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苏猛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因子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对疾病疗效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3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液相关检查和细胞培养,研究组采用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与恩替卡韦治疗,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IL-4水平低于治疗前,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BeAg阳性者IL-4水平高于HBeAg阴性者,IFN-γ水平低于HBeAg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BeAg阳性者与HBeAg阴性者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细胞因子可有效明确辅助T细胞1/辅助T细胞2免疫应答的平衡状况,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云舒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肝素干预效果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择期行PCI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以普通肝素(UFH)静脉注射,分别在注射UFH后5 min和30 min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以及TEG反应时间(TEG-R)、血凝块形成时间等TEG相关指标,分析ACT和TEG-R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探讨TEG在PCI术中评估肝素干预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注射UFH后5 min血小板聚集率达标28例,ACT和TEG-R分别为(382.85±50.24)s和(58.57±10.25)min,未达标92例,ACT和TEG-R分别为(375.12±46.59)s和(52.23±7.38)min,两组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UFH后30 min,血小板聚集率达标98例,未达标22例.达标组ACT和TEG-R分别为(355.56±40.51)s和(50.35±7.81)min,明显高于未达标组的(324.45±30.25)s和(42.78±4.2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UFH后30 min患者ACT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明显负相关(r=-0.936 4),TEG-R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也呈明显负相关(r=-0.941 1).结论 TEG较传统ACT监测用于PCI术中肝素干预效果评估能更准确反映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何凤娥;刘依霜;段春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改良伊立替康(CPT-11)联合替吉奥(S-1)方案(IRIS方案)在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初步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观察组给予改良IRIS方案进行治疗:即第1天CPT-11 180 mg/m2静脉滴注,第3~16天S-1 40~60毫克/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IRIS方案进行治疗:即第1天CPT-11 180 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S-1 40~60毫克/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2~8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59.5%)略高于对照组(55.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IRIS方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临床疗效与传统IRIS方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旭东;刘佳;梁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普通干扰素α-2b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与单用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方案治疗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由3名研究员独立利用计算机对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后提取数据,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纳入病例843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424例,对照组(单用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419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HBsAg转换率方面治疗效果无差异,在HBV-DNA阴转率方面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HBsAg转换率方面试验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治疗4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转换率方面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在HBsAg转换率方面两组治疗效果无差异.治疗随访过程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无差异.结论 普通干扰素α-2b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HBsAg转换率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并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该研究纳入文献存在诸多不足,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高质量、大样本、长时间随访研究来证实.
作者:吴欢;伍龙;吕林玲;石统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对原发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102例高血脑出血患者作为高血压脑出血组,102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另选择102例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ys 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血肌酐(S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ECCR)水平.对于3组研究对象按其年龄分为20~49、>49~59、>59岁组,分析3个年龄段研究对象血清Cys C水平.结果 (1)高血压脑出血组血清Cys C水平[(1.82±0.55)ng/L]高于高血压组[(1.20±0.41)ng/L]和对照组[(0.92±0.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血清Cys 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TC水平[(4.91±1.36)nmol/L]高于对照组[(4.37±1.3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TG水平[(1.75±0.55)nmol/L)]高于对照组[(1.58±0.47)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SCr水平[(129.56±38.33)μmol/L]高于高血压组[(106.76±33.62)μmol/L]和对照组[(98.23±31.7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ECCR水平[(63.45±23.11)mL/min]低于高血压组[(84.54±21.35)mL/min]和对照组[(100.61±32.71)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EC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9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ys C水平[(3.17±0.79)ng/L]高于大于49~59岁[(1.71±0.46)ng/L]和20~49岁[(1.01±0.32)ng/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中年患者血清Cys C水平高于高血压脑出血青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岁高血压患者血清Cys C水平[(1.38±0.42)ng/L]高于20~49岁[(1.14±0.41)ng/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59岁的高血压患者与大于59岁、20~49岁的高血压患者血清Cys 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r=0.305),与ECCR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5).结论 高血脑出血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其年龄、ECCR相关,年龄越大,ECCR越低,血清Cys C水平越高.
作者:高涛;李成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在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于该院接受抑郁症治疗患者的陪护家属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家属进行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认真、真实记录患者家属在陪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教育,在此基础上在接待室内对患者家属进行一对一干预,每次干预时间控制在20~30 min,每天进行一次.干预前、后干预效果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完成.对于个别干预效果不佳的患者家属,护理人员可增加一对一的干预内容和时间,并时刻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家属干预后SAS、SDS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家属降低效果更明显.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焦虑和抑郁症状,适合于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家属心理护理有实用价值.
作者:杨向群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腔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68例接受腔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手术应激反应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麻醉前对照组患者收缩压(SBP)、心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对照组SBP仍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护理干预可缓解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庄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肋软骨在修复唇裂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63例16岁以上的唇裂鼻畸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取自体肋软骨分别制成不同形态的软骨支架进行唇裂鼻畸形修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术后效果良好,鼻底宽度的对称性、鼻小柱的高度、鼻尖的形态及鼻背的形态得到明显改善,但研究组矫正率大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肋软骨修复唇裂鼻畸形术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郁郁;马木提江·胡塞音;余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比较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引发的大咯血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52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者为栓塞组,58例行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止血者为药物组,对比两组治疗后咯血停止时间、治疗后咯血量、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以及出院后咯血复发情况.结果 栓塞组治疗后即刻止血、 24 h内止血、48 h内止血例数分别为37例、12例、2例,1例栓塞后38 h内再次咯血,予再次栓塞后成功止血.栓塞组止血时间[(22.4±4.5)h]、治疗后咯血量[(88.4±19.5)mL]、住院时间[(8.2±2.4)d]均明显少于药物组[(78.2±10.7)h、(226.1±42.3)mL、(10.6±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 d后临床疗效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6,P=0.002),栓塞组显效率(82.7%)与总体有效率(98.1%)均高于药物组(55.2%、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72,P=0.002).药物组止血无效6例患者中5例一次性栓塞止血成功.栓塞组未出现异位栓塞、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28.8%)、咽喉痛(26.9%)、胸背部疼痛(15.4%);药物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压升高(15.5%)、心悸(17.2%)、恶心(13.8%).栓塞组随访3个月内复发5例,3例予再次栓塞止血,2例实施肺叶切除;药物组复发11例,6例药物治疗止血,3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2例行肺叶切除.结论 对支气管扩张引发的大咯血患者实施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止血,可作为首选止血手段,亦可作为药物止血无效的补救手段;支气管动脉末端栓塞应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减少咯血复发.
作者:李艳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P120-连环蛋白(P120ct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质粒pGFP-V-RS-P120ctn shRNA转染人舌鳞癌细胞(TSCC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120ctn、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和波形蛋白(Vim)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及细胞迁移试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用质粒pGFP-V-RS-P120ctn shRNA转染TSCCA后发现,随着P120ctn表达的明显降低,E-ca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cad和Vim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SCC中P120ctn可能通过调控EMT标记物E-cad的表达参与EMT的发生,调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潘夏薇;陈钟;陈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了解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收集448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HCV感染标本进行分型.结果 448例丙型肝炎患者共检出7种基因亚型,分别为1b型288例(64.28%)、2a型137例(30.57%)、1a型13例(2.90%)、3b型4例(0.90%)、3a型2例(0.45%)、6a型2例(0.45%)、1a1b型2例(0.45%);对HC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分析显示无明显相关性;2013-2016年各基因型患病率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结论 山东地区HCV感染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为2a型;HCV基因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近4年山东地区各基因型年患病率无明显变化趋势.
作者:孙雯雯;王秀芹;陈冬哲;司海霞;刘玲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快速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护理人员短缺和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缺乏正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国内外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怎样围绕以职业规划为指导的护士层级培养进行综述.
作者:程萍;黄文琴;施先梅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以和解少阳法为主要治法组成的加味小柴胡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尿蛋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降压、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低盐优质蛋白饮食等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加味小柴胡汤,比较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以及IgA与IgG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SCr、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N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BUN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gA与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A与IgG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且观察组IgA与IgG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小柴胡汤可以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保护肾功能,提高免疫功能.
作者:苟中富;王建新;刘思美;张金平;张庆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血清钠水平的波动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4例APE患者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n=42)和死亡组(n=22),分别于治疗前和入院后第3、7天检测血清钠水平,综合分析血清钠水平波动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患者血清钠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Δ血清钠水平、Qanadli栓塞指数对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Δ1(治疗后3 d-治疗前)、Δ2(治疗后7 d-治疗前)和Δ3(治疗后7 d-治疗后3 d)血清钠水平与死亡发生呈正相关(P<0.05).Δ2和Δ3血清钠水平与Qanadli栓塞指数呈正相关(P<0.05);Qanadli栓塞指数(OR=1.28,95%CI 0.92~1.48,P<0.05)和Δ3血清钠水平(OR=1.28,95%CI 0.99~1.75,P<0.05)为APE患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钠水平波动对APE患者的死亡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和相关性.
作者:杨红梅;胡了凡;练筱园;何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临床情景模拟演练在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能力中的效果.方法 以卫生部确定的六大疾病病种(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创伤、急性颅脑外伤)设定案例,确定演练内容,设计演练方案,选取18名低年资护士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名.观察组行临床情景模拟演练,重点针对急救技能、急救流程及应急能力进行训练;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培训,在演练前后对各项急救技能及应急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情景模拟演练,急诊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技能及应急综合能力均比演练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情景模拟演练有利于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医护配合的协调性,保证了急救医疗服务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胡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直肠癌(CRC)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载量,探讨CEA检测载量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该院经手术治疗的CRC患者88例,分析患者血清CEA阳性情况,以CEA≤5.00 μg/L为阴性,>5.00 μg/L为阳性.分析CRC患者血清CEA阳性情况与TNM分期的关系.结果 CRC患者中CEA总阳性率为40.9%(36/88).血清CEA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临床病理分期越晚,CEA阳性率越高,且Ⅳ期和Ⅲ期CRC患者CEA阳性率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阳性率与CRC患者的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CEA载量检测可以作为CRC临床病理分期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判断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发展、评估CRC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黄绍;林英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注射液联合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DFI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G-CSF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中VEGF、Flt-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肉芽生长时间和上皮形成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Fl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Flt-1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Flt-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CSF与全身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促进VEGF、Flt-1的表达,缩短上皮细胞形成时间,有效降低创面面积,提高DFI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汉儒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根据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34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组27例,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组23例.入院后留取患者静脉血标本,检测RDW、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比较3组患者RDW、CRP、IL-6水平;评估RDW与CRP、IL-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MAP组比较,MSAP组患者RDW、CRP、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ASP组比较,SAP组患者RDW、CRP、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患者RDW与CRP、IL-6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RDW、CRP、IL-6水平升高,RDW可作为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全身炎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提长斌;卢清龙;侯运辉;杨丽丽;王莹;崔娜;刘文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结合保健操训练对听力下降患者听力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86例听力下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结合保健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频率听力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而语言识别率则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听力损失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干预后老年听力障碍量表筛查版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结合保健操训练对听力下降患者听力及语言交流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胡敏;李彩红;罗甜;杨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HSPN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HSP)患儿318例,按照是否发生肾炎将其分为HSPN组和HS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腹痛、皮疹反复、消化道出血构成,以及IgA、清蛋白、血小板计数(PLT)、抗链球菌溶血素(ASO)、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疹反复、清蛋白、消化道出血、三酰甘油及腹痛为HSP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皮疹反复、清蛋白、消化道出血、三酰甘油及腹痛是HSPN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提示当患者出现以上表现时,应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及预防措施,防止肾损伤的出现及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小华;朱小晖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