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朱建宏
新形式下传染病院护理工作管理和相应的制度建设对传染病院的发展运营、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安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结合现代医疗管理理论和工作实践,探讨有关对传染病院的传染病惠者护理和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作者:宋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在感染者不同模式血清标志物(HBV-M)中的阳性表达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86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sAg、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HBe、抗-HB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前S1抗原在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HBeAg阳性组的阳性率显著增高,分别为87.1%和84.6%;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以及HBsAg阳性组前S1抗原的阳性率依次为60.0%、49.8%和33.3%;HBe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86.7%,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51.0%(P<0.01);38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0.1%,HBeAg阳性率为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S1抗原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可补充和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同时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黄静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DS)筛查在本地区运用的有效性,建立本实验室中位数的参考值,提高筛查效率.方法 对3 589例孕妇用微粒子发光酶免疫分析仪(Access)检测甲胎蛋白(AFP)、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利用配套软件计算风险率.筛查为高风险的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羊水或B超检查.每例筛查孕妇随访至妊娠结局.结果 3 589例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高危230例、18三体(Trisomy-18)高风险14例、神经管缺陷(NTD)高危52例,筛查阳性率分剐6.41%、0.39%和1.45%,在阳性孕妇中染色体异常2例,发现2例神经管缺陷患儿.结论 母血清标记物进行唐氏综合征及其他先天畸形的产前筛查并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诊断,对降低出生缺陷具有积极意义.各筛查实验室应建立血清指标的中位数水平.
作者:蔡徐山;黄秋兰;齐结华;戴清清;陈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方法 将12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实验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加活性银离子抗菌液棉球擦洗,定期观察两组发生口臭、口腔炎性反应、口腔渍疡、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显示2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各种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加活性银离子抗菌液棉球擦洗,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目前重庆地区妊娠期妇女感染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CM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的现状.方法 采用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进行孕前或产前检查的1 082倒妇女进行TOX、RV、CMV、HSV-Ⅱ检测.结果 妊娠期妇女感染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的阳性率分别为7.30%、3.33%、2.40%、9.43%.结论 重庆地区妊娠期妇女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弓形虫感染较高,针对目前妊娠期妇女感染TORCH后无特效治疗状况,应加强TORCH知识普及,加强孕前检查.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周先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HBV-DNA、HBV-preS1、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探讨LHBS与后3者的相关性及LHBS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LHBS、HBV-preS1、HBen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DNA的检测方法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91例HBV感染者血清中,LHBS的OD值与HBV-DNA拷贝数对数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s=0.652,P<0.01),LHBS与HBV-DNA、HBV-preS1、HBeAg同均相关(P<0.01),且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BS的阳性率高.在HBV-DNA阳性和HBV-DNA阴性组中,LHBS与HBeAg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HBS与HBV-preS1的阳性率在HBv-DNA阴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HBS更为敏感.在HBeAg阴性组中,LHBS与HBV-preS1、HBV-DNA的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HBV-preS1、HBV-DNA均高.结论 LHBS是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敏感、可靠指标.
作者:徐丛荣;魏建威;郑登滋;叶火铨 刊期: 2010年第08期
TORCH是一组能引起孕妇宫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即包括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CMV)、风疹病毒(rebulla vius,RV)、弓形虫(toxoplasma,TOX)、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us,HSV).
作者:张秀贞;刘学亮;刘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本站中心实验室5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水平和能力.方法 分析2002~2008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各次室间质评结果.结果 随着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各种全自动设备的应用及对室内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视,各项目检测符合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不断提高.结论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室内质控,认真做好员工培训,优化试剂选择,加强设备的维护、较验和管理,就能不断提高检验的质量,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作者:张良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电磁辐射辐照后雄性小鼠性功能和睾酮的改变,初步揭示电磁辐射致生殖系统损伤的特点.方法 对照组和辐照后3、6、24、72 h的昆明种雄性小鼠,分别投入雌性成年小鼠,观察雄性小鼠的扑捉潜伏期和60 min内的扑捉次数;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分别测定血清睾酮含量.结果 经电磁辐射辐照后3~72h,雄性小鼠的扑捉潜伏期明显延长,扑捉次数明显减少;辐照后3 h血清睾酮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 h略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4 h恢复到正常水平,72 h再次出现明显降低(P<0.01).结论 电磁辐射可能是通过影响睾酮的合成减少,从而使雄性小鼠的性功能降低.
作者:杨进清;王虚步;张广斌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NE-150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56例ALL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骨髓抑制期、骨髓恢复早期、完全缓解期的PLT、MPV、PDW,并以50例健康人的PLT、MPV、PDW作为时照.结果 ALL患者的PLT、MPV比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而PDW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在化疗后骨髓恢复早期,PLT、MPV、PDW比骨髓抑制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完全缓解期,PLT、MPV、PDW升高,与治疗前、抑制期、恢复早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缓解组的PLT比治疗前和骨髓抑制期升高(P<0.01),MPV、PDW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1);未缓解组PLT比治疗前下降(P<0.01),MPV、PDW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MPV、PDW的变化在ALL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是治疗后效果观察、预后判断的预示性指标.
作者:何聚莲;郑小玲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乙醇对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的影响.方法 在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实验组,在血浆中加入蒸馏水和(或)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观察各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加入生理盐水组与蒸馏水组,各指标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乙醇组与加入蒸馏水组,PT、APTT、TT指标均数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加入乙醇浓度的增大,各指标明显增加.FIB均数闻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到一定浓度的乙醇时PT、APTT、TT指标检测结果存在影响,时FIB检测结果无影响.
作者:闫朝春;蒋玲;冯茜;薄维波;秦继宝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的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统计出住院被确诊为AMI患者在早期这两项指标的阳性率,然后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在AMI患者就诊时cTnT的阳性率是89%而CK-MB的阳性率是45%,cTnT和CK-MB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AMI患者cTnT阳性持续时间可达14 d左右.结论 在诊断AMI时,cTnT具有检测方便、快速,出现时间早,敏感性、特异性高,对AMI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好的价值.
作者:陈英;朱建宏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34例难治性贫血和4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外周血涂片、骨髓象进行分析.结果 虽然两者粒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三系均有异常增生,但难治性贫血的细胞病态改变在数量上超过巨幼细胞性贫血(MA),巨幼细胞贫血的细胞巨幼变程度和数量大于难治性贫血.结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难治性贫血(MDS-RA)与MA形态学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征,需综合分析以防误诊.
作者:曹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婴幼儿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2 487例住院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216例患儿肝功能异常(8.69%),男115例,女101例,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为1~6月小婴儿组,6月至1岁大婴儿组,1~3岁幼儿组,小婴儿组肝功能异常率(13.66%)高于大婴儿组(9.05%)和幼儿组(6.23%);幼儿组以轻度异常多见(79.69%).(2)病因分析:病毒感染为主要原因(31.48%),其他原因有细菌感染、药(毒)物损害和遗传代谢痛等,各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婴儿组支原体感染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婴儿组和大婴儿组以TORCH(包括弓形体,单纯疱疹Ⅰ、Ⅱ型、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幼儿纽以EB病毒感染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病毒包括腺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流感病毒等.药(毒)物损害有毒鼠强、毒蘑菇、中草药、头孢曲松钠、丙戊酸钠等.(3)临床表现:无明显临床表现惠儿147例(68.06%),黄疸21倒(11.57%),肝脏增大42例(19.44%),出血倾向8例(3.70%),合并有心肌损伤36例(16.67%).结论 婴幼儿肝功能异常的主要病因有感染、药(毒)物损害、遗传代谢病等,应重视肝功能检查,合理用药.
作者:宋嘉;姚秀俊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对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联合显微镜镜检测定尿中白细胞、红细胞、结晶、类酵母菌及黏液丝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2 000例尿液样本,分别进行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结果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联合检测尿中白、红细胞,结晶,类酵母,黏液丝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P-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精确度.
作者:李艳丽 刊期: 2010年第08期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77年创刊,1999年更名<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1983年创刊;<检验医学>1986年创刊(原名上海医学检验杂志),三种杂志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作为国内检验医学领域的标志性学术刊物,其内容和学术水平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对<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检验医学>1995~2005年刊登的论文进行分析.
作者:黄颖;樊希承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甲状腺吸碘率是传统的甲状腺功能测定方法,但随着化学发光方法的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精确性大大提高,甲状腺吸碘率在甲亢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忽视.仅凭临床表现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做出诊断,导致无痛性甲状腺炎的误诊误治.本文回顾分析2001年以来本院收治的25例无痛性甲状腺炎及60例Graves病,进一步明确吸碘率在无痛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王雁;谢满红;孙波 刊期: 2010年第08期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随着各高等医药院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验室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临床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项目多,实验方法多,每门专业课均开设了约2/5的实验课.实验课时比例大,因此必须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安全防护措施,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1].
作者:李广武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患者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本院2 95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4项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1.36%,抗-HCV阳性率1.76%,抗-HIV阳性率0.03%,梅毒抗体阳性率1.18%.结论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对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患纠纷,降低院内感染,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首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措施.方法 将4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0例)和干预组(210例),对照组按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DVT发生率为1.43%,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DVT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作者:朱杰 刊期: 201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