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红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 )治疗的2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术期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分为两组。对照组(123例)围术期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试验组(109例)入院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隐性出血量分别为(404.0±7.3)m L、(425.4±3.9)m 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5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隐性失血量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陆燕;蔡攀;汤明荣;戴隽;王燕;王秀会;付备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在武隆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进行创伤手术的患者6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创伤部位、创伤数、创伤分数(TS)、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手术季节、手术时间、缝合人员手术年限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例,感染率为9.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 I>24 kg/m2、创伤部位为头部、创伤数量多个、TS≤4分、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I>24 kg/m2、手术时间大于或等于3 h、TS<4分是导致外科进行创伤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处理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时,应做好术前评估,对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做好清理、消毒并适当运用抗菌药物预防,降低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运用131 I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前先较长时间服用抗甲状腺的药物对Graves甲亢治愈率的影响。方法将临床明确诊断为Graves甲亢的100例患者按是否经过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为用ATD治疗少半年而未愈的患者,治疗组为未经ATD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同时采用131 I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2%,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甲状腺功能比较,治疗组的治疗结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 I治疗Graves甲亢前较长时间的应用ATD能够降低131 I对Graves甲亢的治愈率,从而影响其疗效。
作者:呼双琴;李伟;白小岗;徐杰;李社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通过检查视神经系统脊髓炎疾病患者的空腹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抗AQP4抗体)水平,探讨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疾病中抗AQP4抗体的敏感性,并进一步研究抗AQP4抗体在神经脊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00例神经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抗AQP4抗体水平。结果按照研究界定标准,100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53例为阳性。在分别转染至pcDNA3.1及pcDNA3.1‐hAQP4质粒的FRT细胞上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免疫染色结果提示,AQP4抗体与视神经脊髓炎血清识别靶抗原为同种蛋白。结论抗AQP4抗体是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NMO‐IgG所识别的靶蛋白,在人体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国华;冯丽萍;刘立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干式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外周血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RP405型血气分析仪和强生公司V350型干式生化分析仪,同时对50例患者进行外周动脉血全血标本和外周静脉血血清标本钾、钠、氯检测。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血气分析仪动脉血全血标本钾离子检测结果与干式生化分析仪静脉血血清标本钾离子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钠、氯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为自变量(X),以血气分析仪检测结果为应变量(Y),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外周血钾、钠、氯检测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 =0.85 X+1.18、Y=0.91 X+10.6、Y=0.73 X+30.0。结论血气分析仪可以替干式生化分析仪用于外周血钾、钠、氯浓度检测,但必须采用相应的公式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作者:恽志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对妇科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规范化的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且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科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术后肠道通气,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柏燕铭;周雯珺;陈警予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评价肝病专科医院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问卷调查解放军302医院300名临床医师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按照职称及科室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本院各成分血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职称的升高,输血基本知识、病例书写和输血申请部分得分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输血过程部分,副主任医师得分相对较低。除互助献血部分,麻醉科和重症监护室(IC U )医师其他部分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外科和急诊医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指征及相关的输血不良反应是该院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薄弱环节,应重点对年资较低的医师和外科医师进行输血知识培训。
作者:刘振红;牛国涛;王淑英;张雷英;叶艳菲;张扬丽;刘志国;冯艳青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 )有反应样本送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认结果分析,评估献血者归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ELISA对2008年1月到2013年6月苏州市中心血站昆山分站的445438例样本进行ELISA检测呈反应性者送CDC以蛋白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阴性献血者归队,阳性永久屏蔽。结果共检出有反应性样本729例,经确认阴性699例、阳性22例、不确定8例,分别占送检的95.9%、3.0%、1.1%;699例阴性归队后有389例献血,归队献血率为55.7%,其中有209例献血合格,180例归队献血后再次被送检。180例再次被送检样本苏州市中心血站ELISA检测结果:单试剂反应性有150例(83.3%),其中s/co<5.0低值反应性样本124例,占单试剂反应性样本的82.7%;确认阳性样本 ELISA检测结果均s/co>15.0。结论血站ELISA检测假阳性献血者建议半年后进行该项目的双试剂追踪检测,结果仍为有反应性则永久屏蔽,归队策略的选择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曹谊;许建军;王凯;王明元 刊期: 2014年第24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其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相关研究预计2030年,我国患有慢阻肺的患者达到300万。慢阻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均造成较大的威胁。本文以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136例),分析其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孔凡英;宋曦;戴景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ACR)在高血压及糖尿病致肾早期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共102例(糖尿病50例,高血压52例),按1989年Mogensen标准,根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组(UAER<30 mg/24 h)、微量组(UAER 30~300 mg/24 h )、大量组(UAER>300 mg/24 h)。留取24 h尿检测 UAER ,并取随机尿同时测微量清蛋白(UmAlb)、尿肌酐(Cr)计算 ACR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损伤的敏感性比较中,ACR的阳性率高于UmAl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及UmAlb有极好的相关性,对肾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好于UmAlb ,ACR可以替代24 h UAER作为肾损伤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作者:佘吉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分析细节护理在直肠癌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0.0%,对照组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72.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直肠癌介入护理工作中进行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丽娟;姜桂春;徐海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接诊的30例高龄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均有伴随症,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左侧腹股沟直疝、右侧腹股沟斜疝、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直肠癌、腹股沟疝等疾病,其中伴随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及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10例,占33.33%;治愈的患者有18例,占60.00%;死亡的患者有2例,占6.66%。结论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其并非手术治疗的禁忌证,通过对患者围术期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彭保国;姜协;赵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磁性抗菌沸石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浓度梯度稀释法,测定磁性抗菌沸石颗粒混悬液的低抑菌浓度和抑菌率。结果磁性抗菌沸石颗粒混悬液对10种需氧菌的抑菌浓度在10~100 m g/L ;低抑菌浓度的磁性抗菌沸石颗粒可抑制所选的10种需氧菌,抑菌率均大于99.0%。结论该磁性抗菌沸石对医院感染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叶炼;方堃;赵政;王芳;姜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及致病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江都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40例,分析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和随访1年,讨论手术治疗效果和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手术治疗。结果静止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保守治疗有效,活动型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治疗方案,1例抗菌药物治疗后病损修复良好,15例患者治疗后种植体部分行使功能,12例患者上述治疗无效后行种植体拔出后再植,4例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根据患者自身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洁治术、逆行性种植体根尖部切除术和GBR是治疗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外科手段。
作者:高卫星;仲庆军;郑凌云;朱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分为研究组(新辅助化疗后行子宫切除术)和对照组(直接手术)。研究组行1~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观察化疗前后癌灶的变化及手术切除的效果评价,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新辅助化疗使肿瘤体积缩小或消失,有效率高达80.77%。研究组术后淋巴潴留囊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入选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3.33%(研究组为84.62%,对照组为81.82%),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或消失,扩大了手术适应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仲召霞;徐秋石;张光才;赵计端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0~3岁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 H )D ]水平,为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0~3岁婴幼儿129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0~3岁婴幼儿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64.62±31.34)nmol/L ,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者为986例(占76.1%);不同季节检测血清25‐(O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血清25‐(O H )D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波动,7~11个月组25‐(O H )D水平高,且与0~6个月、2岁、3岁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0~3岁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宣教和防治工作,增加婴幼儿的维生素D摄入量及加强户外活动,降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风险。
作者:黎青;杨瑞霞;成祥君;王敏;董宁;蔡针针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溶血病(HDN )的治疗效果。方法监测186例HDN 患儿换血前后的胆红素、血常规及电解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治疗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43%,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血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氯和血钙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DN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对患儿血液内环境有一定影响。
作者:吕孟兴;屈柯暄;周蓉;刘建香;高立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瘢痕处妊娠临床疗效,为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针对泗阳康达医院妇产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行双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介入术,之后行清宫术。对照组患者在B超检查后行清宫术,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实行子宫动脉栓塞术之后联合宫腔镜治疗均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使用宫腔镜观察外凸型患者孕周明显高于内生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患者瘢痕厚度和血流阻力相关指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患者3例(25.00%),下腹部疼痛患者2例(16.67%),月经恢复正常需用平均时间为(4.6±1.1)周。其中2例患者实行栓塞术后处于闭经状态,经过手术,半年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又一次瘢痕处妊娠。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瘢痕处妊娠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保护患者生育能力同时,成功概率高,并发症较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短,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无菌留取清洁中段尿行普通细菌培养或真菌培养,定量接种10μL进行培养,≥104 cfu/mL判断为真菌性尿路感染;阳性标本纯菌落接种至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同时ATB‐FUNGUS 3试剂进行药敏测定。结果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的507株均为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占52.7%,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9.6%)、热带念珠菌(10.8%)、其他念珠菌(6.9%)。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均在90%以上,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百分比较高。结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病原学监测,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孙伟;苏建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明确实施医护一体化对减少创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实施医护一体化策略前、后30 d内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非计划性拔管的一般特点、发生原因及其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医护一体化防范策略。结果医护一体化实施时间为2014年5月1日,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研究对象为研究时间内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收治创伤其他原因导致的及急症外科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无毒/药物滥用史、无慢性酒精成瘾史、无任何其他先天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时间内共纳入患者1044例,医护一体化前纳入569例患者,实施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12起(根);实施前30 d内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率1.76%(10/569根次),其中胃管7根次,胸腔小导管引流管1根次,深静脉导管1根次,腹腔引流管1根次;实施后30 d内,发生率0.42%(2/475根次),其中胃管1根次,乳腺伤口引流管1根次,实施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平均年龄(48.6±15.3)岁,男∶女=10∶2;主动拔出占7根次(7/12),均为胃管;清醒状态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常见,共10根次(10/12),均发生在医护一体化实施之前。结论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显著降低了住院患者治疗期间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作者:叶茂;吴亚飞;余剑;张敏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