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梅;杨鲁川;文锦琼
皮肌炎是以横纹肌受累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积全身各个器官,如心脏、肺脏及胃肠道等,其中肺间质纤维化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30%.皮肌炎病死均为肺间质纤维化伴感染并周围性呼吸衰竭,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见于20~40岁女性.徐建如等[1]认为发生在50岁以上老年人,因可引起肺功能衰竭,病死率增高,故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师的重视.
作者:杨惠琴;杨卫江;夏迎雪;屈淑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桥梁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形态学科[1],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病理教学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师资队也渐渐年轻化,如何让年轻教师早日胜任病理教学任务,提高病理教学质量,笔者作为年轻教师在教学培训和实践中有几点体会.
作者:巫静娴;赵涌;王娅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诊断方法. 方法:对365例11个民族拟诊为血管性ED的患者分别采用阴茎海绵体注射(ICI)试验、阴茎-肱动脉血压指数(PBI)测定、阴茎彩色双功能超声(DU)、阴茎海绵体造影(PCG)、阴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素显像技术等检查.结果:分别有365、204、168、228、142、136例患者接受了上述6种检查.诊断动脉性ED 82例,静脉性ED 132例,混合性ED 57例,原因不明ED 94例.不同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是高度个性化疾病,针对ED患者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诊断方法有利于选择高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涤平;许鹏;艾力·艾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 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 30 例,于术后24 h 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 30 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 、8 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王琦三;王海江;陈鹏;尹东;杨新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肩胛骨为扁宽不规则骨,前后均有肌肉包裹,因此不容易受伤,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1%,占上肢骨折的3%[1].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加,肩胛骨骨折日趋增多,骨折的损伤与复杂程度增加,多表现为体部粉碎性骨折并肩胛颈或盂部骨折,影响到关节面及肩关节这一复合关节的力学稳定,且患者多为青壮年,对肢体的功能要求较高.
作者:李国华;张雪梅;钟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应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淋巴组织学新分类,探讨并分析新疆维吾尔族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93例新疆维吾尔族NHL病例,重新复检HE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标记CD20、CD45RO、CD30、CD15抗体,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分型.结果: 93例新疆维吾尔族NHL病例男女比例为1.91∶1;发病平均年龄44.54岁;发病部位结内54例(54/93,58.06%),结外39例(39/93,41.94%),B细胞性淋巴瘤76例(76/93,84.3%),占绝对优势;常见组织学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3例(43/93,46.24%).结论:新疆维吾尔族NHL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结内多见;常见组织学类型依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作者:陈波;王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2001年1月~2006年6月我科收治4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治疗时间、随访时间和疗效.结果:30%的患者有活动性肺结核接触史,常见症状为腰背痛(92.5%),脊柱棘突叩压痛(55.0%).核磁是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式,腰椎受累为34例(81.0%),标本结核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的占52.9%,抗酸杆菌染色涂片呈阳性的占47.0%.抗结核耐药占44.4%,单纯药物治疗占15%,终手术干预患者占85%,平均治疗时间(12±12)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10.5±6.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结核治愈无复发占77.5%.结论:成人脊柱结核应早诊断、早治疗,延误诊断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并影响预后.除了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治疗原则外,细菌培养+抗结核药敏试验对治愈脊柱结核也很重要.
作者:楚戈;王振斌;赵疆;项泽文;卡哈尔·艾肯木;陈继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妊高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PIH)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和婴儿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妊高征病因的研究一直是妇产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1].
作者:张映艳;郭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氟哌啶醇对胞外钾离子浓度异常状态下兔浦肯野纤维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观察不同浓度氟哌啶醇对高钾台氏液及低钾台氏液灌流的离体兔浦肯野纤维标本动作电位各电生理参数0期去极化幅值(APA)、大除极速率(Vmax)、90%动作电位时程(APD90)及有效不应期(ERP)的影响.结果:(1)不同浓度氟哌啶醇对高钾台氏液([K+]=5.4 mmol/L)灌流的心肌传导纤维的APA呈进行性缩短趋势;ERP值较正常值也有缩短,但趋势不明显,至10 μmol/L时方有统计学差异;APD90变化相对复杂,0.1、0.3 μmol/L两个浓度时较正常值(P<0.05),此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但仍低于给药前;Vmax值随浓度的增加呈明显浓度依赖性缩短趋势.(2)不同浓度的氟哌啶醇对低钾([K+]=3 mmol/L)台氏液灌流的心肌传导纤维的APA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0.1、0.3、1 μmol/L时的APA较给药前略有增大,从3 μmol/L 时开始减小;ERP的增长较明显,Vmax值呈浓度依赖性缩短,APD90随浓度增大而延长.结论:在使用氟哌啶醇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浓度,氟哌啶醇可能加重低血钾时APD延长的程度,增加Q-T间期过度延长诱发Tdp的风险.
作者:黄亮;闫冬;程路峰;宋宏雁;帕尔哈提·克热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讨论复明医疗队集中开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体会,并评价手术效果. 方法: 于2007年8月7~22日集中实施79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出院时视力≥0.3者占69.7%,≥0.5者占41.7%,术后1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77.2%,≥0.8者占44.3%.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效、安全、简便、经济,适宜于白内障复明医疗队和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易湘龙;王燕;徐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 MRI对肩关节常见疼痛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有肩关节疼痛患者,用1.5T的MRI仪行肩关节检查,分析肩袖撕裂及盂唇损伤的MRI形态学表现特点.结果:21例肩关节MRI扫描发现:肩袖病变13例、盂唇病变4例、肩袖病变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变2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变1例、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脂肪消失和滑囊炎或滑囊积液5例、肩胛骨肿瘤1例.21例中同时伴不同程度肩关节退行性变及骨创伤4例.5例经开放性手术或关节镜证实,其余16例行保守治疗后临床随访.结论:MRI具有多平面成像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能详细显示肩关节组织解剖结构及异常改变,对肩关节常见疼痛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艾尔肯·阿不力孜;贾文霄;张克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分析移植肾功能稳定期与急性排异反应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异性表现,以期得到超声诊断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的有价值指标.方法:对119例移植肾功能稳定期与46例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期患者的长径、宽径、厚径及实质厚度以及主肾动脉及弓状动脉的收缩期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比较移植肾长径、宽径、厚径及实质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急性排异反应组肾内血流灌注减少,达不到皮质边缘处,肾动脉血流速度收缩期不明显,而舒张期明显下降,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增高,与移植肾功能稳定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肾锥体回声减低、舒张期肾动脉血流速度下降、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升高对诊断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有特异性.
作者:曾红春;米娜瓦尔·玉努斯;姚兰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呼吸衰竭是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护理难度大.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多数与病人的年龄、吸烟、病变部位、术式等相关,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为了更好地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我们分析总结了4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常海霞;哈里丹·玉努斯;吴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剖宫产是快速结束分娩,解决难产和某些并发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是随着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使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现就我院近一年的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分析,以加强围产期保健与孕期宣教,提高孕妇对分娩的正确认识,提高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王辉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关于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应答规律的科学[1].通过考察生命个体对由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修饰引起的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来研究整体的生物学状况[2].
作者:王伟;李琳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高危泌尿外科疾病的患者病情复杂,手术治疗危险性大.如何降低高危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经尿道气化电切术的风险性,仍是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我院采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60岁以上伴有心、脑、肺、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泌尿外科疾病患者86例,手术安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军;凌传江;牛刚;杨宏刚;居热提·达吾提;李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教学改革首先是一个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理论,我们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作者:马遇庆;蒲红伟;王文娜;热沙莱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我国的高血压病人及糖尿病病人的增多,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数也增多,且由于尿毒症病人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原因致心血管并发症日趋增多,其中急性肺水肿是常见、危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尿毒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作者:黄汉红;姚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围术期细胞因子的变化一般认为是由手术应激反应、心肺转流、脓毒血症所致.手术创伤、应激等因素引起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和释放过多,破坏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可导致术后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更为严重的并发症[1].手术后入住ICU 的老年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是健康恢复的关键,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马龙;卡丽毕努尔·力提甫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血气分析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在临床广泛应用,正确留取和处置标本可减少误差、保证血气分析的可靠性.血气分析检查的患者常因反复多次穿刺,产生恐惧和紧张,这些因素可引起血中PO-2、PCO-2的变化,影响检测结果.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反应,保证血气分析的准确性,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努尔比亚·艾比布拉;努尔曼·依地尔斯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