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凤莲;孙秀红
目的:通过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表型变化,探讨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方法:选择未经任何治疗的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标本35例作为实验组,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标记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CD1a、HLA-DR和CD86抗原,观察两种组织中的DC表达3种抗原的状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CD86+DC,但均有CD1a+DC,其在膀胱癌组织中、癌旁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均低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膀胱癌组中有22例癌实质内的DC表达HLA-DR抗原,阳性表达率为48.6%,与正常膀胱组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DC,其浸润程度下降并存在功能成熟障碍.
作者:钱彪;王燕;丁国富;王江平;王勤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日间手术的概念早是英国小儿外科医生Nichul提出[1]的,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病人,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病人的住院、检查、手术、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病人出院.
作者:李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CT确诊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螺旋CT影像学改变.结果:后纵韧带的骨化在椎体后缘表现为致密的高密度影,正中位42例,占70%;偏外侧18例占30%;厚度3~8mm.累及范围:累及单个椎体36例,占60%;累及2个以上椎体24例,占40%;其中合并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34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简便、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倪良军;薛建昌;苏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氨茶碱联用培美他尼治疗喘憋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给予氨茶碱联用培美他尼,对照组单用氨茶碱治疗喘憋性肺炎患儿各40例.结果:患儿止咳、喘憋缓解,肺部喘鸣音、湿啰音消失天数及住院天数上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氨茶碱联用培美他尼治疗喘憋性肺炎比单纯用氨茶碱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李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日前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认为:卒中单元治疗模式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脑卒中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5年起,借鉴国外及北京天坛医院的卒中单元模式经验,建立了符合我院实际情况并能够实施操作的卒中单元,现将建立过程及疗效观察做如下介绍.
作者:王盛;李建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大密度投影(MIP)在骨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SSD和MPR以横断面螺旋扫描图象为基础,层厚2~5mm、螺距1~1.5、重建间距1~5mm.结果:所有病例CT横断面、SSD和MPR像均明确地显示骨折,SSD像立体地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空问位置以及骨折的移位和关节对位状况,膝关节MPR像显示关节受累和关节腔内游离碎骨片更佳.结论:螺旋CT的SSD和MPR像能提供骨关节创伤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作者:王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人们对痔的认识已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痔的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飞跃,已形成了新的概念,即:痔是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或称肛垫(analcnsh-ions),是每人皆有的正常结构;它呈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叶排列,宛如心脏的三尖瓣,协助括约肌维持肛管的正常闭合;其病理性肥大即谓痔病.
作者:潘玉荣;黄桂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动态.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我院2005年3月~2007年3月取自皮肤性病科、妇科、泌尿外科就诊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共2091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支原体总检出率为44.81%,解脲型(Uu)的检出率为58.16%,人型(Mh)的检出率为17.44%,解脲型与人型双性阳者检出率为24.38%.女性检出率占72.99%.患者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组(占80.94%),在耐药方面,人型(Mh)、解脲型(Uu)支原体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对交沙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耐药率低.结论:支原体是泌尿生殖道的主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要加强耐药监测和抗生素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石河子大学医学生群体人格特征现状,为我校管理部门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学生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测试、分析.结果:男生的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掩饰性得分高于男牛.少数民族医学生在内外向和掩饰性上得分高于汉族学生,在精神质上得分低于汉族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精神质与掩饰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学牛神经质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结论:提示我校教育与学生工作者应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结合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医学生良好的人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杨琴;彭丽华;姚毅忠;寇金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留学生教育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我校留学生教育已有5年,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的生理学教学也经历了3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认识.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医学专业留学生生理学教学质量谈一些体会.
作者:李丽;张忠双;朱贺;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早产儿接种乙肝疫苗后血中IL-2、IL-10含量的变化,探讨早产儿无(弱)应答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接种乙肝疫苗3支后无(弱)应答的早产儿2D例为研究对象,与强应答的早产儿33例对比,检查血中IL-2、IL-10的基础水平.结果:①无(弱)应答的早产儿血中IL-2含量为2.82±0.76ng/L,较强应答者的3.26±1.2ng/L为低.②无(弱)应答的早产儿,血中IL-10含量为8.2±5.06ng/L,较强应答者的15.57±9.02ng/L明显为低.③无(弱)应答者的平均出生体重、孕周较强应答者为低.结论:早产儿无(弱)应答者存在TH1、TH2类细胞因子基础水平低下.以IL-10更为明显;在婴儿期,越不成熟的早产儿,IH1向TH2优势转化延迟,这也许是早产儿强应答百分比低于足月儿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周金莉;杨军;张示渊;付进忠;邢燕;孙桂芳;果晓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6年10月我科发现1例轮状病毒活疫苗口服后,新发生急性喉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飒;张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死亡原因.为提高治愈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1997年8月~2007年8月我院产科及儿科死亡的94例新生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我院新生儿死亡率为7.99‰(死亡新生儿例数/住院新生儿总数),死因依次为早产、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窒息、不明原因、先天畸形、外科急腹症.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重视对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监护,提高产科、新生儿科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作者:宁建英;谷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鼻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2006年3月我科收治1例鼻腔内巨大鼻石引起的鼻中隔穿孔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鹏飞;罗学英;成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高校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就医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及质量监控等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高效率、高质量的应用.
作者:李新芝;刘政江;孙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普遍应用于临床,放疗、化疗以及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加之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升高.
作者:康凤莲;孙秀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新疆兵团医院儿科住院的26例川崎病的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26例,IVIG敏感川崎病22例,IVIG不敏感川崎病4例,IVIG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IVIG不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3∶1(P<0.05),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例通过用IVIG治疗后48小时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控制,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得以缓解;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有良好疗效,且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轻;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IVIG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5%.IVIG不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发病10天内,尽早应用.IVIG1g/kg,单剂加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针对初次IVIG治疗不敏感,需36~72小时后再次应用IVIG1g/kg,若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可加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可降低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作者:杨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我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使用微创穿刺技术治疗颅内血肿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勇凯;黄勇;印运亭;徐崇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及颅内动脉进行脑梗塞高危人群防治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112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塞住院患者,另外选择58例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各组CDFI及TCD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CD检查结果:TCD对脑部血流供应不足的脑梗塞诊断有较明显优势.TCD对单支动脉狭窄所致脑梗塞也能早期进行诊断.CDFI检查结果:在TCD显示PI及RI增高,尤其是颅内动脉多处血流速度下降的病例当中,CDFI常表现为颈总动脉IMT增厚、粗糙且多伴有多发粥样斑块形成,两者有高度相关.结论:CDFI与TCD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对脑梗塞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客观的分析,对脑梗塞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庄丽;刘艾;曲延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术前雾化吸入配合环甲膜穿刺法及单纯雾化吸入法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04年3月~2007年2月需要做检查的118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雾化吸入+环甲膜穿刺法,B:单纯雾化吸入法,观察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效果A组优于B组,χ2=4.1576,P<0.01.结论:环甲膜穿刺法麻醉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操作者受干扰少,能保证纤支镜检查的顺利进行,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谢昕;王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