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CA 法用于儿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临床价值

苏瑜;李莉

关键词:根本原因分析法, 非计划拔管, 儿科, 静脉留置针
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 A )用于儿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该院儿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置入静脉留置针126例患儿(对照组)实施RC A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并制订新的护理方案后,将其应用于自2014年1~12月收治并置入留置针的130例患儿中(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脱管发生率、置管费用、留置时间及儿童家长对相关信息的知晓率。结果观察组脱管发生率(3.85%)、置管费用[(53.06±6.57)元]、留置时间[(2.85±0.39)d ]低于对照组脱管发生率(29.37%)、置管费用[(176.25±23.78)元]和留置时间[(1.61±0.17)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儿童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96.92%)、使用留置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知晓率(98.46%)、发生脱管的应对措施知晓率(93.85%)、如何进行有效护理知晓率(94.62%)均高于对照组(65.08%、60.32%、42.86%、4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A法应用于儿科静脉留置针后可以在减轻患儿痛苦的同时,降低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学指标及补体水平研究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指标及补体水平变化,探讨其与病情评估及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PBC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其他免疫自身疾病分为PBC组46例,PBC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组39例。其中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8例、甲状腺炎2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类风湿关节炎(RA )6例。并随机抽取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三组免疫指标、补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对PBC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组免疫指标及补体水平与肝功能指标(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BC组、PBC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组及对照组在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C3、C4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BC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组的IgG、IgM、IgA、CD4+水平高,CD8+、NK、C3、C4水平均为低。三组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 PBC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组免疫指标及补体水平与 TBIL及 PTA 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IgG、IgM均与TBIL呈正相关(P<0.05),C3、C4均与TBIL呈负相关(P<0.05)。IgG、IgM、IgA、CD4+均与PTA呈负相关(P<0.05),CD8+、NK、C3、C4均与PTA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指标(IgM、IgG、IgA、CD4+、CD8+、NK)和补体(C3、C4)水平在其病程中的变化体现了重要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免疫指标、补体,以及其与TBIL及PTA相关分析对于其病情评估和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鲁丹;万彦彬;杨小金;李小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及肌钙蛋白I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肌钙蛋白I(cTnI)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CHF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检测不同治疗时间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BNP、HCY及cTnI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BNP、HCY、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BNP、HCY及cTnI在CHF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BNP、HCY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LVEF[(41.34±6.27)%]低于对照组[(64.50±6.38)%]。心功能Ⅱ级~Ⅳ级组血清BNP、HCY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心功能分级越高,血清BNP、HCY及cTnI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Ⅱ级~Ⅳ级组LVEF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功能分级越高,LVEF也随之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患者不同治疗时间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和第15天血清HCY及cTnI水平低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第15天血清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BNP、HCY、cTnI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及95% C I分别为0.836(0.742~0.907)、0.714(0.625~0.793)、0.647(0.573~0.712)、0.885(0.812~0.960),三项联合检测的AUC高于单项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1.4%和87.3%。Spearman相关显示,BNP与HCY和cTnI的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4,P<0.05)、(r=0.730,P<0.05);而BNP和 HCY的水平与LVEF均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4,P<0.05)、(r=-0.573,P<0.05)。结论血清BNP、HCY及cTnI在CHF患者中明显升高,联合检测对CHF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晓佳;梅敏;李成德;梁洁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幼儿腹痛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幼儿腹痛行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统计612例学龄前儿童腹痛患儿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对腹痛患儿病变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超声对大多数病变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是腹痛患儿的首选检查。

    作者:熊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胃癌术后患者癌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索癌性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胃癌患者术后癌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66例胃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作两组,对照组33例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33例接受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实施的护理干预,评价并比较患者术后情况、疼痛视频模拟评分法(V A S评分)及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芬太尼用量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性疼痛护理策略团队用于胃癌患者术后癌性疼痛管理效果较好,能够减轻患者癌性疼痛,并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陈海珠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健康者及银屑病患者经消银汤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总有效率为80%,治疗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显著下降(P<0.05)。患者血清IFN‐γ、IL‐2水平高于健康者,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患者血清IL‐4、IL‐10水平低于健康者,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消银汤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较佳,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IFN‐γ、IL‐2表达水平,升高IL‐4、IL‐10表达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宋红霞;薛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 HPV 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情况。方法于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随机选择宫颈病变患者1007例,对高危型HP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7例宫颈病变患者中,检出高危型 HPV阳性429例,感染率为42.6%。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率高于CINⅠ、子宫颈炎患者(P<0.05)。不同年龄段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PV病毒载量平均值逐渐升高,但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感染者病毒载量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和高危型 HPV感染相关,高危型 HPV感染率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筛查宫颈癌、判断癌前病变及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均应重视高危型H PV检测。

    作者:李艳菊;马超;李引弟;王娟;梁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围术期护理干预减少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观察和满意度调查

    目的:探讨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对减少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观察和满意度调查。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0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共有2634例患者。其中白内障手术1258例1359眼按照传统方法行护理(对照组),1376例1453眼白内障手术患者按围术期整体护理进行干预(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有10眼发生眼内炎,干预组只有1眼发生眼内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对照组满意度92.29%,整体护理干预组满意度98.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白内障手术患者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宋君;易娟;余时智;易姝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注射用灯盏花素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研究

    目的:研究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结果的干扰。方法将注射用灯盏花素加入体检健康者混合血清标本中作为实验标本,以注射用水加入体检健康者混合血清标本中作为对照标本,采用日立公司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肌酐(CREA)、尿酸(UA)、总胆固醇(T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K‐MB)、钾(K)、钠(Na)、氯(CL)、钙(Ca)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对CREA、UA、TG、TCHO、HDL‐C及LDL‐C检测存在干扰可能。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可干扰部分生化检验项目的检测。对于可能存在药物干扰的检验项目,应在用药前或药物经半衰期代谢后进行检测。

    作者:冯秀河;朱峰;张强;张金香;张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炎性反应和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选择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60例,稳定期COPD患者50例,体检健康者40例,分析受试对象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情况等一般资料,采用Medisoft肺功能仪测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呼气峰流速(PE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 H )D3]、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25(OH)D3水平低于健康者,IL‐6、TNF‐α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25(OH)D3水平低于稳定期患者,IL‐6、TNF‐α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IL‐6、TNF‐α呈负相关(P<0.05),与FEV1、PEF呈正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与炎性反应和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秀卿;李卓成;李延武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助产责任制护理模式配合体位干预对初产妇负性情绪及产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助产责任制护理模式配合体位干预对初产妇负性情绪及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待产的110例初产妇,根据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产妇实行常规助产、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产妇实行助产责任制护理模式配合体位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在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以及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结果研究组初产妇剖宫产率(7.27%)、自然分娩率(90.91%)、钳产率(1.82%)与对照组初产妇剖宫产率(41.82%)、自然分娩率(43.64%)、钳产率(14.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初产妇与对照组初产妇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降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3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初产妇自然分娩的第一产程用时(317.64±79.41)min、第二产程用时(26.37±6.60)min、第三产程用时(4.10±1.03)min ,均低于对照组初产妇自然分娩的第一产程用时(401.47±100.37)min、第二产程用时(38.13±9.54)min、第三产程用时(6.38±1.60)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助产责任制护理模式配合体位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初产妇的负性情绪,提高自然分娩率,促进各产程的顺利进行,可以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作者:张雯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穿孔患者临床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穿孔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14年5月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53例(53眼),根据角膜是否穿孔分为穿孔组(27例)和未穿孔组(26例)。对各组进行前房积脓、基质脓疡、眼压等比较,分析病原菌分布特征,比较两组患者视力变化情况。结果穿孔组与未穿孔组前房积脓、基质脓疡、眼压、是否接受激素和抗真菌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真菌培养合计阳性率为75.5%,分离的真菌中,镰刀菌属占的多(30.0%),其次是曲霉菌属(27.5%),再次为念珠菌属(20.0%)。穿孔组与未穿孔组病原菌分布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组和未穿孔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镰刀菌属是导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前房积脓、基质脓疡、眼压升高、激素治疗等有可能诱发角膜穿孔。角膜穿孔对患者视力恢复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角膜穿孔的发生。

    作者:毕云;王永红;吴鸣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top-down法用于血清阴离子间隙不确定度初步研究

    目的:用top‐down法评定血清阴离子间隙不确定度的初步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应用top‐down法评定不确定度,先对有证参考物质(CRM) K+、Na+、CL -、HCO3-浓度进行测定,然后将K+、Na+、CL -与HCO3-的相对合成不确定度合成得到血清阴离子间隙(AG)的相对不确定度,后将AG的相对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2得到在95%置信水平下相应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低、中、高浓度 A G 的相对合成不确定度分别为10.62%、6.36%、3.93%,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21.24%(k=2)、12.72%(k=2)、7.86%(k=2)。结论应用top‐down法评定AG不确定度具有可行性,其可判断患者两次测量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或判断患者检测结果是否超出参考范围提供依据,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邵可可;赵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心理刺激干预对老年骨折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心理刺激干预对老年骨折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并观察其预后情况。方法选取该院老年骨折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干预组62例给予正性心理刺激干预。采用汉密顿焦虑及抑郁量表(HAMA)进行评分比较,并观察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及短期预后情况。结果骨折痛苦(OR=1.782)、生活不能自理(OR=2.174)、家庭负担(OR=2.033)为HAMA量表评分的独立影危险因素(P<0.05)。干预组老年患者的 HAMA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老年患者随访结束后并发症发生数少于对照组,再住院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痛苦、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负担为 HAMA量表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正性心理刺激干预能明显改善老年骨折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改善预后。

    作者:张雪;方艳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栓弹力图肝素酶对比试验对心外科大血管手术患者合理用血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 EG )肝素酶对比试验(hm T EG )对心外科大血管手术患者合理用血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心外科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49例,术后进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TEG(CK‐TEG)检测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TEG(CKH‐TEG)检测,比较不同方法各参数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申请输血情况与hmTEG指导用血情况。结果44例患者CK‐TEG和CKH‐TEG检测R值、K值、Angle角、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申请用血与hmTEG指导用血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血浆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TEG检测可有效反映心外科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体内肝素残留情况,对临床合理用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金悦;刘凤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AOPP、ICAM-1、IL-1β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选择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以抽签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肾功能、AOPP、ICAM‐1、IL‐1β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肌酐、血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AOPP、ICAM‐1及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体内 AOPP、ICAM‐1、IL‐1β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敏;张谨;周斌社;吴秀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无创通气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0例患者行无创通气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浆降钙素原(PCT )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CO2、PaO2、PaO2/FiO2、WBC、CRP、PCT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 d及7 d时,观察组患者 PaO2、PaO2/FiO2高于对照组,PaCO2、WBC、CRP以及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脓毒症所致的A RDS疗效确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患者的血氧分压,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的病情。

    作者:甘学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呼吸功能锻炼作业指导书在 COPD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作业指导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入选的先后顺序,将80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参照作业指导书的规范及要求进行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相关知识掌握水平、护理满意度、锻炼依从性、肺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再次住院率。结果研究组呼吸功能锻炼相关知识掌握水平、护理满意度、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锻炼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提高(P<0.05),3个月及12个月内再次住院率则降低(P<0.05)。结论作业指导书的应用可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相关知识掌握水平、护理满意度、锻炼依从性,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降低再次住院率。

    作者:熊成敏;赵文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体外培养人颊黏膜上皮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体外培养的人颊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蛋白合成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颊黏膜上皮细胞根据加入Ala‐Gln或谷氨酰胺(Gln)情况分为N组(对照组)、A组(加入Ala‐Gln组)和G组(加入Gln组),再对A组和G组根据其推荐的基础浓度进行梯度浓度设立8、4、2、1、1/2、1/4和1/8各7个组,在培养至12、24、36、48、60和72 h之时,流式细胞仪计数细胞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另外再检测对应时段各自A L P浓度;72 h时检测各组细胞总蛋白水平。结果 N组细胞在72 h内细胞数并未明显变化,ALP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增加,但差值均低于加药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72 h内,A1/2、A1/4和G1/2、G1/4细胞数目和ALP水平都能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无论是A或者G组别,1/4浓度组以及其他浓度组都低于1/2浓度组;A和G组别对应浓度组之间,细胞生长情况和 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浓度组细胞蛋白水平均高于N组,A和G组细胞蛋白水平高;而各对应药物浓度的A和G组别的细胞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Gln和Gln都能促进颊黏膜上皮细胞生长,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细胞的持续生长,但1/2推荐浓度的Ala‐Gln即16.5 mg/mL的Ala‐Gln更为合理。

    作者:徐军;刘鑫;刘宇;卿尚兰;车坷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脊液磷酸化 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脊液磷酸化tau(p‐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51例AD患者、52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50例对照者脑脊液p‐tau蛋白浓度,比较不同组别中p‐tau水平的差异,同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 )曲线分析p‐tau蛋白对AD的诊断价值,并确定其p‐tau检测AD的佳临界值及灵敏度、特异性。结果 AD组、VD 组及对照组脑脊液 p‐tau蛋白浓度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 P25~ P75)依次为76.3(59.1~89.8)ng/L、36.4(28.3~44.2)ng/L和34.9(27.7~41.6)ng/L ,其中AD患者脑脊液p‐tau浓度高于V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组脑脊液p‐tau蛋白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p‐tau蛋白诊断A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95% CI:0.904~0.985)。选择55.5 ng/L作为脑脊液p‐tau蛋白检测AD的佳临界值(Cut‐off),此时检测AD的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96.1%。结论脑脊液p‐tau蛋白在AD患者中特异性增高,可作为检测AD的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为AD的诊断提供重要实验室依据。

    作者:罗庆新;罗星星;陈家强;蓝燕玲;朱嫦琳;李炜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 677T 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的多态性以及与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金磁微粒层析法检测246例高血压患者C677T基因的多态性,循环酶法检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彩色超声仪进行颈动脉以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结果246例高血压患者中有斑块178例,无斑块68例。有斑块组T 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47.3% v s .15.9%,P<0.01;43.5% v s .30.1%,P<0.01),有斑块组血浆中Hcy水平[(21.13±8.22)μmol/L]高于无斑块[(12.58±7.21)μmol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纯合子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及冠状动脉厚度高于CT型和CC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cy血症(OR=2.48,95% CI:1.42~3.71,P=0.03)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结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基因中位点C突变为 T明显增加了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风险。

    作者:朱武;张坤 刊期: 2016年第1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