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犯罪嫌疑人3220份病历住院疾病谱调查

陈玲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 住院疾病谱, 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看守所犯罪嫌疑人住院疾病谱,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定科学的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贵阳市2007~2010年收治的犯罪嫌疑人住院的3 220份病历进行分析.结果 3 220份病案按病种构成比排序,前5位病种分别是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药物瘾、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病案的70.31%.结论 前5位病种占所调查病案的一半以上,重视和加强这些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研究,有效降低其发病率,是做好犯罪嫌疑人卫生防病工作的关键.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的探讨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医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医务工作者的职能不断延伸,对医务工作者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承担着数所医学院校部分临床毕业生的实习任务.临床实习,作为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是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由医学生到住院医师的必经之路.如何安排好学生在实习阶段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从而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我国医学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学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作者通过长期对实习学生的管理,逐步摸索出一套制度化管理方法,现总结报道如下,以供各教学管理人员探讨.

    作者:刘鑫;何彬;谢旭;何小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承担着汉川市的院前急救工作.院前急救也称现场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其目的是更有效的抢救急、危、重伤员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件[1].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急救的全过程.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灵魂,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2].2008年以来,本科经过护理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体会到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护士行为,控制院前急救的服务关键护理过程,使院前急救向着确保质量、重视安全和服务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危重患者转院途中的抢救成功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作者:雷静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肌红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Mb)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高度疑似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就诊后,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测,同时采静脉血检测Mb水平;结合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心肌梗死诊断.记录检测时间,综合评价Mb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40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26例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14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特异波形,6例患者的心电图未出现特异波形.AMI组患者的Mb的阳性率为92.30%,非AMI组患者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检测是AMI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的优点,适合于院前急救诊断.

    作者:焦文学;王洁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医院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医院检验科是确保治疗质量的重要监管部门,其生化质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治疗效果.认真落实医院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工作,不断改进质控管理措施是当前医院管理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不断突破当前医院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的瓶颈,提升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的工作效率,全方位透析当前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工作的现状,深入分析问题,创新性地寻找实用性的改进措施,强化监管力度,优化质控方法,终确保检验科职能的充分发挥.

    作者:吴胜英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选择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位于股骨干-颈的交界处,主要由松质骨构成,是承受剪切应力较大的部位,其机械强度受骨质疏松的影响较大,因此多见于老年人[1].早期倾向于保守治疗,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护理困难及功能恢复差,且病死率高于手术治疗[2],因此手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成为目前首选治疗方式.下面就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外固定、和内固定进行分别阐述.

    作者:胡杨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精神科护理潜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医院安全问题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每年医院都会发生众多的意外事件.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家属的放心,对于医院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精神科这一特殊的患者群体,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在医院中,其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也是大的.所以,医院亟需解决该问题,对于精神科护理工作也应该加大力度,对存在的不安全,采取预防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从而将其危险性降到低.

    作者:郑琼;肖容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5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液和脑脊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液和脑脊液检验结果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析 51例 HFMD 患儿的血常规、心肌酶谱、脑脊液常规生化和血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重症HFMD 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者占35.3%,以淋巴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升高者占 82.3%,脑脊液蛋白质生化检查蛋白增高31.37%,糖增高94.11%,氯化物增高29.41%,氯化物降低1.96%.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伴二氧化碳分压升高49.02%.患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占29.41%;乳酸脱氢酶(LDH)异常占19.61%;肌酸激酶(CK)异常占54.9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占60.78%.结论 对重症HFMD患儿进行血液和脑脊液检验有利于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采取及时有效地治疗措施,对预后判断也有极其重要意义.

    作者:薛春梅;王丽霞;毕学杰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及病原体检测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抗体联合细菌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19例下呼吸道感染者分为细菌感染组(75例)与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组(4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荧光分析及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PCT及CRP,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抗体,同时对患者的痰及血液进行培养.结果 细菌感染组的PCT及CRP水平均高于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以PCT>0.5 ng/mL、CRP>8.0 mg/L为阈值,PCT及CRP的敏感性分别为89.3%和84.0%(二者比较,P>0.05)与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对细菌感染诊断的特异度为88.4%高于CRP的78.8%(P<0.05);痰培养和血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细菌的阳性检出率(41.3%);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诊断实验的敏感度依次为:PCT与CRP大于细菌培养.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抗体对于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为56.8%.结论 PCT及CRP适宜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PCT的特异度高于CRP;同时联合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抗体检查及细菌培养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熊大迁;张朝明;余修中;高志芬;许安春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2型糖尿病早期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糖尿病组66例及合并血管病变组37例)和58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有血管病变组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MPV、PDW、PLT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MPV、PDW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PLT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素琴;谷忠茨;张忠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ELISA法检测HBsAg时阴时阳现象分析

    在常规检测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作者在两对半的检测过程中发现有标本的HBsAg检测出现时阴时阳现象,现针对日常检测工作中碰到的此类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处理方法进行总结,供各位同行参考.

    作者:吴璇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液细菌培养在菌血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血液细菌培养在菌血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2例临床怀疑菌血症患者采用双抗免疫夹心化学发光法检测其PCT水平,同时进行血液细菌培养.根据血液细菌培养结果,按照培养时间分组,分别统计每组的平均PCT值,然后比较各组PCT值的差异性.结果 血液细菌培养报阳时间能反应患者血液中的含菌量,血培养第1~2天阳性组PCT平均含量为(16.29±4.20)μg/L,第3~4天阳性组PCT平均含量为(9.44±2.70)μg/L,第5天后阳性组PCT平均含量为(1.50±0.85)μg/L,血培养阴性组PCT平均含量为(0.30±0.51)μg/L,各研究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菌血症患者中PCT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是一致的,PCT升高的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愈后有关,PCT能及时反映临床过程,PCT检测的便利、快速、动态监测要优于血培养.

    作者:刘传桂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328株肠球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苏州市中医医院2009~2010年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肠球菌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MicroScan Autoscan-4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测定,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做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 328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153株,屎肠球菌159株,其他为16株.有6株为β-内酰胺酶阳性.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呋喃妥因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显示高水平耐药.同时发现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1例,屎肠球菌2例.结论 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敏已出现高水平耐药,并出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临床应根据耐药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控制和延缓多重耐药的产生.

    作者:张芸燕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鹿寨县872例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一所中学872名新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8.94%,HBsAg阳性率在男性(7.86%)和女性(7.7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以单抗-HBs阳性率高,占52.87%;其次五项全阴性占36.47%;HBsAg阳性感染者中以HBsAg阳性合并抗-HBe、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为主模式,占35.90%,其次HBsAg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占26.92%.结论 对中学生在做HBsAg感染检测时,对阳性者同时做五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判断其感染程度并及时治疗.

    作者:林国聪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73例脑挫伤气管切开术后病原菌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此类患者的经验性用药提供帮助.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73例脑挫裂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7.01%,革兰阳性球菌占27.84%,真菌占5.15%.所分离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为多重耐药菌.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致病菌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临床应重视病原菌的检查及耐药性的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谢会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24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海门市人民医院临床的分布状况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控制与合理用药.方法 对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送检的临床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采用ATB Express系统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痰标本中分离到207株铜绿假单胞菌,占85.1%,且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比例,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0.6%与14.4%.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且易产生多重耐药、泛耐药,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及院感的防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李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北京某社区医院2007~2011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2007~2011年北京某社区医院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率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PI20NE鉴定出153株PAE分别来自住院患者各类标本,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CLSI各年度标准判断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5年共分离出153株PAE,其中检出痰液标本129株占大构成比84.3%,2007~2010年PAE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度部分药物耐药率略有下降,而环丙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仍然在继续上升.结论 社区医院PAE的耐药率低于同期综合医院的耐药率,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PAE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因此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才能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马萍;黄鹤;聂庆东;李洪利;张秀梅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6~12月期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630 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原因探讨解决方法.结果 共收集血液标本630份,其中血清430份,血浆149份,全血51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1份,占总标本的6.51%(41/63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5类:即溶血、凝固、错用抗凝、量不准及其他,各自的所占的比例为29.27%、14.63%、12.20%、31.71%以及12.20%.结论 医护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规范,注意标本采集、送检、处理等事项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陈锦容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急性乙醇中毒严重并发症23例临床分析

    急性乙醇中毒是急诊科常见急诊之一,尤其是中重度急性乙醇中毒引起的严重合并症较多,因为其表现不易于单纯急性乙醇中毒区分,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本院急诊科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急性中重度乙醇中毒伴严重合并症患者23例,现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周莉;王晓燕;张流忠;张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检验科结核病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结核病作为重点防控的恶性传染病之一,其防控类别也由二类上升至一类.由于结核病疫情呈现全球性回升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已相当严重,结核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1-2].从事结核病诊断的检验科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很多的结核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患者就诊时通过咳嗽、咳痰严重污染了就诊室、病房及实验室,医务人员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可能[3].因此,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工作[4].

    作者:董洁莉 刊期: 2012年第14期

  • 优质护理对腹部全麻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性优质护理服务用于普外科全麻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效果评价.方法 功能制护理组:随机选取2010年1~5月入住本院的普外科行腹部手术全麻患者200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2岁.优质护理组:随机选取2011年1~5月入住本院的普外科行腹部手术全麻患者200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3岁.(两组造血功能异常、外伤、腹腔镜除外).结果 优质护理组下肢深静脉栓塞(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功能制护理组.结论 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性优质护理服务在普外科全麻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效果明显.

    作者:杨涛 刊期: 2012年第1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