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晏文红;刘秉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药物治疗, 甲状腺激素, 水平测定, 心功能衰竭, 平均年龄, 甲状腺功能障碍, 腔内血管成形术, 女性, 男性, 支架置入术, 实验室检查, 低分子肝素, 资料, 诊断标准, 硝酸甘油, 美托洛尔, 经皮穿刺, 肝肾疾病, 阿斯匹林
摘要: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院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符合WHO诊断标准,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7~72岁,平均(55.3±7.6)岁.入院后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如应用硝酸甘油、肠溶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美托洛尔、开博通及普拉固等,不包括溶栓及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均无甲状腺功能障碍、肝肾疾病等病史,无心功能衰竭史,治疗前后未服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发病48 h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心功能Ⅰ级32例(A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3.1±7.0)岁;心功能Ⅱ级以上者26例(B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0.1±9.9)岁.治疗后心功能Ⅰ级40例(C组),心功能Ⅱ级以上18例(D组),其中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5例.健康对照组52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2.3±8.6)岁,心功能正常,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B和C基因型与干扰素a-2b治疗48周效应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B和C基因型的慢性肝炎与干扰素a-2b治疗48周的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观察干扰素a-2b治疗48周后的疗效.结果:慢性乙肝B基因型患者的综合应答率(41.6%)显著高于C基因型患者(24.1%)(P<0.01).结论:慢性乙肝B基因型对干扰素a-2b的疗效明显优于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用于干扰素治疗前的疗效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现实意义.

    作者:赵文海;曾凡荣;韦玉芳;刘丽;陈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乌鲁木齐地区干眼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干眼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统一的调查表及调查方式对134例干眼及268例对照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下因素是与干眼相关的危险因素:翼状胬肉 (P<0.001,OR3.982,CI1.982~2.532),糖尿病(P<0.001,OR 3.144,CI 1.788~5.529),滴眼液(P<0.001,OR 1.890,CI 1.338~2.668),使用视频终端(P<0.05,OR 1.737,CI 1.192~2.532 1.192~2.532),而服用阿斯匹林、多种维生素,甲状腺疾病、高血压、过敏性疾病、青光眼、眼部手术、吸烟史及屈光不正病史等与干眼无相关性. 结论: 糖尿病、翼状胬肉、长期使用滴眼液和视频终端这些因素可能是新疆与干眼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宏;陈雪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肺炎132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32例老年人肺炎的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老年肺炎冬春季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而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可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和主要表现,特异性体征较少,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结论:老年肺炎诊治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和及时准确的治疗.

    作者:陈欲晓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恶性淋巴瘤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45个受累浅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并选择40例患者43个良性反应性增生肿大淋巴结做对比.比较两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比(L/S)、淋巴门髓质部形态(淋巴门髓质部存在时,还需比较淋巴门髓质部宽径与淋巴结宽径比)、结内血流分布,并比较两组患者浅表肿大淋巴结分布部位数.结果: 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多数呈类圆形(L/S<2)、淋巴门髓质消失、非淋巴门型血流,且常多处肿大.同时本组资料中约1/3的恶性淋巴瘤声像图类似良性反应性增生,但这类淋巴瘤淋巴门髓质形态特异,可资鉴别.结论: 超声对恶性淋巴瘤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声像图类似良性反应性增生的一类淋巴瘤.

    作者:王晓荣;姚兰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新时期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一度对传染病的警惕性也大大降低,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作者:蒋莹;万珍;马冬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学高校科技成果报奖工作中的问题探析

    科技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获得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医学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实施科技奖励是我国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科技奖励的申报是科技奖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见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工作给科研成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奖励申报工作做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成果的获奖等级和中标率.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医学高校科研成果管理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就科技奖励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作者:关月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克拉玛依地区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心脑血管病诸多危险因素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可以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下降.克拉玛依市为工业化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但存在明显不良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大样本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资料,为了更有效地防治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克拉玛依地区2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探索克拉玛依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等人群高血压的分布,并找出高血压的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苟志平;宋镇;周黎黎;柳立红;白建军;杨晓燕;宋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激励机制的有关问题

    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如何利用激励理论,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双赢的目的.

    作者:陈艳;王戈;王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护理人员职业伤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职业伤害又称工作伤害,简称工伤,主要包括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或由于火灾爆炸事故导致的伤亡及毒物中毒.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是所有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并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有关团体、组织的重视.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何防范护理人员的意外受伤己引起卫生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护理人员职业伤害与防治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翠萍;徐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膝部隐匿性骨折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膝部隐匿性骨折的M 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膝部隐匿性骨折病例的MRI资料.对隐匿性骨折病例的部位、数目、类型进行统计.结果: 26例共41处膝部隐匿性骨折.隐匿性骨折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多见.结论: MRI 能敏感显示膝部隐匿性骨折,对于疑为膝部隐匿性骨折的病例应列为首选检查,以防漏诊和误诊.

    作者:孔德伟;贾文霄;米日古丽·沙依提;王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BRCA1、Bad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BRCA1、Bad在乳腺导管普通性增生、不典型增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 BRCA1、Bad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20例乳腺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28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5例乳腺癌中BRCA1、Bad表达情况.结果: (1)BRCA1在乳腺导管普通性增生、不典型增生、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20)、39.3%(11/28)、76.0%(19/25),三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2)Bad在三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分别15%(3/20)、35.7%(10/28)、72.0%(18/25), Bad蛋白在普通性增生组织和不典型增生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通性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之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BRCA1、Bad在乳腺病变中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结论:提示BRCA1、Bad表达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乳腺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付娟娟;刘存;马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提高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习生由学生转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临床实习,不仅仅是对理论学习的印证和检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医疗实践,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立的工作能力,在学习和临床服务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做好临床带教,解决好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材,是临床带教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1].近年来,随着口腔医学知识结构的发展、口腔实习生数量的增加、实习生心理状态及工作需求等诸多的变化,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 本人结合自已的带教工作,分析了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浅谈一些个人体会.

    作者:阿地力·莫明;王玲;比力克孜·玉素甫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三叉神经痛的特征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是神经性疼痛中常见的疾患,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病人.在40岁以上患病者达70%~80%,女性略多于男性.随着显微外科和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成为治疗该病安全、有效的手段.自1999年9月~2006年5月我院对156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区位于桥小脑旁,手术视野小且深,术中容易损伤神经及周围血管[1],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防范处理至关重要,现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辛丽萍;姜淑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和后路晶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在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9例PDR,共100眼,随机分为2组,术式1组53只眼,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行闭合式三通道玻璃体切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式2组47只眼,为经扁平部玻璃体联合晶体切除术,保留前囊,人工晶体植入前囊上、睫状体沟内.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术式1组视力改善41只眼,占77.36%;术式2组视力改善30只眼,占63.83%,两组术后视力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 P<0.05).术式1组术后发生虹膜新生血管(INV)1只眼,占1.8%;术式2组术后发生INV7只眼,占14.9%,两组术后INV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 P<0.05).结论: 在治疗白内障合并PDR患者中,术式1组优于术式2组,其术后并发症和INV的发生率也明显低,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

    作者:叶楠;张金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白介素-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2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临床资料,并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水平.结果: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不同分级、分层,结果显示IL-6水平在单支、多支病变及Gensini积分不同分层者间有统计学差异.并且各病例组患者外周血中IL-6升高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程度的增加,IL-6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指标而提供了一条线索.

    作者:李杰;任澎;李南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皮内注射和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比较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皮内注射组,n=21)和Ⅱ组﹙神经阻滞组,n=19).两组均采用0.16%布比卡因镇痛液(0.5%布比卡因5 ml,弥可保500 μg,0.9%生理盐水10 ml).Ⅰ组沿皮损或色素沉着区周围行皮内注射.Ⅱ组根据疼痛部位和色素残留区的神经分布选择神经阻滞方法.两组均隔日1次,治疗3次后根据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每周治疗1~3次.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与治疗前比较,Ⅰ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优良率明显高于Ⅱ组.结论: 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是一种镇痛迅速、简便易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宏;孙艺丹;郑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对策初探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摆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年级和班级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实施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

    作者:刘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院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符合WHO诊断标准,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7~72岁,平均(55.3±7.6)岁.入院后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如应用硝酸甘油、肠溶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美托洛尔、开博通及普拉固等,不包括溶栓及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均无甲状腺功能障碍、肝肾疾病等病史,无心功能衰竭史,治疗前后未服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发病48 h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心功能Ⅰ级32例(A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3.1±7.0)岁;心功能Ⅱ级以上者26例(B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0.1±9.9)岁.治疗后心功能Ⅰ级40例(C组),心功能Ⅱ级以上18例(D组),其中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5例.健康对照组52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2.3±8.6)岁,心功能正常,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晏文红;刘秉弘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监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为 40%~70%.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能够缓解呼吸窘迫、改善肺压力-容量关系,改善顽固性低氧血症,为ARDS患者的病因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但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的保证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机械通气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徐建萍;许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护理配合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患者中小儿及老年人大多数为误吞所致,青壮年多为故意吞服,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目前已成公认可靠的首选治疗方法.我科自2001年至今共为69例患者施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现将术中的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夏拥军;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