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120ctn基因沉默促进舌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潘夏薇;陈钟;陈江

关键词:p120-连环蛋白, 上皮-间质转化, 口腔, 鳞状细胞癌
摘要:目的 探索P120-连环蛋白(P120ct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质粒pGFP-V-RS-P120ctn shRNA转染人舌鳞癌细胞(TSCC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120ctn、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和波形蛋白(Vim)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及细胞迁移试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用质粒pGFP-V-RS-P120ctn shRNA转染TSCCA后发现,随着P120ctn表达的明显降低,E-ca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cad和Vim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SCC中P120ctn可能通过调控EMT标记物E-cad的表达参与EMT的发生,调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普通干扰素α-2b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与单用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方案治疗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由3名研究员独立利用计算机对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后提取数据,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纳入病例843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424例,对照组(单用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419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HBsAg转换率方面治疗效果无差异,在HBV-DNA阴转率方面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HBsAg转换率方面试验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治疗4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转换率方面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在HBsAg转换率方面两组治疗效果无差异.治疗随访过程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无差异.结论 普通干扰素α-2b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HBsAg转换率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并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该研究纳入文献存在诸多不足,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高质量、大样本、长时间随访研究来证实.

    作者:吴欢;伍龙;吕林玲;石统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情景模拟演练在培养急诊低年资护士抢救应急能力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临床情景模拟演练在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能力中的效果.方法 以卫生部确定的六大疾病病种(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创伤、急性颅脑外伤)设定案例,确定演练内容,设计演练方案,选取18名低年资护士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名.观察组行临床情景模拟演练,重点针对急救技能、急救流程及应急能力进行训练;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培训,在演练前后对各项急救技能及应急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情景模拟演练,急诊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技能及应急综合能力均比演练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情景模拟演练有利于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医护配合的协调性,保证了急救医疗服务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胡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gG4抗核抗体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gG4抗核抗体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皮肤科和合作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SLE患者100例,健康体检者50例,测定其血清IgG4抗核抗体水平,分析其与SLE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及临床指标(血清C3、清蛋白及24 h尿蛋白)的相关性,探讨IgG4抗核抗体在评价SLE疾病活动性中的作用.结果 SLE患者血清IgG4抗核抗体水平(0.53±0.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9±0.12).修正SLE-DAI评分(M-SLEDAI)评分大于10分的患者血清IgG4抗核抗体水平(0.33±0.31)明显低于M-SLEDAI评分小于或等于10的患者(0.92±0.51),且M-SLEDAI评分与血清IgG4抗核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666,P<0.05).血清IgG4抗核抗体水平与血清C3水平和清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53,P<0.05;r=0.501,P<0.05),与24 h尿蛋白呈负相关(r=-0.510,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IgG4抗核抗体水平升高,并且与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由此提示IgG4抗核抗体在SLE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张雷;苏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根据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34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组27例,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组23例.入院后留取患者静脉血标本,检测RDW、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比较3组患者RDW、CRP、IL-6水平;评估RDW与CRP、IL-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MAP组比较,MSAP组患者RDW、CRP、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ASP组比较,SAP组患者RDW、CRP、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患者RDW与CRP、IL-6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RDW、CRP、IL-6水平升高,RDW可作为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全身炎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提长斌;卢清龙;侯运辉;杨丽丽;王莹;崔娜;刘文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多学科新进展重组入防原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将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重组入防原医学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引导、促进了学员对放射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理论认识,提升了学员对放射性疾病的防治能力,并对内容重组应用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与探讨.

    作者:王艾平;李蓉;史春梦;徐辉;王军平;冉新泽;王涛;粟永萍;程天民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山东地区448例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状况分析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了解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收集448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HCV感染标本进行分型.结果 448例丙型肝炎患者共检出7种基因亚型,分别为1b型288例(64.28%)、2a型137例(30.57%)、1a型13例(2.90%)、3b型4例(0.90%)、3a型2例(0.45%)、6a型2例(0.45%)、1a1b型2例(0.45%);对HC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分析显示无明显相关性;2013-2016年各基因型患病率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结论 山东地区HCV感染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为2a型;HCV基因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近4年山东地区各基因型年患病率无明显变化趋势.

    作者:孙雯雯;王秀芹;陈冬哲;司海霞;刘玲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研究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其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具有重要判断作用,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如何改进、创新进行阐述.

    作者:王克迪;苏建荣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钠水平波动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钠水平的波动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4例APE患者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n=42)和死亡组(n=22),分别于治疗前和入院后第3、7天检测血清钠水平,综合分析血清钠水平波动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患者血清钠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Δ血清钠水平、Qanadli栓塞指数对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Δ1(治疗后3 d-治疗前)、Δ2(治疗后7 d-治疗前)和Δ3(治疗后7 d-治疗后3 d)血清钠水平与死亡发生呈正相关(P<0.05).Δ2和Δ3血清钠水平与Qanadli栓塞指数呈正相关(P<0.05);Qanadli栓塞指数(OR=1.28,95%CI 0.92~1.48,P<0.05)和Δ3血清钠水平(OR=1.28,95%CI 0.99~1.75,P<0.05)为APE患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钠水平波动对APE患者的死亡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和相关性.

    作者:杨红梅;胡了凡;练筱园;何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P120ctn基因沉默促进舌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目的 探索P120-连环蛋白(P120ct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质粒pGFP-V-RS-P120ctn shRNA转染人舌鳞癌细胞(TSCC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120ctn、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和波形蛋白(Vim)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及细胞迁移试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用质粒pGFP-V-RS-P120ctn shRNA转染TSCCA后发现,随着P120ctn表达的明显降低,E-ca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cad和Vim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SCC中P120ctn可能通过调控EMT标记物E-cad的表达参与EMT的发生,调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潘夏薇;陈钟;陈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直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载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目的 分析直肠癌(CRC)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载量,探讨CEA检测载量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该院经手术治疗的CRC患者88例,分析患者血清CEA阳性情况,以CEA≤5.00 μg/L为阴性,>5.00 μg/L为阳性.分析CRC患者血清CEA阳性情况与TNM分期的关系.结果 CRC患者中CEA总阳性率为40.9%(36/88).血清CEA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临床病理分期越晚,CEA阳性率越高,且Ⅳ期和Ⅲ期CRC患者CEA阳性率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阳性率与CRC患者的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CEA载量检测可以作为CRC临床病理分期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判断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发展、评估CRC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黄绍;林英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心理护理结合保健操训练对听力下降患者听力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结合保健操训练对听力下降患者听力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86例听力下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结合保健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频率听力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而语言识别率则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听力损失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干预后老年听力障碍量表筛查版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结合保健操训练对听力下降患者听力及语言交流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胡敏;李彩红;罗甜;杨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病毒性脑炎患者头部MRI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MRI对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经该院临床确诊的4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轴位T1W1、T2W1、T2Flair扫描及增强扫描,观察患者MRI特征、临床表现,以及MRI对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评价.结果 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下,病灶边缘无水肿,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病灶MRI信号多变,其中24例患者表现为脑表面线样强化,10例MRI无明显增强,10例伴脑实质病变内淡薄斑片状强化,4例为脑回状强化.48例患者MRI均表现为异常信号,平扫时T1W1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1信号稍高.将MRI进行分级,随着等级增加,病毒性脑炎患者病死率及植物生存率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MRI是目前诊断病毒性脑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病毒性脑炎病灶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MRI中病灶范围越广泛,提示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作者:洪莲;任鸿萍;刘华;张正甫;张毅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肋软骨在修复唇裂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肋软骨在修复唇裂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63例16岁以上的唇裂鼻畸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取自体肋软骨分别制成不同形态的软骨支架进行唇裂鼻畸形修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术后效果良好,鼻底宽度的对称性、鼻小柱的高度、鼻尖的形态及鼻背的形态得到明显改善,但研究组矫正率大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肋软骨修复唇裂鼻畸形术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郁郁;马木提江·胡塞音;余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94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将6个月后治愈的110例患者作为A组,未治愈的84例患者作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老年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肺结核临床症状以咳嗽(76.80%)、消瘦(68.56%)和食欲减退(61.86%)为常见;病灶部位常见为双上肺(34.54%),其次为左上肺(25.77%)和右上肺(24.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组有合并症的比例、中重症患者的比例、发生误诊的比例均明显低于B组,而用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则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误诊、用药依从性差、中重症肺结核及有合并症是影响老年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发生误诊、用药依从性差、中重症肺结核及有合并症是影响老年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吕翠荣;杨春荣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鼻分泌物嗜酸细胞检测评价布地奈德喷鼻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鼻分泌物嗜酸细胞(EOS)检测评价布地奈德喷鼻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R)前、后的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门诊76例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将其分为轻度、中-重度组.采用布地奈德喷鼻剂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鼻分泌物中的EOS所占百分数(EOS%),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布地奈德喷鼻剂治疗2周后AR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中-重度患者鼻分泌物中的EOS%明显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分泌物中的EOS%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2、4周和6周后患者鼻分泌物EO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时间越长,鼻分泌物中的EOS%下降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分泌物EOS%可反映AR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布地奈德喷鼻剂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鼻分泌物EOS%水平,因此,鼻分泌物EOS%检测可作为评价AR药物疗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黄义;陈仕虎;任丽君;宋小萍;许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索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KD)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该院儿科住院部接收并经检查确诊的110例KD患儿纳入临床研究,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且根据应用时间的不同将患儿分为3组,早期用药组(病程为1~5 d)32例,中期用药组(病程为超过5~10 d)37例,晚期用药组(病程超过10 d)41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中期用药组和晚期用药组患儿退热时间及各种症状消退时间均较早期用药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用药组患儿退热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较中期用药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用药组和晚期用药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用药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用药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用药组和中期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后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于发病6~10 d时开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均较低,且治疗所需时间缩短,推测此阶段是丙种球蛋白应用的好时机,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安娜;姚旭;郭锦明;邢丽梅;吕娜;柏金秀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比较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引发的大咯血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52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者为栓塞组,58例行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止血者为药物组,对比两组治疗后咯血停止时间、治疗后咯血量、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以及出院后咯血复发情况.结果 栓塞组治疗后即刻止血、 24 h内止血、48 h内止血例数分别为37例、12例、2例,1例栓塞后38 h内再次咯血,予再次栓塞后成功止血.栓塞组止血时间[(22.4±4.5)h]、治疗后咯血量[(88.4±19.5)mL]、住院时间[(8.2±2.4)d]均明显少于药物组[(78.2±10.7)h、(226.1±42.3)mL、(10.6±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 d后临床疗效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6,P=0.002),栓塞组显效率(82.7%)与总体有效率(98.1%)均高于药物组(55.2%、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72,P=0.002).药物组止血无效6例患者中5例一次性栓塞止血成功.栓塞组未出现异位栓塞、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28.8%)、咽喉痛(26.9%)、胸背部疼痛(15.4%);药物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压升高(15.5%)、心悸(17.2%)、恶心(13.8%).栓塞组随访3个月内复发5例,3例予再次栓塞止血,2例实施肺叶切除;药物组复发11例,6例药物治疗止血,3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2例行肺叶切除.结论 对支气管扩张引发的大咯血患者实施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止血,可作为首选止血手段,亦可作为药物止血无效的补救手段;支气管动脉末端栓塞应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减少咯血复发.

    作者:李艳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加味小柴胡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尿蛋白、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以和解少阳法为主要治法组成的加味小柴胡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尿蛋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降压、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低盐优质蛋白饮食等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加味小柴胡汤,比较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以及IgA与IgG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SCr、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N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BUN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gA与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A与IgG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且观察组IgA与IgG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小柴胡汤可以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保护肾功能,提高免疫功能.

    作者:苟中富;王建新;刘思美;张金平;张庆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作为迟发性颅内出血预测指标的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能否作为轻型颅脑创伤(TBI)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预测指标.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246例轻型TBI患者,伤后6 h内行首次头颅CT检查提示无颅内出血.根据有无迟发性颅内出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轻型TBI后48 h内复查头颅CT提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21例;对照组:伤后48 h内复查头颅CT无迟发性颅内出血225例.两组患者均于伤后6 h内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UCH-L1水平.对检测结果做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找出佳截断点(cut off),即ROC曲线上左上方的点,此时敏感度及1-特异度均较高.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标准误,利用AUC评估血清UCH-L1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cut off值为 58.14 ng/mL时,其AUC为0.720±0.042,此时血清UCH-L1鉴别轻型TBI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灵敏度和1-特异度分别为60.6%和 82.0%.结论 测定轻型TBI患者血清UCH-L1水平,可作为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新的辅助检测指标.

    作者:费春;王静;曹冠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改良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改良伊立替康(CPT-11)联合替吉奥(S-1)方案(IRIS方案)在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初步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观察组给予改良IRIS方案进行治疗:即第1天CPT-11 180 mg/m2静脉滴注,第3~16天S-1 40~60毫克/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IRIS方案进行治疗:即第1天CPT-11 180 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S-1 40~60毫克/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2~8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59.5%)略高于对照组(55.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IRIS方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临床疗效与传统IRIS方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旭东;刘佳;梁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