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脊髓损伤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持续给药模型的建立

刘德华;王建;高志强;邹连生;张功亮

关键词:脊髓损伤, 蛛网膜下腔用药, 大鼠,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脊髓损伤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持续给药的动物模型。方法参照A llen重物坠落法制备急性脊髓挫伤动物模型,模拟临床上外伤所致的脊髓损伤,并在损伤灶安装蛛网膜下腔持续给药装置,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并通过检测给药装置内葡萄糖含量判断该装置效果。结果脊髓损伤实验组大鼠麻醉清醒后均表现为双后肢截瘫,损伤平面以下肌张力降低,肌力0级,对针刺亦无反应,并明显尿潴留;对照组大鼠四肢活动正常。30只大鼠中,1只在术后2 d死亡,2只大鼠表现为痉挛性瘫痪,2只大鼠导管脱落或堵塞,6只大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残现象。结论按照A llen重物坠落法制备急性脊髓挫伤并在损伤灶安装蛛网膜下腔持续给药装置的动物模型,重复性较好,获得稳定的伤动物模型。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在肠梗阻中的联合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0例,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X线腹部平片进行诊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螺旋 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各临床诊断指标的符合率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梗阻诊断、梗阻原因、梗阻部位及绞窄性梗阻的符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诊断准确率明显高出对照组26.0%;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及图像清晰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诊断肠梗阻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连华;夏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浆B型脑钠肽检测在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引起的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COPD患者124例,分为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组52例(通过治疗缓解),COPD不伴肺心病组7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浆BN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进行比较。将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Ⅱ~Ⅳ,比较各级血浆BNP水平变化。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 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COPD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浆BNP水平与PaCO2呈正相关(P <0.05),与PaO2呈负相关(P<0.05)。Ⅱ~Ⅳ级肺心病患者血浆BNP浓度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与NYHA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P<0.01)。结论 BNP参与了COPD伴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评估COPD患者加重程度及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谭琳琳;赵清;毛雁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缺血修饰清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IM A )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5月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高血压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150例为实验组,用间接清蛋白钴结合试验(ACB法)测定两组血清IM 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I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35~50岁年龄组患者明显高于66~81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M A检测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具有早期监测和预防意义。

    作者:袁寅;张志成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影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50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两组术后局部血肿、缺血性卒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护理满意度调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预后较差,必须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大限度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许会弟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药物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口服恩替卡韦联合保肝药物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保肝药物联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疗程96周;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补体C3、C4水平,HBV‐DNA 含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96周后,两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生存率(79.0%)明显高于对照组(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口服恩替卡韦联合保肝药物治疗乙肝终末期肝硬化,能够减少肝脏损害,保护肝脏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杨静;伍锡刚;张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在武隆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进行创伤手术的患者6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创伤部位、创伤数、创伤分数(TS)、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手术季节、手术时间、缝合人员手术年限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例,感染率为9.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 I>24 kg/m2、创伤部位为头部、创伤数量多个、TS≤4分、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I>24 kg/m2、手术时间大于或等于3 h、TS<4分是导致外科进行创伤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处理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时,应做好术前评估,对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做好清理、消毒并适当运用抗菌药物预防,降低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干式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外周血电解质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干式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外周血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RP405型血气分析仪和强生公司V350型干式生化分析仪,同时对50例患者进行外周动脉血全血标本和外周静脉血血清标本钾、钠、氯检测。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血气分析仪动脉血全血标本钾离子检测结果与干式生化分析仪静脉血血清标本钾离子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钠、氯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为自变量(X),以血气分析仪检测结果为应变量(Y),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外周血钾、钠、氯检测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 =0.85 X+1.18、Y=0.91 X+10.6、Y=0.73 X+30.0。结论血气分析仪可以替干式生化分析仪用于外周血钾、钠、氯浓度检测,但必须采用相应的公式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作者:恽志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随机尿清蛋白肌酐比在高血压及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ACR)在高血压及糖尿病致肾早期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共102例(糖尿病50例,高血压52例),按1989年Mogensen标准,根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组(UAER<30 mg/24 h)、微量组(UAER 30~300 mg/24 h )、大量组(UAER>300 mg/24 h)。留取24 h尿检测 UAER ,并取随机尿同时测微量清蛋白(UmAlb)、尿肌酐(Cr)计算 ACR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损伤的敏感性比较中,ACR的阳性率高于UmAl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机尿ACR与24 h UAER及UmAlb有极好的相关性,对肾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好于UmAlb ,ACR可以替代24 h UAER作为肾损伤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作者:佘吉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重庆市新生儿复苏培训效果问卷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市新生儿复苏培训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法,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重庆市新生儿复苏培训的人员800名,利用《学员自我评价表》和《培训学员随访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员具有年资低、职称低、学历结构和医院等级参差不齐等特点;80%以上的学员认为理论掌握、流程掌握、教学能力、复苏急救管理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均有明显或很明显的提高,其中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明显;但培训后有58.28%的学员仍然从事一般临床工作。结论通过新生儿复苏培训,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明显提高,但培训后没有充分发挥新生儿复苏师资作用,应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并针对学员学历和医院等级建立新生儿复苏培训长效机制。

    作者:余友霞;魏琳娜;周已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低分子肝素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 )治疗的2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术期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分为两组。对照组(123例)围术期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试验组(109例)入院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隐性出血量分别为(404.0±7.3)m L、(425.4±3.9)m 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5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隐性失血量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陆燕;蔡攀;汤明荣;戴隽;王燕;王秀会;付备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对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产科患者16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汉密尔顿评分、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自然生产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家庭化护理模式对产科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轻产妇的焦虑状态,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荐。

    作者:刘晓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60岁以上老年人误吸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的误吸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西安解放军323医院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250例(住院组),另选取同期在莲湖区西大街社区居住的老年人250例(社区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的误吸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比较两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不同量表的评分结果及近1年内的误吸发生情况,并对调查结果与误吸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本的性别比例和个人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既往疾病史中,心脑血管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和各个量表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组近1年的误吸发生率(24.40%)高于社区组(9.60%),两组样本近1年的误吸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2.41, P<0.05);患者年龄、异常进餐、进餐体位改变、各种既往疾病和4种量表的评分结果与误吸的发生明显相关(P<0.05)。结论住院老年人的误吸发生率较社区老年人高,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上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充分考虑多种危险因素,避免误吸的发生。

    作者:刘媛媛;王新平;李晓玲;王晓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创伤性关节炎、骨不连以及踝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Baird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各愈合情况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在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作者:王玉仑;陆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冠心病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1例设为冠心病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44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48例设为其他疾病对照组,采用捕获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纳入对象血清中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 (HCM V‐IgM ),并比较分析HCM V‐IgM阳性率。结果冠心病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疾病对照组的 HCM V‐IgM 阳性率分别为8.20%、2.27%和4.17%,冠心病组与其他两组的HCMV‐IgM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不能认为冠心病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相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李青峰;周锐峰;朱帆;钟晶;毕雷;尚鹏程;简玲;汪波;谭韬;旷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外科整形手术的个性化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讨论个性化护理在外科整形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进行外科整形并接受个性化围术期护理的患者180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的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3~10月的患者83例为试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受术者进行满意度和恢复时间的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满意度为9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3.20%。试验组平均恢复时间为(12.2±8.0)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恢复时间(21.7±5.4)d,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外科整形手术的护理质量,使受术者顺利完成手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永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预见性压疮护理在高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海军安庆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45例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采用压疮评分表评估,根据其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对压疮高危患者(评分小于或等于17分)悬挂“防压疮”的黄色警示标志,每日在护理病历中连续、动态反映皮肤情况,班班交接。观察干预前后患者情绪状态、6 m in步行距离的变化,采用报告制度和难免压疮预报制度双重实行,并进行过程控制与管理。结果45例患者中无压疮病例发生;采用压疮护理后,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上升,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高龄卧床心力衰竭患者的压疮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谢勤勤;倪淑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64排螺旋CTA与DSA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经临床表现拟诊的54例行MSCTA与DSA检查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比较MSCTA与DSA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诊断价值。结果54例患者共获得652支可评价血管。MSCTA检查与DSA法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7,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出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3, P>0.05)。结论 MSCTA检查空间分辨率高,MSCT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判断上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适合临床普及应用。

    作者:任朝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磁性抗菌沸石的体外抗菌性能测定研究

    目的:观察磁性抗菌沸石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浓度梯度稀释法,测定磁性抗菌沸石颗粒混悬液的低抑菌浓度和抑菌率。结果磁性抗菌沸石颗粒混悬液对10种需氧菌的抑菌浓度在10~100 m g/L ;低抑菌浓度的磁性抗菌沸石颗粒可抑制所选的10种需氧菌,抑菌率均大于99.0%。结论该磁性抗菌沸石对医院感染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叶炼;方堃;赵政;王芳;姜兴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放疗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肺癌放疗并发症患者护理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69例肺癌患者,实施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分析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度。结果患者护理措施实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均较高,分别为93.8%和98.9%;患者放疗并发症发生率(68.1%)较低;发生放射性肺炎并发症的患者病死率为0.0%;且患者、家属及护士满意度均较高,分别为97.1%、94.8%和96.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肺癌放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医患双方满意度,从而保证了肺癌放疗疗效。

    作者:李雪梅;滕亚莉;田秀梅;鲁新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的应用进展

    作者:杨伶俐;杨柳;陈鸿(综述);廖淑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