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柏燕铭;周雯珺;陈警予

关键词:妇科手术, 护理流程, 术后恢复
摘要:目的:研究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对妇科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规范化的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且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科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术后肠道通气,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随机尿清蛋白肌酐比在高血压及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ACR)在高血压及糖尿病致肾早期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共102例(糖尿病50例,高血压52例),按1989年Mogensen标准,根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组(UAER<30 mg/24 h)、微量组(UAER 30~300 mg/24 h )、大量组(UAER>300 mg/24 h)。留取24 h尿检测 UAER ,并取随机尿同时测微量清蛋白(UmAlb)、尿肌酐(Cr)计算 ACR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损伤的敏感性比较中,ACR的阳性率高于UmAl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及UmAlb有极好的相关性,对肾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好于UmAlb ,ACR可以替代24 h UAER作为肾损伤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作者:佘吉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诊断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通过检查视神经系统脊髓炎疾病患者的空腹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抗AQP4抗体)水平,探讨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疾病中抗AQP4抗体的敏感性,并进一步研究抗AQP4抗体在神经脊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00例神经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抗AQP4抗体水平。结果按照研究界定标准,100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53例为阳性。在分别转染至pcDNA3.1及pcDNA3.1‐hAQP4质粒的FRT细胞上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免疫染色结果提示,AQP4抗体与视神经脊髓炎血清识别靶抗原为同种蛋白。结论抗AQP4抗体是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NMO‐IgG所识别的靶蛋白,在人体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国华;冯丽萍;刘立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及对血清核因子-κb 的影响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于肝胆湿热型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4例肝胆湿热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核因子‐κb (N F‐κb )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NF‐κb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F‐κ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胆囊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胡明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龄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接诊的30例高龄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均有伴随症,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左侧腹股沟直疝、右侧腹股沟斜疝、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直肠癌、腹股沟疝等疾病,其中伴随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及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10例,占33.33%;治愈的患者有18例,占60.00%;死亡的患者有2例,占6.66%。结论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其并非手术治疗的禁忌证,通过对患者围术期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彭保国;姜协;赵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溶血病(HDN )的治疗效果。方法监测186例HDN 患儿换血前后的胆红素、血常规及电解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治疗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43%,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血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氯和血钙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DN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对患儿血液内环境有一定影响。

    作者:吕孟兴;屈柯暄;周蓉;刘建香;高立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优质护理对高压注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减少造影剂外漏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减少高压注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 T )造影剂外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安门医院放射科进行增强C T检查的8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C T造影剂外漏发生率、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明显降低高压注射CT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朱秀玲;张今朝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封闭负压辅助伤口闭合联合悬浮床应用于难愈性伤口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辅助伤口闭合(V AC )联合悬浮床对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复合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VAC治疗和护理配合,试验组采取VAC联合悬浮床技术进行治疗和护理配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治愈率100%,但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VAC联合悬浮床辅以相应的护理,可有效治疗难愈性创面,两种方法同时采用达到了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钱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药物敏感性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无菌留取清洁中段尿行普通细菌培养或真菌培养,定量接种10μL进行培养,≥104 cfu/mL判断为真菌性尿路感染;阳性标本纯菌落接种至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同时ATB‐FUNGUS 3试剂进行药敏测定。结果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的507株均为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占52.7%,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9.6%)、热带念珠菌(10.8%)、其他念珠菌(6.9%)。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均在90%以上,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百分比较高。结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病原学监测,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孙伟;苏建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综合干预对糖调节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联合药物干预对糖调节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糖调节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65例,给予生活方式联合药物的综合干预治疗,评估干预前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综合干预治疗后,患者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干预前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干预前后患者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更好地降低糖调节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李茜;朱爱东;陈长贵;李兴贵;何云;顾峻崚;潘雪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单用巴曲酶组(对照组38例)和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组(观察组38例),比较两组用药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丙二醛分别为(1.67±0.29)g/L、(5.47±1.49)nmol/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89)g/L、(8.15±2.89)nmol/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缺陷程度评分分别为(67.47±6.49)ng/mL、(75.86±6.04)分、(81.86±9.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5±8.89)ng/mL、(63.86±5.52)分、(59.86±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后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且不增加由降纤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

    作者:施列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及致病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江都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40例,分析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和随访1年,讨论手术治疗效果和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手术治疗。结果静止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保守治疗有效,活动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治疗方案,1例抗菌药物治疗后病损修复良好,15例患者治疗后种植体部分行使功能,12例患者上述治疗无效后行种植体拔出后再植,4例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根据患者自身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洁治术、逆行性种植体根尖部切除术和GBR是治疗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外科手段。

    作者:高卫星;仲庆军;郑凌云;朱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血脂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吡格列酮,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情况则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血脂水平,有效平稳的降低血糖、血脂,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钱冬;杨凯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实验室危急值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实践

    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或治疗措施,即可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佳抢救机会[1]。中国医院协会颁发的《2013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第6条明文规定各医院需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管理制度。ISO15189、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 A P )等临床实验室认可体系也有相应规定[2]。本院自2009年开始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2013年因适应江苏省住院病历质量评定标准(2013版)等医疗质量的新标准与要求,本院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对危急值项目的设置和具体阈值进行了修订,现将本院在建立危急值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报道如下。

    作者:唐国建;张欢妍;葛锁华;邰文静;芮星;孙露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64排螺旋CTA与DSA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经临床表现拟诊的54例行MSCTA与DSA检查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比较MSCTA与DSA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诊断价值。结果54例患者共获得652支可评价血管。MSCTA检查与DSA法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7,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出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3, P>0.05)。结论 MSCTA检查空间分辨率高,MSCT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判断上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适合临床普及应用。

    作者:任朝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放疗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肺癌放疗并发症患者护理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69例肺癌患者,实施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分析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度。结果患者护理措施实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均较高,分别为93.8%和98.9%;患者放疗并发症发生率(68.1%)较低;发生放射性肺炎并发症的患者病死率为0.0%;且患者、家属及护士满意度均较高,分别为97.1%、94.8%和96.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肺癌放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医患双方满意度,从而保证了肺癌放疗疗效。

    作者:李雪梅;滕亚莉;田秀梅;鲁新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低分子肝素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 )治疗的2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术期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分为两组。对照组(123例)围术期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试验组(109例)入院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隐性出血量分别为(404.0±7.3)m L、(425.4±3.9)m 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5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隐性失血量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陆燕;蔡攀;汤明荣;戴隽;王燕;王秀会;付备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在武隆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进行创伤手术的患者6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创伤部位、创伤数、创伤分数(TS)、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手术季节、手术时间、缝合人员手术年限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例,感染率为9.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 I>24 kg/m2、创伤部位为头部、创伤数量多个、TS≤4分、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I>24 kg/m2、手术时间大于或等于3 h、TS<4分是导致外科进行创伤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处理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时,应做好术前评估,对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做好清理、消毒并适当运用抗菌药物预防,降低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细胞因子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胰腺炎(A P )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探讨其在病情观察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灌云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P患者(发病时间小于24 h)58例,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3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9例,于入院第1、3、7天,检测血清IL‐1、IL‐6及T N F‐α水平;同时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合格的健康人31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IL‐1、IL‐6及 TNF‐α水平。动态检测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和CT严重度指数(CTS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AP组患者血清IL‐1、IL‐6及 TNF‐α水平明显高于同期M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第3天比第1天IL‐1、IL‐6及TNF‐α水平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 IL‐1、IL‐6及 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同组前两次检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组患者入院第1、3、7天IL‐1、IL‐6及TNF‐α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CTSI明显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入院第3天MAP与SAP组患者血清IL‐1、IL‐6及 TNF‐α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CTSI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检测AP患者血清中IL‐1、IL‐6及 TNF‐α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绪山;陈胜全;杨全德;刘景宏;王彪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冠心病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1例设为冠心病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44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48例设为其他疾病对照组,采用捕获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纳入对象血清中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 (HCM V‐IgM ),并比较分析HCM V‐IgM阳性率。结果冠心病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疾病对照组的 HCM V‐IgM 阳性率分别为8.20%、2.27%和4.17%,冠心病组与其他两组的HCMV‐IgM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不能认为冠心病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相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李青峰;周锐峰;朱帆;钟晶;毕雷;尚鹏程;简玲;汪波;谭韬;旷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缺血修饰清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IM A )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5月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高血压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150例为实验组,用间接清蛋白钴结合试验(ACB法)测定两组血清IM 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I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35~50岁年龄组患者明显高于66~81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M A检测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具有早期监测和预防意义。

    作者:袁寅;张志成 刊期: 2014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