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因子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王绪山;陈胜全;杨全德;刘景宏;王彪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胰腺炎(A P )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探讨其在病情观察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灌云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P患者(发病时间小于24 h)58例,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3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9例,于入院第1、3、7天,检测血清IL‐1、IL‐6及T N F‐α水平;同时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合格的健康人31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IL‐1、IL‐6及 TNF‐α水平。动态检测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和CT严重度指数(CTS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AP组患者血清IL‐1、IL‐6及 TNF‐α水平明显高于同期M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第3天比第1天IL‐1、IL‐6及TNF‐α水平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 IL‐1、IL‐6及 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同组前两次检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组患者入院第1、3、7天IL‐1、IL‐6及TNF‐α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CTSI明显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入院第3天MAP与SAP组患者血清IL‐1、IL‐6及 TNF‐α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CTSI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检测AP患者血清中IL‐1、IL‐6及 TNF‐α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2012~2013年杭州市萧山区手足口病病原谱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杭州市萧山区手足口病(H FM D )病原谱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就诊的208例H FM D疑似患儿咽拭子标本(45份)和粪便标本(208份)进行病原体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08例患儿中,肠道病毒(EV )检出率为83.17%,其中EV71、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其他EV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5.49%、13.29%和31.21%;男、女性患儿E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及其以下患儿以EV71感染为主,5岁以上患儿以其他EV亚型感染为主。HFMD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伴疱疹,各种类型临床症状患儿均以EV71感染为主。粪便标本EV检出率高于咽拭子标本(P<0.05)。结论 EV71和其他EV亚型是该地区 HFMD患儿常见病原体,CoxA16感染流行趋势有所下降。加强EV、EV71和CoxA16检测有助于 HFMD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陈亮;李仪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并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洛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胃炎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结果试验组在患者的满意度(97.3±2.1)分和对急性胃炎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上(97.2±1.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7.2±2.5)分、(84.4±1.2)分。试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针对急性胃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96.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针对急性胃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70.0%,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对急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较为确切,提高了临床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杨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血脂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吡格列酮,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情况则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血脂水平,有效平稳的降低血糖、血脂,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钱冬;杨凯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清载脂蛋白与脂蛋白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血清载脂蛋白B(ApoB)以及脂蛋白[LP(a)]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苏州市立医院开展健康体检的健康成人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 ApoA1、ApoB、LP (a )、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空腹血糖等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poA1为(1.01±0.31)g/L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 ApoB为(1.14±0.18)g/L、LP(a)为(215.8±181.2)mg/L ,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开展ApoA1、ApoB与LP(a)联合检查对2型糖尿病具有明确的早期诊断价值,可对治疗与预后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与分析。

    作者:蒋海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封闭负压辅助伤口闭合联合悬浮床应用于难愈性伤口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辅助伤口闭合(V AC )联合悬浮床对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复合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VAC治疗和护理配合,试验组采取VAC联合悬浮床技术进行治疗和护理配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治愈率100%,但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VAC联合悬浮床辅以相应的护理,可有效治疗难愈性创面,两种方法同时采用达到了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钱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外科整形手术的个性化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讨论个性化护理在外科整形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进行外科整形并接受个性化围术期护理的患者180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的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3~10月的患者83例为试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受术者进行满意度和恢复时间的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满意度为9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3.20%。试验组平均恢复时间为(12.2±8.0)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恢复时间(21.7±5.4)d,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外科整形手术的护理质量,使受术者顺利完成手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永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综合护理对喉癌声门上水平喉半切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在喉癌声门上水平喉半切除术患者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声门上水平喉半切除术喉癌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优良率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喉癌声门上水平喉半切除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优化护患关系,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佳;薛桂芬;孙莉红;苏兰;赵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医护一体化预防创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价值

    目的:明确实施医护一体化对减少创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实施医护一体化策略前、后30 d内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非计划性拔管的一般特点、发生原因及其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医护一体化防范策略。结果医护一体化实施时间为2014年5月1日,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研究对象为研究时间内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收治创伤其他原因导致的及急症外科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无毒/药物滥用史、无慢性酒精成瘾史、无任何其他先天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时间内共纳入患者1044例,医护一体化前纳入569例患者,实施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12起(根);实施前30 d内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率1.76%(10/569根次),其中胃管7根次,胸腔小导管引流管1根次,深静脉导管1根次,腹腔引流管1根次;实施后30 d内,发生率0.42%(2/475根次),其中胃管1根次,乳腺伤口引流管1根次,实施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平均年龄(48.6±15.3)岁,男∶女=10∶2;主动拔出占7根次(7/12),均为胃管;清醒状态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常见,共10根次(10/12),均发生在医护一体化实施之前。结论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显著降低了住院患者治疗期间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作者:叶茂;吴亚飞;余剑;张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缺血修饰清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IM A )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5月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高血压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150例为实验组,用间接清蛋白钴结合试验(ACB法)测定两组血清IM 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I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35~50岁年龄组患者明显高于66~81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M A检测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具有早期监测和预防意义。

    作者:袁寅;张志成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溶血病(HDN )的治疗效果。方法监测186例HDN 患儿换血前后的胆红素、血常规及电解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治疗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43%,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血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氯和血钙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DN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对患儿血液内环境有一定影响。

    作者:吕孟兴;屈柯暄;周蓉;刘建香;高立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干式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外周血电解质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干式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外周血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RP405型血气分析仪和强生公司V350型干式生化分析仪,同时对50例患者进行外周动脉血全血标本和外周静脉血血清标本钾、钠、氯检测。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血气分析仪动脉血全血标本钾离子检测结果与干式生化分析仪静脉血血清标本钾离子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钠、氯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为自变量(X),以血气分析仪检测结果为应变量(Y),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外周血钾、钠、氯检测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 =0.85 X+1.18、Y=0.91 X+10.6、Y=0.73 X+30.0。结论血气分析仪可以替干式生化分析仪用于外周血钾、钠、氯浓度检测,但必须采用相应的公式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作者:恽志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诊断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通过检查视神经系统脊髓炎疾病患者的空腹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抗AQP4抗体)水平,探讨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疾病中抗AQP4抗体的敏感性,并进一步研究抗AQP4抗体在神经脊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00例神经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抗AQP4抗体水平。结果按照研究界定标准,100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53例为阳性。在分别转染至pcDNA3.1及pcDNA3.1‐hAQP4质粒的FRT细胞上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免疫染色结果提示,AQP4抗体与视神经脊髓炎血清识别靶抗原为同种蛋白。结论抗AQP4抗体是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NMO‐IgG所识别的靶蛋白,在人体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国华;冯丽萍;刘立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超声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 )在超声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超声学系研究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取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理论及读片成绩,并问卷调查评估PBL的培养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的理论和读片成绩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 PBL教学模式有较高的认可度。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在超声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杨松;何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血浆B型脑钠肽检测在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引起的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COPD患者124例,分为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组52例(通过治疗缓解),COPD不伴肺心病组7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浆BN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进行比较。将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Ⅱ~Ⅳ,比较各级血浆BNP水平变化。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 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伴肺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COPD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浆BNP水平与PaCO2呈正相关(P <0.05),与PaO2呈负相关(P<0.05)。Ⅱ~Ⅳ级肺心病患者血浆BNP浓度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与NYHA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P<0.01)。结论 BNP参与了COPD伴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评估COPD患者加重程度及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谭琳琳;赵清;毛雁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有反应性样本确认结果分析

    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 )有反应样本送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认结果分析,评估献血者归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ELISA对2008年1月到2013年6月苏州市中心血站昆山分站的445438例样本进行ELISA检测呈反应性者送CDC以蛋白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阴性献血者归队,阳性永久屏蔽。结果共检出有反应性样本729例,经确认阴性699例、阳性22例、不确定8例,分别占送检的95.9%、3.0%、1.1%;699例阴性归队后有389例献血,归队献血率为55.7%,其中有209例献血合格,180例归队献血后再次被送检。180例再次被送检样本苏州市中心血站ELISA检测结果:单试剂反应性有150例(83.3%),其中s/co<5.0低值反应性样本124例,占单试剂反应性样本的82.7%;确认阳性样本 ELISA检测结果均s/co>15.0。结论血站ELISA检测假阳性献血者建议半年后进行该项目的双试剂追踪检测,结果仍为有反应性则永久屏蔽,归队策略的选择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曹谊;许建军;王凯;王明元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及HCV RNA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和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抗 HCV 阳性血清1032份,采用荧光定量 PCR(Q‐PCR)法检测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HCV基因分型芯片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出HCV RNA阳性样本704份,其中 HCV 单基因型674份,1b、2a、3b、3a、1a 和6型分别占75.71%、7.95%、7.95%、1.99%、0.99%和1.14%;混合基因型30份,1b/2a、1b/3b、1b/3a和2a/3b型分别占2.27%、1.56%、0.28%和0.14%。不同基因型均以男性和青壮年居多,且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b和3a相近,都高于2a和1b/2a病毒载量。结论江苏地区 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是2a、3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而且不同 HCV基因型间病毒载量有差异。

    作者:张红梅;张小玉;李红艳;马莹;倪俊明;王建芳;王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瘢痕处妊娠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瘢痕处妊娠临床疗效,为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针对泗阳康达医院妇产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行双子宫动脉造影及栓塞介入术,之后行清宫术。对照组患者在B超检查后行清宫术,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实行子宫动脉栓塞术之后联合宫腔镜治疗均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使用宫腔镜观察外凸型患者孕周明显高于内生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患者瘢痕厚度和血流阻力相关指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患者3例(25.00%),下腹部疼痛患者2例(16.67%),月经恢复正常需用平均时间为(4.6±1.1)周。其中2例患者实行栓塞术后处于闭经状态,经过手术,半年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又一次瘢痕处妊娠。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瘢痕处妊娠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保护患者生育能力同时,成功概率高,并发症较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短,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单用巴曲酶组(对照组38例)和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组(观察组38例),比较两组用药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丙二醛分别为(1.67±0.29)g/L、(5.47±1.49)nmol/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89)g/L、(8.15±2.89)nmol/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缺陷程度评分分别为(67.47±6.49)ng/mL、(75.86±6.04)分、(81.86±9.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5±8.89)ng/mL、(63.86±5.52)分、(59.86±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后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且不增加由降纤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

    作者:施列鸿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肝病专科医院医生输血知识知晓调查及分析

    目的评价肝病专科医院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问卷调查解放军302医院300名临床医师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按照职称及科室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本院各成分血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职称的升高,输血基本知识、病例书写和输血申请部分得分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输血过程部分,副主任医师得分相对较低。除互助献血部分,麻醉科和重症监护室(IC U )医师其他部分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外科和急诊医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指征及相关的输血不良反应是该院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薄弱环节,应重点对年资较低的医师和外科医师进行输血知识培训。

    作者:刘振红;牛国涛;王淑英;张雷英;叶艳菲;张扬丽;刘志国;冯艳青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骨盆骨折早期大出血基于损伤控制骨科理论的治疗进展

    骨盆骨折多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高能量直接创伤所致,由于其周围结构较多,血管神经复杂,如处理不当易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短期内可引起致死性大出血[1‐2];国内外学者报道血流动力不稳定的患者病死率高达42%,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为3.4%[3]。因此,快速有效的控制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已成为骨盆骨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但目前对其早期诊疗仍存在较大争议。

    作者:徐玉;谢加兵(综述);丁国正(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