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EK6318血细胞分析仪两种操作模式间的精密度分析

缪卫华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 全血, 精密度
摘要:目的 探讨MEK6318血细胞分析仪全血(WB)和预稀释(PD)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两种模式、3组实验结果对仪器主要指标的精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WB模式与PD模式之间,PD模式两组检测结果的精密度显著低于WB模式组,主要与测定时稀释液及标本量准确与否(稀释倍数)密切相关.结论 MEK6318血细胞分析仪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测定参数准确精密,但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测和涂片检查.临床对于血细胞的分析要求应尽量采集静脉血,才能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瑞氏综合征1例

    瑞氏综合征(RS)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是急性进行性脑病[1].于1963年首先由澳大利亚医生Reye等报道.国内从1972年后陆续可见报道,本病比较少见.本科近新收1例典型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涛;张丽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检测各临床分型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显色基质鲎试验法检测血浆E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对118例重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浆ET、TNF-α,比较各临床分型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浆ET、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按血浆ET、TNF-α水平由高到低排序:慢性重型肝炎晚期大于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大于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大于慢性重型肝炎中期,慢性重型肝炎中期大于亚急性重型肝炎中期,亚急性重型肝炎中期大于慢性重型肝炎早期,慢性重型肝炎中期大于亚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多数不同临床分型病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随病情发展与加重,血浆ET、TNF-α水平随之增高,提示血浆ET、TNF-α测定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泳昕;曾岳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ABX PENTRA6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维护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使检验更加快速、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具有可比性[1],并可对标本多次重复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稳定性,这就要求正确使用和严格的维护保养仪器,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的性能.现就本科室使用的法国 ABX PENTRA6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为例,谈谈其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的排除体会.

    作者:刘秋月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考试改革的思考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起步阶段,学生对其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系统掌握和运用,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瑾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3例下呼吸道标本中156例检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6.8%,共分离到病原菌18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130株,占70.7%,革兰阳性球菌(G+)23株,占12.5%,假丝酵母菌31株,占16.8%;分离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PAE)、鲍曼不动杆菌(ABA)、白假丝酵母菌(SMA)、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结论 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非发酵菌为主,复合菌感染、非发酵菌合并真菌感染较为常见,病原菌多为泛耐药菌,显示监测细菌分布与耐性变化对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延缓泛耐药菌株形成有重要意义.

    作者:桑卫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79株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生物API鉴定系统进行PA鉴定,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耐药监测及统计耐药率.结果 2年中检出179株PA,其中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占总株数的12.8%;PA分离率高的病区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占35.8%;其次为外三科(16.2%);内一科(15.1%).PA药物敏感率高的是多黏菌素E(100%),其次为美罗培南(86.6%)和亚胺培南(82.7%).耐药率高的药物是氨苄西林/舒巴坦(95.0%)和复方新诺明(91.6%).IRPA对15种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药株,IRPA除对多黏菌素E无耐药外,对其余1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50%.结论 PA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必须进行严密的监控,预防PA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曾军荣;李榕娇;黄绰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辐照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共输注224例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各病例血小板计数均小于20×109/L,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 224例中有187例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明显有效,占83.5%.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对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疗效呈下降趋势.感染组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0.5%,非感染组输注有效率为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59,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辐照血小板对急性白血病止血明显有效,但多次输注和感染会影响治疗效果.为了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可用辐照血小板替代未辐照血小板输注治疗.

    作者:鲁思文;李晓荣;林玉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液体培养法检测的实验评价

    目的 比较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平行检测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结果的一致性;评价液体培养法检测Uu和Mh的可靠性,加强Uu和Mh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A7琼脂培养基平行检测369例临床标本的Uu和Mh.结果 液体培养法阳性155例,阳性率为42%;固体培养法阳性111例,阳性率为30%;液体培养法阳性而固体培养法阴性49例;固体培养阳性而液体培养法为阴性5例.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kappa系数为0.554).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检测不能仅凭液体培养法变色而报为阳性,应结合固体培养法作鉴定,才能报为阳性.用固体培养法提高检验的特异性,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药敏试验,两者结合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晓华;谭南;林爱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盐步医院2008年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出的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统计耐药率.结果 临床分离274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83株(30.5%),革兰阴性杆菌191株(69.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分别占63.2% 和80.8%,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4.6%和35.7%,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1.4%~5.9%.结论 通过监测临床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变迁,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和细菌耐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查长森;张三武;张家超;薛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MEK6318血细胞分析仪两种操作模式间的精密度分析

    目的 探讨MEK6318血细胞分析仪全血(WB)和预稀释(PD)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两种模式、3组实验结果对仪器主要指标的精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WB模式与PD模式之间,PD模式两组检测结果的精密度显著低于WB模式组,主要与测定时稀释液及标本量准确与否(稀释倍数)密切相关.结论 MEK6318血细胞分析仪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测定参数准确精密,但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测和涂片检查.临床对于血细胞的分析要求应尽量采集静脉血,才能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缪卫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例新基因突变导致的Ⅰ型遗传性血色病报道

    目的 对1例临床诊断遗传性血色病基因的患者及家属成员的遗传性血色病相关蛋白(HFE)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检测患者及家属成员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等水平,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联反应(PCR)扩增Ⅰ(HFE,原发性血色病) 、Ⅱ(HJV,青少年型血色病)、Ⅲ(TfR2 ,转铁蛋白受体2相关血色病)型遗传性血色病相关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邻近处的内含子,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 患者SF、SI、总铁结合力、未饱和铁明显升高.HFE基因第3号内含子5′端第5碱基处出现T→C错义突变(为纯合子,IVS 3+5 T→C).其家属成员中还发现2例纯合子和4例杂合子.Ⅰ、Ⅱ、Ⅲ型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该突变可能是遗传性血色病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王麟辉;郭晓丽;郭鹏翔;黄凌;贺远;李占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红细胞对电阻法测定血小板数影响的分析

    目的 探讨小红细胞对电阻法测定血小板数的影响.方法 抽取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正常值的患者标本,以MCV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用电阻法及手工计数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进行探讨的组别中,MCV小于70 fL的红细胞会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而MCV为70~81.9 fL的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于正常者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RDW正常者对结果影响不大.结论 在临床检测患者血细胞标本时,如RDW小于70 fL时或MCV为70~81.9 fL但RDW大于正常者应进行血小板手工计数.

    作者:叶长钦;罗辉;彭兰芬;曾见芬;余曼荣;陈楚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实验室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对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血液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

    作者:付琼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1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生化指标分析及预防措施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近年来随着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的高发,其患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目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为探讨其在非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预防措施.本研究对115例B超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实习生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体会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在学校里系统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此阶段是学校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必要过程.

    作者:李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新发非病毒性非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

    近年来,一些新发传染病和已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关于新发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已作介绍 [1-2],本文仅论述新发非病毒性、非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 [3-6].

    作者:杨健;陈高红;王汉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脐动脉血气分析与围生期窒息患儿脑损伤的关系

    目的 探讨围生期窒息性新生儿脐动脉血的p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及剩余碱(BE)变化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出生的新生儿85例,按Apgar评分标准分为3组:Ⅰ组42例,为大于8分的健康出生的新生儿;Ⅱ组32例,为小于7分分娩后仅需输氧等一般产房复苏即可自主呼吸,未发生明显脑损伤的新生儿;Ⅲ组11例,为小于5分分娩后需持续辅助机械通气,患儿中有脑损伤的新生儿. 分别于出生后即做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3组之间的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PCO2、B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动脉血气分析能较准确地反映患儿出生时缺血缺氧的程度,在严重酸中毒时,患儿有脑损伤预后.

    作者:唐健茵;赵应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81例戊型肝炎检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戊型肝炎的阳性率情况.方法 用万泰戊型肝炎IgM抗体u链捕获法试剂盒进行检测后分析.结果 共检测9 138例患者,其中阳性81例,检出率为0.89%.手术患者36例,占44.4%. 结论 住院手术患者中有戊型肝炎感染的患者,戊型肝炎的感染情况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李江;程霞;沈秀芬;张维;马润;张佳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念珠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索念珠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住院患者各类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221株念珠菌,用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念珠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57.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9.4%)、光滑念珠菌(12.6%).与医院感染念珠菌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静脉高营养疗法、长期住院患者、广谱抗生素长疗程、年龄老化、导尿及导尿管置留、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类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等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1.4%,94.6%,93.7%,71.9%和98.2%.结论 医院感染念珠菌与一些医源性因素密切相关,应引起高度重视.念珠菌感染株有一定的耐药性,应加强念珠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李整社;常迺萍;白小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独立医学实验室的仪器管理探讨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检验项目及指标日趋完善,实验室检验在临床医学诊断及疗效观察作用日趋明显,检验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坤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