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胰石蛋白水平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张海锋;郭亚丽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肺炎, 胰石蛋白, 临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胰石蛋白(PSP)水平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0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患者。分3个时间点进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PSP检测和记录,其中VAP组患者分别于机械通气(MV)开始时、VAP诊断当天及VAP诊断后第4天,对照组为MV开始时、MV开始后第4天和第8天。结果VAP组患者VAP诊断当天和VAP诊断后第4天PCT和PSP水平均明显高于MV开始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亚组患者VAP诊断当天和VAP诊断后第4天PCT和PSP水平均明显高于MV开始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VAP诊断当天PSP水平和PSP改变值Δ1(VAP诊断当天-MV开始时)可以对VAP患者28d病死率有一定预测价值。相关性分析显示,VAP诊断当天(r=0.751)和VAP诊断后第4天(r=0.683)PSP水平与VAP病死率呈正相关。而PSP改变值Δ1(r=-0.772)和Δ2(VAP诊断第4天-VAP诊断当天)(r=-0.617)与VAP病死率呈负相关。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VAP诊断当天PSP(OR=1.56,95%CI1.01~2.65,P<0.05)、VAP诊断后第4天PSP(OR=1.76,95%CI0.45~2.12,P<0.05)和Δ1PSP(OR=0.67,95%CI0.37~1.04,P<0.05)为V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SP可以成为新型预测VAP患者临床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循证护理对心源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炎性反应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心源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炎性反应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2例心源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IL‐8、动脉血氧饱和度、收缩压水平,以及预后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复苏后15 min及30 min观察组患者应激炎性反应因子IL‐6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5 min及30 min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收缩压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心源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炎性反应程度,调节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收缩压水平,提高预后效果。

    作者:杨盛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某院肠球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肠球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临床送检全部标本采用梅里埃 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个别药物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年共分离粪肠球菌423株、屎肠球菌191株,主要分布于尿液、痰液、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和血液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主要分布在尿液中,耐药率不断升高,近几年更出现了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套瑞;李珉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一体化护理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效果

    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效果。方法选取该院84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哮喘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一体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紧张、疲乏、压抑、愤怒、自尊感、慌乱及精力分量表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77、8.92、9.87、14.08、10.43、9.73、20.34,P<0.05);护理后观察组恐惧评分为(1.55±0.16)分、焦虑评分为(1.54±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恐惧评分为(1.99±0.21)分、焦虑评分为(1.98±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信心高的患者比例(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一体化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加疾病治疗的信心。

    作者:王晓敏;叶学嫦;林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 )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于通城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T2DM患者90例,同期来通城县人民医院接受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PG)、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同时对不同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T2DM 患者 FPG、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此外,血清CA19‐9阳性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清CA19‐9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与血清CA19‐9联合检测对T2DM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此外,联合FPG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作者:徐艳;杜克先;邓颖;胡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研究型医院的建设问题探讨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改善,分级诊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看病就医将变得更科学、更有序。在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医疗资源更为合理,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量将进一步分流,医院效益受到了影响,这就要求大型公立医院要进行转型[1‐2]。此外,由于大型公立医院本身掌握优势的医学资源大多用在了普通疾病的治疗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无论从医院的自身和效益发展考虑,还是从卫生体制改革角度考虑,大型公立医院必然向研究型医院转型[3‐4]。

    作者:陈大伟;王振宇;张雷(综述);钱共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肿瘤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在肿瘤癌痛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晚期肿瘤癌痛患者128例,由经过癌痛规范化培训的护士通过服药指导、电话随访、健康讲座等方式对癌痛患者进行癌痛规范化健康教育,了解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变化。结果通过癌痛规范化健康教育后,癌痛患者对疼痛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教育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癌痛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能明显缓解癌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欣;许辉琼;汪秀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小儿急性湿疹3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复方敏维糖浆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治疗,患儿临床症状积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为(1.25±1.1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9±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36.07±13.52)ng/m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26±13.82)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扰素‐γ水平为(37.86±1.20)ng/m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63±2.39)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小儿急性湿疹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艳会;郭建茹;杜建波;芦珊珊;王国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妊娠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对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1天服用孕三烯酮胶囊2.5毫克/次,2次/周;观察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1天服用米非司酮10毫克/次,1次/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殖激素水平改善情况、简明健康量表(S F‐36)评分情况、1年后复发率、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生殖激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用药期间具有较高的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媛媛;卢占斌;李维玲;张西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集束化护理对重症大便失禁患者皮肤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评估集束化护理对重症大便失禁患者皮肤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6例重症大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为7.94%,对照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为28.5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每日护理时间与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对护理不满意人数为18例(28.57%),干预组不满意人数为4例(6.35%),干预组护理干预的认可度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有助于降低重症患者大便失禁皮炎发生率,缩短护理时间,降低护理费用,患者认可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与应用价值。

    作者:黄方艳;廖春燕;苏梅芳;沈丹云;胡思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硬式内镜器械集中处理质量控制干预措施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有效措施,以提升消毒供应中心(CSSD )工作人员对硬式内镜器械的处理能力,保障硬式内镜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12月CSSD回收处理的硬式内镜器械80件为干预前,2014年1月开始实施干预措施;随机抽取2014年1~6月CSSD回收处理的80件硬式内镜器械为干预后,分析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工作人员对硬式内镜处理技能及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CSSD人员对硬式内镜的清洗灭菌操作考核成绩为(78.38±5.78)分,干预后为(96.22±4.13)分,干预前硬式内镜处理合格率为76.25%,干预后为9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后CSSD处理硬式内镜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官龙建;唐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庆市体检人群心踝血管指数与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重庆市体检人群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脂肪肝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健康体检者32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脂肪肝分为健康对照组(n=2298)和脂肪肝组(n=920),比较两组CAVI值的大小及动脉硬化检出率,并且采用回归分析评估脂肪肝的危险因素。CAVI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脂肪肝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脂肪肝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构成比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CAVI(8.00±1.14)m/s比健康对照组CAVI(7.80±1.07)m/s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动脉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CAVI作为自变量,是否有脂肪肝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SBP、DBP、HDL‐C、LDL‐C后发现,BMI、TG、FPG、CAVI升高是脂肪肝的易患危险因素,CAVI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CAVI与脂肪肝密切相关,体检人群尽早进行CAVI及腹部超声筛查有助于动脉硬化及脂肪肝的早期防治。

    作者:罗知晓;葛倩;罗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应用原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1年1~12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3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中青年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对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66.67%,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4,P>0.05)。结论术前严格适应证选择,术中遵循内固定和外科原则,老年肱骨远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金家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脂肪分布情况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身体各部位的脂肪水平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脂肪分布特点及其与血脂、血压的相关性,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终末期肾脏患者240例,测定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分析患者的脂肪总量、去脂体质量、四肢和躯干脂肪量占体质量的百分比,分别计算总体脂肪率(BFP)和四肢脂肪率,同时测定患者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和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 A1(ApoA1)和载脂蛋白(ApoB)]等生化指标,对测定结果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终末期肾病男性患者脂肪总量、四肢和躯干脂肪量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脂肪总量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BMI、WHR和BFP正常组和升高组中,BMI与血压的相关性高于WHR和BF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HR和BFP与血脂的相关性显著高于BM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HR相比,BFP与 TG、TC、LDL‐C和ApoB相关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脂肪总量、去脂体质量、四肢和躯干脂肪量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体脂肪率,可以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作者:杜克先;邓颖;胡敏;徐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孕期营养膳食指导对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营养评价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妊娠13周前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单胎初产妇9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妇就诊的单双号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450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孕期营养知识宣教,干预组孕妇给予个性化孕期营养干预,对比两组孕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贫血情况,并对比巨大儿、低体质量儿及畸形胎儿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孕妇阴道分娩率显著升高,剖宫产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孕妇产后出血、贫血及羊水过少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膜早破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巨大儿、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畸形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营养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爱军;石艳丽;孙秀艳;杨立红;马翠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 U )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 U住院的105例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14 d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69例),收集人口学、基础疾病、有创操作、临床特征、抗菌药物耐药性和治疗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14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多黏菌素B是具抗鲍曼不动杆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耐药率为0.0%),其后依次为替加环素(11.5%)、米诺环素(22.9%)和头孢哌酮/舒巴坦(23.6%)。105株菌株中98株(93.3%)是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脑血管意外和机械通气在本研究中被确认为是14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创机械通气及包括COPD和脑血管意外在内的基础疾病与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患者病死率增加相关。

    作者:屈春燕;康梅;陈知行;谢轶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肿瘤标志物及腺苷脱氨酶检测对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及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1月该院经临床表现、胸腔积液分析、影像学检查和对抗结核治疗的反应确诊的结核性胸腔积液40例(良性组)、恶性胸腔积液45例(恶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采用化学酶法检测腺苷脱氨酶(ADA)及胸腔积液总蛋白等指标浓度。结果良性组CEA、NSE、CYFRA21‐1显著低于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45、12.57、38.05,P<0.05);良性组 ADA、总蛋白显著高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96、13.38,P<0.05)。ADA、总蛋白、ADA+总蛋白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灵敏度为82.5%、87.5%和100.0%,特异性为87.5%、85.0%和95.0%;CEA、CYFRA21‐1、NSE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0.0%、80.0%及40.0%,特异性分别为80.0%、60.0%及57.8%;CEA联合CYFRA21‐1及CEA联合CYFRA21‐1+ NSE的灵敏度分别为93.3%、97.8%,特异性分别为95.6%、100.0%,均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CEA、NSE、CYFRA21‐1、ADA、总蛋白对胸腔积液性质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CEA、CYFRA21‐1、NSE联合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马朝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测定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5年8月该院诊治的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76例)和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7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 HbA1c和CRP水平。根据 HbA1c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 HbA1c>6.5%组(40例)和HbA1c≤6.5%组(36例),比较不同 HbA1c水平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HbA1c与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A1c>6.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CR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显著高于 HbA1c≤6.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6.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三支病变及闭塞性病变比例高于 HbA1c≤6.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HbA1c与CRP明显升高,且HbA1c>6.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生化指标改变更显著,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

    作者:李瑞机;薛小生;李焕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庆市巴南区居民2012~2015年脑卒中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掌握巴南区2012~2015年居民脑卒中发病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辖区脑卒中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3、SPSS17.0统计软件对巴南区2012~2015年心脑血管事件监测中的脑卒中新发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巴南区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为384.00/100000(标化发病率为269.60/1000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3,P<0.05),发病类型以脑梗死为主,占全部脑卒中发病人数的74.59%,60岁以上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81.96%。结论2012~2015年巴南区居民脑卒中发病率水平较高,应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控制。

    作者:申宏;方旭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品管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规范注射的影响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及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对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头脑风暴、原因分析及拟定对策,制订胰岛素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指引,加强护士2型糖尿病相关专科知识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操作技术培训,制订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健康教育路径及健康教育手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对策实施前、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及血糖达标率。结果对策实施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依从率分别由40.00%提高至79.00%,更换注射部位依从率由41.00%提高至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0,P<0.05);同时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制订的对策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更换注射针头、注射部位的依从性,提升患者住院满意度。

    作者:晏玫;梁泽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符合标准的老年U A 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绞痛发生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疗效评价后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4.3±1.4)次/周]相比,观察组患者[(2.2±1.2)次/周]减少;与对照组患者持续时间[(3.6±1.3)min]相比,观察组患者[(2.4±0.8)min]缩短;与对照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586.2±74.6)μg/L]相比,观察组患者[(541.9±70.5)μg/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丙二醛水平[(8.1±1.5)μmol/L)]相比,观察组患者[(6.4±1.2)μmol/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超氧化歧化酶水平[(72.4±9.2)×103 U/L]相比,观察组患者[(83.1±10.6)×103U/L]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和1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UAP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生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减轻机体氧化应激,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库德热提·艾比布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