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女性乳房自检行为及乳腺疾病认知的现状调查

冯文思;冯俊娥;周明芳

关键词:乳房保健, 自检行为, 社区女性, 健康宣教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社区女性乳房自检现状及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选取河北省邯郸市某社区209名女性进行调查,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4.5%的受访者关注乳房保健并认为乳房自检很有必要;定期进行乳房自检者占调查总人数的13.4%;了解乳房自检方法和乳腺癌早期症状者分别为2.9%和7.2%;很了解乳房保健知识的女性占1.9%,不了解、不太了解、不确定是否了解乳房保健知识者占82.8%;网络、电视是社区女性获取乳房保健知识的主要渠道,占55.5%,通过健康讲座获取相关知识者占8.1%,书籍、杂志途径占14.4%,亲属、朋友占22.0%。结论基层社区女性乳房自检率及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获得乳房保健健康宣教的机会较少,社区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女性乳房保健的健康宣教,积极维护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视频教学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视频教学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组30例。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同时结合视频技术指导患者语言康复。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的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语言流畅度、信息量、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和阅读功能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教学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指导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能明显提高患者语言康复效果。

    作者:陈晓娥;沈文英;徐文琪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鹿川活络胶囊与美洛昔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对比鹿川活络胶囊与美洛昔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研究组患者给予鹿川活络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洛昔康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满意度(PSS)、下腰痛JOA评分系统、健康调查简表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躯体自觉、社会、情绪角色功能,疼痛、精神健康指数,精力,总体健康感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鹿川活络胶囊较美洛昔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好。

    作者:张景瑜;李明;王玉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1例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MCL)因肿瘤性淋巴细胞增生形成多发性息肉样改变而得名,它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淋巴结滤泡外套层的小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完整的病例报道甚少,国外仅70例[1],国内相关报道仅数例。本文对近期诊断的1例原发于肠道的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MLP/MCL)病例予以报道,以提高对MLP/MCL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治恒;赵晶;胡文;龚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红细胞沉降率在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检测,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44,SLEDAI>4分)和缓解期组(n=33,SLEDAI=0~4分),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双侧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21(10,37)]mm/h ,明显高于缓解期的[11(5,21)]mm/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5),在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能力方面,红细胞沉降率与C3、C4及抗dsDNA抗体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 r=0.293,P=0.010)。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作者:冯璟;柏明见;冯珍如;邵冬华;梁国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微出血(CMB)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收录铁岭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MRI结果分为CMB组(n=80)和非CMB组(n=100)。分析比较入院当天和出院时血尿酸水平与CMB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CMB组患者尿酸水平(323.2±33.4)μmol/L ,明显高于非CMB患者的(284.2±54.8)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重度亚组患者尿酸水平(229.1±32.5)μmol/L ,明显高于轻度亚组患者的(217.5±30.1)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MB诊断价值可见,入院时尿酸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cut off为279.2,敏感度为84.3%,特异性为74.9%。出院时尿酸的AUC为0.759,cut off为266.3,敏感度为77.8%,特异性为77.2%。入院时尿酸( r=0.719,P<0.05)和出院时尿酸( r=0.689,P<0.05)水平与 C M B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CMB密切相关,是诊断CMB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张兴海;左楠;赵德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 )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于通城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T2DM患者90例,同期来通城县人民医院接受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PG)、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同时对不同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T2DM 患者 FPG、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此外,血清CA19‐9阳性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清CA19‐9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与血清CA19‐9联合检测对T2DM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此外,联合FPG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作者:徐艳;杜克先;邓颖;胡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住院新生儿父母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住院新生儿父母抑郁、焦虑的状况及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为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例住院新生儿的父母(父200例,母200例)作为试验组,在其入院1周之内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并对其父母进行抑郁、焦虑评估;将未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的100例住院新生儿的父母(父100例,母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抑郁、焦虑评估。结果对照组父亲抑郁占69.00%(69/100),焦虑占67.00%(67/100);母亲抑郁占38.00%(38/100),焦虑占37.00%(37/100)。试验组父亲抑郁占30.00%(60/200),焦虑占28.00%(56/200);母亲抑郁占18.00%(36/200),焦虑占16.00%(32/200)。试验组评估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住院新生儿的父母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状态,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缓解其父母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春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654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该院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的单胎孕妇2654例,对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 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检测结果高风险者进行羊膜腔穿刺及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检测结果阴性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2654例孕妇无创基因检测结果高风险29例,包括21‐三体14例,18‐三体6例,47,XXY 5例,45,XO 2例,常染色体异常1例,母体染色体异常1例。对29例高风险孕妇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1‐三体11例,18‐三体5例,性染色体异常4例。结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应掌握指征。

    作者:冯暄;闫有圣;胡秀琴;郝胜菊;张庆华;郑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应用原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1年1~12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3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中青年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对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66.67%,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4,P>0.05)。结论术前严格适应证选择,术中遵循内固定和外科原则,老年肱骨远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金家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BiPAP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

    目的:观察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用口鼻面罩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 P )治疗临床效果及肺功能、血气指标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及IL‐33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6年5月于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8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吸氧、解痉平喘、控制感染、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保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2.0 mL ,每次8 h;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 ,每次12 h。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BiPAP 无创通气治疗,上机通气时间每天大于或等于4h,连续使用大于或等于2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肺功能、血气指标、炎性因子(IFN‐γ、IL‐17、IL‐33)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在肺功能、血气指标、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减轻炎性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用BiPA P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降低IFN‐γ、IL‐17及IL‐33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登华;庄谊;黄永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研究型医院的建设问题探讨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改善,分级诊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看病就医将变得更科学、更有序。在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医疗资源更为合理,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量将进一步分流,医院效益受到了影响,这就要求大型公立医院要进行转型[1‐2]。此外,由于大型公立医院本身掌握优势的医学资源大多用在了普通疾病的治疗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无论从医院的自身和效益发展考虑,还是从卫生体制改革角度考虑,大型公立医院必然向研究型医院转型[3‐4]。

    作者:陈大伟;王振宇;张雷(综述);钱共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研究进展

    卵圆孔未闭(PFO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房间隔发育异常所导致,健康人中20%~35%存在 PFO。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PFO 的存在与偏头痛(M A )、脑卒中、反常性栓塞、潜水减压病、斜卧‐低氧血症综合征、高海拔肺水肿等疾病的发生存在联系,因此引起临床广泛重视。本文主要针对PFO及相关性M A的相关研究进展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王水平(综述);马文林(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符合标准的老年U A 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绞痛发生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疗效评价后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4.3±1.4)次/周]相比,观察组患者[(2.2±1.2)次/周]减少;与对照组患者持续时间[(3.6±1.3)min]相比,观察组患者[(2.4±0.8)min]缩短;与对照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586.2±74.6)μg/L]相比,观察组患者[(541.9±70.5)μg/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丙二醛水平[(8.1±1.5)μmol/L)]相比,观察组患者[(6.4±1.2)μmol/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超氧化歧化酶水平[(72.4±9.2)×103 U/L]相比,观察组患者[(83.1±10.6)×103U/L]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和1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UAP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生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减轻机体氧化应激,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库德热提·艾比布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疗效及血清SAA、apoA-I、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载脂蛋白A‐I(ApoA‐I)、可溶性 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及SAA、ApoA‐I、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面积、IM T、SAA、sP‐Selec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能有效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及SAA、ApoA‐I、sP‐Selectin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阿荣;张迎军;汉迪;刘秀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品管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规范注射的影响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及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对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头脑风暴、原因分析及拟定对策,制订胰岛素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指引,加强护士2型糖尿病相关专科知识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操作技术培训,制订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健康教育路径及健康教育手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对策实施前、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及血糖达标率。结果对策实施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依从率分别由40.00%提高至79.00%,更换注射部位依从率由41.00%提高至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0,P<0.05);同时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制订的对策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更换注射针头、注射部位的依从性,提升患者住院满意度。

    作者:晏玫;梁泽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胰石蛋白水平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胰石蛋白(PSP)水平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0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患者。分3个时间点进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PSP检测和记录,其中VAP组患者分别于机械通气(MV)开始时、VAP诊断当天及VAP诊断后第4天,对照组为MV开始时、MV开始后第4天和第8天。结果VAP组患者VAP诊断当天和VAP诊断后第4天PCT和PSP水平均明显高于MV开始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亚组患者VAP诊断当天和VAP诊断后第4天PCT和PSP水平均明显高于MV开始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VAP诊断当天PSP水平和PSP改变值Δ1(VAP诊断当天-MV开始时)可以对VAP患者28d病死率有一定预测价值。相关性分析显示,VAP诊断当天(r=0.751)和VAP诊断后第4天(r=0.683)PSP水平与VAP病死率呈正相关。而PSP改变值Δ1(r=-0.772)和Δ2(VAP诊断第4天-VAP诊断当天)(r=-0.617)与VAP病死率呈负相关。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VAP诊断当天PSP(OR=1.56,95%CI1.01~2.65,P<0.05)、VAP诊断后第4天PSP(OR=1.76,95%CI0.45~2.12,P<0.05)和Δ1PSP(OR=0.67,95%CI0.37~1.04,P<0.05)为V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SP可以成为新型预测VAP患者临床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张海锋;郭亚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及原因分析

    目的:对2015年3~12月急诊检验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并与2009年不合格标本进行对比,以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海军总医院急诊检验科2015年3~12月所有不合格标本1422份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原因及探讨对策。结果急诊检验科标本总体不合格率为0.31%;血液凝固、溶血、脂血及标本量多(少)是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其在不合格标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4.93%、15.82%、7.59%和6.96%;尿液、大便标本不合格率相对较小,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条码错误或重复、标本污染和空管(盒)。结论做好异常标本统计,加强与临床沟通,增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燕燕;张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简化铁染色法确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 H )是一种少见的肺内毛细血管出血性疾病,每年每百万人的发病率为0.24~1.23,其中80%为儿童[1]。缺铁性贫血、咯血、弥漫性肺浸润影是IPH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但出现率低,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的检出是IPH 诊断的特异性指标[2]。近,本科室通过简化铁染色法查找患儿痰液和胃液中的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成功确诊了1例IP H ,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玉婵;潘刚熙;詹前美;冯金;胡宏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在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患者肺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n=20),帕瑞昔布钠组(P组,n=20),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组(D+P组,n=20),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n=20)。各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啶、帕瑞昔布钠及右美托咪啶与帕瑞昔布钠联合处理,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时点白细胞介素‐1β(I L‐1β)、白细胞介素‐6(I L‐6)、环氧化酶‐2(COX‐2)、活性氧(ROS)水平;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比较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记录术后12 h和24 h的VAS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剂量。结果 D+P组患者术中炎性因子较其他组表达明显降低,且D组与P组小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提示D+P组PaO2及氧合指数较N组增高,PaCO2则降低,P组及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及24 h曲马多用量比较,D+P组VAS评分低,曲马多用量少,较N组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能降低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肺部炎性反应,改善氧合功能,降低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剂量。

    作者:陶广华;刘向六;罗伟;张文龙;刘文值;朱月浩;李泉霖;邓义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8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4例,全部患者行肿瘤病灶切除加淋巴清扫根治术,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两组营养干预观察时间为14 d。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合理饮食、运动锻炼、日常服药依从性分别为100.0%、97.7%和100.0%,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的84.1%、79.5%和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仁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