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陆燕;蔡攀;汤明荣;戴隽;王燕;王秀会;付备刚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术期, 失血, 静脉血栓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 )治疗的2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术期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分为两组。对照组(123例)围术期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试验组(109例)入院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隐性出血量分别为(404.0±7.3)m L、(425.4±3.9)m 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5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隐性失血量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医护一体化预防创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价值

    目的:明确实施医护一体化对减少创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实施医护一体化策略前、后30 d内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非计划性拔管的一般特点、发生原因及其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医护一体化防范策略。结果医护一体化实施时间为2014年5月1日,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研究对象为研究时间内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收治创伤其他原因导致的及急症外科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无毒/药物滥用史、无慢性酒精成瘾史、无任何其他先天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时间内共纳入患者1044例,医护一体化前纳入569例患者,实施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12起(根);实施前30 d内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率1.76%(10/569根次),其中胃管7根次,胸腔小导管引流管1根次,深静脉导管1根次,腹腔引流管1根次;实施后30 d内,发生率0.42%(2/475根次),其中胃管1根次,乳腺伤口引流管1根次,实施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平均年龄(48.6±15.3)岁,男∶女=10∶2;主动拔出占7根次(7/12),均为胃管;清醒状态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常见,共10根次(10/12),均发生在医护一体化实施之前。结论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显著降低了住院患者治疗期间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作者:叶茂;吴亚飞;余剑;张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与文献复习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误诊率高。针对该病已有较多的报道,但对其以合并脑出血(IC H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即合并出血性卒中,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对CVST合并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

    作者:温清;刘人恺;杨春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并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洛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胃炎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结果试验组在患者的满意度(97.3±2.1)分和对急性胃炎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上(97.2±1.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7.2±2.5)分、(84.4±1.2)分。试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针对急性胃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96.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针对急性胃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70.0%,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对急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较为确切,提高了临床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杨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维生素D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相关性。方法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该院就诊或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AP患儿806例为CAP组,另选取其中年龄匹配的806例非CAP儿童为非CAP组,观察维生素D与CAP发生的相关性;随后根据维生素D水平将CAP患儿分成4组,观察CAP患儿维生素D水平与耐药阳性率的相关性;后将CAP患儿分为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CAP的疗效及预后。结果各年龄段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CAP组血清总维生素D与维生素D3水平均明显高于C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阳性率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下降而不断上升;给予维生素D补充治疗的CAP治疗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CAP发生、耐药率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温小兰;潘伟权;邓琴;邱跃华;李英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8例 AMI患者,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例(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例(NSTE‐MI组),均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近期疗效。结果38例A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6 d ,治愈或好转出院34例(NSTEMI组18例,STEMI组16例),死亡4例(NSTEMI组1例,STEMI组3例),两组近期疗效评价NSTEMI组优于STE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STEMI适宜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而对有溶栓指征的STEMI患者宜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以免耽误治疗黄金时间窗。

    作者:洪美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60岁以上老年人误吸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的误吸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西安解放军323医院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250例(住院组),另选取同期在莲湖区西大街社区居住的老年人250例(社区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的误吸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比较两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不同量表的评分结果及近1年内的误吸发生情况,并对调查结果与误吸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本的性别比例和个人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既往疾病史中,心脑血管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和各个量表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组近1年的误吸发生率(24.40%)高于社区组(9.60%),两组样本近1年的误吸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2.41, P<0.05);患者年龄、异常进餐、进餐体位改变、各种既往疾病和4种量表的评分结果与误吸的发生明显相关(P<0.05)。结论住院老年人的误吸发生率较社区老年人高,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上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充分考虑多种危险因素,避免误吸的发生。

    作者:刘媛媛;王新平;李晓玲;王晓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细节护理在直肠癌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分析细节护理在直肠癌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0.0%,对照组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72.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直肠癌介入护理工作中进行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丽娟;姜桂春;徐海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清载脂蛋白与脂蛋白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血清载脂蛋白B(ApoB)以及脂蛋白[LP(a)]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苏州市立医院开展健康体检的健康成人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 ApoA1、ApoB、LP (a )、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空腹血糖等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poA1为(1.01±0.31)g/L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 ApoB为(1.14±0.18)g/L、LP(a)为(215.8±181.2)mg/L ,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开展ApoA1、ApoB与LP(a)联合检查对2型糖尿病具有明确的早期诊断价值,可对治疗与预后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与分析。

    作者:蒋海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反馈式健康教育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析反馈式健康教育在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确诊为肿瘤并进行化疗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化疗生存质量、对化疗的依从性和焦虑心理。结果化疗结束,观察组患者K PS评分改善率(57.4%)显著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QOL评分改善率(63.0%)显著高于对照组(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疗程末、化疗周期末观察组患者化疗依从性分别为(35.63±3.47)、(35.47±1.23)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化疗依从性( P<0.01);观察组患者护患满意度(92.6%)、化疗患者健康知识合格率(9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馈式健康教育在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的护理工作中,能帮助改善患者QOL、提高患者对癌症及化疗相关知识的掌握,帮助临床更有效地进行化疗患者的护理工作,值得推广。

    作者:陈晶;任秀芹;徐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分为研究组(新辅助化疗后行子宫切除术)和对照组(直接手术)。研究组行1~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观察化疗前后癌灶的变化及手术切除的效果评价,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新辅助化疗使肿瘤体积缩小或消失,有效率高达80.77%。研究组术后淋巴潴留囊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入选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3.33%(研究组为84.62%,对照组为81.82%),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或消失,扩大了手术适应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仲召霞;徐秋石;张光才;赵计端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对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产科患者16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汉密尔顿评分、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对产科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轻产妇的焦虑状态,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荐。

    作者:刘晓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联合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 FP )、甲胎蛋白异质体3(A FP‐L3)、铁蛋白(FER )和α‐L‐岩藻糖苷酶(AFU )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鼓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200例,包括良性肝病患者87例和PHC患者113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其 AFP、AFP‐L3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标本中FER和 AFU 的水平,判断其之间的关系。结果 PHC患者AFP、AFP‐L3、FER和AFU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 ROC曲线分析,AFP 405.4 ng/mL、AFP‐L336.6 ng/mL、FER 321.6 ng/mL和AFU 40.2 U/L联合应用的临界值,敏感度可达84%,特异度可达82%,均高于单项指标诊断。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FER和AFU 在诊断PHC中有重要价值,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作者:魏雪菲;徐佩;陈载融;郭万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超声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 )在超声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超声学系研究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取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理论及读片成绩,并问卷调查评估PBL的培养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的理论和读片成绩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 PBL教学模式有较高的认可度。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在超声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杨松;何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实验室危急值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实践

    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或治疗措施,即可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佳抢救机会[1]。中国医院协会颁发的《2013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第6条明文规定各医院需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管理制度。ISO15189、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 A P )等临床实验室认可体系也有相应规定[2]。本院自2009年开始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2013年因适应江苏省住院病历质量评定标准(2013版)等医疗质量的新标准与要求,本院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对危急值项目的设置和具体阈值进行了修订,现将本院在建立危急值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报道如下。

    作者:唐国建;张欢妍;葛锁华;邰文静;芮星;孙露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N A FLD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长寿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伴N A 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双环醇及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及糖代谢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肝功能及糖代谢相关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及胆固醇(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脂肪肝总逆转率(7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用药在改善2型糖尿病伴NAFLD患者肝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其在降低血清ALT、AST、TG及TC方面较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者效果更优,并能提高患者的脂肪肝逆转率,促进N A FLD的恢复。

    作者:李泉;吴彦;胡渠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外科整形手术的个性化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讨论个性化护理在外科整形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进行外科整形并接受个性化围术期护理的患者180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的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3~10月的患者83例为试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受术者进行满意度和恢复时间的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满意度为9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3.20%。试验组平均恢复时间为(12.2±8.0)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恢复时间(21.7±5.4)d,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外科整形手术的护理质量,使受术者顺利完成手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永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对妇科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规范化的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且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科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术后肠道通气,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柏燕铭;周雯珺;陈警予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封闭负压辅助伤口闭合联合悬浮床应用于难愈性伤口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辅助伤口闭合(V AC )联合悬浮床对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复合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VAC治疗和护理配合,试验组采取VAC联合悬浮床技术进行治疗和护理配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治愈率100%,但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VAC联合悬浮床辅以相应的护理,可有效治疗难愈性创面,两种方法同时采用达到了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钱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1296例0~3岁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

    目的:分析0~3岁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 H )D ]水平,为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0~3岁婴幼儿129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0~3岁婴幼儿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64.62±31.34)nmol/L ,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者为986例(占76.1%);不同季节检测血清25‐(O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血清25‐(O H )D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波动,7~11个月组25‐(O H )D水平高,且与0~6个月、2岁、3岁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0~3岁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宣教和防治工作,增加婴幼儿的维生素D摄入量及加强户外活动,降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风险。

    作者:黎青;杨瑞霞;成祥君;王敏;董宁;蔡针针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HIV初筛实验不同策略的选择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评价

    目的: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332例初筛阳性标本使用的多种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为临床实验室推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初筛实验的优选方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者的331968份样本进行 H IV抗体初筛,332例初筛阳性样本用第四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复检,以蛋白印迹试验(WB)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第三代 ELISA试剂、第四代ELISA试剂以及分别与胶体金组合检测的结果。结果332例H 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经WB试验确证阳性189例。第三代ELISA试剂检测确证阳性符合率为57.27%,第四代ELISA试剂检测确证阳性符合率为89.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第三代ELISA试剂检测漏检1例确证阳性标本和1例确证不确定标本;第四代ELISA试剂检测未发现漏检阳性标本,并检出1例窗口期标本。第四代ELISA与胶体金组合后,确证阳性符合率较第三代ELISA与胶体金组合提高了3.91%。结论第四代ELISA试剂用于 HIV抗体筛查优于第三代 ELISA试剂,尤其是与胶体金的组合,明显提高了H IV检测的确证阳性符合率,并有利于H IV感染窗口期的检测,推荐作为临床实验室 H IV优选筛查方案。

    作者:吴志奇;刘雁雁;倪芳;宋为娟;谢而付;徐华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