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肿瘤适形调强放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护理对策

范渝茜;何祥;邓红彬

关键词:脑肿瘤, 放疗, 护理干预, 不确定感, 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肿瘤适形调强放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脑肿瘤行适形调强放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按照整体护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结果 在入院时、放疗前、出院时,对照组的疾病不确定感分别是95.25±8.87、91.16±9.96和 84.21±9.91,实验组的分别是95.30±7.12、82.87±6.32和78.23±6.56, 在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疾病不确定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放疗前和出院时实验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比入院时疾病不确定感明显下降(P<0.01);出院时达到低.而对照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在放疗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疾病不确定感相对于入院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相对于常规的健康教育,应用整体护理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有助于提高患者有效的应对方式及其生活质量.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见护患矛盾的原因及防范

    随着社会法制建设逐步健全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维护个人权益的观念越来越强,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出现,给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杜绝护理差错和事故,提高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质量,避免纠纷的发生,是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和探讨的问题,现就产生护患矛盾的原因及防范对策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梁静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从医学人文精神角度审视不和谐的医患关系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疗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受惠无穷,平均寿命接近发达国家,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有不断增加趋势[1].

    作者:黄自发;鲁翔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寻常型天疱疮的护理体会

    寻常型天疱疮是由于表皮棘层细胞间抗体沉积引起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水泡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大疱病,是天疱疮中常见的一型,其原因不明,病程慢、死亡率高[1].多见于中年人,常发于口腔、胸、背、头颈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如不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症状持续及扩展,大量体液丢失,发生低蛋白血症,并发感染、败血症及恶病质而危及生命[2].近年来本科收治的15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罗丽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480例精液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男性精液支原体检出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和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深圳市惠安公司提供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对精液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480例精液中233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48.5%;233例阳性标本中单纯解脲支原体(Uu)阳性的占92.7%,单纯人型支原体(Mh)阳性的占6.9%;Uu对抗生素敏感率高的是强力霉素,其次是阿齐霉素;Mh敏感率高的是强力霉素,其次是四环素;强力霉素可以作为支原体治疗的首选药物.结论 对计划生育的男性患者普遍做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降低其危害性.

    作者:王宏;黄俊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1501例预输血者血清抗体筛选的临床意义

    目的 预防和避免RH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使用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 在1 501例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清中,共检出抗体筛查阳性者3例(0.2%),1例D抗原阴性,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为抗-D+c,另外2例D抗原阳性,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为抗-E.结论 通过输血前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查,可以大大提高配血的成功率,保证抗体筛查阳性者的及时用血,避免了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了临床输注疗效.

    作者:雷再芬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患者167例,术前在膀胱镜下取活检证实为T2以下肿瘤,采用连续硬膜外或骶麻,行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后1周开始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每周1次,共8次,第1年每3个月行膀胱镜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结果 随访3个月至7年,8例复发,复发率为4.0%.膀胱镜检肿瘤在原位5例,经再次手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膀胱灌注,对于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周庆余;刘齐贵;曹伟;窦坤;姚建忠;王跃力;张文滔;段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血清β2微球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在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中的变化水平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0例健康者的血清中β2-MG的水平.结果 β2-MG随着病情进展而增高,各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β2-M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发展程度的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诊断病情发展程度的良好辅助指标.

    作者:刘志武;李莉;谭榜云;蔡天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并做HPV抗体检查的300例就诊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对于其中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或临床症状疑似的患者做阴道镜检查,进行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结果 TCT联合HPV检测患者宫颈病变比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效果要好.结论 TCT联合HPV检测更能有效的诊断宫颈病变,为临床防治宫颈病变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作者:丁环宇;李志勤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结核杆菌耐药性调查与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了解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鉴定结核分支杆菌;应用药敏试验、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技术(LiPA)和基因测序分析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50株结核分支杆菌中,12株耐异烟肼(INH),7株耐利福平(RFP),15株耐链霉素(SM),2株耐乙胺丁醇(EMB).LiPA检测耐RFP菌株,4株rpoB基因531位TCG→TTG突变;耐INH菌株中5株KatG基因315位AGC→ACC突变;耐SM菌株中6株、SM敏感株1株rpsl基因43位AAG→AGG突变,1株耐SM菌株rpsl基因88位AAG→AGG突变;rrs基因未检测到突变;1株耐EMB菌株与1株EMB敏感株的embB基因306位发生ATG→GTG突变.结论 本市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性增加的趋势显著,加强监测与综合干预非常必要.

    作者:刘灵辉;谷素英;徐亚军;刘衡川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综合性多学科的救治模式,是对病情不稳定的危重新生儿给予持续护理、复杂的外科处置、连续的呼吸支持和其他较强的干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对危重新生儿进行集中监护、治疗的病室.NICU的建立使得危重新生儿得到了合理的诊治,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小早产儿存活率得到提高.然而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在我国目前仍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易发生各种院内感染.因而NICU也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监控区域.

    作者:李爱芬;刘素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

    自1968年Mccune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胰胆疾病以来,该技术已成为诊治肝胆胰疾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但无论是诊断性还是治疗性ERCP均为微创或有创性技术,其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少部分并发症是致命性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ERCP的广泛应用.本文就ERCP并发症及防治对策作一综述.

    作者:宋正伟;王洪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163例不同禁欲时间的精液分析

    目的 通过对163例不同禁欲时间的精液分析,了解禁欲时间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伟力彩色精子质量检测仪(WLJY-9000)型对在本站男科体检的163例精液常规检查,分析不同禁欲时间的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率、前向性精子运动百分率、pH值、异常精子变化.结果 按禁欲时间分为小于2 d 、3~5 d、6~7 d、大于7 d等4组,各组之间精液量、精子密度及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液量、精子密度随禁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随禁欲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各组之间的精液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3组之间精子正常率、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与前3组之间精子正常率、异常率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禁欲3~7 d,精液量、精子密度随禁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精子活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随禁欲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禁欲时间超过7 d对精子质量有影响,精液检查佳时间是禁欲3~7 d.

    作者:朱旭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两种深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及护理

    血管通路(vascular access)是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体外循环进行净化后再返回体内的通道[1],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先决条件,是肾功能衰竭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命的有力保证.透析用血管通路分为临时性血管通路、长期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三大类.经皮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道的主要方法之一,因其操作简便,危险性较低,可短期留置或较长时间留置,在临床上使用广泛[2].本科室常选择深静脉置管作为主要的临时性血管通路,即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从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本科室先后对183例患者采用深静脉留置导管行血液净化治疗,并根据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傅利;冯运;王倩;李后钿;王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检测结果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比较干化学试纸法与湿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结果,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Vitros350干化学分析仪和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8例血清标本的18项生化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所检测的18项血生化项目检测结果高度相关,除尿酸(UA)、总蛋白(TP)等几个项目外,大部分检测项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式生化和湿式生化检测结果高度相关,但大部分项目结果有差异,所以应采取措施,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顾桂兰;汪宝贯;王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两种方法测定甲胎蛋白的结果比较

    目的 对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和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甲胎蛋白(AFP)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100份标本,同时使用IRMA和MEI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对IRMA和MEIA检测AFP结果进行双侧t检验,P=0.88>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IA与IRMA检测AF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庄锡伟;张钦贵;蔡锦河;张坤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印迹方法(IBT)检测9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结果 在5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抗dsDNA、抗-Sm、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5%、47.5 %、52.5%、49.2 %;在17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中抗SSA和抗SSB阳性率分别为88.2%和70.6%;9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患者中抗nRNP均为阳性;5例硬皮病(PSS)患者中抗Scl-70均为阳性.结论 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对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凤;蒋火刚;金桂荣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全自动分析与干化学分析法检测尿液细胞成分的差异

    目的 探讨全自动分析与干化学分析法检测尿液细胞成分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尿液标本 500 例,分别进行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并结合显微镜镜检.结果 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尿干化学分析与显微镜镜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F-5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镜检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精确度.

    作者:王美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与疾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69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水平.结果 69例过敏性疾病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总阳性率为87%.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58% )多见.结论 测定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水平对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潘继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血型血清学技术对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对2009年5月1日至6月29日所有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放免中心进行新生儿溶血病(HDN)检测的289对产前夫妇的检测结果分析,为临床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用玻片法检测ABO(RH)血型,用试管法对血清倍比稀释至第8管检测特异性抗体效价.结果 效价大于或等于64的95例,效价大于或等于128的56例,效价大于或等于256的6例.结论 孕妇为O型血,丈夫为非O型血患者的测定结果阳性率高达54.1%.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应引起重视,是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的重点关注对象.

    作者:陈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200例椎管内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椎管内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400例产妇分为椎管内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在分娩过程中,椎管内阻滞组给予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腔联合注入芬太尼和布比卡因;对照组未用任何镇痛药物.观察2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 (1)镇痛效果比较:椎管内阻滞组镇痛分级0级为176例,对照组为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椎管内阻滞组短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椎管内阻滞组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剖宫产术后出血量比较:对照组为(259±28)mL,椎管内阻滞组(239±89)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娩方式比较:椎管内阻滞组经阴道助产分娩16例,对照组为8例(P>0.05),(5)新生儿窒息率比较:2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内阻滞麻醉用于分娩有确切的镇痛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用于分娩镇痛.

    作者:刘翠娥;胡宗仁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