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荣;徐世田;李杰;刘永峰
目的 评价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在血液供应能力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5~2010年潍坊市临床用血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以用血数量、用血结构和特殊用血作为血液供应能力评价指标,并在观察组中实行社会营销式献血招募.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人均用血量和冷沉淀、血小板供应数量增长明显,血浆用量趋于平缓,血型、库存血周转期结构更加合理,冰冻成分供应量明显减少,满足RhD阴性用血、外调用血和大量急诊用血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无偿献血社会营销式招募的开展,对巩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立,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数量,调整用血结构、保障特殊用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崔英;张益荣;李宁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组织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广泛存在于动物体的各种组织中,通过多条信号通路产生多种生物学作用,参与多器官功能调节和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心血管、肾脏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细胞增殖、炎症、凋亡等过程.
作者:曹步清 刊期: 2012年第21期
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心病的直接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根据近年来的专家研究考察,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仅次于癌症,尤其是老年人受危害更大.本文对红河县农村合作参保人员1 067例进行血脂4项测定,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莉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婴幼儿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收集的共2 056例婴幼儿患者进行CRP及血细胞检测,现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当CRP升高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改变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WBC增高时,中性粒细胞升高与降低患儿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性粒细胞均增高患儿与WBC正常患儿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下降时,WBC增高和正常的患儿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对患儿感染方式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避免药物滥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远程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对钟祥市儿童血铅与血红蛋白联合检测,了解钟祥市儿童血铅浓度与贫血状况,并探讨血铅中毒与年龄和贫血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对1 889例儿童进行血铅测定,同时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并将受检儿童按年龄分组.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血铅浓度与血铅中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血红蛋白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铅中毒和贫血的比例增加,同时随着年龄增长,骨铅水平增高,超过一定负荷水平,从而抑制造血系统的功能,导致贫血.
作者:陈飞;安志斌 刊期: 2012年第21期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诊断的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1].强化检验质量、增强管理与风险意识在医院迅猛发展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检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是广大检验医学工作者尤其是科室管理者所面临的迫切需要.
作者:高建国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烧伤瘢痕疙瘩手术治疗复发率甚高[1].本科室1999~2009年采用瘢痕疙瘩切除及植皮、切口缘皮内注射确炎舒松A的方法治疗3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荣昌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359份尿培养结果及体外药敏试验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宿迁市人民医院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临床尿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培养阳性率为38.7%(139/359),病原体中63.3%为革兰阴性杆菌(88/139),其中大肠埃希菌占绝对优势,为48.9%(68/139),革兰阳性球菌为13.8%(19/139).药敏试验结果提示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次之,阿米卡星相对较低.革兰阳性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率低.此外真菌性感染也不容忽视.结论 导致尿路感染的细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莉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血浆中内毒素定量检测在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医院疑似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112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静脉血标本,同时进行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和血培养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组血浆内毒素含量为(109.6±112.1)pg/mL,明显高于非败血症组的(6.5±5.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20 pg/mL为临界值时,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阳性49例(43.7%),阴性63例(56.3%);血培养阳性24例(21.4%),阴性88例(78.6%).血浆内毒素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度(85.7%)和特异度(90.3%),阳性预测值(87.6%)和阴性预测值(92.3%)均较高;血培养的敏感度较低(46.2%),但特异度较高(92.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5%和80.7%.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5.2%,特异度为88.9%.结论 血浆内毒素定量测定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对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文君;周丽珍;赵琪;耿先龙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与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更为有效地服务于临床.方法 本文分别选择了门诊、住院以及健康体检者中尿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80例,并分析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结果 80例不合格标本中,门诊患者41例(51.25%),住院患者20例(25.00%),健康体检者19例(23.75%).结论 尿液分析是临床常应用的检验项目,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可避免发生检验科与临床、临床与患者的矛盾与纠纷.
作者:刘敏 刊期: 2012年第21期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八大肿瘤之一[1],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2],其中70%发生在我国.食管癌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此时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5年存活率仅为20%~30%[3].如何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对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菊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AmpC酶和AmpC耐药基因,并探讨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法提取45株细菌的β-内酰胺酶粗提物,进行三维试验,提取45株细菌的总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mpC结构基因和ACT-1、CMY-G1、CMY-G2、DHA、FOX耐药基因,低抑菌浓度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三维试验和PCR检测AmpC基因同时阳性的有11株,确认产AmpC酶菌株为11株.三维试验方法和PCR基因检测方法比较对AmpC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00,P>0.05).ACT-1的检出率为4.4%,未检出FOX 、DHA、CMY-G1、CMY-G2.产AmpC酶菌株的药物敏感度高是丁胺卡那霉素(90.9%),其次是亚胺培南(54.5%),产AmpC酶菌株耐药率高,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唑啉、呋喃妥因、头孢他啶达到100.0%,产AmpC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不产AmpC酶菌株.结论 三维试验方法和PCR基因检测方法对AmpC酶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仍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产AmpC酶菌株耐药情况严重,提示临床应慎重用药.
作者:张丽梅;苏丹虹;徐韫健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依据寡核苷酸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4种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突变的可行性.方法 以基因库公布的981条HBV基因序列为基础,针对拉米夫啶、替比夫啶、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8个耐药位点上的氨基酸替换形式,设计1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多重PCR扩增HBV P基因区野生型和突变型目的 片段,然后进行多重LDR,后在ABI3130测序仪上电泳,根据内参标记、LDR产物的长度进行结果判读.应用此方法对1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同时采用荧光PCR、焦磷酸测序技术对其验证,判断其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LDR法能有效区分包括rtL180M、YMDD、YIDD、YVDD、rtA181V/T、rtN236T、rtT184G、rtS202I、rtM250V野生株和部分突变株;4例HBV DNA>106 copy/mL患者检测出野生株和突变株,结果与焦磷酸测序一致;LDR法与荧光PCR法检测结果一致率达83.3%(10/12).结论血清HBV DNA>106 copy/mL时结合多重PCR的复合LDR 可通过一次扩增检测产物中的多个单突变或野生型位点,有助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艺艳;吴月平;毛丽萍;陆建荣;陈琳;陆仁飞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总蛋白(TP)与清蛋白(ALB)试剂互相错误引起检测结果误差的原因.方法 在AU2700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把TP与ALB试剂互换,各自的设置参数不变,进行定标通过后检测标本,所得结果与日立H7180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5份标本(浓度分布在各项目医学决定水平)比对结果显示,只有1份标本比对通过,其余4份标本均未通过,综合分析此次比对失败,由此说明TP与ALB 2个项目在AU2700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结果存在严重偏差.结论 TP与ALB 2个项目试剂位置互相交换错误本身是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这从5份标本综合比对结果可以证实,但5份标本中有1份标本通过比对,由此说明TP与ALB 2个项目在错误的检测系统下也可以得出部分正确的结果,就是这个正确的结果容易造成实验室出现严重的错误.
作者:肖传宇;侯文华;谢强;王力;顾欣;李雪莲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肠球菌对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影响以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9~2011年中山市坦洲医院行剖宫产术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对肠球菌与非肠球菌感染情况进行对比以及菌株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对其中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应对方法.结果 术后感染患者手术切口有87%检测出肠球菌,各类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调查表明肠球菌感染与体质量指数、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间和产科干预等因素有关.结论 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谱有明显差异,以粪肠球菌感染为主,必须准确鉴定菌种以及做好药敏试验,对控制剖宫产术后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勇刚;刘丽波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在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重症监护条件下,经气管导管插入纤支镜,穿刺套管针刺入气管内,纤支镜确认引导钢丝进入气管后,拔出套管针,用Ciaglia Blue Rhino(蓝犀牛)扩张器沿导丝充分扩开,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拔出导丝及气管套管内芯,手术成功.结果 28例均操作顺利,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无切口渗血、皮下血肿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结论 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具有出血少、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切口小、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祝茂盛;马伟;王鹏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颅内高压、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显示了更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迅速缓解病情,明显减少了并发症,改善预后,效果明显.
作者:刘敏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荧光梅毒螺旋体吸收试验(FTA-ABS)对非梅毒感染者784例,既往梅毒感染已经治愈者268例,梅毒在体内活跃、危害人体者65例,梅毒早期感染者43例,梅毒假阳性者24例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以组合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TRUST阴性+TP-ELISA阴性或TRUST阴性+ FTA-ABS阴性组合,非梅毒感染组的临床符合率为97.9%;TRUST阳性+TP-ELISA阴性或TRUST阳性+ FTA-ABS阴性组合,梅毒假阳性组的临床符合率95.8%;TRUST阴性+TP-ELISA阳性组合,既往梅毒感染并已经治愈组的临床符合率为94.0%;TRUST阳性+TP-ELISA阳性组合,梅毒在体内活跃、危害人体组的临床符合率为98.5%;TRUST阴性+ FTA-ABS阳性组合的梅毒早期诊断的临床符合率为95.3%;TRUST阳性+ FTA-ABS阳性+TP-ELISA阴性3组组合梅毒早期诊断价值高,临床符合率为97.7%;TRUST阳性+ FTA-ABS阳性+TP-ELISA阳性3组组合梅毒早期感染的可能性小,临床符合率为4.6%.梅毒血清学检测的组合顺序反映不同的临床特征.结论 梅毒血清学联合检测可互补单一血清诊断方法的不足,正确评价梅毒的临床状态,对梅毒的诊断与病情的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项明;罗静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对胸腔积液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铁蛋白(SF)的检测,探讨4种肿瘤标志物在对伴胸腔积液的肺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对54例肺癌患者和36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胸腔积液进行CEA、CA125、CA199、SF测定.结果 4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组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胸腔积液中CEA、CA125、CA199、SF对鉴别良恶性肺部疾病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辅助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吕德敏;代先果 刊期: 2012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检测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肝肾微粒抗体Ⅰ型(LKM-1)、肝细胞胞溶质抗原Ⅰ型(LC-1)、可溶性肝抗原(SLA)等自身抗体.结果 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0.9%(9/941)、LC-1 0.2%(2/941)、SLA 0.0%(0/941),其中153例丙型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4.5%(7/153)、LC-1 1.3%(2/153)、SLA 0%(0/153);552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仅检测出2例(0.4%)LKM-1阳性,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中未检测出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在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抗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的检出率分别为9.4%、3.1%和9.4%,其中在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LKM-1、LC-1和SLA阳性率分别为27.3%、9.1%和18.2%.病毒性肝炎患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出率低,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比较,LKM-1和S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少数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包括抗肝抗原在内的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作者:叶国强;刘香萍;曾东良;黄呈辉 刊期: 201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