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志华
目的:分析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无菌留取清洁中段尿行普通细菌培养或真菌培养,定量接种10μL进行培养,≥104 cfu/mL判断为真菌性尿路感染;阳性标本纯菌落接种至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同时ATB‐FUNGUS 3试剂进行药敏测定。结果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的507株均为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占52.7%,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9.6%)、热带念珠菌(10.8%)、其他念珠菌(6.9%)。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均在90%以上,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百分比较高。结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病原学监测,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孙伟;苏建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 HR)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垫江县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接受T HR术式的51例患者归入观察组,接受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RIFFO )的51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分别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近期疗效情况,再手术率情况以及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6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再手术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84%)明显低于对照组(4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R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更佳,且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丁文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酸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和甲胎蛋白(AFP)对肝癌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110例肝病患者血清分为3组,其中肝癌患者42例,肝硬化患者24例,肝炎患者44例。同时收集健康体检者血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Glypican‐3及AFP的表达水平。结果 Glypican‐3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AFP在肝细胞癌组及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余两组患者。Glypican‐3与AFP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高于Glypican‐3或AFP单项检测。结论血清中Glypican‐3的表达水平对诊断肝细胞癌具有很高的价值,血清Glypican‐3联合AFP检测可很大程度地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率。
作者:李志阳;李歆;杨素冰;丘熙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分析细节护理在直肠癌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0.0%,对照组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72.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直肠癌介入护理工作中进行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丽娟;姜桂春;徐海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联合药物干预对糖调节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糖调节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65例,给予生活方式联合药物的综合干预治疗,评估干预前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综合干预治疗后,患者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干预前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干预前后患者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更好地降低糖调节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李茜;朱爱东;陈长贵;李兴贵;何云;顾峻崚;潘雪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海军安庆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45例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采用压疮评分表评估,根据其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对压疮高危患者(评分小于或等于17分)悬挂“防压疮”的黄色警示标志,每日在护理病历中连续、动态反映皮肤情况,班班交接。观察干预前后患者情绪状态、6 m in步行距离的变化,采用报告制度和难免压疮预报制度双重实行,并进行过程控制与管理。结果45例患者中无压疮病例发生;采用压疮护理后,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上升,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高龄卧床心力衰竭患者的压疮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谢勤勤;倪淑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对妇科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规范化的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且术后24 h内肠道通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科术后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术后肠道通气,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柏燕铭;周雯珺;陈警予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全髋置换手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以行全髋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控镇痛组30例和护理干预+自控镇痛组30例,两组均在术后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护理干预+自控镇痛组在手术结束及每次的观察时间点增加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在术后4、8、12、24、48 h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疼痛的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方法中恶心呕吐、眩晕、嗜睡、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自控镇痛组术后8、12、24 h评分分别为(2.9±1.4)、(3.3±1.2)、(2.3±1.0)分,明显低于自控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护理干预+自控镇痛组恶心呕吐3例,眩晕2例,嗜睡1例,明显少于自控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术后镇痛泵的治疗,有效降低术后疼痛水平,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患者术后的舒适满意度。
作者:周曙;龚琴;丁云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相关性。方法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该院就诊或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AP患儿806例为CAP组,另选取其中年龄匹配的806例非CAP儿童为非CAP组,观察维生素D与CAP发生的相关性;随后根据维生素D水平将CAP患儿分成4组,观察CAP患儿维生素D水平与耐药阳性率的相关性;后将CAP患儿分为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CAP的疗效及预后。结果各年龄段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CAP组血清总维生素D与维生素D3水平均明显高于C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阳性率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下降而不断上升;给予维生素D补充治疗的CAP治疗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CAP发生、耐药率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温小兰;潘伟权;邓琴;邱跃华;李英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口服恩替卡韦联合保肝药物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保肝药物联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疗程96周;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补体C3、C4水平,HBV‐DNA 含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96周后,两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生存率(79.0%)明显高于对照组(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口服恩替卡韦联合保肝药物治疗乙肝终末期肝硬化,能够减少肝脏损害,保护肝脏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杨静;伍锡刚;张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建立一种脊髓损伤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持续给药的动物模型。方法参照A llen重物坠落法制备急性脊髓挫伤动物模型,模拟临床上外伤所致的脊髓损伤,并在损伤灶安装蛛网膜下腔持续给药装置,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并通过检测给药装置内葡萄糖含量判断该装置效果。结果脊髓损伤实验组大鼠麻醉清醒后均表现为双后肢截瘫,损伤平面以下肌张力降低,肌力0级,对针刺亦无反应,并明显尿潴留;对照组大鼠四肢活动正常。30只大鼠中,1只在术后2 d死亡,2只大鼠表现为痉挛性瘫痪,2只大鼠导管脱落或堵塞,6只大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残现象。结论按照A llen重物坠落法制备急性脊髓挫伤并在损伤灶安装蛛网膜下腔持续给药装置的动物模型,重复性较好,获得稳定的伤动物模型。
作者:刘德华;王建;高志强;邹连生;张功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脂、清蛋白(A lb )和总蛋白(T P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患者共1708例,健康对照组1923例,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T 3、T 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用生化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Alb和TP。结果在TP水平上,各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lb水平上,只有甲亢组患者Al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患者血脂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亢组患者APOB、LDL、TCH、TG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减组患者血脂与健康组比较,只有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减组患者只有TG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血清中脂类与蛋白变化,这些可作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病情综合评价指标之一。
作者:顾庆;邵可可;王云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0例,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诊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螺旋 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各临床诊断指标的符合率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梗阻诊断、梗阻原因、梗阻部位及绞窄性梗阻的符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诊断准确率明显高出对照组26.0%;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及图像清晰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诊断肠梗阻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连华;夏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对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产科患者16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汉密尔顿评分、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对产科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轻产妇的焦虑状态,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荐。
作者:刘晓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减少高压注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 T )造影剂外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安门医院放射科进行增强C T检查的8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C T造影剂外漏发生率、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明显降低高压注射CT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朱秀玲;张今朝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分析0~3岁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 H )D ]水平,为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0~3岁婴幼儿129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0~3岁婴幼儿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64.62±31.34)nmol/L ,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者为986例(占76.1%);不同季节检测血清25‐(O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血清25‐(O H )D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波动,7~11个月组25‐(O H )D水平高,且与0~6个月、2岁、3岁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0~3岁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宣教和防治工作,增加婴幼儿的维生素D摄入量及加强户外活动,降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风险。
作者:黎青;杨瑞霞;成祥君;王敏;董宁;蔡针针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钙和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的疗效,并对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予以瑞舒伐他汀钙、辛伐他汀治疗,用药4周后检测血清脂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hs‐CRP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彭丽静;马在臣;梁克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医院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医疗场所,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由于其存在诸多特点,且人员较多,因此难以有效控制医院的卫生情况,给医院的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人性化服务作为一种规范与理念,在医院卫生管理中凸显了其重要性[1]。在医院针对患者广泛开展人性化服务,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的服务措施、营造服务氛围、设计服务流程、打造服务品牌、满足患者要求,可终有效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获得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成果[2]。本文主要对医院卫生管理的相关内容结合人性化发展进行研究总结。
作者:杨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新生儿复苏培训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法,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重庆市新生儿复苏培训的人员800名,利用《学员自我评价表》和《培训学员随访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员具有年资低、职称低、学历结构和医院等级参差不齐等特点;80%以上的学员认为理论掌握、流程掌握、教学能力、复苏急救管理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均有明显或很明显的提高,其中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明显;但培训后有58.28%的学员仍然从事一般临床工作。结论通过新生儿复苏培训,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明显提高,但培训后没有充分发挥新生儿复苏师资作用,应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并针对学员学历和医院等级建立新生儿复苏培训长效机制。
作者:余友霞;魏琳娜;周已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和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抗 HCV 阳性血清1032份,采用荧光定量 PCR(Q‐PCR)法检测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HCV基因分型芯片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出HCV RNA阳性样本704份,其中 HCV 单基因型674份,1b、2a、3b、3a、1a 和6型分别占75.71%、7.95%、7.95%、1.99%、0.99%和1.14%;混合基因型30份,1b/2a、1b/3b、1b/3a和2a/3b型分别占2.27%、1.56%、0.28%和0.14%。不同基因型均以男性和青壮年居多,且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b和3a相近,都高于2a和1b/2a病毒载量。结论江苏地区 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是2a、3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而且不同 HCV基因型间病毒载量有差异。
作者:张红梅;张小玉;李红艳;马莹;倪俊明;王建芳;王雷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