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目的 探讨新鲜全血在不同时间及保存条件下在血细胞分析仪比对和校准中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每天留取白细胞增高、正常和减低的标本6例,其中3例放入2~8 ℃的冰箱,另外3例放置于室温,第2天在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比对其结果,以监测不同仪器之间结果的符合性.结果 通过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保存的条件下进行检测和比对,用当天正常的新鲜全血好,可以解决校准和结果的统一性,减少因设备的不同产生的误差.结论 应用新鲜全血可以作为对同一实验室不同血细胞分析仪的室内质量控制检测和调整,其方法简便且效果理想.
作者:黄革;胡贡学;李成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抗凝静脉血样品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静脉血置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中,分别在7个时间点测试分析结果.结果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体积(MPV)随着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P<0.05),PLT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结论 经EDTA-K2抗凝静脉血,8 h内测定结果可以满足日常常规检验工作需求,但MPV在1 h内测定值佳.
作者:张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临床常用的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即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以及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3种梅毒检测方法.评价这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梅毒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TP-ELISA方法检测标本4 620例,检测到的阳性标本再用TRUST与TPPA法平行测定.结果 TP-ELISA检测出的56例阳性标本中,TPPA检出阳性54例,阴性2例;TRUST法检出阳性39例,阴性17例,符合率分别为96.4%和69.6%.结论 TP-ELISA法具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可作为临床批量标本梅毒检测理想的筛选方法;TRUST法适用于梅毒疗程观察和疗效判断,有助于判断梅毒复发及再感染,以便梅毒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TPPA法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梅毒血清抗体检测的确证试验.
作者:李凤中;黄永建;陈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集空腹静脉血液,分别对3组受试者抗-CCP和RF进行检测.结果 RA组抗-CCP、RF、抗-CCP或RF、抗-CCP和RF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CCP和RF的特异性明显高于RF的特异性,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CCP对P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RF,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抗-CCP和RF的联合应用可以作为RA的早期诊断评价标准,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胡德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人芽囊原虫(B.h)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内,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条件致病性寄生虫.该虫长期被误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虫的基本形态、超微结构、病理生理、免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B.h是一种主要引起宿主间歇性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的病原体[1-3].近日,作者于本院住院患者中查出1例感染B.h的腹泻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蜀勇;龚弘局;廖蓉;刘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2009年6月8日13时2分,群众报案称,在某村2组的一块稻田内发现一女尸,下身赤裸.根据法医检验很快明确死因,但是如何才能抓获嫌疑人是该案件的关键所在.
作者:李卡纳;晏祥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脂类代谢紊乱系致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研究及报道从多方面阐述其相关性.近年来有关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在临床中作用得到重视[1],临床医生不再把目光仅停留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等其他脂类物质上.本人对本院3 903例血脂检测结果作了初步分析,重点观察了HDL-C检测数据,试图寻找HDL-C浓度降低与其他脂类物质浓度紊乱的关系.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德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妊娠晚期孕妇下腰及骨盆痛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1 254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下腰、骨盆痛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1 254例妇女在孕36周常规产前检查时接受问卷调查,包括:年龄,身高,肥胖指数,受教育程度,是否失业,城市或农村人口,有无保姆,孕前有否腰痛,前次妊娠有否腰痛,疼痛部位、程度、性质、加重及缓解方法,孕妇活动能力(日常活动,家务劳动,户外活动)等.结果 妊娠晚期孕妇下腰及骨盆痛发生率为48.96%.身高,受教育程度,是否失业及有无保姆与疼痛无明显关系.低龄、高龄孕妇较适龄孕妇更易腰痛.超重孕妇更易腰痛.孕前有腰痛及前次妊娠有腰痛者在本次妊娠中发生腰痛比例增大.城乡孕妇腰痛发生率有较大差异.久站易加重腰痛,卧位可以明显减轻疼痛.下腰及骨盆痛对妊娠晚期孕妇的活动影响较大.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下腰及骨盆痛发生率高,对于某些影响因素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岚;张媛;陶兰;牟连芳;周晓军;林晓宁;张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溶血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各项指标产生干扰,探讨其影响导致指标的异常变化.方法 轻度、中度和重度溶血对心肌酶谱测定中五项指标的影响,取30例血液标本分为轻度溶血、中度溶血、重度溶血3组,分别比较溶血前后血清中32项生化指标变化,分析仪器为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 溶血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存在干扰,并且随溶血程度的加深干扰愈明显.结论 为了避免由于标本溶血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导致临床医生错误诊断,平时的工作中标本应当避免溶血.
作者:虞莹;孙竹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该院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在抗菌药治疗无效后耐药变化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该院患者经治疗后仍多次在同一部位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在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多次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中,替卡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从敏感转为耐药的比例分别为:27.8%、22.2%、22.2%、22.2%、14.8%、14.8%、11.1%、11.1%;从敏感转为中介比例为:0、0、29.6%、9.3%、9.3%、7.4%、7.4%、3.7%.结论 患者经治疗无效后多次检出同种病原菌的耐药率升高.多种抗菌药由原来敏感或者中介的转为耐药,并且比例较高,临床上在治疗感染时,应合理选用抗菌药,采取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以减少诱导耐药株的产生,以免给后续治疗带来更多的困难.
作者:曾凤群;丘仲柳;冯丽春;李健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标志物(HBV-M)的关系.方法 从临床乙型肝炎标本中筛选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例47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5项、HBV-PreS1抗原,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结果 475例HBsAg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4.7%(260/475)和61.1%(290/47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9例HBeAg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9.3%(142/159)和97.5%(155/15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HBeAb(+ )HBcAb(+)和HBsAg(+)HBcAb(+)两组,前S1抗原与HBV-DNA的检出率则分别为41.3%、35.0%和46.5%、4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1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同时在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邓兰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微波治疗对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站门诊就诊并且要求治疗宫颈糜烂的女性给予微波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72例宫颈糜烂经微波治疗,轻度糜烂治愈率100%,中度糜烂治愈率100%,重度糜烂治愈率90.48%;好转4 例,总治愈率97.67%,总有效率100%.结论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
作者:李晓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劳教场所各项工作的日益规范,更高要求的先进的生卫观念的确立,以及劳教人员卫生需求多元化等因素的涌现,建立适应监管场所需要的新型监管医学模式成为监管场所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某劳教所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开展的经验,分析了场所管区的社区性质,在场所医疗工作中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伍刚;赵淑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该院应用碳酸锂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血锂浓度进行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碳酸锂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453例长期服用碳酸锂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453例碳酸锂治疗患者中,有81例血锂浓度小0.60 mmol/L,363例在0.60~1.20 mmol/L,9例大于1.20 mmol/L,提示有80.13%的患者达到用药浓度,17.88%的患者未达到有效浓度,只有1.54%的患者出现早期中毒症状.结论 该院临床对碳酸锂的运用基本合理.
作者:王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62例接受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成功一期取尽结石,8例二期取尽石,4例结石少许残留,一期结石取净率92.6%;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0 min,平均住院9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张伟;姜道彬;窦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深圳汉族人中上游刺激因子1(US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137例健康者及64例2型糖尿病患者SNP(rs3737787)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时采用生化方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脂、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SNP(rs3737787)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CC 纯合子患糖尿病的风险是TT 纯合子的3.74 倍(OR=3.74,95%CI:1.56~8.93),且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9,95%CI:1.25~5.87).结论 在深圳汉族人群中以USF1中的rs3737787作为主要等位基因,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高度相关.
作者:陈莉;栗俊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探讨其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40例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以及3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23的水平.结果 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相比,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23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23水平在治疗1周后即明显下降(P<0.01),但仍较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水平高(P<0.05).结论 IL-23水平检测对了解结核病的活动性、判断病情及预后、监测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谢云兵;杨良勇;唐丽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实行血培养阳性危机值(critical value)报告制度监督血培养全程质量控制(TQC),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 血培养及鉴定采用美国BD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 在2 700例血培养中阳性共326例,其中4例为污染菌,污染率为1.2%;322例为病原菌,阳性率为12%.结论 实行血培养阳性危机值报告制度使微生物检验人员、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及时沟通,减少污染率,实现血培养全程质量控制.
作者:陈玉莲;徐涛;翁杏华;邢孔鸯;李磊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输血前四项检查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 梅毒快速血液反应素(RPR)、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均为二次检测,采用ELISA法.抗-HIV阳性标本送上级医院确诊.结果 8 756名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高达13.35%,抗-HCV阳性率达0.03%,抗-HIV的感染率0.01%,RPR的阳性率达0.05%,总阳性率达13.44%.结论 输血前四项检查对于防止患者、医务工作者感染,并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琼舟;喻明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血小板输注疗效,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及提高输注有效率.方法 通过该院患者71例次的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观察其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1)71例血小板输注中有20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28.2%.(2)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输注次数和所患疾病有关.结论 (1)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2)反复输血、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作者:王李洁;刘风华;刘香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