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阳;李歆;杨素冰;丘熙廉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溶血病(HDN )的治疗效果。方法监测186例HDN 患儿换血前后的胆红素、血常规及电解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治疗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43%,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血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氯和血钙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DN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对患儿血液内环境有一定影响。
作者:吕孟兴;屈柯暄;周蓉;刘建香;高立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瘢痕处妊娠临床疗效,为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针对泗阳康达医院妇产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行双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介入术,之后行清宫术。对照组患者在B超检查后行清宫术,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实行子宫动脉栓塞术之后联合宫腔镜治疗均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使用宫腔镜观察外凸型患者孕周明显高于内生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患者瘢痕厚度和血流阻力相关指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患者3例(25.00%),下腹部疼痛患者2例(16.67%),月经恢复正常需用平均时间为(4.6±1.1)周。其中2例患者实行栓塞术后处于闭经状态,经过手术,半年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又一次瘢痕处妊娠。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瘢痕处妊娠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保护患者生育能力同时,成功概率高,并发症较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短,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332例初筛阳性标本使用的多种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为临床实验室推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初筛实验的优选方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者的331968份样本进行 H IV抗体初筛,332例初筛阳性样本用第四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复检,以蛋白印迹试验(WB)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第三代 ELISA试剂、第四代ELISA试剂以及分别与胶体金组合检测的结果。结果332例H 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经WB试验确证阳性189例。第三代ELISA试剂检测确证阳性符合率为57.27%,第四代ELISA试剂检测确证阳性符合率为89.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第三代ELISA试剂检测漏检1例确证阳性标本和1例确证不确定标本;第四代ELISA试剂检测未发现漏检阳性标本,并检出1例窗口期标本。第四代ELISA与胶体金组合后,确证阳性符合率较第三代ELISA与胶体金组合提高了3.91%。结论第四代ELISA试剂用于 HIV抗体筛查优于第三代 ELISA试剂,尤其是与胶体金的组合,明显提高了H IV检测的确证阳性符合率,并有利于H IV感染窗口期的检测,推荐作为临床实验室 H IV优选筛查方案。
作者:吴志奇;刘雁雁;倪芳;宋为娟;谢而付;徐华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脂、清蛋白(A lb )和总蛋白(T P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患者共1708例,健康对照组1923例,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T 3、T 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用生化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Alb和TP。结果在TP水平上,各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lb水平上,只有甲亢组患者Al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患者血脂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亢组患者APOB、LDL、TCH、TG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减组患者血脂与健康组比较,只有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减组患者只有TG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血清中脂类与蛋白变化,这些可作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病情综合评价指标之一。
作者:顾庆;邵可可;王云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 FP )、甲胎蛋白异质体3(A FP‐L3)、铁蛋白(FER )和α‐L‐岩藻糖苷酶(AFU )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鼓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200例,包括良性肝病患者87例和PHC患者113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其 AFP、AFP‐L3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标本中FER和 AFU 的水平,判断其之间的关系。结果 PHC患者AFP、AFP‐L3、FER和AFU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 ROC曲线分析,AFP 405.4 ng/mL、AFP‐L336.6 ng/mL、FER 321.6 ng/mL和AFU 40.2 U/L联合应用的临界值,敏感度可达84%,特异度可达82%,均高于单项指标诊断。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FER和AFU 在诊断PHC中有重要价值,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作者:魏雪菲;徐佩;陈载融;郭万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对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产科患者16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汉密尔顿评分、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对产科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轻产妇的焦虑状态,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荐。
作者:刘晓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其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相关研究预计2030年,我国患有慢阻肺的患者达到300万。慢阻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均造成较大的威胁。本文以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136例),分析其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孔凡英;宋曦;戴景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和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抗 HCV 阳性血清1032份,采用荧光定量 PCR(Q‐PCR)法检测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HCV基因分型芯片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出HCV RNA阳性样本704份,其中 HCV 单基因型674份,1b、2a、3b、3a、1a 和6型分别占75.71%、7.95%、7.95%、1.99%、0.99%和1.14%;混合基因型30份,1b/2a、1b/3b、1b/3a和2a/3b型分别占2.27%、1.56%、0.28%和0.14%。不同基因型均以男性和青壮年居多,且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b和3a相近,都高于2a和1b/2a病毒载量。结论江苏地区 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是2a、3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而且不同 HCV基因型间病毒载量有差异。
作者:张红梅;张小玉;李红艳;马莹;倪俊明;王建芳;王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酸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和甲胎蛋白(AFP)对肝癌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110例肝病患者血清分为3组,其中肝癌患者42例,肝硬化患者24例,肝炎患者44例。同时收集健康体检者血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Glypican‐3及AFP的表达水平。结果 Glypican‐3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AFP在肝细胞癌组及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余两组患者。Glypican‐3与AFP联合检测对肝癌患者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高于Glypican‐3或AFP单项检测。结论血清中Glypican‐3的表达水平对诊断肝细胞癌具有很高的价值,血清Glypican‐3联合AFP检测可很大程度地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率。
作者:李志阳;李歆;杨素冰;丘熙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钙和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的疗效,并对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予以瑞舒伐他汀钙、辛伐他汀治疗,用药4周后检测血清脂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hs‐CRP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彭丽静;马在臣;梁克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讨论个性化护理在外科整形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进行外科整形并接受个性化围术期护理的患者180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的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3~10月的患者83例为试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受术者进行满意度和恢复时间的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满意度为9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3.20%。试验组平均恢复时间为(12.2±8.0)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恢复时间(21.7±5.4)d,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外科整形手术的护理质量,使受术者顺利完成手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永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以保证同一采供血机构实验室内多套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稳定性评价,采用A、B两套ELISA检测系统同时检测同一个弱阳性标本,连续20次,比较两套系统变异系数(CV值)大小。准确性和一致性评价,A、B两套系统同时检测室间质评阳性样本,根据本试剂组反馈结果的吸光度/临界值比值(S/CO值)均值(x)、标准差(SD),以 x作为参考结果分别计算每个样本A、B系统结果的S/CO值标准差指数 SDI1、SDI2;分析两套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 A、B检测系统 CV值分别为6.5%和5.3%;A系统结果中有3个标本︱ SDI1︱大于2,其他结果均小于2,且无趋势性偏移;B系统结果︱ SDI2︱均小于2,且无趋势性偏移;两套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套检测系统稳定性较好,检测结果均处于可受控状态,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杨俊鸿;彭楷;刘加伟;骆展鹏;邹晓萍;王娟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影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50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两组术后局部血肿、缺血性卒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护理满意度调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预后较差,必须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大限度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许会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相关性。方法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该院就诊或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AP患儿806例为CAP组,另选取其中年龄匹配的806例非CAP儿童为非CAP组,观察维生素D与CAP发生的相关性;随后根据维生素D水平将CAP患儿分成4组,观察CAP患儿维生素D水平与耐药阳性率的相关性;后将CAP患儿分为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补充维生素D对CAP的疗效及预后。结果各年龄段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CAP组血清总维生素D与维生素D3水平均明显高于C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阳性率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下降而不断上升;给予维生素D补充治疗的CAP治疗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CAP发生、耐药率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温小兰;潘伟权;邓琴;邱跃华;李英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孕妇血浆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与 PE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AOPP水平对PE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E患者72例,分为轻度PE组(40例)和重度PE组(32例),同时选取入住本院的足月分娩的健康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方法检测血浆中胱抑素C(CC)、尿酸(UA)、肌酐(Cr)和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分光光度计法检测AOPP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度 PE组患者的 AOP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PE组和对照组孕妇,且轻度PE组患者的AOP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E组的CC、UA、Cr和BU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轻、重度PE组间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患者AOPP与24 h尿蛋白、CC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和0.601(P<0.05)。结论 AOPP与24 h尿蛋白和CC明显相关性,可以推断PE患者体内AOPP水平对患者肾功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汪琳;王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随着治疗患者的增多、随访时间的延续及基础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意识到患者接受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脊柱整体活动度的降低、固定节段活动度降低及相邻节段负荷的重新分布,导致受影响节段过早退变,从而诱发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关节突关节增生、继发性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甚至较大概率的内固定物完全断裂脱落等并发症[1]。随访时间越久的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及腰部疼痛症状程度越重。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再次手术干预,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并且可能超过其所患初始疾病的痛苦。C ho u等[2]报道,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的发病率达5%~45%。更多研究表明腰椎坚强内固定是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李尔楠;叶启彬(综述);匡正达(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组织工程化骨组织并修复骨缺损,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的不足,有望真正实现骨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1]。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基本,也是首要的环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未充分分化的类中胚层细胞,可在一定条件下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之一,具有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免疫源性小等优点。已有的分子和遗传学研究表明,BMSCs 成骨分化及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矿化过程中,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调节,并终汇聚到成骨细胞的骨特异性转录因子 Runx2/Cbfa1,影响Runx2/Cbfa1的转录和成骨分化。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与BMSCs 成骨分化和成骨细胞分化、成熟有着密切关系的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
作者:张莉(综述);张波;刘鲁川(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海军安庆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45例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采用压疮评分表评估,根据其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对压疮高危患者(评分小于或等于17分)悬挂“防压疮”的黄色警示标志,每日在护理病历中连续、动态反映皮肤情况,班班交接。观察干预前后患者情绪状态、6 m in步行距离的变化,采用报告制度和难免压疮预报制度双重实行,并进行过程控制与管理。结果45例患者中无压疮病例发生;采用压疮护理后,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上升,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高龄卧床心力衰竭患者的压疮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谢勤勤;倪淑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单用巴曲酶组(对照组38例)和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组(观察组38例),比较两组用药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丙二醛分别为(1.67±0.29)g/L、(5.47±1.49)nmol/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89)g/L、(8.15±2.89)nmol/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缺陷程度评分分别为(67.47±6.49)ng/mL、(75.86±6.04)分、(81.86±9.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5±8.89)ng/mL、(63.86±5.52)分、(59.86±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后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且不增加由降纤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
作者:施列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剖宫产后下肢静脉栓塞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舒适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评价中度舒适及高度舒适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以使患者获得生理、心理方面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以佳状态接受药物治疗,为顺利治愈疾病、保护母婴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季晔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