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骨折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临床应用的评价

吴金根

关键词:骨折, 血小板计数, 高凝状态, 纤溶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 h、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 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 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性溃疡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2例PU患者和50例PU合并出血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PU组的PT、APTT、Fib、TT及D-D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合并出血组的PT、APTT、Fib、TT及D-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U组和PU合并出血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U患者合并出血者因出血可使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作者:周萍;曹春鸾;唐吉斌;焦瑞宝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必须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国检验医学发展迅速,许多医疗机构的临床实验室改善了工作环境,更新了检验设备,增加了检验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光辉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UF-5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786例结果分析

    目的 UF-50全自动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检测法(即仪测法)和尿沉渣镜检法(即镜检法)检测尿红细胞结果对比分析.方法 1份新鲜尿液分别用仪测法和镜检法进行尿红细胞检测.结果 仪测法敏感性为97.9%,特异性为80.2%,假阳性率为19.8%,假阴性率为2.1%,两种方法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仪测法定量检测尿红细胞灵敏精确、简便快捷,适用于筛检尿红细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用镜检法复检以避免假阳性、假阴性结果 .

    作者:杨新原;张群智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65例分析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电切术(PKRP)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PKRP 65例术中、术后早期、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70 min,平均切除前列腺组织50 g,输血者5例,无阳痿、尿失禁及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尿路感染10.0%,包膜穿孔尿外渗9.2%,术后出血7.6%,尿道狭窄4.6%.结论 PKRP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理想、安全而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尤其是大前列腺的治疗.其术中出血、TURS、包膜穿孔、尿道狭窄发生率均较低.

    作者:熊有志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健康体检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体检人群逐年递增.本文通过分析5 000例体检者的体检资料,讨论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报道如下.

    作者:王贵;唐仕雄;王凯丽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应用进展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标,通常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指标.外源性指标包括菊粉和一些放射性核素物质,其影响因素少,被认为是测定GFR的金标准.但菊粉清除率试验操作繁琐,加之受年龄、性别和体表面积的影响,尤其是无法实现危急患者检测的即时性,因此,除研究外几乎不用于临床,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测定放射性核素物质的清除率价格昂贵,具放射性,某些患者如孕妇不适用,难以作为临床上常规的测定方法广泛应用.

    作者:李梅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职、专科与本科实验教学比较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检验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一直是医学院校探讨的热点,本文就本学院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做法与同行斟酌.

    作者:傅广华;邓文强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86例膝关节镜手术的配合

    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在动态的自然解剖条件下对膝关节进行探查治疗的微创手术方法,为一些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明确诊断并在镜下施行治疗,具有伤口小、损伤轻、视野广、诊断明确、术后创伤反应轻、痛苦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膝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病86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3种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 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试验(金标法)3种检测方法 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合理利用3种方法 来检测梅毒抗体.方法 用目前为常用的RPR和TPPA、金标法进行测定.结果 RPR、TPPA和金标法的灵敏度分别为59.8%、100.0%、91.5%,特异性分别为77.8%、100.0%、94.4%.结论 RPR适用于疗效观察,金标法适用于急诊检验,而TPPA是临床检验梅毒抗体的确认试验.

    作者:赖年钰;甘晓协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急诊骨折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临床应用的评价

    目的 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 h、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 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 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作者:吴金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两种不同采血方法对凝血4项检验结果的影响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作者发现不扎止血带,采集血样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4项检测结果比较可靠.采血时尽可能地使受试者放松心情,不要扎止血带,选择受试者前臂理想的血管,消毒完毕后,持采血针进入血管,不要等回血,立即连接入封闭式采血管(因为没有扎止血带,一般不会有回血).只要采血针扎进血管,封闭式采血管有足够的负压,完全能够满足所需的采血量.

    作者:杨媛魁;张潇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

    本院于2009年1月19日收治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患者腹痛缓解,血淀粉酶较前有所下降,但血糖高、血钙低、氨基转移酶进行性升高,持续性无尿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于1月23日转入本科室.经过本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严密观察和护理,使患者转危为安.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培花;王倩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1547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检测不规则抗体及抗体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 对本院输血前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检,抗体阳性者进一步鉴定.结果 1 547例输血前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其阳性率0.26%,发现抗-D抗体2例,抗-E抗体1例,抗-Ec抗体1例.结论 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的临床意义在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

    作者:赵朝晖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加拿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发展性照顾的应用

    发展性照顾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早产儿护理新理念[1].其原则就是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根据早产儿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早产儿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支持.国内有报道指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50%~70%面临发育问题[2].2009年7月,作者有幸到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修学习,对加拿大的发展性照顾理念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感受颇深,现将学习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晏玲;薛媛;罗跃全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监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 选择结果准确、价廉、操作简便的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监测方法 .方法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装入10 mL刻度螺旋瓶盖试管,与凯斯普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指示剂同时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结果 螺旋瓶盖试管装菌片15次75管均为阴性;凯斯普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指示剂15次15管均为阴性.结论 螺旋瓶盖试管装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可用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监测.

    作者:周家玉;顾敏;周喜桃;金今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乙肝前S1抗原、E抗原及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3种检测方法 其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S1抗原(pre-s1Ag)、HBV-DNA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HBV-DNA含量检测利用Tagman技术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以HBV-DNA拷贝数大于103 copy/mL为阳性.结果 (1)在280例HBV-DNA阳性人群中,pre-S1Ag总阳性率为94.6%,HBeAg总阳性率为6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V-DNA拷贝数103~107 copy/mL之间,pre-S1Ag的阳性率比HBeAg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HBV-DNA拷贝数超过108时,pre-S1Ag的阳性率与HBeA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1Ag与HBV-DNA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又一可靠血清学指标,pre-S1Ag与HBeAg联合检测对判断HBV复制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佳;许博;王厚照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ALT测定中两种波长设置对不同浓度溶血影响程度的控制

    目的 观测不同波长设置时,3种溶血程度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的影响.方法 用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血红蛋白(Hb)浓度.应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波长设置于340 nm和340/660 nm时检测20例住院患者,在不溶血和溶血程度在Hb为2.0、5.0、8.0 g/L时ALT指标的变化.结果 应用配对设计差值均数t检验得出,波长340 nm时,与无溶血比较,Hb=2.0 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5.0 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8.0 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长340/660 nm时,与无溶血比较,Hb=2.0 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5.0 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8.0 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溶血标本在两种波长设置检测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的溶血会影响ALT检测,不同波长设置抗干扰能力不同,340/660 nm优选.

    作者:李晔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某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及耐药性.方法 分析医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发生的116例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病历及相应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结果 以痰标本检出率高,粪便标本次之.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为主,亦有曲霉菌感染.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较好,对氟康唑的耐药性较高.结论 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 掌握深部真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王永;狄亮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信息化监控在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保障中的应用

    目的 针对临床实验室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实时监控的校验规则,实现检测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之间的信息互换,建立检测流程与各类检测仪器的信息采集,实现操作节点状态信息的规则校验,及时提示失误或警告,对标本的检测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监控.结果 通过信息化系统对检验标本全过程的节点监控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检验结果 的准确可靠.结论 具备实时监控功能的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是检验质量控制的必要措施,对保障患者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婷;高俊;陈涛;廖伟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1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结果.结果 1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 借助CT检查可以在术前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经鼻内窥镜手术是目前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周顶斌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