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玲玲
目的 了解东莞地区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V)感染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婴幼儿腹泻RV检测结果.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R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 004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RV阳性率22.4%(448/2 004);R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本地区高峰期在1月、11月和12月,检出率分别为41.4%、55.6%和36.6%;男女感染率分别为23.7%和2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东莞地区腹泻婴幼儿RV感染普遍,感染情况不容忽视,流行高峰期应尽早对腹泻患儿进行RV检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作者:徐炳燕;彭琪;黎四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 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蔡雪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衡阳地区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S/CO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所有标本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ELISA检测,单边阳性者,经双孔复试确定结果;对收集的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的101份标本采用TPPA法(确认实验)进行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年衡阳地区献血者梅毒阳性率为0.56%,2010年为0.70%,2011年为0.67%;感染者中男性64.7%,女性35.3%,其中32~41岁人群在确认实验中梅毒感染者多;在3个可疑标本中,ELISA检测均为双边阳性,且S/CO值远大于1.结论 衡阳地区目前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处于平稳,未见有明显升高趋势;梅毒确证分级结果与初筛实验S/CO值之间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郭滔;陈恩;陈慧;伍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Rh血型抗原类型及其产生免疫性抗体的概率,引起输血工作者重视.方法 抽查遵义市第二人民医院262例住院手术备血患者Rh血型5种抗原,比较产生各种抗体的概率.结果 产生抗-E的概率大(60%);其次是抗-C(14.5%):或抗-E、抗-c联合抗体存在(50%),抗-e相对前两者较少(9.54%);产生抗-D的概率小(0.38%).结论 Rh血型系统抗原类型比较复杂,常因为输血或免疫等因素产生免疫性抗体,故输血时应筛选抗原类型相同的血液,避免给再次输血时带来配血困难.
作者:文永;徐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惠州市主要医疗机构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及时诊治败血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惠州市主要医疗机构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从8 674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病原菌1 040株,阳性率为12.0%,分离病原菌前5位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发生率分别为36.6%和30.9%.结论 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复杂,耐药率高,临床医师应加强疑似败血症患者血液中病原菌的检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作者:林定忠;苏兰妹;黎泳成;邱小严;刘镇元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癌胚抗原(CEA)定量试剂盒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CEA浓度是否满足临床应用.方法 参照相关评价方案对ELISA法CEA测定试剂进行精密度、回收率、线性试验、低检出限、参考值范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该法低检出限为2 ng/mL,线性范围可达1.25~320 ng/mL(r=0.998 7),批内CV<5%,批间CV<7%.结论 该试剂盒灵敏度高,精密癌胚抗原、线性范围宽,结果准确,且操作简便快速,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陈其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质粒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AmpCs)的检测方法.方法 用直接法、间接Ⅰ法和间接Ⅱ法对1053株细菌进行了质粒AmpCs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共检出阳性菌156株,可疑菌13株,直接法检出率低,间接Ⅰ法和间接Ⅱ法的检出率相近,在部分可疑结果的判断上,间接Ⅰ法不如间接Ⅱ法.结论 间接Ⅱ法操作方便,可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和特异性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统计门诊急诊和住院急诊标本报告周转时间(TAT),分析影响TAT的因素,提出解决方案.方法 对2012年3月检验科强生干式生化仪急诊标本TAT进行分析,分别统计门诊急诊标本和住院急诊标本TAT.结果 该检验科急诊干式生化TAT不合格率为19.8%,其中门诊不合格率为9.1%,住院不合格率为28.6%.结论 目前该检验科急诊生化TAT不合格率达不到质量目标,住院急诊标本TAT不合格率高是其主要原因.加强人员培训,改进仪器设备,优化工作流程是缩短TAT的关键.
作者:王前明;宋秀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探讨IL-6、IL-17和IL-18在肝硬化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1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红细胞参数.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BC、Hb和H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DW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CV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Hb水平与血清IL-6、IL-17及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细胞因子IL-6、IL-17及IL-18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钱超;余建华;吴文静;谷费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核苷(酸)类药治疗不同时间段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HBV P)基因序列变异特点及突变频率.方法 运用焦磷酸测序仪器配套的软件Assay Design SW在目的区域两端保守区域设计PCR引物及测序引物,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DNA,按照PyroMark ID遗传分析系统用SNP模式进行PCR产物HBV相关位点的焦磷酸测序;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P基因变异、突变频率检测的同时测定HBV-DNA、HBV M、ALT.结果 40例患者中18例发生变异,变异模式以经典突变L180M、M204V/I、A181V/T、N236T突变为主,加少量V173L、S202G突变;发生变异者耐药突变型在样本中所占比例由20%到100%;HBV P基因变异可以在HBV-DNA、ALT发生突破前、中、后检出;HBeAg、HBeAb阳性者P基因变异率分别为46.2%(12/26)、41.7%(5/12) (P>0.05),两例HBeAg、HBeAb均阴性者中1例P基因区变异.结论 焦磷酸测序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HBV P基因变异;HBV P基因变异模式、突变频率与核苷类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
作者:赵建华;吴月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腺苷酸脱氨酶(AD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00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25例,肝硬化29例,肝癌14例)及98例健康者血清TBA、AD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结果 各种肝病患者TBA、ADA及ALT血清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TBA、ADA及ALT的联合检测对各类肝病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作者:别晓莹;赵波;薛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观察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7℃水浴前后检测对血液分析仪参数的变化.结果 37℃水浴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b、PLT影响不大,对RBC、HCT、MCV、MCH、MCHC影响较大,应引起注意避免对检测结果影响.
作者:石恩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检验孕早、中期联合血清检测对唐氏综合征预警的效果.方法 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孕9~13+6周孕妇进行早期血清学筛查,并在14~21+6周时进行中期血清学筛查,并同时用超声对孕9~13周孕妇测量颈部透明带厚度.结果 产前筛查3 674例,早期血清学筛查出高危孕妇97例,中期血清学筛查出高危孕妇195例,其中高危孕妇行羊水培养127例,确诊唐氏综合征患儿4例.结论 孕早、中期产前联合筛查,可有效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出生率.
作者:孙宏跃;徐广立;张富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感染性疾病类型的改变,不断有新现和再现的病原体出现,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情况变得越发严重,从而使得临床微生物学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对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提高临床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使检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作者对临床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作者:胡同平;张文兰;张永梅;乔姝;李得春;张利霞;任美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19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术后4~5 d出院;3例中转开腹,术后7~8 d出院,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理想,但要注意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开腹手术的准备.
作者:夏德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普通人群尿液干化学阳性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收集到某院体检的普通人群的尿液干化学检查资料,按年龄、性别进行整理归类并作分析.结果 普通体检人群尿液干化学结果中隐血测定阳性女性709例(27.77%)比男性286例(8.16%)高,白细胞酯酶测定阳性女性695例(27.21%)比男性227例(6.48%)高,随年龄增长女性性阳性约有增加,男性变化不大;蛋白质测定,不同性别及年龄段阳性率不同,但不呈趋势性变化.结论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尿液干化学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提倡对普通人群进行尿液干化学普查,筛检出更多的亚健康人群.
作者:费中海;张金花;刘文;万松;蒋思思;李君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解放军第一一八医院2006~2010年痰标本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及耐药谱变化,为指导临床控制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用自编Excel软件从L1S数据库中采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24株.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系统和药敏板条,并用Excel透视图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及耐药分析,率的差异性比较用u检验.结果 5年来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778份,共分离检出致病菌571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24株,占总检出菌的39.2%.亚胺培南耐药株166例,占铜绿假单胞菌的74.1%.按亚胺培南敏感程度分组后,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痰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明显高于非耐药株.
作者:黄学忠;林佩佩;陈晓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台州市社区护理人员工作现状及培训需求,探讨改善的策略.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的社区护士99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护士以中专学历(59.6%)和护士职称(60.6%)为主;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以静脉输液及注射(98.6%)、测量血压(96.3%)、用药指导87.7%为主;急需开展的培训项目以院前急救(96.3%)和老年慢性疾病防治和健康宣教(91.9%)为主.结论 社区护士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状况与日益增长的社区护理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开展社区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提高社区护理功能的当务之急.
作者:汪鲁鲁;刘欢;谢芬芬;王倩;于莉;吕筱霞;莫选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外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感染性指标不同检测方法的筛查效果增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减低医务工作者的风险.方法 对该院部分骨科急诊手术患者的血清(4 130份)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检测.结果 外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感染性指标检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ELISA检测,二者得出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130份急诊手术患者血清中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特异性分别为99.63%、99.9%、99.95%和99.85%,灵敏度分别为96.77%、92.30%、98.29%和95.27%; ELISA特异性分别为99.37%、99.00%、99.97%和99.92%,灵敏度分别为98.37%、93.24%、99.89%和97.47%.结论 与ELISA相比,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在操作简便、快速得出结果等方面更优于ELISA,故在外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应首先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快速检测,然后用ELISA复检,这样能在短时间内给手术医生回报结果,增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减低医务工作者的风险,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作者:丁海军;任杰;林子建;朱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对某综合医院血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合理性,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1 787例血浆使用者的使用目的和输血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血浆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从血浆使用目的分析,使用合理者占7.1%;从输血前凝血结果异常分析,血浆使用合理者占24.9%.结论 临床血浆的使用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血浆使用的合理性.
作者:雷静;宋自阆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