断比值比(DOR)为66.3,95%CI为38.5~114.1;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5%CI为0.91~0.95;Q指数为0.86.亚组分析表明,国外ProGRP诊断肺癌的SEN、合并的阳性似然比(PLR)、DOR和AUC均高于国内报道.ELISA检测法的SEN、SPE、PLR、DOR和AUC优于(电)化学发光法.纳入文献有异质性,无阈值效应和发表偏倚.结论 ProGRP诊断SCLC具有较高的SEN和SPE,但存在异质性,还需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以更准确地评价其临床价值.

    作者:张磊;甄乾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循证护理与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模式在产科分娩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与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模式在产科分娩中的效果.方法 将产科分娩产妇264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132例行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模式,其中自然分娩53例,剖宫产79例;观察组132例行循证护理模式,其中自然分娩81例,剖宫产51例.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2组焦虑量表(SAS)评分、抑郁量表(SD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状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24 h出血量状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在产科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好于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模式.

    作者:李玉琼;王秀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以健康体检者550例为研究人群,检测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等基本信息,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生化指标;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 baPWV、颈动脉超声测量CIMT ,研究baPWV及CIMT的主要影响因素.以baPWV<1 400 cm/s和baPWV≥1 400 cm/s为标准分组比较各组CIMT值;再将CIMT值以CIMT<1 mm、1 mm≤CIMT<1.5 mm、CIMT≥1.5 mm为标准分组,比较各组baPWV值;线性回归比较CIMT和baPWV的相关性.结果 CIMT受性别、年龄、腰围、收缩压、LDL、踝臂指数(ABI)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受性别、体质量、年龄、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 与 CIMT 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和baPWV呈线性关系.CIMT早期增厚期就已经有大动脉的动脉僵硬度改变,应在CIMT早期增厚期进行干预而非只重视斑块期的治疗.

    作者:田晶;吴绍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iRNA-155靶向调控MMP-9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微小RNA-155(miRNA-15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采用miRNA-155抑制剂(miRNA-155 inhibitor)、miRNA-155类似物(miRNA-155 mimic)及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处理肝星状细胞-T6 (HSC-T6)细胞株,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iRNA-155、β-catenin及MMP-9的表达;采用荧光素酶标记法检测MMP-9与miRNA-155相互作用的靶位点,探讨miRNA-155表达变化与MMP-9和肝纤维化的关系.结果 MMP-9在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内表达显著上升,为正常大鼠的(8.51±0.30)倍;miRNA-155是与MMP-9相关的靶向miRNA分子,其表达升高能显著降低MMP-9的表达;在使用Wnt通路抑制剂后,miRNA-155和MMP-9的表达量显著降低.通过荧光素报告基因标记法发现,miRNA-155与MMP-9的3-UTR靶向结合.结论 miRNA-155是一种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miRNA分子,它可以通过影响MMP-9的表达来调节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李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162例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抗原的诊断意义

    目的 通过对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分析评价病毒抗原临床研究的价值及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该院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患者2 162例,采取直接免疫荧光法对7项呼吸道病毒实施抗原检测,其中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副流感病毒1型、副流感病毒2型及副流感病毒3型,分析比较本研究中所有婴幼儿7项呼吸道病毒感染检出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及季节的关系情况.结果 检测出阳性标本575例,总检出率为26.6%,且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副流感病毒1型、副流感病毒2型感染的婴幼儿患者,男女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的婴幼儿中男56例(占总例数的2.59%)与女34例(占总例数的1.57%),两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5,P=0.037).不同年龄段受病毒感染的总阳性率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季度婴幼儿7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合计检出率分别为34.43%、35.13%,远高于第2季度的8.35%和第3季度的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诊断表明,急性呼吸道的病毒感染与性别关系不大,但与婴幼儿的年龄及季节具有一定相关性;该法可为临床针对性用药提供有效依据,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大大提高诊治疗效,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赖伟兰;陈亚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HNL、PCT及CRP在急性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12月间住院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350例,其中细菌性感染的患者184例(细菌组)、病毒性感染的患者166例(病毒组).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格检查的职工或在校学生作为对照组,共155例.根据酶联免疫法、双抗体夹心层析、免疫比浊法等原理分别定量检测所有人员血清中HNL、PCT及CRP值,并分析其实际诊断价值.结果 发现细菌组PCT、HNL及CRP分别为(2.41±1.23)ng/mL、(232.54±101.23)ng/mL及(55.14±38.47)mg/L,均显著高于病毒组及对照组水平,且检测出的HNL水平升高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细菌组PCT、HNL及CRP的阳性率分别为82.06%、94.02%及70.65%,远远超出病毒组和对照组,且HNL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NL、PCT及CRP对细菌感染较为敏感,鉴别诊断能力较强,其中以HNL升高为显著,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可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郭靓;朱菁薇;王占科;周媛;邓伦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恒温扩增芯片法在下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恒温扩增芯片法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合格痰标本94例,通过恒温扩增芯片法和细菌培养法检测病原体,痰涂片抗酸染色、RNA恒温扩增,静脉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 42例标本通过恒温扩增芯片法检测到病原体,阳性率44.7%.主要病原体为流感嗜血杆菌(13株)、肺炎链球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9株)、结核分枝杆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大肠埃希菌(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株)、鲍曼不动杆菌(1株)、衣原体(1株),未检测到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结论 恒温扩增芯片法操作简便、快速,可同时检测12种病原体并可筛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mecA基因.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显著高于传统细菌培养法,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显著优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涂片抗酸染色.该技术有利于下呼吸道感染的快速诊断和及时地针对性治疗.

    作者:刘志远;潘健;张婷菊;齐杰;王蕾;刘贵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与配血输血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表现形式、正确鉴定方法及其与输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该院血液科收治的AL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筛查出ABO血型抗原减弱的患者,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分析ABO血型抗原减弱的患者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对患者行同型输血,并与同期血型抗原正常组输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AL患者中ABO血型抗原减弱发生率为24.00%(48/200),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34.40%(43/1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6.67%(5/75).经基因分型,48例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中,A抗原减弱18例,确定为A血型;B抗原减弱22例,确定为B血型;A/B抗原均减弱8例,确定为AB型血.ABO血型抗原减弱输血反应情况与血型抗原正常组相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发生率较高,多见于AML患者,对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行血型基因学检测将有助于区分ABO血型,从而实现同型输血,以改善患者抗原功能,恢复患者健康.

    作者:赵素蓉;宋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和早期矫治需求性分析研究

    目的 分析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和早期矫治需求性.方法 评估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该院牙科就诊的162例6~12岁儿童混合牙列期咬合关系,并对早期矫治需求进行评估.结果 25.9%的儿童上颌前牙排列良好,且女童显著多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列重度拥挤和重度间隙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11.7%;有56例(占34.6%)儿童下颌前牙排列良好;下颌弓牙列重度拥挤发生率14.2%,女童显著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间隙发生率1.9%,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覆发生率为65.4%,覆盖异常率为64.8%;咬合异常占比35.8%,有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占比43.2%;存在单一研究对象需求多种治疗,需要活动矫治器的例数占19.8%、习惯矫正器占24.7%、2×4技术(单牙弓)占11.7%、2×4技术(双牙弓)占14.8%.结论 轻度深覆盖和前牙旋转是较为频繁的咬合异常,这2种异常不仅影响美观,也可能会增加牙齿创伤的可能性;某些个体还需要接受多种治疗,治疗方案包括拔牙、佩戴矫治器或者防护牙托、2×4技术、扩展牙弓、间隙保持、接受定期检查和心理疏导.

    作者:于四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