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的疗效观察

胡煜琳;彭泽民;刘代强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 骨代谢异常,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矿物质‐骨代谢异常(CKD‐MB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9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CKD‐MB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在血液透析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液Ca2+、P3+、iPT H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9%(44/4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1.2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的变化:治疗后血液中P3+、iPTH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C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3+、iPTH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CKD‐MBD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三维 CT 定量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三维CT定量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该中心收治的COPD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大吸气末平均密度(MLDin)和大呼气末平均密度(MLDex)均值、肺段支气管开口处壁面积与截面总截面积比(WA%)、气道壁厚度与截面半径比(TDR)均值,各肺区MLDex、MLDin、WA%及 TDR ,比较肺气肿区占全肺百分率、WA%及TDR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FEVl%、用力呼气流量(FEF)25%~75%、残气量与肺总量百分比(RV/TLC)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COPD患者 MLDex和MLDin均值、WA%及TDR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值MLDin‐MLDex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上肺区、中肺区、下肺区MLDex、MLDin、WA%及TDR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PD患者肺气肿区占全肺百分率与FEVl/FVC、FEVl%、FEF25%~75%呈负相关(P<0.05)。COPD患者WA%、TDR与FEVl/FVC、FEVl%、FEF25%~75%、RV/T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测量肺功能指标准确、快捷,通过肺密度可对COPD患者进行筛查及预测,COPD患者肺气肿区占全肺百分率、WA%、TDR值与肺功能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对气道重构、气道直径与气流受限关系的评估更准确、直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家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联合检测尿中IL-18与CysC在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尿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尿中胱抑素C(Cys C)对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AKI)临床上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每天收集尿标本,持续7 d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尿液标本中的IL‐18和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尿液标本中的Cys C。根据测量结果分为3组:A组(IL‐18>95 pg/mL )、B组(Cys C>1.3 g/mL ),C组(IL‐18>95 pg/mL和Cys C>1.3 g/mL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D组(IL‐18≤95 pg/mL和Cys C≤1.3 g/mL )。结果按α′=0.0068检验标准,A、B、C 3组与D组AKI患病率不同,A、B、C 3组的AKI患病率远远高于D组,但A、B、C 3组之间 AKI患病率几乎没有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α′=0.0068。结论 IL‐18和Cys C在危重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陆金帅;李楠;李思;黄佳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标本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核酸检测(NAT)共4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弱阳性标本的结果符合率,分析探讨4种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方法采用高灵敏度进口和国产ELISA试剂对重庆地区2013年1~12月无偿献血标本共116351份进行HBsAg血液定性筛查,选取0.8≤S/CO<l范围的弱阳性标本150份进行ELISA双孔复检、GICA、ECLIA、NAT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以上4种方法检测HBsAg的结果符合率为74%,其中,GICA与ECLIA结果符合率为78.7%;ELISA与ECLIA结果符合率为91.2%;NAT与ECLIA结果符合率为85.5%,GICA检测 HB‐sAg弱阳性标本的符合率比其他3种方法较差。结论(1)GIC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较低,检测HBsAg弱阳性标本时存在比较高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建议只作初筛检测。(2)ECLI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略高于ELISA ,当ELISA检测出现弱阳性结果时,好用ECLIA进行复检。(3)NAT和ELISA灵敏度和特异性接近,NAT与ELISA技术的方法学差异主要是检测的对象不同,且ELISA与NAT检测各有优劣,因此2种方法进行双检可以有效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程颖;李维;田耘博;程燃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护士电话随访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电话随访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内分泌科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干预组(20例),干预组每周由专科护士进行3次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膳食和运动日志、药物治疗等,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其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患者 HbA1c水平下降了1.2%,而对照组患者 HbA1c水平升高了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在膳食与血糖监测上有更好的依从性。结论专科护士电话随访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 HbA1c水平,同时提高患者对膳食和血糖监测的依从性。

    作者:王春梅;宋凤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4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 )、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和糖链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辅助诊断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组164例、结直肠良性病变组56例、健康对照组49例的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浓度,统计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在健康对照组、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和结直肠癌组中的阳性率以及其浓度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血清CEA与结直肠癌局部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血清CA199、CA125和CA724浓度与远处转移相关;血清CA724在结直肠黏液腺癌中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血清CA125和CA724与大肠癌解剖部位有关;血清CEA和CA199与癌组织Ki‐6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对结直肠癌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4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血清CEA、CA199、CA125和CA724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有关,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和预测标志物。

    作者:冀天星;陈波;周强;马菲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性别Fabry患者的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研究

    目的:了解Fabry病中不同性别患者α‐半乳糖苷酶A (α‐Gal A )活性情况。方法选取一个Fabry病家系的8例患者和13例健康者,应用干血片法测定经过GLA基因检测确诊的Fabry病患者和健康者α‐Gal A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男性患者的α‐Gal A活性[(8.66±2.15)×10-15 mol/(d · spot)]为健康对照者[(188.31±42.23)×10-15mol/(d·spot)]的4.6%,女性患者[(149.93±46.56)×10-15mol/(d·spot)]则为健康对照者的79.62%。男性半合子患者酶活性明显下降( P<0.05)。α‐Gal A活性检测对男性半合子的灵敏度高于女性杂合子。结论α‐半乳糖苷A活性下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半合子Fabry病患者酶活性明显下降。

    作者:李娟;张德莲;木拉力别克;李南方;杨学磊;郑灵玲;黄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方案消除血脂对生化测定干扰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速离心法、稀释法、乙醚萃取法消除血脂干扰的效果,为消除血脂对生化检测的干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00例血脂标本,将标本分为4份,每组25份,其中3组分别给予高速离心法、稀释法、乙醚萃取法处理,另1组原血浆检测。比较处理前后各组间的差异,并对高速离心法、稀释法、乙醚萃取法组采用方差分析。结果3种方法对Ca2+、尿酸(UA)、肌酐(Cr)、血糖(GLU)、清蛋白(ALB)、总蛋白(TP)、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淀粉酶(AMY)、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值处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清原液检测、离子水稀释法、低温高速离心法、乙醚萃取法。结论乙醚萃取法对蛋白质类检测项目影响明显,离子水稀释法受其影响低,在临床工作中3种方法可联合使用。

    作者:甄广怀;周玉萍;陈达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该院收治并成功实施直肠癌根治术的12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68例,传统开腹手术58例,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肿瘤根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局部复发、远处转移、肿瘤根治程度、术后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切口隐蔽、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适于推广使用。

    作者:陈鸿;陈必刚;汪勇;赖苏何;陈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某院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西南医院门诊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A R )患者的分布情况,分析二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相关性及患者对A R的认知程度和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3年1~9月西南医院收治的哮喘患者250例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其哮喘病史、严重程度分级、哮喘控制测试(ACT )评分和鼻炎情况,并建立个人数据档案。结果250例哮喘患者中,161例(64.4%)合并A R ,单纯哮喘组(A组)和哮喘合并A R组(B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轻度持续、中度持续、重度持续例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T评分显示完全控制、一般控制例数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控制哮喘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R起病早于哮喘占58.3%,两者同时起病占12.7%。32.8%患者曾经检测过敏原,22.6%患者使用药物治疗鼻炎。结论重庆地区哮喘合并A R发生率高,认知程度较低,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作者:罗光明;熊福;戴晓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磁共振成像对先天性处女膜闭锁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 RI)对先天性处女膜闭锁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处女膜闭锁的M RI表现征象,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5例M RI均表现为阴道扩张呈巨大囊状影,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未见强化,子宫颈、体上移,宫腔积血,周围结构移位。结论先天性处女膜闭锁的M 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何泽清;刘国庆;杨秀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全自动生化仪与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浓度的比较

    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静脉促凝血清标本血糖浓度与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抗凝全血标本血糖浓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方法采集该院200名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同一患者同时采集静脉促凝血清标本与静脉抗凝全血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静脉促凝血清标本血糖浓度,同时采用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抗凝全血标本血糖浓度,比较2组血糖浓度测定结果。结果191名患者的静脉促凝血清标本血糖浓度明显大于其静脉抗凝全血标本血糖浓度,差异范围在0.50~1.50 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生化仪测定静脉促凝血清标本血糖浓度明显高于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抗凝全血标本的血糖浓度。

    作者:刘兴高;成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浆输注在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9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B组为1∶1,C组为1.5∶1。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的Hb、HC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输血后的 PT、APTT 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注后的 PT、APTT 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输血后的血液学指标比较,B组和C组输血后的 Hb、HC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低。结论当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

    作者:王洪远;陈萍;刘红;石德清;林新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low在抗多耐药肺结核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low在西药联合中药复方“益肺通络方”抗多耐药结核患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多耐药结核病(MDR‐TB)住院患者34例,随机分成标准化疗(西药)组12例作为对照组,中药复方联合西药组22例作为试验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临床试验方案抗结核治疗,第0、3、6、9个月时分别采集2 mL肝素抗凝外周静脉血,经CD4、CD25、CD127流式抗体标记后,Beckman流式细胞仪(FCM )计数各组CD4+CD25+CD127low百分比。结果随服药时间推移,对照组MDR‐TB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DR‐TB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 T细胞百分比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与对照组 MDR‐TB患者比较,试验组 MDR‐TB患者CD4+ 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经过9个月的抗结核治疗,试验组能有效降低MDR‐TB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中药复方可能协同西药下调调节性 T细胞的免疫抑制,恢复结核病患者机体免疫平衡状态。因此,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抗多耐药结核患者治疗也许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作者:范任华;向延根;杨励;刘艳科;尹柯;封文军;许忆新;谢和宾;傅满姣;吴佳玲;王雷;张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慢性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慢性肾病(CKD )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门诊规律随访1年以上,年龄18~70岁的1~2期CKD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KD进展情况,通过筛选将所有患者分为非进展组60例和进展组40例。结果进展组患者女性比例大于非进展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终点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进展组,基线eGFR ,终点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L‐C较基线升高(即水平大于1.075 mmol/L)是C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需要更加严格控制LDL‐C达标标准,更加积极的采用药物治疗。

    作者:解加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浆髓鞘碱性蛋白及 S100B 蛋白与新生儿脑损伤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髓鞘碱性蛋白(MBP)及S100B蛋白与新生儿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产科出生后24 h内入院的足月获得性脑损伤新生儿50例为研究组,采用超声诊断仪对新生患儿的头颅进行检查,根据头颅B超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 H‐IV H )组和局部脑室周围低密度(PVL)组,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新生儿的血浆S100B蛋白和MBP表达水平。结果新生儿出生24 h内以及出生第3天,PV H‐IV H组新生儿的血浆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L 组新生儿的血浆 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 PVH‐IVH 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出生后第7天和第14天,对照组新生儿和PVH‐IVH新生儿S100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L组血浆S100B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和 PVH‐I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24 h时,出生第4天、第7天及第14天,PVH‐IVH组新生儿的血浆MBP与对照组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VL组新生儿在上述时间点时的M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PVH‐IVH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脑损伤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血浆S100B和MBP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是发生PVL的新生儿的血浆S100B和MBP水平较PVH‐IVH患儿高。

    作者:雷宏涛;王小娟;赵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与尿中β2-微球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在诊断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患者根据症状分为糖尿病肾损害组35例和非损害组33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8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尿β2微球蛋白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的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肌酐清除率(Ccr)。结果糖尿病患者组血、尿β2微球蛋白均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损害组和非损害组比较,血β2微球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β2微球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对病情观测有一定临床价值,肾脏受损越严重,血、尿β2微球蛋白检测值越高。

    作者:邬红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癌痛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癌痛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癌痛患者的麻醉药品应用呈逐渐递增趋势。吗啡缓释片始终排在第一,芬太尼透皮贴由于其独特的给药途径,用量也在随季度增加。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硫酸吗啡缓释片均可有效控制中、重度癌痛,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安全性更高,因此羟考酮缓释片在2013年上半年首次引进以来,在2013年下半年就跃居第二位,有取代吗啡缓释片排名第一的趋势。结论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癌痛示范病房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基本规范,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以促进更好的合理用药。

    作者:李书琴;汪明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辨证施教临床护理路径在湿疹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对湿疹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湿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教,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辨证施教能提高湿疹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忠玉;王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心绞痛或A M I患者57例作为冠心病组,按照疾病分类将其分为A M I组30例,平均(62.53±9.58)岁;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平均(66.11±8.41)岁。另以血浆内脂素的平均水平(27μg/m L )为标准将患者分为2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记为A组,血浆内脂素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记为B组。同时按照冠脉造影结果中显示的病变血管所累及支数将患者分为3组:冠脉单、双、三支病变,分别有16、18、23例,记为C、D、E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健康人群组,平均(61.46±9.91)岁。根据血浆内脂素水平分别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结果(1)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内脂素水平(41±28)μg/mL与健康人群组的血浆内脂素水平(20±21)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I组患者的血浆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为(47±25)、(20±21)、(33±30)μg/m L ,而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浆内脂素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患AMI的概率为A组的6.83倍;(4)E组的血浆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和C组患者,分别为(46±30)、(20±21)、(30±22)μg/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D组患者的血浆内脂素水平(43±29)μ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有望作为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新指标;(3)血浆内脂素水平的明显增多极有可能诱发急性AMI的发生,有望作为早期诊断AMI的新指标。

    作者:张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研究进展

    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 A H )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幸存者大多终生伴有神经功能的障碍、迟发性脑缺血(DCI),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DCI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有研究证实炎性反应、血脑屏障(BBB )的破坏、细胞凋亡、脑自身调节失衡、微血管痉挛、氧化应激等因素均有参与DCI的形成。本文将对当前DCI机制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当前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和DCI的主要措施及一些新的策略。

    作者:闫聪;刘耀(综述);高成(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