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分析及对母婴影响的临床研究

黄静;杨丽

关键词:瘢痕子宫, 剖宫产, Apgar评分,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情况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10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1、5 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及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时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对母婴影响也较大。临床上应当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减少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 )基因型分布特点、耐药突变基因状况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44例广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的 HBV 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标志物,采用PCR和DNA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耐药突变基因。结果3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HBV基因B型179例,占52.03%;C型136例,占39.53%;D型4例,占1.16%;B、C混合型14例,占4.07%;B、D混合型2例,占0.58%;其他型9例,占2.62%。不同HBV基因型的HBV DNA载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脂、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耐药例数分别是95、49、20和84例,敏感例数分别是249、295、324和260例。突变基因型以rt181T多,且多见于C基因型(110例)。结论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 C基因型容易产生耐药,检测 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和选择用药的重要指标。

    作者:蔡振华;方伟祯;肖木洲;孙六娜;蓝红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实施精细化管理对策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内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对策对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 IC U )医院内感染的研究,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从2012年起该院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健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手卫生管理制度,改善工作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及病区环境和物品的管理与监测,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比较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N IC U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N IC U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12年的3.40%下降至2014年的1.88%,精细化管理显著降低了该院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论在NICU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和控制,促进新生儿安全。

    作者:李莉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住院新生儿父母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住院新生儿父母抑郁、焦虑的状况及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为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例住院新生儿的父母(父200例,母200例)作为试验组,在其入院1周之内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并对其父母进行抑郁、焦虑评估;将未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的100例住院新生儿的父母(父100例,母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抑郁、焦虑评估。结果对照组父亲抑郁占69.00%(69/100),焦虑占67.00%(67/100);母亲抑郁占38.00%(38/100),焦虑占37.00%(37/100)。试验组父亲抑郁占30.00%(60/200),焦虑占28.00%(56/200);母亲抑郁占18.00%(36/200),焦虑占16.00%(32/200)。试验组评估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住院新生儿的父母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状态,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缓解其父母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春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简化铁染色法确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 H )是一种少见的肺内毛细血管出血性疾病,每年每百万人的发病率为0.24~1.23,其中80%为儿童[1]。缺铁性贫血、咯血、弥漫性肺浸润影是IPH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但出现率低,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的检出是IPH 诊断的特异性指标[2]。近,本科室通过简化铁染色法查找患儿痰液和胃液中的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成功确诊了1例IP H ,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玉婵;潘刚熙;詹前美;冯金;胡宏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小儿急性湿疹3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复方敏维糖浆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治疗,患儿临床症状积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为(1.25±1.1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9±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36.07±13.52)ng/m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26±13.82)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扰素‐γ水平为(37.86±1.20)ng/m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63±2.39)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七味解毒活血膏联合复方敏维糖浆治疗小儿急性湿疹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艳会;郭建茹;杜建波;芦珊珊;王国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孕妇唐氏筛查干预状况回顾性调查

    目的:了解三亚地区孕妇产前唐氏筛查干预状况。方法将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待分娩的孕妇4997例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孕妇产前唐氏筛查干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孕妇产前唐氏筛查率为36.08%;年龄、户籍、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影响该地区唐氏筛查干预状况的重要因素。唐氏筛查率随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的上升而增高。另外,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唐氏筛查率高,汉族人口比黎族及其他民族人口唐氏筛查率均增高。结论三亚地区产妇唐氏筛查率偏低,提高三亚地区妇女孕期唐氏筛查率势在必行。

    作者:王玉丰;田秀娟;李志霞;唐青蓝;邢晓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乙肝患者血清高尔基蛋白73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高尔基蛋白(G P )73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300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根据病情分为乙肝病毒携带(HBV‐C )组共50例,慢性乙肝(CHB)组共120例,乙肝相关肝硬化(LC)组共60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组70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GP73水平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GP73对不同乙肝患者病变程度的诊断学价值。结果 CHB组、HCC组和LC组患者GP73水平分别为(117.3±12.8)、(181.5±21.7)、(263.2±33.4)ng/mL ,均明显高于 HBV‐C组患者的(39.2±3.5)n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患者GP73水平又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LC亚组GP73水平[(245.6±29.3)ng/mL]明显低于失代偿LC亚组[(279.5±39.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G P73水平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r=0.554,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r=0.409,P<0.05)、清蛋白(r=0.445,P<0.05)、Child‐pugh分级(r=0.609,P<0.05)和失代偿LC(r=0.722,P<0.05)呈正相关。GP73对于CHB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95% CI为0.519~0.813,cut off值为176.3 ng/mL ,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7.2%;GP73对于HCC的AUC为0.749,95% CI为0.676~0.834,cut off值为232.0 ng/mL ,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2.5%;GP73对于LC的AUC为0.738,95% CI为0.636~0.841,cut off值为292.2 ng/mL ,敏感性为74.4%,特异性为80.9%;GP73对于失代偿性LC的AUC为0.802,95% CI为0.699~0.932,cut off值为319.3 ng/mL ,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90.3%。结论 GP73可以作为一种较为敏感且特异性较高的肝脏标记物,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 HCC和LC ,还有助于辅助判断LC患者肝功能代偿状态。

    作者:张文昭;陶才华;李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肿瘤标志物及腺苷脱氨酶检测对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及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1月该院经临床表现、胸腔积液分析、影像学检查和对抗结核治疗的反应确诊的结核性胸腔积液40例(良性组)、恶性胸腔积液45例(恶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采用化学酶法检测腺苷脱氨酶(ADA)及胸腔积液总蛋白等指标浓度。结果良性组CEA、NSE、CYFRA21‐1显著低于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45、12.57、38.05,P<0.05);良性组 ADA、总蛋白显著高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96、13.38,P<0.05)。ADA、总蛋白、ADA+总蛋白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灵敏度为82.5%、87.5%和100.0%,特异性为87.5%、85.0%和95.0%;CEA、CYFRA21‐1、NSE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0.0%、80.0%及40.0%,特异性分别为80.0%、60.0%及57.8%;CEA联合CYFRA21‐1及CEA联合CYFRA21‐1+ NSE的灵敏度分别为93.3%、97.8%,特异性分别为95.6%、100.0%,均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CEA、NSE、CYFRA21‐1、ADA、总蛋白对胸腔积液性质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CEA、CYFRA21‐1、NSE联合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马朝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分析及对母婴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情况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10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1、5 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及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时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对母婴影响也较大。临床上应当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减少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

    作者:黄静;杨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孕期营养膳食指导对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营养评价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妊娠13周前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单胎初产妇9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妇就诊的单双号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450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孕期营养知识宣教,干预组孕妇给予个性化孕期营养干预,对比两组孕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贫血情况,并对比巨大儿、低体质量儿及畸形胎儿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孕妇阴道分娩率显著升高,剖宫产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孕妇产后出血、贫血及羊水过少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膜早破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巨大儿、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畸形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营养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爱军;石艳丽;孙秀艳;杨立红;马翠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干预模式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干预模式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4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自我护理能力、自尊状态总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并且研究组自我护理评分和自尊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疲乏、疼痛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直肠癌术后患者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自尊水平,促进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郑燕;汪秀云;李林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庆市巴南区居民2012~2015年脑卒中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掌握巴南区2012~2015年居民脑卒中发病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辖区脑卒中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3、SPSS17.0统计软件对巴南区2012~2015年心脑血管事件监测中的脑卒中新发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巴南区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为384.00/100000(标化发病率为269.60/1000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3,P<0.05),发病类型以脑梗死为主,占全部脑卒中发病人数的74.59%,60岁以上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81.96%。结论2012~2015年巴南区居民脑卒中发病率水平较高,应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控制。

    作者:申宏;方旭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某院健康体检中老年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状况研究

    目的:研究某院健康体检中老年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6~8月在某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46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45岁,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比较详细的眼科检查来实施。对翼状胬肉患病状况进行准确诊断,并计算患者患病率及有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女性翼状胬肉患病率有明显差异,翼状胬肉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饮酒史、户外工作时间、户外工作年限及泪膜破裂时间均有明显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均与翼状胬肉患病率有明显关系,泪膜破裂时间、文化程度及户外工作年限是影响翼状胬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作者:毕云;王永红;吴鸣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研究进展

    卵圆孔未闭(PFO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房间隔发育异常所导致,健康人中20%~35%存在 PFO。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PFO 的存在与偏头痛(M A )、脑卒中、反常性栓塞、潜水减压病、斜卧‐低氧血症综合征、高海拔肺水肿等疾病的发生存在联系,因此引起临床广泛重视。本文主要针对PFO及相关性M A的相关研究进展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王水平(综述);马文林(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在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患者肺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n=20),帕瑞昔布钠组(P组,n=20),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组(D+P组,n=20),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n=20)。各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啶、帕瑞昔布钠及右美托咪啶与帕瑞昔布钠联合处理,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时点白细胞介素‐1β(I L‐1β)、白细胞介素‐6(I L‐6)、环氧化酶‐2(COX‐2)、活性氧(ROS)水平;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比较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记录术后12 h和24 h的VAS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剂量。结果 D+P组患者术中炎性因子较其他组表达明显降低,且D组与P组小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提示D+P组PaO2及氧合指数较N组增高,PaCO2则降低,P组及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及24 h曲马多用量比较,D+P组VAS评分低,曲马多用量少,较N组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能降低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肺部炎性反应,改善氧合功能,降低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剂量。

    作者:陶广华;刘向六;罗伟;张文龙;刘文值;朱月浩;李泉霖;邓义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糖水平、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并接受治疗的128例老年T2D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原则下,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护理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护理前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提升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有效维持血糖水平稳定及提升遵医行为的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羟考酮用于模拟胸部创伤早期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模拟胸部创伤早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Q )组和地佐辛(D )组,术后待患者出现疼痛(V A S≥5分)时,按分组予以静脉注射各种药物,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静息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按压自控静脉镇痛(PCIA)次数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给药后2、4、6 h D组静息VAS评分均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给药后2 h和4 h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2~4 h D组PCIA按压次数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出现头晕的人数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创伤早期镇痛中单次静脉注射羟考酮的镇痛效果要优于地佐辛,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山;殷飞;王美青;孙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品管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规范注射的影响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及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对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头脑风暴、原因分析及拟定对策,制订胰岛素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指引,加强护士2型糖尿病相关专科知识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操作技术培训,制订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健康教育路径及健康教育手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对策实施前、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的依从性及血糖达标率。结果对策实施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依从率分别由40.00%提高至79.00%,更换注射部位依从率由41.00%提高至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0,P<0.05);同时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制订的对策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更换注射针头、注射部位的依从性,提升患者住院满意度。

    作者:晏玫;梁泽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654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该院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的单胎孕妇2654例,对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 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检测结果高风险者进行羊膜腔穿刺及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检测结果阴性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2654例孕妇无创基因检测结果高风险29例,包括21‐三体14例,18‐三体6例,47,XXY 5例,45,XO 2例,常染色体异常1例,母体染色体异常1例。对29例高风险孕妇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1‐三体11例,18‐三体5例,性染色体异常4例。结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应掌握指征。

    作者:冯暄;闫有圣;胡秀琴;郝胜菊;张庆华;郑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1例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MCL)因肿瘤性淋巴细胞增生形成多发性息肉样改变而得名,它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淋巴结滤泡外套层的小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完整的病例报道甚少,国外仅70例[1],国内相关报道仅数例。本文对近期诊断的1例原发于肠道的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MLP/MCL)病例予以报道,以提高对MLP/MCL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治恒;赵晶;胡文;龚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