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溶性瘦素受体在不同孕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价值

李娜;李光;陈刚

关键词: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 瘦素受体, 人类可溶性瘦素受体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可溶性瘦素受体(sLR)在不同孕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表达水平及其临床价值,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试点。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收入该院的健康妊娠孕妇92例作为A组研究对象,其中A1组为孕14~19周(30例),A2组为30~34周(32例),A3组为大于或等于37周足月分娩前(30例);选择同期妊娠期糖尿病孕妇84例作为B组研究对象,其中B1组为孕14~19周(29例),B2组为30~34周(27例),B3组为大于或等于37周足月分娩前(28例);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未孕健康女性30例作为C组研究对象。空腹抽取各组研究对象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sLR表达水平。结果A组不同孕周孕妇血清sLR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且随着孕龄增加,其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在足月分娩前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同孕周孕妇血清sLR水平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不同孕周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孕周孕妇血清sLR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sLR水平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比例不同,且妊娠期糖尿病比例随血清sLR水平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R参与调解瘦素清除率、瘦素敏感性等,与妊娠期糖脂代谢密切相关,低密度sLR可能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但孕妇sLR水平能否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指标和临界值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IL-6、TNF-α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COPD‐PIF)患者体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COPD‐PIF的防治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北京燕化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8例COPD‐PIF患者、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以及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3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6、TNF‐α表达水平。对COPD‐PIF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与血清 TNF‐α、IL‐6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比COPD患者及COPD‐PIF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特点,并对BODE指数进行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PD组及COPD‐PIF组肺功能指标、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与COPD‐PIF组 FVC、FEV1、TNF‐α、IL‐6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PD‐PIF患者体内血清IL‐6、TNF‐α水平与 FVC呈负相关(r=-0.64、-0.58,P<0.01),与FEV1水平呈负相关(r=-0.53,P<0.05;r=-0.79,P<0.01)。(3)动脉血气分析特点可以看出,与COPD组相比, COPD‐PIF组具有较低的血氧分压(P<0.05),而二氧化碳潴留较少(P<0.05);(4)COPD‐PIF组患者FEV1、体质量指数、6 min内步行的距离及BODE指数与COPD组相比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评级表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OPD组相比,COPD‐PIF患者体内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明显。COPD‐PIF患者血清 TNF‐α、IL‐6水平均与肺功能呈负相关,其水平升高可反映肺功能的损伤程度,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徐丽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社区女性乳房自检行为及乳腺疾病认知的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基层社区女性乳房自检现状及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选取河北省邯郸市某社区209名女性进行调查,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4.5%的受访者关注乳房保健并认为乳房自检很有必要;定期进行乳房自检者占调查总人数的13.4%;了解乳房自检方法和乳腺癌早期症状者分别为2.9%和7.2%;很了解乳房保健知识的女性占1.9%,不了解、不太了解、不确定是否了解乳房保健知识者占82.8%;网络、电视是社区女性获取乳房保健知识的主要渠道,占55.5%,通过健康讲座获取相关知识者占8.1%,书籍、杂志途径占14.4%,亲属、朋友占22.0%。结论基层社区女性乳房自检率及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获得乳房保健健康宣教的机会较少,社区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女性乳房保健的健康宣教,积极维护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

    作者:冯文思;冯俊娥;周明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孕期营养膳食指导对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营养评价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妊娠13周前在秦皇岛市昌黎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单胎初产妇9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妇就诊的单双号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450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孕期营养知识宣教,干预组孕妇给予个性化孕期营养干预,对比两组孕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贫血情况,并对比巨大儿、低体质量儿及畸形胎儿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孕妇阴道分娩率显著升高,剖宫产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孕妇产后出血、贫血及羊水过少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膜早破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干预组巨大儿、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畸形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营养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爱军;石艳丽;孙秀艳;杨立红;马翠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行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对照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较,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等级为Ⅰ级所占比例显著升高,Ⅴ级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级、Ⅳ级患者所占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相近,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作者:周龙;刘美霞;邓民强;潘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某院健康体检中老年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状况研究

    目的:研究某院健康体检中老年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6~8月在某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46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45岁,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比较详细的眼科检查来实施。对翼状胬肉患病状况进行准确诊断,并计算患者患病率及有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女性翼状胬肉患病率有明显差异,翼状胬肉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饮酒史、户外工作时间、户外工作年限及泪膜破裂时间均有明显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均与翼状胬肉患病率有明显关系,泪膜破裂时间、文化程度及户外工作年限是影响翼状胬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作者:毕云;王永红;吴鸣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应用原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1年1~12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3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中青年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对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66.67%,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4,P>0.05)。结论术前严格适应证选择,术中遵循内固定和外科原则,老年肱骨远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金家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视频教学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视频教学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组30例。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同时结合视频技术指导患者语言康复。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的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语言流畅度、信息量、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和阅读功能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教学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指导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能明显提高患者语言康复效果。

    作者:陈晓娥;沈文英;徐文琪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黑龙江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了解黑龙江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基因分型情况,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对235例 HCV‐RNA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年龄、性别与 HCV基因型分布相关性。结果235例 HCV感染标本共检出4种基因型,分别为1b、2a、(1b+2a)和3a型,其中1b型占50.21%,2a型占41.28%,(1b+2a)型占1.28%,3a型占2.13%,基因型分布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黑龙江地区丙型肝炎主要为1b型,其次是2a型,混合型及其他基因型相对少见。

    作者:张怡;陈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VMware虚拟化技术在临床实验室ISO15189体系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在临床实验室ISO15189:2012体系中的应用。方法 VMware平台方案将数台应用服务器、LIS扩展功能模块及数据服务器虚拟化,用于集中部署信息系统。结果采用虚拟化技术建设针对ISO15189准则的实验室应用能够降低综合运行成本、提升信息管理效率,有效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结论VMware虚拟化平台适合用于ISO15189:2012体系实验室信息与数据服务的建设与管理。

    作者:刘晓雷;裘维维;宋军;乔琳;张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肿瘤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在肿瘤癌痛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晚期肿瘤癌痛患者128例,由经过癌痛规范化培训的护士通过服药指导、电话随访、健康讲座等方式对癌痛患者进行癌痛规范化健康教育,了解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变化。结果通过癌痛规范化健康教育后,癌痛患者对疼痛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教育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癌痛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能明显缓解癌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欣;许辉琼;汪秀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微出血(CMB)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收录铁岭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MRI结果分为CMB组(n=80)和非CMB组(n=100)。分析比较入院当天和出院时血尿酸水平与CMB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CMB组患者尿酸水平(323.2±33.4)μmol/L ,明显高于非CMB患者的(284.2±54.8)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重度亚组患者尿酸水平(229.1±32.5)μmol/L ,明显高于轻度亚组患者的(217.5±30.1)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MB诊断价值可见,入院时尿酸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cut off为279.2,敏感度为84.3%,特异性为74.9%。出院时尿酸的AUC为0.759,cut off为266.3,敏感度为77.8%,特异性为77.2%。入院时尿酸( r=0.719,P<0.05)和出院时尿酸( r=0.689,P<0.05)水平与 C M B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CMB密切相关,是诊断CMB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张兴海;左楠;赵德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1例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MCL)因肿瘤性淋巴细胞增生形成多发性息肉样改变而得名,它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淋巴结滤泡外套层的小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完整的病例报道甚少,国外仅70例[1],国内相关报道仅数例。本文对近期诊断的1例原发于肠道的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MLP/MCL)病例予以报道,以提高对MLP/MCL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治恒;赵晶;胡文;龚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探讨情景模拟练习在急诊急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练习在急诊护士急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1~12月该院急诊科护理人员36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试验组采用情景模拟练习,比较实施前、后对1000例患者护理安全隐患、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差错、并发症、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护理操作、健康宣教得分分别由对照组的(3.42±0.38)、(3.65±0.35)、(3.88±0.55)分上升至试验组的(4.18±0.22)、(4.43±0.52)、(4.63±0.36)分;患者满意率由81.2%提高至92.7%,各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情景模拟练习减少了急诊护理安全隐患,促进了急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和患者满意度提高。

    作者:石莉;王瑞;刘东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研究进展

    卵圆孔未闭(PFO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房间隔发育异常所导致,健康人中20%~35%存在 PFO。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PFO 的存在与偏头痛(M A )、脑卒中、反常性栓塞、潜水减压病、斜卧‐低氧血症综合征、高海拔肺水肿等疾病的发生存在联系,因此引起临床广泛重视。本文主要针对PFO及相关性M A的相关研究进展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王水平(综述);马文林(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符合标准的老年U A 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绞痛发生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疗效评价后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4.3±1.4)次/周]相比,观察组患者[(2.2±1.2)次/周]减少;与对照组患者持续时间[(3.6±1.3)min]相比,观察组患者[(2.4±0.8)min]缩短;与对照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586.2±74.6)μg/L]相比,观察组患者[(541.9±70.5)μg/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丙二醛水平[(8.1±1.5)μmol/L)]相比,观察组患者[(6.4±1.2)μmol/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超氧化歧化酶水平[(72.4±9.2)×103 U/L]相比,观察组患者[(83.1±10.6)×103U/L]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和1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UAP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生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减轻机体氧化应激,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库德热提·艾比布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14例临床明确诊断为NAFLD且未经过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NAFLD患者组,同时随机选取214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检查并计算NLR ,比较两组间NLR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NAFLD患者组外周血平均NLR为(1.87±0.6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6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1,其95%置信区间为0.706~0.876,当cut off 值取1.63时,敏感度为79.6%,1‐特异性为69.0%,提示NAFLD可能存在肝损害。结论 NAFLD患者血清NLR明显高于健康人群,NLR对NAFLD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正怀;杨志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分析及对母婴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情况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10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1、5 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及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时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对母婴影响也较大。临床上应当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减少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

    作者:黄静;杨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围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围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的9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期间进行输血,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组49例。其中自体输血患者作为试验组,异体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后PT、APTT、PLT、FIB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患者IL‐6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TNF‐α及PGE2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过敏、感染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分别为6.12%、93.88%,对照组分别为22.45%、79.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抑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较少,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期限。

    作者:张春丽;张改英;田慧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IL-33和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和ST‐2蛋白(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2例ACHBLF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B组,另选取45例同期于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IL‐33和S T 2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分别采用赖氏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溴甲酚绿法对3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清蛋白(ALB)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在研究A组和研究B组中血清IL‐33和ST2分别与ALT、AST 和ALB的临床关系。结果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ALB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呈显著负相关;研究B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HBLF患者血清IL‐33和ST2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加重炎性反应和肝损伤有关。

    作者:王红霞;彭粉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8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4例,全部患者行肿瘤病灶切除加淋巴清扫根治术,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两组营养干预观察时间为14 d。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合理饮食、运动锻炼、日常服药依从性分别为100.0%、97.7%和100.0%,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的84.1%、79.5%和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仁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