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机;薛小生;李焕文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和ST‐2蛋白(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2例ACHBLF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B组,另选取45例同期于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IL‐33和S T 2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分别采用赖氏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溴甲酚绿法对3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清蛋白(ALB)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在研究A组和研究B组中血清IL‐33和ST2分别与ALT、AST 和ALB的临床关系。结果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ALB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呈显著负相关;研究B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HBLF患者血清IL‐33和ST2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加重炎性反应和肝损伤有关。
作者:王红霞;彭粉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2015年3~12月急诊检验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并与2009年不合格标本进行对比,以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海军总医院急诊检验科2015年3~12月所有不合格标本1422份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原因及探讨对策。结果急诊检验科标本总体不合格率为0.31%;血液凝固、溶血、脂血及标本量多(少)是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其在不合格标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4.93%、15.82%、7.59%和6.96%;尿液、大便标本不合格率相对较小,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条码错误或重复、标本污染和空管(盒)。结论做好异常标本统计,加强与临床沟通,增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燕燕;张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对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1天服用孕三烯酮胶囊2.5毫克/次,2次/周;观察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1天服用米非司酮10毫克/次,1次/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殖激素水平改善情况、简明健康量表(S F‐36)评分情况、1年后复发率、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生殖激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用药期间具有较高的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媛媛;卢占斌;李维玲;张西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围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的9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期间进行输血,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组49例。其中自体输血患者作为试验组,异体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后PT、APTT、PLT、FIB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患者IL‐6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TNF‐α及PGE2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过敏、感染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分别为6.12%、93.88%,对照组分别为22.45%、79.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抑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较少,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期限。
作者:张春丽;张改英;田慧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符合标准的老年U A 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绞痛发生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疗效评价后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4.3±1.4)次/周]相比,观察组患者[(2.2±1.2)次/周]减少;与对照组患者持续时间[(3.6±1.3)min]相比,观察组患者[(2.4±0.8)min]缩短;与对照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586.2±74.6)μg/L]相比,观察组患者[(541.9±70.5)μg/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丙二醛水平[(8.1±1.5)μmol/L)]相比,观察组患者[(6.4±1.2)μmol/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超氧化歧化酶水平[(72.4±9.2)×103 U/L]相比,观察组患者[(83.1±10.6)×103U/L]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和1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UAP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生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减轻机体氧化应激,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库德热提·艾比布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模拟胸部创伤早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Q )组和地佐辛(D )组,术后待患者出现疼痛(V A S≥5分)时,按分组予以静脉注射各种药物,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静息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按压自控静脉镇痛(PCIA)次数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给药后2、4、6 h D组静息VAS评分均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给药后2 h和4 h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2~4 h D组PCIA按压次数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出现头晕的人数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创伤早期镇痛中单次静脉注射羟考酮的镇痛效果要优于地佐辛,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山;殷飞;王美青;孙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科学城地区在校儿童及青少年血脂现状,为制定血脂异常防治策略提供客观依据,为预防心脑血管病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选择科学城地区所在的3所小学及1所中学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质量等,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传统血脂指标异常现患率和各年龄组血脂界值水平。结果(1)科学城地区6~17岁在校儿童及青少年TC、HDL‐C 、LDL‐C和non‐HDL‐C均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分别为-0.192、-0.293、-0.133和-0.052,P<0.05),TG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6,P=0.00)。(2)科学城地区儿童及青少年 TC、TG、LDL‐C、non‐HDL‐C界值水平(P95)分别为5.17、1.71、3.01、3.58 mmol/L ,HDL‐C界值水平(P5)为1.04 mmol/L。(3)科学城地区6~17岁在校学生血脂紊乱现患率为20.46%,其中高TG、TC、LDL‐C和non‐HDL‐C现患率分别为9.19%、4.94%、1.85%和3.58%,低HDL‐C现患率为4.47%。肥胖组TC、TG、LDL‐C和non‐HDL‐C均值明显高于非肥胖组,而HDL‐C明显低于非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脂调查,建立了科学城地区6~17岁在校儿童及青少年的血脂正常参考值和临界值水平。科学城地区在校学生血脂紊乱现患率较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以干预。
作者:邓益斌;叶炼;苏秦;王惠敏;潘攀;肖玉荣;成华;张丽萍;姜兴;魏秀红;何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COPD‐PIF)患者体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COPD‐PIF的防治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北京燕化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8例COPD‐PIF患者、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以及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3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6、TNF‐α表达水平。对COPD‐PIF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与血清 TNF‐α、IL‐6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比COPD患者及COPD‐PIF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特点,并对BODE指数进行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PD组及COPD‐PIF组肺功能指标、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与COPD‐PIF组 FVC、FEV1、TNF‐α、IL‐6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PD‐PIF患者体内血清IL‐6、TNF‐α水平与 FVC呈负相关(r=-0.64、-0.58,P<0.01),与FEV1水平呈负相关(r=-0.53,P<0.05;r=-0.79,P<0.01)。(3)动脉血气分析特点可以看出,与COPD组相比, COPD‐PIF组具有较低的血氧分压(P<0.05),而二氧化碳潴留较少(P<0.05);(4)COPD‐PIF组患者FEV1、体质量指数、6 min内步行的距离及BODE指数与COPD组相比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评级表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OPD组相比,COPD‐PIF患者体内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明显。COPD‐PIF患者血清 TNF‐α、IL‐6水平均与肺功能呈负相关,其水平升高可反映肺功能的损伤程度,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徐丽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载脂蛋白A‐I(ApoA‐I)、可溶性 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及SAA、ApoA‐I、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面积、IM T、SAA、sP‐Selec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能有效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及SAA、ApoA‐I、sP‐Selectin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阿荣;张迎军;汉迪;刘秀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8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4例,全部患者行肿瘤病灶切除加淋巴清扫根治术,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两组营养干预观察时间为14 d。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合理饮食、运动锻炼、日常服药依从性分别为100.0%、97.7%和100.0%,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的84.1%、79.5%和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仁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情况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10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1、5 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及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时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对母婴影响也较大。临床上应当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减少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
作者:黄静;杨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应用原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1年1~12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3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中青年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对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66.67%,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4,P>0.05)。结论术前严格适应证选择,术中遵循内固定和外科原则,老年肱骨远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金家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检测,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44,SLEDAI>4分)和缓解期组(n=33,SLEDAI=0~4分),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双侧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21(10,37)]mm/h ,明显高于缓解期的[11(5,21)]mm/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5),在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能力方面,红细胞沉降率与C3、C4及抗dsDNA抗体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 r=0.293,P=0.010)。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作者:冯璟;柏明见;冯珍如;邵冬华;梁国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 )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于通城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T2DM患者90例,同期来通城县人民医院接受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PG)、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同时对不同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T2DM 患者 FPG、HbA1c和血清CA19‐9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此外,血清CA19‐9阳性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清CA19‐9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与血清CA19‐9联合检测对T2DM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此外,联合FPG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作者:徐艳;杜克先;邓颖;胡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血栓弹力图(T EG )变化趋势,以指导围术期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接受剖宫产麻醉的妊娠妇女75例,术前均无血液系统疾病,术前按照血小板计数分为3组:A组(正常组),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 ;B组(血小板减少1组),血小板计数(>80~100)×109/L ;C组(血小板减少2组),血小板计数为(60~80)×109/L。对每组患者均检测常规凝血4项及 T EG。根据T EG结果选择麻醉方式,并比较各组手术出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均在正常范围,且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增高,提示为高凝状态;A组患者T EG检测提示为高凝状态(反应时间降低),B组患者T EG检测提示所有数据均在正常范围,C组有5例T EG检测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大振幅值降低),各组孕妇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EG检测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者予以全身麻醉,其余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麻醉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生期孕妇 T EG检测提示为高凝状态,血小板减少患者围术期可能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减退,但手术出血风险并不高于正常孕妇,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根据T EG检测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工作中麻醉方式的选择。
作者:王群英;刘新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基层社区女性乳房自检现状及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选取河北省邯郸市某社区209名女性进行调查,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4.5%的受访者关注乳房保健并认为乳房自检很有必要;定期进行乳房自检者占调查总人数的13.4%;了解乳房自检方法和乳腺癌早期症状者分别为2.9%和7.2%;很了解乳房保健知识的女性占1.9%,不了解、不太了解、不确定是否了解乳房保健知识者占82.8%;网络、电视是社区女性获取乳房保健知识的主要渠道,占55.5%,通过健康讲座获取相关知识者占8.1%,书籍、杂志途径占14.4%,亲属、朋友占22.0%。结论基层社区女性乳房自检率及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获得乳房保健健康宣教的机会较少,社区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女性乳房保健的健康宣教,积极维护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
作者:冯文思;冯俊娥;周明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糖水平、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并接受治疗的128例老年T2D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原则下,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护理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护理前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提升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有效维持血糖水平稳定及提升遵医行为的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了解肠球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临床送检全部标本采用梅里埃 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个别药物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年共分离粪肠球菌423株、屎肠球菌191株,主要分布于尿液、痰液、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和血液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主要分布在尿液中,耐药率不断升高,近几年更出现了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套瑞;李珉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改善,分级诊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看病就医将变得更科学、更有序。在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医疗资源更为合理,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量将进一步分流,医院效益受到了影响,这就要求大型公立医院要进行转型[1‐2]。此外,由于大型公立医院本身掌握优势的医学资源大多用在了普通疾病的治疗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无论从医院的自身和效益发展考虑,还是从卫生体制改革角度考虑,大型公立医院必然向研究型医院转型[3‐4]。
作者:陈大伟;王振宇;张雷(综述);钱共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5年8月该院诊治的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76例)和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7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 HbA1c和CRP水平。根据 HbA1c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 HbA1c>6.5%组(40例)和HbA1c≤6.5%组(36例),比较不同 HbA1c水平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HbA1c与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A1c>6.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CR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显著高于 HbA1c≤6.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6.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三支病变及闭塞性病变比例高于 HbA1c≤6.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HbA1c与CRP明显升高,且HbA1c>6.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生化指标改变更显著,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
作者:李瑞机;薛小生;李焕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